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赵景峰正文
赵景峰:网络经济下的就业理论和就业治理
来源:理论探讨  200202 发布时间:2006-12-10 点击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极大地影响着世界经济面貌,塑造着一种“新世界经济”,即网络经济。我国从1995年开始发展互联网以来,每年用户数量一直以翻两番的速度增长,到2001年7月,用户已有2650万。预计到2002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将超过日本,到2005年,很可能超过美国而成为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现在完全可以说,中国已经初步进入了网络社会。

            一、网络社会与网络经济特征

    网络社会的特征。与人们所熟悉的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是一个全新的社会文化生活空间。在现实社会中,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任何人都要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这种归属主要是根据国家、地域、民族以及职业等属性来确定的。而在网络社会中,这些属性都失去了直接的现实意义。在网上,任何人可以即时地与任何地方的人直接交流,网络社会的公民们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地域和民族的界限,只需凭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便可组成各种群体,从而产生了各种迥异于现实社会的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在网络社会的社会互动中形成一些新的价值取向、新的文化精神,并为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群体所接受。这些新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具有以下特征:(1)分散性。在大工业时代,其思想架构是有中心的、金字塔式的,人们崇尚规模、权威、层级。而因特网最突出的特点是没有人“拥有”它,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能对它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规划,在网络社会中,垄断和权威将受到严峻挑战。在网络空间中,任何电脑都可以与其他电脑通讯,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看到别人的观点,对舆论的垄断和控制变得越来越困难,人与人之间趋向平等。权力分散成了网络社会中最基本的文化精神之一,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文化基础。(2)自主性。在网络空间里每个人都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所要的东西,其他人无法控制;任何人都能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这种观点是多么奇特。个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人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主性是网络社会的核心。(3)共享性。物质资源具有私有性和独占性,而信息资源可以无限使用,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可以产生新的信息,因而具有公开性、共享性和再生性。因特网本身就是在资源共享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网络空间最具吸引力的是任何人都可以同任何国家、任何地方的人直接沟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知识共享。文化的开放性在网络上得到了深刻而具体的体现,文化共享是网络文化的基本精神。

    网络经济的特征。网络经济主要表现为以网络的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网络经济产业及智力为支柱。其主要特征是:

    1.信息化。网络经济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产物,是信息社会的经济形态。在信息社会,一是信息技术在全社会广泛渗透和使用,信息技术对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道德等等的影响是全面的、全方位的;二是信息产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三是信息和知识成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信息与知识的生产、传播、使用能力上的差异;四是拥有先进的信息网络,信息流动加快,现在全球互联网络初步显示信息社会的端倪;五是全社会生产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自动化技术将在社会管理、经济管理、企业生产管理等方面全面普及。由于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信息处理成本的降低,尤其是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数字趋同”以及国际网络化的进程的加快,使信息、知识的创造、储存、学习和使用方式产生了第二次革命,从而使知识的商品化、信息的商品化能力大大提高。信息、知识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的速度大大加快,进而引起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经济的发展日益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可分。生产、分配、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信息流,伴随着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储存以及使用,整个经济呈现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趋势。

    2.网络化。正是由于如上所述的网络经济是以信息技术的充分发展为基础,而互联网的崛起,电脑的广泛普及标志着人类在跨入信息时代的同时,正在从两个方面接受信息化的根本改造:一方面,信息化建立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企业可以快速、准确地了解市场动态和顾客需求,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和推销可能被灵活高效的信息服务所取代;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由过去的大型主机统一处理信息和发布指令,发展到个人电脑成为信息形成、处理、发布和传播的主要角色,提高了人与人之间交换信息及协调合作的水平,使众多电脑组成的网络得以在商业活动中完成最佳媒体的作用。现在网络贸易已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世界上许多大公司的实际业务。企业通过Internet可以非常方便地与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公司进行信息交换,可以很方便地把自己公司通过网络介绍给所有人和网络用户,以宣传公司及产品。例如,在美国,爵士乐迷杰森·奥利对音乐商店可供选购的作品大多感到失望,因此提出了开办电脑网络商店的设想,销售美国制作的所有爵士乐唱片和2000张进口唱片。这种商店的优点在于它无需支付房租,也无需存货。购物者只要输入CDnow(CDnow.com)的指令就可以接通经销商,大多数唱片24小时内送到顾客家门口。加上广告收入,2000年,CDnow业务的年营业额已达到800万美元,营业毛利为1896。人们估计互联网的用户将从目前的1亿增加到2005年的3亿,贸易额也将由现在的100亿美元增加到1500亿美元。

