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姚建华正文
姚建华:中国能源的未来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101 发布时间:2006-12-9 点击数:

      一、能源结构的变迁

    能源结构是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内各种能源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以清洁和高效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现行的能源结构对经济与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

    从全球范围来看,能源结构在历史上发生过两次重大更替,一次发生在上个世纪后期的煤接替了薪柴,一次是在本世纪70年代石油替换了煤而成为主要能源。与能源相关也发生了两次重大事件,一是天然气消费量正呈直线增长,已成为重要能源,一是在70年代核能跻身于主要能源之列。两次能源更替的背景是两次工业革命,而每一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又都以特定的能源作保障。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也没有动摇石油在能源供应中的地位。进入90年代,随着天然气资源的大力开发,天然气正继煤炭和石油之后,成为第三大常规能源品种。据专家估计,天然气的比重在今后一定时期内还会持续增长,10年之内有可能超过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常规能源。

    由于外部封锁和自我封闭,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历来以煤为主,50年代煤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高达90(,形成几乎单一煤型的能源结构。随着60年代大庆油田和70年代渤海湾诸油田的发现和开发,石油及天然气的产量有较快增长,一次能源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变,原油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分别由1953年的1.7%、3.81%增加到1975年的22.6%和21.07%,同期,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分别从96.3%和94.33%降至70.6%和71.85%。自1978年开始,我国大量出口原油和部分烧油电厂改为烧煤,煤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份额又有回升。至1998年,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份额分别占72%和71.6%,出现了与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完全相背的趋势(注:资料来源: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二、中国能源结构刚性的原因何在?

    多年来,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刚性究竟原因何在?我们认为,这其中既有客观的因素,但也不可否认我们在制定能源战略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两重两轻”。

    2.1重国内资源开发,轻国际市场参与

    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由于受到列强的封锁,在能源问题上自力更生、自我发展是必要的,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源共享的国际背景下,仍不考虑任何代价地“立足自身”解决能源问题则无疑是一种“自我封闭”。固然我国有较丰富的煤炭资源,这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优势,然而,煤炭资源丰富并不代表能源结构一定要以煤炭为主,换句话说,一个国家或区域的能源消费结构与其资源特征之间并非存在必然的联系,这主要取决于采取某种能源结构的代价有多大。

    储采比是衡量资源剩余储量按当前生产水平尚可开采的年限,纵观世界各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难发现,尽管有许多国家煤炭探明可采储量和储采比都很高,但是,他们的能源消费结构却多以油气为主。例如1998年,美国煤炭探明可采储量246643Mt,储采比为245,加拿大煤炭探明可采储量8623Mt,储采比为114,德国煤炭探明可采储量67000Mt,储采比为322,印度煤炭探明可采储量74733Mt,储采比为233,澳大利亚煤炭探明可采储量90400Mt,储采比为312,等等。而中国的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为114500Mt,储采比仅为92。而凡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无论能源生产构成如何及资源短缺与否,其能源消费结构都毫无例外地实现了由煤向油气的转变,能源结构优质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日本即为一例。目前世界上煤炭比重超过70%的国家除中国之外,仅有3个(表1),即南非、波兰和朝鲜。南非以煤为主是种族隔离时代国际禁运所造成的事实。近年来,南非和波兰正在积极改变其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朝鲜也由于国际原子能机构加入国提供石油而正在改善其能源结构。将来,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以煤为主的国家。

