|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头条 | 动态 | 深度报道 | 行业 | 政策 | 会议展览 | 市场招商 | 行情 | 市场开发 | 市场管理 | 融资 | 规划 | 市场数据 | 法规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资讯 > 行业资讯正文
粤商与中国商帮文化
——岭南学术论坛第63期
来源:2011年12月20日 南方网 发布时间:2011-12-20 点击数:

 

粤商创业与传承——组织、模式与创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申明浩

  首先讲一下粤商定义。因为研究粤商的比较多,定义也比较繁杂,我这里比较规范的一个定义是:认同广东文化(岭南文化)的“粤地商人”或“粤籍商人”。很多学者定义是广东出身的粤商,但这里有个问题,即鼎盛时期的十三行,潘、卢、伍、叶四大家族,只有卢家都是新会的,剩下的都是福建过来的,这样定义的话可能包括不了他们。当然还有后来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外地人士在广东创业,所以这一发展也包括不了。另外有一些学者认为流通领域就是粤商,仅指流通,但这也比较狭义,因为不管是近现代也好,现代的也好,我们发现粤商的制造业实际上是非常庞大的,尤其是改革开放珠三角的制造业,包括以前的张弼士等做的都是制造业,显然不能包括这么大的范畴。

  这样大概可以这样分类:

  粤籍商人,内地粤籍:走在改革开放前列——格兰仕、健力宝、美的、乐百氏、步步高、华帝、志高空调、碧桂园等等,海外粤籍包括李嘉诚、曾宪梓、郑裕彤等。

  刚才讲到文化,岭南文化实际上有多元化,但也有统一性,所谓的广府、潮汕、客家,当然现在有很多潮汕、客家不认广府的现象,但它毕竟是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汇点。

  言归正传,从历史外围角度给大家描绘一下粤商的创业。(图示)这是我们正在跟央视股份合拍的一个政论片,央视找我们做策划,做一个10集的大型的政论片,专门做粤商。我们跟他们交流有这样一个思路,跟大家简单地汇报一下。

  1573年粤商已经形成十三行的萌芽状态,那个时候政府对贸易的管制是十分强的,1573年(明朝万历年间)官员治理——行业管理,36行商(广交会前身),民间外经贸委。那个时候已经在春夏两季开了广交会,所以广交会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573年。

  1685-1756,康熙开海贸易,十三行诞生。

  1756年,洪任辉私自抵达宁波、定海、天津等港,它的背后是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是以商带军,以商领军,强迫贸易这样一个国家垄断型的外贸企业

  1757-1840年,一口通商,委托十三行协助粤海关经营与管理对外贸易,半官方垄断组织。

  外界媒体报道的也是在这个时期,像伍秉鉴,世界首富,有人统计1734年他有5600万美元,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资产最大的哈佛大学是600万美元,而200万等于一艘铁甲舰,如果这样算的话,这位老兄一个人就可以组成一支北洋舰队。他也是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主,他的经营理念非常先进,跨国投资,在美国买股票,投铁路,甚至做了委托理财,委托当时的旗昌洋行做投资,当然不幸的是旗昌后来也倒闭了,要不然伍家的后人财富应该很巨大。还有一个人物,潘正炜,1亿法郎,富可敌国,比当时欧洲很多国王都富有。这样一个群体,如果把他们组织起来,集团化经营,打造成一个大的公司,我想那应该跟东印度公司规模一样,完全可以跟东印度公司角逐。但不幸的是十三行在那个时候是属于被动的,而且东印度公司的一些手段和阴谋经常能够得逞,我们一度也想联合经营,但由于中国商人有一个固有的毛病 —“众志分歧,渐至退位,于公无补”,后来十年之后失败了,当然这跟英国东印度的公司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差异。

  另外,英国重商主义思想——改变贸易逆差:鸦片贸易—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主张对外贸易必须做到输出大于输入,以保持出超。最后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塌了十三行的垄断基础,开放口岸。当然清政府对行上的管理也是比较腐朽的,不仅是压迫,甚至行商欠了外商的钱清政府要求加倍奉还,因为有损国体,但外商欠了行商的钱他不管的,所以这样一种不平等的经商环境终于导致十三行彻底衰败。

  衰败后实际上是一件好事,因为从半官方的垄断组织,粤商真正变成了民商,在西风东渐之后。因为粤商十三行在中国肩近代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最早学习西方的思想、科技、商业,后来只要有洋人的地方就有粤人,也有很多的粤商走出国外,最早的华侨就是亦盗亦商的林道干,潮汕人,后来他去了泰国,高栏港也是以他命名的。还有中国的洛克菲勒——爱国侨领张弼士,值得一提的是,他很早创办了张裕红葡萄酒,百年企业,而且在当年万国商品博览会上获了四枚金奖,那个时候他就有极强的国际品牌意识,他也做了很多的慈善义举。

