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专家观点正文
沈绍基:完善全国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来源:2016年10月27日 国际商报 发布时间:2016-10-27 点击数:


    我国冷链物流市场的形势、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如下。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成果

    第一,2010年颁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15年“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要分别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根据有关机构估算,2015年,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实际已经分别达到22%、34%、41%,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对比《规划》的目标,我国冷链物流已经实现并略有超出。

    第二,各类保鲜、冷藏、冷冻、预冷、运输、查验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重大成就。椐中仓协不完全统计,冷藏库由6100万立方米(静态储存能力1500万吨),发展到2015年的10699万立方米(静态储存能力2700多万吨);另据调查,冷藏车由2010年的2万辆发展到9万辆左右。

    第三,《规划》把“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力争到2015年在中央及地方企业中形成30~50家大型冷链物流企业集团”作为重要方向,根据各相关行业组织这期间组织的行业调查和排名,总体看,企业的设施规模、网点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四,为了落实《规划》“重点制定和推广一批农产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积极推行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对于肉类、水产品等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国标委陆续发布了一批国家标准:《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范》、《物流企业冷链服务要求与能力评估指标》、《冷冻冷藏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低温仓储作业规范》、《易腐食品机动车辆冷藏运输要求》等,也正在制定一批行业标准。

    第五,“加强各相关企业温度监控和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各环节的品质可控性和安全性,选择50个果蔬、肉类、水产品等大型农产品生产及物流企业,率先建设全程温控和可追溯系统”是《规划》的主要内容。为此,商务部在58个城市实施了肉菜流通追溯试点。有的已经验收,有些正在试点。

    第六,《规划》提出“建立区域性各类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系统平台。明确冷链物流信息报送和信息交换的责任机制,提高政府监管部门的冷链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提高行业监管和质量保证水平”。这几年的确建立了不少信息平台,但主要是企业性的信息平台,多数是“货、车信息”,不是物流信息公共管理平台,更不是政府的监控平台。

    在有关《规划》的整体执行情况方面沈绍基说,总的来说是好的,特别是企业层面的、市场驱动的、硬件建设、实体性项目,发展相对较好;行业层面的、软性、监控性、协调性的目标,基本没有实现。

    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共冷库与企业自用冷库各占78%与22%。公共冷库的60%左右是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套冷库,绝大多数没有封闭式站台,以分格出租为主,食品的进出库与在库储存由市场交易商户自行管理。这表明,作为冷链物流重要环节的冷库的经营方式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在这种条件下进出库频繁,能耗高,不卫生;库内温度波动大,直接影响储存食品的品质;没有严格的质检,难以实现“先进先出”,食品安全难以保障。氨制冷条件下如果分格出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冷藏冷冻车是冷链物流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与其重要作用相比,我国冷餐冷冻车辆存在温度控制程度低、常温车运冷冻食品、冷冻车不制冷的现象。冷库与冷冻冷藏车分属不同的经营主体,冷冻冷藏车资源非常分散,冷库经营者对进出冷库的车辆没有严格的温度检验。这造成温度不稳定,食品品质出现安全隐患。

    冷链物流的信息化程度很低,食品质量信息、经营信息、温控信息得不到实时、准确、动态记录。由于物流企业对食品质量不承担质检责任,多数市场冷库没有信息系统,多数冷冻冷藏车没有安装温度控制与传感设施,企业之间的信息系统不对接,以城市为中心的追溯平台互相独立,追溯系统与销售、物流系统不对接,为追溯而追溯,企业缺乏内生的追溯机制。这造成追溯信息不能完整、准确、持续;政府监管缺乏依据,责任追究难以到位。

    冷链运营的组织化程度很低,一体化、网络化的运营体系没有建立。全国性网络化运营的企业少,市场集中度低,市场门槛低;有些地区盲目建设冷库,有的城市已经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大量的冷链信息平台只是部分解决了“车货匹配”的问题,没有解决冷链运营的调度与管理问题。这造成大量的分散的小冷库、改建的冷库、个体司机无序竞争,存在大量安全隐患,物流效率低,成本高。