    2.2重供需数量平衡,轻结构品质优化

    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能源供需基本平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及研究机构在解决能源供需平衡问题上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许多可供决策参考的数据。然而,在能源平衡中我们却犯了“重供需数量平衡,轻结构品质优化”的错误。体现在,能源平衡中忽视了对不同能源结构下的环境成本问题的比较,没有将“环境因子”纳入能源平衡模型之中。一是采取了过于偏煤的平衡策略,忽视了能源结构改善的可能性。与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形成对照的是,我国的能源平衡问题没有很好地考虑到能源结构的优质化问题。我国的工业发展史迄今尚未完成从煤向油的转变,天然气及核能的发展也滞后20~30年,在战略上没有把天然气及新能源放在应有的地位上,我国走上了一条与世界截然不同的能源供应战略路线,并为之付出了持久性的代价;二是对能源需求数量估计“宽松”,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在实际中往往停留在纸面上,重开发、轻节约的思想普遍存在。上述两种情况的叠加导致近年来我国煤炭产量增长过快,加之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在宏观上对乡镇煤矿管理失控,导致煤炭库存积压增多,1993年煤矿库存积压原煤相当于全国统配矿半年以上的产量,1996年,国有重点煤矿产品依然大面积积压,在国有煤炭行业内部普遍号召实行“双控”方针(即控制产量、控制库存),1998年以后,煤炭行业又采取了关井压产的有关办法,但收效并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5年末社会煤炭库存为2.13亿t,1996年到6月末库存仍在1.8亿t左右,全年预计在4亿t左右(表2)。我国煤炭供大于求已持续了8年之久,社会库存平均在2亿t以上,占当年煤炭总产量的1/6左右,国有重点煤矿平均每年库存在25Mt以上,1999年底,全国煤矿存煤闯近几年的最高记录,达84.53Mt,大大超过合理库存。

    宽松的煤炭供给,一方面助长了煤炭产品的严重浪费,保护了技术设备和工艺方法落后的高耗能企业,并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1997年,我国火电供电热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25.8%,煤矿电力消耗高出74.4%,钢可比能耗高出48.8%,水泥(大中型)综合能耗高出45.5%,已烯能耗高出39.1%,平板玻璃综合能耗高出82.3%,大型合成氨综合能耗高出44.2%,燃煤工业锅炉煤炭消耗占煤炭总消费量的30%,其设备效率为55-70%,而国际先进水平大于80%。另一方面,宽松的煤炭供给使煤炭产品的价格始终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煤炭企业的经济状况日益维艰,1998年原国有重点煤矿亏损37亿元,亏损面达80%,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表1 1998年有关国家的能源消费构成

      总消费量         消费结构(%)
国家    Mtce    石油  天然气  煤炭  核电  水电
美国    3067.0      39.7    25.7      24.9    8.5     1.2
俄罗斯      848.3       20.6    55.3      17.3    4.5     2.3
中国        1205.7      22.5     2.1      72.9    0.5     2.0
日本        713.1       51.1     12.5     17.7    16.8    1.9
德国        480.4       40.6     21.3     25.2    12.4    0.5
法国        355.9       37.9     13.5     6.1     40.1    2.3
加拿大      313.3       37.9     28.9     11.8    8.4    13.0
英国        325.0       35.4     35.1     17.9    11.3    0.3
印度        386.6       31.8     7.7      56.8    1.0     2.7
意大利      231.6       58.4     31.8     7.3     —      2.5
韩国        238.7       55.8     8.4      27.6    13.8    0.3
南非        161.6       18.8     —       77.7     3.3    0.2
波兰        127.7       20.9     10.5     68.1     —     0.4
澳大利亚    147.1       36.3     17.8     44.5     —     1.4
沙特        143.6       58.8     41.2     —       —     —
世界合计    12110.6     40.0     23.8     26.2     7.4    2.6

注:1.资料来源:BP Amoco,《世界能源统计评论》(1999)

    2.核电和水电按当量值折算成煤当量

    表2 全国煤炭生产及库存情况

    附图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有关年份

    《能源政策研究》2000(1)

    注:年末社会库存量1996-1998数据根据有关文献估计(注:潘伟尔.1999年煤炭经济运行分析[J].中国煤炭,2000,(2).国家煤炭工业局行业管理局.关于1999年我国煤炭市场形势的分析[N].煤炭信息报,1999-04-30.)

    三、能源结构优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注:WECD.Our Common Fu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目前所走的能源道路已对可持续发展进程构成威胁,必须加以调整。

    3.1“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成本太高

    能源消费的优质化、洁净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从而对能源优质化提出更高要求,能源优质化、洁净化势在必然,势在必行。显然,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满足要求。煤炭的大量开发和利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表现在:

