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赵仁康正文
赵仁康:世界三大经济圈集团化的特点及影响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 200304 发布时间:2006-4-3 点击数:


【内容提要】近年来世界三大经济圈的区域集团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呈现出区域集团化规模加速扩展、模式加速创新、格局更趋复杂、矛盾更趋突出等重要特点。这一趋势的加强,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并促进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开放也带来了新的影响。
【摘 要 题】形势分析
【英文摘要】Recently,more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in the circleization of the thr ee economic regions in the world and with it emerge some important charact eristics.The structure tends to be more complex and contradictions turn ou t to be more salient with its expanding scope and renovating patterns,whic h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relations.New impact will also b e exerted upon China's economic opening and development.
【关 键 词】世界经济/经济圈/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
    world economy/economic circles/regional circleization/economic globalization
【参考文献】
    [1] 刘仲华.欧盟走向大欧洲[N].人民日报.2001-12-15.
    [2] 赵春明.“10+3”区域合作:东亚经济合作的新趋向.教学与研究,2001,(6).
    [3] 赵仁康.论世界经济洲域集团化趋势.南京师大学报,1995,(4).
    [4] 王建,刘恺.前景难料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国际经济合作,2001,(12).
    [5] 韩世隆.跨世纪世界经济的四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1997,(2).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钅加容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3)04-0025-07

      一
    在21世纪头两年,世界经济总体形势不太景气,不少国家和地区经济状况低迷甚至陷入困境,但欧美亚三大经济圈的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仍取得了较明显的进展,成为当今全球经济生活中鲜有的几个亮点之一。

    在欧洲,欧盟东扩的进程开始加速。

    几十年来,作为该地区经济集团化的核心——欧盟(原欧共体),一直在向深化和扩展两个方向努力。即一方面致力于不断提高自身经济一体化水平,直至创建货币联盟和实施单一货币,另一方面有计划地不断扩大其成员规模,近年来主要目标是积极向中东欧国家扩展。

    2002年是欧洲经济一体化和集团化取得重大新进展的一年。年初,欧元正式成为欧元区各国的法定货币,欧元区12国的本国货币完全停止在市场上流通,实现了欧洲人近半个世纪的一个梦想。此举在经济上强化了欧盟统一市场的透明性、竞争性与流动性,在政治上体现了各国政府经济决策更加透明以及相互联系更加紧密,在文化心理上增强了民众对“欧洲公民”身份的认同。年底,欧盟15个成员国和13个申请加入欧盟国家的领导人就欧盟扩大问题经过艰苦谈判和反复磋商后,终于达成了一系列协议,正式邀请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塞浦路斯、立陶宛、拉脱维亚和马耳他10国于2004年5月加入欧盟。这标志着欧盟朝欧洲统一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使欧盟总面积将达400万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上升5%,总人口增长25%,达到近5亿[1](p.3)。

    在美洲,NAFTA南延迈出了新的步伐。

    在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签署以来的近十年中,整个美洲地区的经济集团化趋势明显增强,这主要是由于NAFTA一方面在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另一方面在致力于向南延伸,向中美洲和拉美地区国家扩展。

    美加墨三国自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以来,进展比较顺利,三国间的贸易有了较大发展。美加两国现今已互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伙伴,墨西哥也已成为美国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最大的供应国。同时,在美国的倡导和推动下,NAFTA从建立的那天起就一直关注和推进其南延计划。在1994年美国迈阿密举行的首次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与会的34国领导人一致同意着手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并于1998年9月正式启动谈判。2001年4月7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美洲34国部长会议决定,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将于2005年1月1日结束,各国议会要在2005年12月31日前审议通过有关协定,正式成立美洲自由贸易区。