    3.创新型。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劳动力经济和资源经济的发展固然离不开创新,特别是资源经济在其发展历史中的每一次创新都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促进作用。如石油资源超越煤炭资源,石油化工超越煤炭化工,内燃机技术超越蒸汽机技术等等,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技术创新所经历的时间相对比较漫长,范围相对比较有限。而网络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速度大大加快,范围将涵盖全社会,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中国科学院提供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网络经济正在逐渐成为国际经济的主导,在这个过程中,世界网络经济的发展将更加迅猛,技术革命向产业革命的转换周期将更短。在这样一个新技术不断出现,落后技术迅速被淘汰的社会中,一个企业的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将失去存在的根基。据科学家的研究,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为5%~20%,70年代至90年代为70%~80%。信息高速公路联网后,将提高到90%。这就说明,在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知识经济时代,“不创新,就灭亡”,只有全面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以及将这些创新互相结合,并形成一种持续创新机制,使技术与经济、教育、文化有机结合,综合协调,一体化发展,才能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4.柔性化。(1)出现柔性的工作组织,灵活的工作时间、场所和计酬制度。在家办公将变成一种可行的工作方式。网络系统的发展为每一个人提供越来越多的方便和帮助,先进的电子通信手段越过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将长期性雇员可从办公大楼里解放出来;(2)随时招聘的工作人员将取代固定工作人员。大批人涌入由临时工作人员和兼职雇员组成的随时应招的劳动大军;(3)“按业绩付酬”将取代“按岗位付酬”的传统观念。报酬主要采用比例提成、贡献奖、利润分成等其他一些办法来实现。管理部门按工作成绩分配预算、工资、奖金和其他资源;(4)灵活有效的生产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增减,甚至撤销。同时也可以为了掌握各种各样技术本领而进行彻底改组。

            二、网络经济下就业的理论分析

    网络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完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出现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三化”大趋势。数字化是技术特征,网络化是实施途径,信息化是要达到的目的或得到的结果。信息化导致制造技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过去的手工制造、机械化制造、自动化制造,发展到信息化制造。信息化制造出现“车间无人化”,多数人用多数时间从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知识将取代人力、土地和资本,成为第一生产要素。网络经济不再依托稀缺资源,而是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它通过知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并开发出新的资源。由此导致大批新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兴起和部分传统产业的衰落,从而引发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和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转型。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时代正从以体力劳动、生产工业品为主的传统工业社会,向依靠智力、以处理信息运用知识为主的网络经济时代转变,一方面知识密集的新产业部门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部门经过改造知识含量大幅提高,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大大减少,依靠智能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劳动力越来越多,从而导致西方社会一场日益引人关注的劳动危机,这一危机的特点是知识结构性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就业结构加速升级换代,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有关就业的文明革命:

    第一,网络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产业,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但是就在新的就业岗位产生的同时,传统产业不断用新技术改造本身,提高本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使原有产业的劳动者被不断挤出,劳动力供求结构再次变动。当被挤出的劳动者在知识结构和专有技能上不能满足新兴产业的需求时,则造成劳动力供求总量均衡下的结构性失业。

    第二,劳动力在产业结构间的流动配置需要相应的时间,即从失业到再就业需要相应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劳动者也处于失业状态。这是磨擦性失业。

    第三,网络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发展的同时,也使得经济处于周期性的波动中。在经济萧条时,部分劳动者因企业要实现降低成本费用、降低产量的目标而被迫失业。这是周期性失业。

    第四,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家庭的日常事务逐渐由现代家庭机器设备替代,以妇女为主的家庭劳动者从烦琐的日常事务中逐渐解脱出来。同时由于妇女的解放运动,使妇女成为一支新生的就业力量。新的就业力量的诞生使本来就拥挤的就业岗位变得更加拥挤,也致使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不断解雇低素质的劳动者,结构性失业进一步加剧。