    (1)中国煤炭开采以井工为主(占96%),在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在岩石中开凿一些井巷或坑道,排出其中的岩石;必须排除矿井水或矿坑水;必须供给新鲜空气并排出废气。所形成的“三废”(废石、废水、废气)对环境造成污染。全国历年来的煤炭开采中造成的地表塌陷区,累计面积已达40万hm[2],每年新增约2×108m[2]。每年形成的塌陷土地面积1.5-2.0万hm[2],其中耕地占30%。历年来排放的矸石累计堆存量约3.0Gt,年平均排放矸石150Mt,1997年利用量51Mt,占年排放量的31%。堆放矸石占地面积为5500hm[2],有些矸石山还发生自燃。矿井水全国年排放量约2.2Gt,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为1.7Gt。国有重点煤矿矿井水外排达标率为85%,自用率为23.5%,每年向大气排放甲烷7Gm[3]。加之全国60%以上的县均建有煤矿,因此矿区环境对整体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2)中国煤炭大多都用做燃料,直接燃烧,因含灰、硫相对较高,造成烟尘、CO[,2]、SO[,2]、NO[,x]等污染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形成中国的煤烟型大气污染。大气中CO[,2]、NO[,x]的增加主要是燃烧化石燃料引起的,燃煤排放的CO[,2]和NOX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82.5%和70%,1997年烟尘排放量18.73Mt,其中60%来自燃煤,1998年我国SO[,2]排放量为20.9Mt,为全世界最多的国家,其中73%来自燃煤,并由此致使酸雨问题严重。据近几年对85个城市监测分析,有53%的城市总悬浮微粒超过三级标准,有55%的城市二氧化硫超过二级标准,有57%的城市降尘超过了限制。随着煤炭消耗量的增加,SO[,2]排放量以每年3%-4%的速度不断增长,使中国酸雨发展迅速。71.7%的南方城市出现过酸雨,西南、华中、华南地区较为严重,受酸雨影响的面积已占国土的30%,1998年1月国家环保局制定的酸雨和SO[,2]污染控制区(“两控区”)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1.4%。据初步调查粗略估计,燃用1t煤所产生的SO2和酸雨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树木和作物受害,材料加速腐蚀,居民呼吸道疾病和工时损失等)达50-70元。我国学者估计,每年因燃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近200亿元(注:曹毅然.中国能源发展战略[J].中国矿业,1994(4):13-17),而据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估计,中国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在950亿美元,约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7%。(注: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Vital Signs"(1996).)我国发展煤炭的成本高昂,在1998年全球大气污染最严重的10城市中,(注:这7个城市是太原、北京、乌鲁木齐、兰州、重庆、济南、石家庄。)中国有7个城市名列其中,比前两年公布的5个城市又增加了2个。另据一项估计,1990年,我国70%的总投资用于与煤相关的项目,10%的GNP用于煤炭的生产、运输和利用(注:夏光禹.1995年世界能源发展趋势[N].科技日报,1995-08-24.)。我们与其为治理环境花费巨额资金,还不如在改善能源结构上进行投入。

    3.2以煤为基础实现能源优质化障碍重重

    尽管洁净煤技术以及提高发电的比例有利于改变煤炭利用品质。然而技术手段付诸实施将付出高昂的代价。根据我们目前进行的一项研究(注:课题组.江苏省洁净煤技术政策的研究[R].江苏省软科学基金项目,1999.),现阶段我国利用洁净煤技术存在很多障碍,这些障碍主要有:资金障碍、效益障碍、技术障碍、组织管理障碍。

    (1)资金障碍

    工业应用洁净煤技术需要较高的一次性资金投入,从而存在筹措资金的障碍。比如现有电厂大多数在计划经济时期建设,没有考虑装设脱硫设施,由于脱硫设施只有环境效益不产生经济效益,不具备还贷能力,因此贷款有困难。据估计,常规燃煤电站采用脱硫脱硝装置,总投资将增加1/3以上,而现有电厂脱硫不能进入电价,成本无法消化。

    (2)效益障碍

    据国外的一般估计,煤的气化是天然气成本的2倍甚至更高,用煤炭发电驱动的取暖装置,效率仅为液体或气体燃料驱动的取暖装置的1/3。因此,以煤发电这样成熟的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其经济性还要受到挑战,其它还处在研究、半工业性试验或者刚刚工业化的清洁技术更是难以与石油及天然气相竞争。据专家估计,煤炭的清洁开采与洁净煤技术至少在近10年其经济性很难与油、气相比。

