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赵景峰正文
赵景峰:论经济全球化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来源:理论探讨  200404 发布时间:2006-12-10 点击数:

    【内容提要】: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尚未形成一套系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各种学术派别和理论分支基本上都是从某一侧面对经济全球化进行研究,不能逻辑一致地相互兼容,从而使现有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不能对经济全球化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把握和理解。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置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才能从总体上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揭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 

      一、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和影响

    当代社会最深刻的变化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潮流空前地席卷世界每一个角落。由于跨国公司和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作用下,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各个国家的经济被越来越多地卷入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国家与国家的经济关系相互依存以至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贫国和富国、大国和小国,被贸易和投资的纽带更紧密地拴在一起。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方,既是世界的一隅,又都是世界的中心。商品和资金日益跨越国界流动,分工链条越拉越长,往往一种产品在出厂以前就已经周游世界。日内瓦一次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结果,可能会影响到中国西北农村农民的生活。美国经济的阴睛圆缺,总是会在太平洋彼岸掀起东亚经济的潮汐。一国想要在封闭的条件之下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变得越来越不可行。经济全球化正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最优配置的机会,国际分工渗透到地球上每一块土地。一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搬到全球经济的舞台之上,每个国家都需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融入国际分工格局之中,并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进程和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深刻,以至于这些年间国际国内发生的各种重要事件,无不与经济全球化有关。

    经济全球化不仅改变整个世界的图景,而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的活动舞台越来越大,通过经济全球化我们和陌生的城市、遥远的农村越来越成为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五湖四海的人们变成“地球村”的村民。科技革命的巨大成就造成的经济力量和物质手段,已经能够在世界广大地域深入偏远腹地,将现代化的影响成线状和面状波及更多的民众,将他们卷入全球化带来的现代化发展之中。化肥、农药、机械、电力的普遍应用,火车、汽车、广播、电视、手机甚至电脑,在偏远的内陆腹地也不鲜见,人们的衣着、打扮、娱乐、谈吐也焕然一新。然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福利并没有惠及每一个人,经济增长的成果大部分造福于富人,而成千上万的人却在日益深陷的贫困中挣扎。在全世界,20%的富人消耗着83%的财富,另外20%的人口只消费11%的资源,而剩下60%的人口仅得到6%的资源。

    经济全球化更在改变着中国。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从“自力更生”走向对外开放,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政治舞台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近几年来,世界经济普遍低迷,在一片灰暗之中,中国经济成为令人瞩目的亮点。2002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达到8%。2003年尽管受到SARS冲击,但是中国经济仍然稳步前行。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积极履行加入WTO承诺的行为得到高度评价,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过去2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从国外引进的资源、技术,得益于中国参与各国之间的分工和合作,也得益于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国际经济秩序的逐步改善。最近数年,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开始越来越多地回报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发展虽然不能抵消美国经济不景气所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但是必然能够缓解世界经济尤其是周边地区在经济调整中的阵痛。事实上,从故步自封到敞开国门,中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一直在理性地寻找着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新角色,并自觉地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负责任的国家。然而,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是一些人不愿看到的,尽管美国领导人曾表示,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符合美国的利益,但这只不过是说说而已,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始终将中国视为亚太地区的“霸权主义国家”,将对美国的利益构成“严重的威胁”,并对中国采取遏制战略。因此,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在经济全球化下进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决不能忽视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经济全球化向中国进行渗透,传播其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扩大其对中国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企图使中国按照西方的标准行事,向它们所希望的方向演变。

      二、研究经济全球化的视角

    虽然经济全球化开启不久并还远未结束,但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研究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许多学科的学者都尝试以自己的词法、句法和言语习惯在各自的界限内尽可能地诠释着经济全球化的理论,而另一些学者则试图采取综合视野来超越各个学科对经济全球化研究的局限。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学术积累也越来越多。然而,经济全球化的理论至今尚未形成一套系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各种学术派别和理论分支基本上都是从某一侧面对经济全球化进行研究,不能逻辑一致地相互兼容,从而使现有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不能对经济全球化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把握和理解。如研究经济全球化的生产关系视角与生产力视角是相互割裂的,也就是说运用生产力范畴的概念和分析工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和描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轨迹和现实影响,但并不能说明这种发展和影响背后所隐藏的本质关系。从生产关系视角研究经济全球化能够揭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不平等、不公正问题背后的本质是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但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客观现实。而且即使从一种视角解释经济全球化的理论的各种具体观点也存在不统一。可见,不仅经济全球化理论的各具体观点存在着偏颇之处,而且经济全球化理论从总体上也需要一套系统和完整的统一逻辑框架。

    从经济全球化的各种具体观点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出于其阶级立场为经济全球化大唱赞歌,国内许多学者也接受并传播这种观点。激进经济学对经济全球化的后果持强烈的批评态度,但他们在否定经济全球化后果的同时也否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这显然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相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在150多年前就描述、分析和预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但是,当今的时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与10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诞生时的情况已大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既有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对经济全球化作出科学的分析,更有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认识和理解当代的经济全球化过程,把现实存在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置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从总体上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揭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并对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下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全面的分析。