  这个时期实际上粤商就已经在开始转型升级了,比如陈启源是广东南海的第一个民族工商业资本家,他1872年创建第一个近代工业企业——继昌隆缫丝厂。像徐润,从茶叶出口到做房地产,做房地产间他也遇到很多挫折,但最终他是当时最大的房地产商。还有其他一些转型升级的例子,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了。

  这里有必要提的是从中山走出的四个人——四大家族,即当时的四大百货。当时的四大百货非常先进,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百货商场在当时基本上都有出现,不仅有现在的促销等手段,甚至有电动扶梯,甚至永安形成了现代的管理制度,当然后来也进行集团化进程,通过银行融资,创立了永安银行等等,他们在组织创新方面都做得非常好。四大百货当中有必要提的就是扎堆集聚,都是在香港皇后大道的路段建立,上海都在南京路,南京路的形成实际上跟四大百货有必然关系。四大百货也不就说它消亡了,解放之后,公私合营之后它依然存在。国营东方红百货商店、上海市第十百货商店,后来改制,曾经一度用了上海华联超市,后来华联超市这个品牌做烂以后,到了2005年重新挂了永安的牌,所以这个企业现在还依然存在。

  正是因为粤商所具有的国际化基因,一直伴随着外向型的市场化模式,敢于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全球性的商业网络遍及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遍布欧美的唐人街,粤商都是重要的商业力量。有句话说得好,中国哪所大学去国外最好找工作,不是北大、清华、中山大学,其实只要能讲粤语就可以了,唐人街都是粤人。

  当时政府当局也高明地保留了两个窗口,港澳,我们没有收回来,保持资本主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保持商脉不绝的窗口。后来的改革开放,海内外粤商互动发展:前厂后乡、前店后厂、前店后网的格局基本奠定。2009年内地实际利用港资达460.8亿元,广州可能是七、八成以上。现在永安在香港依然很大,各有几间百货公司,永安的市值达到90亿港币。

  到后来的新商时代,产业升级转型提速,由李嘉诚为代表,他一开始做加工贸易,加工塑料花,后来做自己的研发,去意大利偷师,回来之后有了自己的产品品牌。1958年他开始转型做房地产,尤其在1965年,他一直是收租物业保守经营,到后来产融结合,以小博大,兼并重组。和记黄埔收购相当于只用了5%的钱就收购了,运用杠杆非常大,再后来进入保健品领域,这都是转型升级非常快的。霍英东也是,霍英东商业模式的创新奠定了香港地产的发展,它最早奠定了分期付款的经营方式。珠三角也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随着粤港两地的互动搭建起来的。

  粤商之路到底应该是种什么样的路径。第一阶段当然是实用主义的生存哲学,只要有钱赚,大家干什么都行;第二阶段是家族主义与关系治理,现在很多家族也这样;第三阶段是管理转型与突破,这个时期引入了职业经理人、海外的经营模式、国际主导的一些商业领域。

  有一个争议,到底是专业化还是多元化经营更好?学界有很多研究,学界一般认为专业化经营好,但海外粤商多用多元化经营,这跟当地的政治经济环境有关,因为它倾向于控制轻资产,多元化集团,不利环境下掩护财产的企业家家族注意析产倾向。国内是多元化一度盛行,现在开始归核化。

  我们也在做商业模式项目的研究,中国的商业模式到底是种创新业态还是资本运作?当然有很多种争议,我觉得国美黄、陈之争实质是模式之争——单店盈利还是资本运作。当然腾讯、网易等平台竞争是一种新经济的创新模式。

  下面讲一下产业整合问题。世界上做加工制造业的企业如果不进行产业整合实际上是没办法转型升级的,这方面很少有粤商这么做。

  商业思想与文化的问题。

  粤商的商业思想近代可以追溯到郑观应,他的《盛世危言》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思想,其中富强救国是他的主题,而且提出商战的理论,西方实际上是通过商战来剥夺中国的财富。最终他认为政治不改良,实业万难兴业。这里有必要比较一下粤商和浙商,民本和官本之分,轮船招商局以盛宣怀为主重官本思想。还有影视业也发展得非常好,黎民伟——中国电影制父——联华影业公司,胡蝶、阮玲玉都是广东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拍了《白金龙》,郑正秋《难夫难妻》是一种文化。饮食业百年老店也非常多,反映了广东“民以食为天”的文化。慈善方面中国粤商也做得非常多,建筑慈善。包括《良友》画报《七十二行商报》,《良友》画报比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周期都长,发行量也很大。广州的英语也非常流行,像屈臣氏,而粤语也正式被联合国认定为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五种语言之一,仅次于中国的官方语言——普通话,用粤语的人也达到1亿多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作者:佚名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消费新政放开管制 拉动9000亿 新零售成长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热门资讯
    十万外国人广州“淘金” 国际 长沙市专业市场布局规划(20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