    美国布什政府执政后,虽然近年来在对付国内经济滑坡方面少有起色,但在推动NAFTA南延方面则取得了较明显的新进展,尤其是在2002年中迈出了重要几步。首先是促使美国国会众参两院先后通过贸易促进授权法案,即所谓的“快速道”授权,使美国总统与外国签署的双边贸易协议,国会只能予以批准或者否决,不可修改贸易协定的内容而使审议的过程久拖不决。这为NAFTA同拉美单个国家或集团顺利签署双边贸易协议创造了条件。其次是按照原先的设想,首先使单个拉美国家——智利加入NAFTA。加拿大和墨西哥早在1995年就已先后同智利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在通过贸易促进授权法案后,于2002年12月与智利达成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这一步骤对整个拉美国家的示范效应不可小视。再次是作为联接NAFTA和南美的必要步骤,美国加快了与中美洲国家签订贸易协议的谈判进程。2002年3月布什在萨尔瓦尔与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和伯利兹7国领导人进行了会谈,讨论美国与中美洲地区签署自由贸易协定问题。随后美国又同中美洲国家举行了多次会晤。在美智达成双边贸易协议后,美国同中美洲的自由贸易谈判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最后是帮助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缓和金融危机。美国计划在完成与智利及中美洲国家贸易谈判后,就同安第斯贸易集团和南方共同市场国家签署双边贸易条约。但近年来南方共同市场的几个主要成员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都陷入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中。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2年中对三国分别提供了大量美元贷款,以帮助它们摆脱困境,这一举措实际上是通过挽救南方共同市场,为NAFTA向拉美延伸和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创造条件。

    在亚洲,东亚正在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鉴于种种原因,亚洲经济一体化和集团化进程相对较慢,水平较低,格局和关系也更错综复杂。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和其它区域集团化的刺激下,近年来其跨区域、次区域和小区域三个层次的集团化继续发展,特别在后两个层次上正在形成新的合作机制和形式。

    作为亚太跨区域的经贸合作集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内部合作仍在向前推进。近两年分别在中国上海和墨西哥洛斯卡沃斯召开的APEC第九次和第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推动各成员全面和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新一轮谈判、促进经济复苏与增长、保持和加快货物、资金和人员的顺畅流动、加强贸易、金融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与效率的合作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上来看,由于其成员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以及该组织的论坛性质,至今在贸易投资一体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十分有限,与其他区域集团化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明显滞后。基于此,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呼唤着合作机制的重构与创新。

    早在十年前,东盟国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其6国贸易部长于1992年1月签署协议,决定于2008年前成立东盟自由贸易区,1995年又决定提速至2003年前成立。为实现这一目标,几年来东盟已经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但由于各国意见分歧而进展比较缓慢。近年来,各国经济又经历了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并面临着世界经济下滑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由此东盟开始意识到,自身一体化组织只有依托东亚这个大经济圈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开始探索扩大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在1997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东盟与中日韩三国(10+3)合作机制应运而生,这一机制尊重各国国情多样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现实,遵循互利互惠、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以东盟各国原有合作为基础,充分照顾各方特别是中小国家的利益,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区域合作新机制[2](p.32)。2000年11月举行的第四次“10+3”会议,开始去掉了“非正式”一词,表明这一模式正在走向制度化的轨道,同时,“10+3”货币互换协议已经顺利达成,并还建立了不定期的“10+3”财政部长、经济部长和外交部长会晤机制。这表明了东亚有关国家在“10+3”合作框架内加强了协调,对扩大相互间经贸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然,由于各国合作目标和意图各异,“10+3”这一合作机制至今还不够成熟。相比之下,“10+1”合作机制化更为现实,中国则率先迈出了这一步。

    中国朱róng@①基总理在2000年11月第4次中国和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首先提出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在2001年11月第5次“10+1”会议上双方正式同意在10年内成立这一自由贸易区。在2002年举行了六次贸易谈判委员的会议,在同年11月第6次“10+1”会议上,朱róng@①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3年已开始正式启动,第一步双方将从2004年开始逐步废除600项产品的关税,并将在2006年完成第一批废除关税计划,涉及总数6000项产品的1/10,将以农产品为主,也包括牧畜产品和水产品。而其余90%贸易项目的废除关税谈判,预计将在2004年结束,并且从2005年开始废除关税。最终在2010年或2012年全面落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这一拥有18亿人口的自由贸易区,将成为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也将成为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这是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的里程碑,并开创了发展中国家互相合作的新典范和东亚合作的新机制。