    沃勒斯坦认为,现代世界体系是以历史体系(而不是民族国家)作为分析单位,必须从现代世界体系的视角揭示当代世界经济的矛盾、规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在世界体系内,有自身的边界、结构、成员群体、合法规则以及内聚力,体系的生命由彼此冲突的力量造就而来,而当每个群体试图把体系变得对自己永久有利时,冲突力量就使得体系解体。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有机整体,世界体系理论研究探讨体系组成要素中的能动变化对体系演变和不同要素在体系内的变迁造成什么影响,运用这种一体化的研究方法,沃勒斯坦从整体上揭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脉络和历程,说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核心地区国家的经济发达和政治强盛及边缘地区的国家经济贫穷和政治弱小的原因。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分析必须借助这种一体化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也就是把整个世界经济作为一个体系,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组成要素及其能动变化对整个世界经济演变影响,揭示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本质。

    与沃勒斯坦把中心、半边缘和边缘视为世界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不同,我认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经济全球化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从生产力方面来看,经济全球化指在货物、资本、生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加速发展的条件下,全球市场经济进一步形成,国家和其他政治经济力量出现整合和重组,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高度融合,各国经济通过不断增长的各类商品和劳务的广泛输送,通过国际资金的流动,通过技术更快更广泛的传播,形成相互依赖关系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全球化概括为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使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高度融合,各国经济通过不断增长的各类商品和劳务的广泛输送,通过国际资金的流动,通过技术更快更广泛的传播,形成相互依赖关系。经济全球化发展涉及“主体和客体”两者的流动,即货币、服务、货物、人员的流动和跨国组织的产生与发展。与此同时,由于通信技术和媒体扩展正在逐步消除边界的限制,由于移动人口更多地跨越国家和地区边界,全球力量的影响使生产地点变得无关紧要,而这一切推动着一个全球秩序的建立。从生产力角度看经济全球化的内涵,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都可列入经济全球化的范畴,一般意义上,资本、商品、服务、劳动及信息超越国界进行扩散的现象都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经济全球化是由于资本的扩张本性和增殖需要而使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性的经济关系的过程。由于资本的本质是追逐最大化利润,因而资本的扩张必然带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正因为如此,美国学者威廉·K·塔布将当代的全球化称为资本主义化,“令人感兴趣的不是全球化局面有多大的改变,而是资本主义的精神状态与实践的延续性。”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这种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借以发展的信息技术基础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掌握全球经济网络,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世界金融中心集中在发达国家,全球经济活动使用的货币是美元等发达国家的货币,因而全球金融网络也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达国家是全球经济自由化的主要推动者,制定经济全球化“游戏规则”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因此,从本质上看,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全球发展的产物,是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化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两个方面,反映经济全球化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能量和利益的同时,也给国际生产关系带来新的变化,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超越主权与主权国家的矛盾和对立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世界经济中新的大量不平衡、不平等和不稳定现象正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发展起来的。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来分析问题,我给经济全球化作出的定义是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生产的全球化过程和一定生产关系全球化的过程。即既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在全球化范围内相互融合的历史过程,也是指各个不同类型的国家、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方式在全球经济中的现实体现。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科学阐发无产阶级使命、自觉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经济全球化,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方法论。为此,首先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结合世界历史进程和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客观分析经济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既考虑到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科技革命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又主要从资本主义扩张的历史发展中分析出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既分析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既认识到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也要看到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并不完全是挑战,仍然具有后发优势,如果积极参与并采取适当措施给予应对,将会赢得社会主义的大发展。既要看到经济全球化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不仅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所有问题,而且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在经济全球化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不断吸收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但更要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颠覆,在分析时,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其次,研究经济全球化,在进行理论上的理性分析和抽象总结的同时,还必须运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抽象和具体相统一的方法。既运用政治经济理论对世界经济与我国经济的互动作逻辑分析和科学判断,又结合世界和我国经济实际,用客观的事例和翔实的数字来说明问题,在给予人们理性认知的同时,还得到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切实避免因为纯粹的理论分析而使本来很富现实意义的课题变得虚浮、抽象甚至苍白。经济全球化的研究应该和具体的现实经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给人以现实感、时代感。

    从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的观点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是多方面的统一。而人们为了在思维中把握这个具体的对象,必须首先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然后由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即达到思维的具体。因此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就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必须用抽象力代替”。可见,抽象的方法对经济研究是何等重要。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抽象的起点,它是事物发展的胚胎形式。当代的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孕育并发展而来的。因此必须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入手来研究经济全球化。在此基础上按照经济全球化自我发展的内生自然过程逐步生长和引申出经济全球化的涵义、表现、影响和作用等的全部规定性。只有从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才能避免具体知识的罗列,揭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及基本的运行规律。

    第三,马克思的辩证逻辑认为,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的进程必须从总体上符合并反映历史的进程。经济全球化是从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中孕育出来的,因此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入手来研究经济全球化是这种方法的具体体现。但是逻辑反映历史并不是无条件的直接的,而是经过修正的,有条件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理论上前后一贯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的”。由于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表现,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必须在对历史材料充分、客观掌握的前提下,从生产力和经济关系的角度作出合乎逻辑的分析和归纳,得出客观的、符合事实的结论。同时,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顺序,分析经济全球化理论演进的逻辑轨迹。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 顾海良.马克思“不惑之年”的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 王振中.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作者:赵景峰  编辑:jiuyu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电商能否拯救专业市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