    (3)技术障碍

    技术障碍包括技术风险障碍和技术基础障碍。由于现在许多洁净煤技术尤其是先进燃烧发电技术尚处于中试或商业性示范阶段,还没全面实现商业化和推向市场,所以在没有实例运行的情况下,企业担心技术风险造成损失,因而缺少利用的源动力。煤代油、气技术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4)组织管理障碍

    当前在制度、法律上与发展较快的经济和环境要求不相适应,还不能有效利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实现环境保护工作,涉及洁净煤技术发展的许多政策尚需补充完善。比如随着电力企业的深化改革将逐步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脱硫无疑会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企业上网竞争的实力,使企业经济利益得不到保证,而目前尚无鼓励政策。

    3.3油气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煤炭难以替代的作用

    在主要能源品种中,天然气是一种相对较为清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它与石油和煤炭等资源相比,优越性非常明显。一是清洁。天然气造成的污染大体为石油的1/40,为煤炭的1/800。二是经济。按照相同热值计算,国际天然气价格仅为石油的80%左右。三是方便。不管从储运还是从使用上来讲,管输天然气比石油都更为方便。四是用途广泛。天然气可广泛应用于化工、发电、工业和城市商业、民用等各个方面(注:宋岩,等.未来天然气工业发展综述[J].天然气与石油,1999,(1).)。目前天然气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已达到23.8%(我国仅为2.1%),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6%左右,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9%(注:美国能源信息署(IEA).国际能源展望,1999.)。

    与煤炭相比,石油具有可燃性好、单位热值高、污染小、产品多样化程度高、用途广、使用方便、易于运输等优点,是工业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的主要能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主要工业化国家无一例外地大力推广使用石油,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已由1950年的27%上升到1998年的40%,同期世界经济的年递增率达到了4%,石油为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动力,是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加速器。(注:杨朝红.利用国际油气资源改善我国能源结构[J].中国能源,1998,(11).)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达到38%左右,到2020年这一比例仍可达到37%左右(注:夏光禹.1995年世界能源发展趋势[N].科技日报,1995-08-24.)。

    正因为油气在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煤炭资源大国(如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德国等)均采取了少开采国内煤炭多进口油气的能源战略。

    3.4我国能源供需的矛盾集中在优质能源的不足

    我国目前能源供需矛盾主要表现为油气不足,尤其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居民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将导致油气需求量巨增。我国人均石油资源量和人均产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和1/2,世界人均年消费天然气403m[3],而我国仅为14m[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9,是俄罗斯的1/207。目前煤炭已占有较大比例,受环境和运输双重制约,特别是在洁净煤技术尚缺乏竞争力的情况下,对煤的需求不会有更大的增长。

    从1993年开始,我国国内石油产量增长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石油进口量开始大于出口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当年的进口油量约为998万t,逐年攀升至去年,已近4000万t,占到全国石油消费量的20%左右(表3)。今年1至9月的石油进口量已超过5000万t,据估计,今年全年进口原油将达7000万t,到2005年,更高达1亿t,这标志着中国的石油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1998年公布的预测,201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在2.8亿t,2020年为3.95亿t。(注:美国能源信息署(IEA).国际能源展望1998.)而经过四十多年的开发,我国石油行业面临着资源投入不足、开采难度不断加大的矛盾,制约着石油产量的提高,据保守估计,我国在未来20年石油产量基本维持在1.5~2.0亿t,而年产2亿t可能是中国石油产量的最高峰,并预计在2010年左右达到这一水平。那么到2010年石油缺口将在1亿t左右,到2020年石油缺口在2亿t左右。最近,兰德公司在一份报告中也预言,到2020年时,中国大约60%的石油以及至少30%的天然气需要依赖进口(注:兰德公司.中国寻求能源安全[EB/OL].中国石油信息网,2000-11-08.)。

    表3 中国1980~1998年原油及制品进出口     单位:Mt

    附图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

    四、中国能源结构改善的可能性所在

    4.1我国替代能源发展前景看好

    我国油页岩及水能资源存在较大的开发潜力,预测的油页岩、水能资源在资源总量的份额分别是其探明储量构成份额的6.8和4.4倍(表3)。

 表3 中国能源矿产储量及预测资源总量的构成

矿产种类       储量构成(%)         预测资源构成(%)      比值
煤              96.3                  86.2                0.9
石油            2.5                   5.2                 2.1
天然气          0.1                   3.0                 3
油页岩          0.4                   2.7                 6.8
水能资源        0.5                   2.2                 4.4
核能矿产        0.2                   0.7                 3.5
合计            100.0                100.0