    在东亚次区域经济集团化加速发展的同时,2002年这一地区还出现了各种双边性贸易协定激增现象。根据合众国际社的有关报道,中国在与东盟启动谈判进程的同时,已建议与日本和韩国签署一项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日本在与新加坡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后,已与墨西哥启动了谈判,并开始考虑与菲律宾、韩国和泰国举行谈判。新加坡一直站在亚洲地区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最前沿,2002年已分别与日本、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同时还与美国在进行谈判。韩国与智利通过3年谈判已签署了其第一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并在与日本举行谈判,同时还计划与墨西哥、新加坡及其它亚洲国家接洽。

      二
    近年来,世界三大经济圈的集团化趋势在总体上呈现出如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一)区域集团化规模加速扩展

    随着一些区域贸易集团的加速扩展和延伸,世界经济的洲域集团化势头更加明朗。这一势头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中就已出现[3](p.4)。在区域经济集团化浪潮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积极组建和参与各种类型经济贸易集团的同时,一些区域集团开始显示出向大洲甚至跨大洲扩展的势头。区域集团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其发展方向上会通过不断深化和提高其成员经济的一体化程度,努力减少相互间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的各种障碍;同时,其发展的规模也会经历一个从小到大不断扩展的过程,以推动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加深各国的经贸合作和经济联合。

    从当今洲域集团化所需条件和实现途径来看,一个地区必须存在有较强经济实力或一体化水平较高的集团,通过其逐步向外扩展或与其它集团重组和融合,最终建立起以大洲为单位的区域经济集团。欧洲是世界上经济一体化进程最早、合作机制较成熟的一个地区,而且许多国家一直存在着“大欧洲”情结。欧盟在决定由15国扩大为25国的同时,还在与另两个候选国继续谈判,预计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将于2007年正式加入欧盟。此外,欧盟还已决定在适当时候与土耳其开启入盟谈判。种种迹象表明,欧洲在经济上实现统一的目标已不再遥远。正如欧盟轮值主席国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在中东欧10国签署入盟协定时所称:“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标志着一个新欧洲的诞生,使欧洲结束了半个世纪的分裂状况”。在美洲,虽然NAFTA目前的经济一体化水平还远不及欧盟,但凭其主要成员的经济实力特别是美国所处的地位以及竭力的推动,再加上拉美经济对美加等国经济的严重依赖性,这一地区的洲域集团化势头也难以阻挡。只要美国致力于排除各种障碍,全美洲自由贸易区可望如期建成。亚洲虽然由于其经济的多样性和政治的复杂性,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不太可能形成由大部分国家参与的贸易集团。但“10+3”和“10+1”合作机制的出现和加强,标志着东亚的区域经济集团也开始跳出原来小圈子,呈现出囊括整个东亚地区的势头。上述趋势表明了世界上这三大区域将从原来只是一种轮廓而变为真正具有实际意义的三大经济圈。

    (二)区域集团化模式加速创新

    伴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扩展,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和机制的创新步伐也在加快。实际上,近十年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和集团化已经在其发展模式、运作机制和合作目标等许多方面较以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及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国家共同参与的混合型集团的出现,众多大国日益积极组建和参与区域集团,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合作目标更为广泛等等,这些现象运用传统的经济一体化理论都是很难解释的。

    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潮流全面高涨,以及一些经济集团规模的加快扩展,必然要求区域集团化进一步突破原有模式的局限性,强烈呼唤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和模式的不断创新,以最大程度适应区域经济集团扩展的需要。这种创新体现在许多方面。如加入集团的条件要更宽泛从而使之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合作的内容要更全面和丰富,合作的机制和方式要更灵活,合作的层次要更趋于多样化,这样才能更加适应不同经济制度和发展水平国家的要求。这既体现其各种新的合作机制和模式处于酝酿和形成之中,也反映在其合作的内容正在突破贸易一体化的局限。一方面,各国都在尝试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实现东亚经济联合,如日本试图以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为基础来推进东亚合作,韩国主张在建立中韩日为主的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后,再将这一区域扩大到东盟,东盟则要以自身为基础吸收中日韩参加建成东亚联盟,而中国正在采取实际步骤建立“10+1”,为实现“10+3”深层次合作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有关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领域在不断拓展,如建设“电子东盟”,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和推进金融合作。中国与东盟已确定把农业、信息通讯、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开发作为合作的重点领域等等。可以肯定,随着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进一步扩展,其成员经济将日益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其合作方式和机制也不可避免需要加以创新。