    冷链物流的标准化程度很低,现有标准没有得到普遍执行,温湿度缺乏全程监控。现行的标准基本上都是推荐性标准,执行力不强,政府监管不到位,行业自律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冷链各环节的主体责任不清,温控管理不严,经常“断链”;管理不到位,出现安全事故后,在制冷剂使用上出现纠结,氟利昂制冷有回潮趋势;良莠不齐,越是规范、越是严格,在市场竞争中越吃亏。食品的安全与品质仍然没有得到保障。

    对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要坚持“农产品冷链”的宗旨:保质保品保追溯,前提是进入流通的食品,质量达标,没有危害,要设置质量检测门槛。体系建设要做到,物流的全过程须进行温湿度控制,保障品质不下降,因此,必须通过培训与认证,推动标准化与信息化。此外,要建设冷链物流体系必须做到信息公开、全程追溯、实时监控,因此,追溯必须与物流、销售有机融合。

    要坚持立足中国的国情,有所为,有所不为,掌握三个原则。

    首先,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平衡,不能盲目追求“人均”;将“冷”与非“冷”暂时区别,不宜盲目追求“率”;该“冷”的必须全程“冷”;暂时不需“冷”的,先不要“冷”:已经冻结的肉食与水产应该持续保持温度;跨地区、跨季节销售的应当冷藏冷冻。

    其次,农产品分散养殖、种植的生产格局,农产品以批发市场为渠道的流通格局,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不可能改变,但农产品冷链物流可以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冷库也可以统一经营管理。

    另外,冷链物流资源的“小、散”不可能快速改变,但可以找到整合的途径;“差”,要通过标准化门槛逐步提高。

    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总体架构时,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是政府、协会、企业,三者各负其责。政府的责任是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全程监管,政府不可能成为建设与运营的主体;协会是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组织者、规则的制定者、行业自律的协调人。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是冷链物流建设与运营的主体,也是农产品“保质保品保追溯”的责任主体。

    二是横向、纵向与立体,三者同步整合。要改变以农批市场、以城市、以省域为边界建设冷链信息平台的做法,建立健全全国冷链物流公共管理平台,实现冷链资源的横向整合,提高冷链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冷链供应链的纵向整合,提高全程冷链率,实现线下冷链运营与线上冷链信息管理的立体整合,保障全程、实时监控。

    三是标准、认证与运营,三者依次推进。冷链物流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物流,是关系到人们健康安全的物流。因此,冷链物流运营必须先有门槛,即各项标准,现有冷链的标准比较多,应当通过清理、整合、完善,形成统一、完整、完善的冷链物流运营规范;有标准就必须执行,要保障执行就需要组织系统培训,需要有行业认证、有行业自律;具备相应的条件,达到相应的水平,就必须使用全国统一的公共管理平台,接受政府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的全程监控。

    四是质检、冷链、追溯,三者融为一体。鉴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冷链物流企业的服务应当从产品质检开始,这一点与工业品物流有区别;同时,冷链物流企业必须依托全国统一的公共管理平台生成的追溯二维码,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全程信息进行管理。也就是说,冷链物流企业应当承担质检、冷链与追溯三个方面的责任,没有质检信息,不能生成追溯码;没有追溯码,就不能实现冷链物流信息管理;有了追溯码,即可查寻农产品基本信息、质量信息、温控信息与经营主体信息。

    五是物流、生产、交易,三者相互衔接。保质保品保追溯的冷链物流平台可以从根本上保障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安全与品质;农产品的生产者既可以通过冷链物流公共管理平台外包冷链服务需求,也可以将“保质保品保追溯”的产品通过现货市场或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销售产品;农产品的末端经营者或消费者可以通过现货市场或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采购“保质保品保追溯”的农产品。由此,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生态圈。

 

 

作者:沈绍基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电商能否拯救专业市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