资料来源:文世澄(1995)

    天然气:我国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全国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显示,天然气远景资源量在38~50万亿m[3](其中陆上近30万亿m[3],海域20万亿m[3]。1995年末探明储量1.7万亿m[3],探明程度仅为4%(世界平均已达37~42%),大部分天然气资源位于尚未用现代技术勘探的地区,因此勘探前景十分广阔。经过40多年的勘探开发,陆上已在中西部形成陕甘宁、川渝、青海和新疆4大气区和东部以伴生气为主的气区。中国处于天然气大发展的时期,目前天然气的勘探效率和效益已经超过石油,成为具有一定优势的投资领域,气田建设的生产成本更明显低于石油。据石油专家预测,新世纪的前20年,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将保持在年均增长1200亿m[3]左右,预计到2020年,天然气产量可达1000亿m[3],相当于1亿t原油,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从目前的2%提高到8%。国际能源机构认为,中国如大量发展天然气,天然气可满足中国2010年50%的能源需求。“天然气是过渡到洁净煤技术实用化、确立核能安全、新能源进入市场的未来能源系统的桥梁”,当年布什在竞选纲领中的这段话对我国今天的能源战略定位意义也非常深远。目前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速度主要受制于四大因素,一是天然气资源的探明程度,二是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是天然气用户的落实,四是天然气应用开发等等。

    近几年,新疆塔里木、吐哈、准噶尔盆地相继发现了一批前景良好的天然气资源富集区,大量的地质勘探和研究工作表明,塔里木地区天然气地质储量丰厚,已经基本具备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条件。初期投资约1200亿元人民币的新疆塔里木至上海的“西气东输”管道项目已获国务院批准,这项工程将建设四千二百公里左右管道,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东送,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到上海,供应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沿边各省(区)的工业和居民用气。2001年上半年干线管道和各地的下游用气设施开始同步建设,2003年开始输气,2007年全部建成。初期年供气一百二十亿m[3]左右,以后将随著资源勘探的深入和下游用气市场的开拓,逐步增加供气量,2010年输气250亿m[3]以上,确保稳定供气30年。这一项目的兴建可促进中国的西部开发,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钢铁、建材、石油化工、电力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可促进中国能源结构的战略调整,沿线城市可用清洁燃料取代部分电厂、窑炉、化工企业和居民生活使用的燃油和煤炭,将有效地改善沿线地区大气环境。

    煤层气:俗称瓦斯,是指吸附在煤孔隙表面或以游离状态分布于煤的孔隙及裂隙内以及溶解在煤层内的地层水中的烃类气体。煤层气是我国尚待开发的一种能源,开发煤层气将有利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解决煤炭开采中的安全问题,同时有利于解决发展中能源不足的问题。我国煤层气资源较丰富,根据我国煤田的预测,赋存在2000m以浅的煤层气储量300000×108~350000×108m[3],为美国煤层气储量的3倍,但美国年产煤层气156×108m[3],我国煤矿年抽取的煤层气仅有5-34×108m[3],为美国煤层气产量的3-4%。以徐州为中心的我国煤层气开发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前不久中美又就联合开发煤层气达成协议并正式开采,这对我国开发煤层气,改善能源结构,加速发展我国洁净能源产业起到相当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注:王志东.我国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意见[J].中国能源,1997,(3).)。但总体而言,我国对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还很低,目前尚未形成规模性开采能力。

    核能:我国将建设4座跨世纪的大型核电站,其中1999年开工的连云港核电站,将建成两个100×104kW的机组。

    风能:我国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为2.5亿千瓦,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内蒙、甘肃、新疆一带,其有效风能密度大于200瓦/m[2],有效风能出现时间均在70%以上,而这些地区正是常规能源供应困难的地方。东南沿海及其岛屿为中国最大风力资源区之一。有效风能密度≥200W/m[2]的等值线平行于海岸线,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达80%~90%。风速≥3m/s全年出现700~800h,风速≥6m/s也有4000h左右。如福建台山、平谭,浙江南麂、大陈、嵊泗等风能都很丰富,广东的南澳岛已成为我国主要的风力发电基地之一。