    (三)区域集团化格局更趋复杂

    在90年代中,由于跨洲域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确定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以及北美和东亚一些次区域集团的建立,区域集团化已经开始形成圈内有圈和圈圈相扣的格局。随着近年来区域集团化加速向洲域化方向扩展,以及一些区域经济集团合作的形式趋于多样化和合作内容更为丰富,这就使得未来有些地区的集团化格局更趋复杂,合作的层次越来越细,并会出现各种组织、集团或协议相互交叉和重叠。这就要求一些大区域集团在扩展中必须要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在东亚,要进一步推动其整个地区经济合作的加深,必须要协调好“10”、“10+1”、“10+3”和越来越多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东亚本区域经济合作和APEC跨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在美洲,在建立全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中,NAFTA必须要处理好与中美洲共同市场、安第斯山共同体、南方共同市场及加勒比共同体及共同市场等区域经贸组织或集团的衔接。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并不满足加强与本地区有关国家的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开始热衷于与其它地区国家签订双边协定。欧盟自2000年以来已与拉美不少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议。2001年美国在APEC墨西哥首脑会议上提出了一项与单个东盟成员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新计划,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首先提议与马来西亚签署协定。墨西哥、智利、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都在纷纷与东亚一些国家接洽和举行谈判,对签署双边贸易协定兴趣甚浓。这一切预示着未来经济集团跨地区渗透和交叉趋势将更加明显,从而使区域集团化格局越来越错综复杂。

    (四)区域集团化矛盾更趋突出

    虽然当今上述区域大部分国家对参与和推进本地区经济集团化持十分积极的态度,但各国间在合作的目标和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欧盟在东扩谈判过程中,其成员和人盟候选国在新成员入盟条件上曾有很大的意见分歧,最突出的是关于农业配额和财政补贴问题。由于10个候选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它们纷纷要求欧盟给予财政补贴,并放宽有关入盟条件。而当欧盟在这些方面作出让步后,又引起德国在内的一些成员的不满。至今欧盟不少成员担心,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国家加入会拖欧盟经济的后腿,弱化欧盟委员会的权威和行动能力,而多数候选国也对入盟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冲击持有深深的忧虑。在近年来美洲各国的谈判中,美国和一些拉美国家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时间表和具体谈判议程等许多问题上持不同立场,使谈判进程艰难而缓慢。目前谈判中最大的分歧是美国不愿降低对农产品的补贴和开放农产品市场,也不愿改变现行的反倾销法律;而巴西和其他一些国家则反对纳入改善劳工待遇和环保等议题。此外,美加与拉美国家还在如何扶植中小企业、监控外国投资、确保国家主权、增加就业机会、维护原住民权益和建立“地区共同货币”等方面主张不一[4](p.57)。东亚各国虽然都致力于推动经济合作,但在合作的路径、方式和模式等方面各有主张,在由谁掌握东亚经济合作的主导权上也是各有意图。上述矛盾都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即使其经济一体化取得新的进展,分歧依然存在,甚至可能加深。

    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并且在格局上日趋复杂,其固有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从集团内部来看,存在着大区域集团和次区域及小区域集团间的矛盾,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间的矛盾,大国和小国间的矛盾、集团利益和国家利益间的矛盾等等;从集团外部来看,存在着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协定的矛盾,地区开放主义和地区贸易转向的矛盾,以及各个大区域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既深刻地反映了当今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两种趋势之间存在的矛盾,也反映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存在的根本性矛盾。在现实的国际环境下,区域经济集团化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也必然导致国际经贸关系更为错综复杂。

      三
    从全球范围来看,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圈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对世界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正在产生长远和深刻的影响。