    第五,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医疗保健也得到飞速发展。以远程医疗为例,通过先进的医疗设备、通过网络,一个医术高超、富有知识的城市医生可以为边远山区的病人诊断、治病。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劳动者的寿命增加到七八十岁,劳动者从事劳动的年限也在不断延长,这在无形中延缓了新生劳动者进入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网络经济发展的同时,人口也在不断增加,新增的人口就是未来的劳动者。因此,人口的增加也是造成失业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第六,网络经济一方面会导致结构性失业,但对有高度熟练技能的知识型劳动力的需要也日益增加,并且对这些劳动力的工资奖励也在上升。并不是网络经济越发达失业率就越高,因为网络经济本身可以提供许多就业机会,而由网络经济所带动的对第三产业的巨大需要,能极大地刺激第三产业就业,从而实现经济高增长和低失业率并存的情况。

            三、网络经济下的就业治理

    1.更新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发展、知识型的就业观。网络经济下的就业观有模糊性、自主性和适应性三大特点。模糊性是指就业者的就业岗位不一定是固定的,而是能够发挥自己能力与才干,同时又能为社会和他人服务的。就业的可容、可变和流动,使就业活动的内容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就业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适应的则逐渐萎缩,适应的会迅速扩展,还有一些新的领域不断被开拓出来。自主性是对于劳动者而言,可以自主地寻找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专长,有兴趣、有前途的劳动岗位,对于企业而言,可以自由地挑选适合工种需要、技术要求,专业知识对口和身体合格的劳动者。适应性指网络经济时代技术的更新换代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从而任何知识都只有暂时性的意义。而劳动力市场组织结构的变化和灵活的企业都需要劳动者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2.就业者要以满足网络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为目标,积累知识,培养创造欲和创造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知识经济中的支柱产业、高科技产业,都是高度智力密集型产业,这就对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高技术成果大多数来源于基础科学前沿领域的重大突破。基础研究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理论、新概念,发现了新事实、新现象,成为高技术的先导。从事高技术研究开发的人员要在高技术相关的基础领域有比较深厚的专业基础。人们选择高技术职业之前,必须努力掌握基础科学知识,夯实基础,才能在从事高技术工作中厚积而薄发。其次,高技术的生长领域一般是各门学科和多种技术相互交叉、渗透和集成的地方,如光信息技术涉及到光学、电子学、信息技术、思维逻辑、人工智能、语言分析合成和发送等。这就要求从事高技术职业的人员在精通一种或几种专业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掌握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第三,高技术创新活动是把高技术成果转化为市场商品的复杂过程,不仅要解决大量技术性问题而且会遇到更多的有关金融、法律、广告、艺术、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以及组织、协调、管理等方面的大量问题。这些问题常常使高技术人员更感到头痛。这不仅需要学习多种知识,而且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第四,高技术及其产品的开发周期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而越来越短,这就要求高技术人员具有高度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源源不断地研究开发出新一代的高技术和高技术产品,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足够的高技术储备。

    3.在政府的就业政策上,要由外延式就业增长取向向内涵式就业增长取向转变。传统经济条件下的就业政策以外延式就业增长为取向,即通过刺激物质生产和投资要素扩张,使生产规模扩大,带动劳动就业量的扩大。网络经济下的就业政策则以内涵式就业增长为取向,即依靠人的智力资源和脑力劳动,通过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传播及其关联就业,带动劳动力就业的扩大。就业政策的转变,使就业的国家功能显而易见,需要国家发挥重大的作用。首先,大力发展网络经济,促进内涵式就业机会增加。国家要加强对创新的支持,在知识的生产、分配、传播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市场,从而引起就业机会的增加。其次,注重对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的支持,强化产业对就业的容纳能力。国家要顺从产业结构深化规律,大力发展与网络经济相关的新兴产业,创造更大的就业空间,鼓励中小企业重视发展网络经济。

    4.选择柔性化的就业模式。传统的就业模式要么以降低工资和福利来增加就业,要么以保持高失业率来稳定工资福利。网络经济时代劳动形式向松散式、个性化、人性化方面变化,因此,在就业模式的选择上,应建构柔性的就业模式。其主要特点有:(1)促进劳动力市场灵活化,市场机制发挥劳动力资源配置功能,使劳动力流动灵活,分配工时和工作量灵活,以此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2)倡导符合“人性化”的劳动,注重平等与尊重、和谐与人道、创造与直觉、主动和创业精神的平衡协调,稳定工资福利;(3)强化职业培训,搞好职业轮换。网络经济时代不再有终身职业,劳动者必须进行适当的再教育和职业培训,以应对知识、技术的挑战。

作者:赵景峰  编辑:jiuyu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电商能否拯救专业市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