    海洋能: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104km,拥有大小岛屿6000多个,海洋能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拥有500kW以上装机容量总计209-8×108w,年发电量580×108kw.h的潮汐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常规能源极其缺乏的浙江、福建两省,其潮汐能资源合计占全国资源量的88%(注:陈文七.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投资市场及其发展[J].中国能源,1997,(3).),浙江的江厦已成为我国潮汐能发电基地,潮汐电站装机容量320×104W,是目前世界上第三大潮汐电站。应加大投资开发海洋能,实现多能互补。

    太阳能:我国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的地方约占国土的2/3以上,西北和青藏高原年平均日照时间在3000小时左右,年辐射总量在1500-1800千瓦小时/M[2];

    地热能:我国拥有世界四大地热带中的两条,即环太平洋地热带和地中海—西马拉雅地热带,地热资源的储存条件也较好,高、中、低温地热均有,已发现的地热点3200多处,已勘探的40多个地热田的查明热储量相当于31.6亿t标准煤,远景储量达1353.5亿t标准煤。

    4.2国际市场油气供应稳定,价格趋稳偏低

    中国能源结构的优化不仅要立足国内,而且还要进入国际市场,到国际市场上取得相当份额的资源。那么,中国进入国际油气市场,油气供应的安全性又将如何呢?这里的安全性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油气能否保证供应?另一个是油气的价格是否相对稳定?毋庸置疑,中国介入国际油气资源市场必将加剧有关地区的竞争,并影响有关地区乃至全球油气地缘政治的平衡(注:徐小杰.新世纪的油气地缘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P.165-181)。但我们认为,这种影响是渐进的,至少在近20年内是不太明显的,所谓“中国油气威胁论”是近年来西方某些势力鼓吹“中国威胁论”的翻版(注:章林宏.21世纪的中美关系:对抗还是合作[J].战略与管理.1997,(3).)。

    当前国际市场油源相对充足,据估计,世界的最终可采储量为4572亿t,截止到1999年1月1日,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41128.75M,根据预测,今后几年,全球石油产量每年将增加2(,石油产量发展的趋势将仍是由需求所决定,而不是由资源和开发能力所决定。

    在价格方面,国际油价从海湾战争结束以来一直低位徘徊,1994年世界石油价格约为16美元/桶(按通货膨胀率调整后的价格),低于1973年以来任何时刻的价格水平。1996年油价有所回升,达到18美元/桶,1997年油价达到22.98美元/桶。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低,到1998年底,油价一度跌破10美元/桶大关。从1998年4月起,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产油国和墨西哥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开始实行减产政策,原油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得到扭转,之后油价开始持续回升,1999年猛涨至30美元左右一桶的历史高位,2000年继续居高不下,9月中旬曾一度达到37.20美元一桶,达到1990年海湾危机以来的最高点。尽管国际油价的这种剧烈变动并非完全是由供求关系变化所引起,其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石油资源的国际垄断资本(如国际石油跨国公司)操纵价格的垄断行为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是国际投机资本(如那些投机性“对冲基金”)的兴风作浪(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淮博士的研究发现,今年(2000年)以来,有一个迹象较为明显,美国那斯达克指数的每次暴跌总是与国际油价的暴涨呈现同步反向变动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全球流动的速度极其迅速。从纽约股票市场撤出的巨额投机资本15分钟后就可以在伦敦原油期货市场建仓。)。但是,从长期趋势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石油价格只会在一定区间内波动,波动主要受到市场结构和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过低或过高都不能长期保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油价过高对世界经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加大通货膨胀压力,长期走高势必造成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衰退,导致世界原油需求下降,最终使产油国的收入减少。从供方的角度来看,油价过高,将刺激新技术的发展,增加可勘探和可开采的石油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最终使价格下跌。油价过高,也会使得替代能源具备经济合理性,从而使能源的供应加速向替代能源转换。石油价格过低,相反的力量将拉动价格上升。因此在多种力量的作用下,石油价格持续过高或过低的可能性不大,有学者认为,比较可行的趋势在10~25美元/桶(注:钱永坤,姜平.加入WTO后能源工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能源,2000,(1).),石油输出国也普遍认为,把油价掌握在每桶20至25美元之间最为理想(注:丁健行.欧佩克慎走油价平衡木[N].光明日报,2000-03-30)(OPEC所定的“价格带”在每桶22~28美元。许多国际研究机构对2000~2020年世界油价的预测也基本持乐观态度(表4)。