    首先,为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更加广阔而现实的发展途径。经济全球化的最终结果是要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当代条件下的具体体现。虽然世界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但其客观趋势是不可阻挡和逆转的,而区域集团化正是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必由之路[5](p.80)。目前这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加速扩展,意味着国际经济联系和合作水平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区域集团化正在突破原有的各种障碍,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动更多的国家加深经济合作和联合,这将推动经济全球化潮流进一步高涨,也使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现路径更加清晰。

    其次,促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几十年来,虽然世界经济的传统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始终没有改变资本主义三大经济中心为主导和少数发达国家为核心的基本格局,而且由于冷战的结束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单极化格局还有所强化。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加速扩展,对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意义重大。世界三大经济圈的加快建设,再加上未来非洲经济圈的形成,将为多极化格局构筑基本框架;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通过集团化增强其发言权,提高其竞争能力和经济地位,将为多极化格局奠定基础。虽然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少数发达国家的中心和主导地位,但任何力量都难以阻挡区域集团化的步伐,无法忽视大区域经济集团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尽管世界经济多极化进展十分艰难,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加速扩展无疑正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更大的动力。

    再次,推动国际经济关系的全面调整。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加速扩展进程,也是国际经济关系重新调整和组合的过程。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多国家经济正在改变原来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的方式,从个体参与走向集团参与;二是南北关系、西西关系和东西关系不仅是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几个重要方面,而且成为集团内部需要协调和处理好的基本关系;三是国际经济关系体系的内容更为丰富和层次更加复杂,集团间的相互关系和集团同国家间的关系已成为其重要的、甚至是最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将深刻影响各国的国家主权观和处理世界事务中各种矛盾的立场。

    当然,尽管区域经济集团化加速扩展对国际经济联系的加强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导致了国际经济关系更为错综复杂,并会对全球及各国经济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鉴于目前区域集团化所存在的各种矛盾,我们不能过高估计各种区域经贸集团的作用,并要清醒认识它对世界经济特别是我国经济带来的复杂影响。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国对外开放步伐正在加快,我们必须充分认清近年来世界三大经济圈集团化新的走势对我国带来的新难题,并采取相应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1.欧美大区域经贸集团的加快形成,将对我国外贸发展形成更多的绝对和相对歧视。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对我国实施反倾销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在欧美两个地区,其中欧盟约占32%,拉美约占20%,美国约占25%。随着欧盟的东扩和NAFTA的南延,其内部成员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明显。这两大区域贸易集团为保障其不发达成员的利益,必然会通过加强反倾销等措施,对我国出口贸易制造更多的壁垒或障碍;同时,随着其内部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各成员间所实施的各种贸易自由化的优惠措施,将明显削弱我国产品对其出口的竞争优势。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技术创新,科技兴贸,大力调整和优化出口产业和产品结构,并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国际规则,积极维护自身的权益。

    2.欧美大区域经贸集团的加快形成,将使其区内投资规模扩大。据维也纳比较经济研究所最近发布的报告,从当前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流向来看,中东欧地区和中国渐呈并肩之势。由于中东欧一些国家即将加入欧盟,外界普遍看好其经济增长前景,2002年该地区15国外资流入达到241亿美元,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预计,今后几年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将保持在1200亿美元左右,在世界投资规模难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中东欧乃至拉美等国对外资吸引力的增强,对我国继续保持引资优势无疑将构成更大的挑战。这需要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应抓住机遇,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我国企业的跨国生产经营。

    3.东亚地区经贸合作模式的多样化和合作格局的复杂化,对我处理和协调本地区经贸关系也提出了更艰巨的任务。一是要正确处理和协调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和强化本区域经贸合作的关系,既要维护和遵守多边贸易体制的规则,推动多边贸易谈判取得新的成果,又要加快本区域经贸合作机制的创新,促进本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加快发展;二是要正确处理和协调APEC建设和东亚次区域经贸集团建设的关系,既要继续发挥APEC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双轮驱动的作用,又要努力推动东亚次区域内新的合作机制尽快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三是要正确处理和协调东亚“10+3”、“10+1”、“10”乃至“1+1”各种合作模式之间的关系,既要主动参与各种合作模式,并积极推动其相互协调和融合,又要高度警惕和努力防范有关合作模式或机制对我国的排斥或带来的不利影响。
 

作者:赵仁康  编辑:janncylily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