    而天然气价格1985~1995一直稳中有降。如果没有重大事件,本世纪内到下世纪初油气价格不会有大幅度涨价的可能(注:2000年下半年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油价届高不下,实际上在多种力量的作用下,从2000年12月初开始回落至今,基本上在29美元一桶徘徊。)。

  表4  2000~2020年世界油价预测      单位:美元/桶

预测机构①  2000    2005    2010    2015  2020
DRI(1998)     15.55     16.94     19.06     21.44   24.13
IEA(1998)     20.27     20.27     20.27     29.81   29.81
PEL(1998)     14.31     13.42     12.03     10.12    —
PIRA(1998)    16.55     17.80     19.45      —      —
WEFA(1998)    18.27     19.04     19.75      20.52   21.32
GRI(1998)     17.87     16.86     16.81      17.02    —
NRCAN(1997)   20.76     20.76     20.76      20.76   20.76
BTA(1998)     15.00     18.00     18.00      18.00   18.00
平均          17.32     17.89     18.27      19.67   22.80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信息所,国际能源展望1999

    ①DRI-数据资源公司;IEA-国际能源机构;PEL-石油经济学家;PIRA-石油工业研究协会;WEFA-WEFA能源公司;GRI-美国天然气研究所;NRCAN-加拿大自然资源;BTA-BT Alex Brown公司

    五、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既满足本区域人的需求,又不对其它区域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一种发展战略。公平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既包括代际之间的公平,又包括区际之间的公平。使用劣质的能源结构因而造成对环境与资源的不可逆转的破坏是对子孙后代不负责任的行为,因而不符合代际的公平性原则。而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区际公平性原则,中国作为一个有着12亿人口的大国,应该考虑与世界大家庭共享优质能源资源,目前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按照历史规律,中国也应补上这难以逾越的一课。从能源长远发展战略来看,中国必须寻求一条发展洁净能源的道路。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学者梅甘·瑞安等人的话值得我们思考:“中国在能源方面,目前有三条道路可供选择,模仿西方19世纪发展煤炭的最糟道路;模仿类似于美国或德国发展以石油为主的最佳道路;跨越西方而直接发展高效、分散式的21世纪的能源系统”,第三条道路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天然气、太阳能、风力发电在内的新技术和新能源的能源结构(注:梅甘.瑞安等.正视中国的有限资源[J].编译参考,1995,(8).)。

    我们认为:在总体战略上,中国应实行国产、进口、替代并举的方针,走能源供应和能源产品多元化的道路,逐步降低煤在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中的份额,在经济合理、外汇支付手段可能的前提下,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增加液体和气体的燃料供应量,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在替代措施上要把电力替代石油和天然气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为了保证油气的稳定供应,在进口石油和液化天然气的同时,应重视油气的战略储备,注意保留国内资源以备后用。加快水电建设步伐,在沿海地区积极发展风能与核能,适当加大核能发电的比重。近20-30年,在利用国际油气资源的同时,抓紧开展洁净煤技术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储备,以期在国内外油气资源紧张时能够逐渐预以替代。为了保证以上战略的实施,中国应确立制定节能优先、严格限制碳排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以上战略包括的要点有:

    从能源平衡来看,应实行多元化战略,包括能源产品的多元化、能源供应渠道的多元化,大力发展可替代能源,积极开拓多边市场,重视能源外交,以保证我国能源进口的稳定可靠,使国际政治风波及地区冲突对我国能源进口的干扰和影响降到最低点;

    压缩煤炭消费和更多地从外部市场获取优质能源应成为能源战略调整的基本方向,这一基本方向不因国际原油市场一时的波动而发生改变;

    能源结构的优化应遵循经济合理原则,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比较利益。只要国际市场上的能源产品在成本、价格上具有比较优势,那么从外部获取能源产品而保留本国的能源储量就是可选择的方案;

    能源结构的优化应考虑国家的经济安全。我国对国际市场油品的依赖性和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确定性预示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风险,面对国际市场的冲击而我毫无抵御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而且维持正常生产秩序所必须的商业石油储备也十分有限。建立国家石油的战略储备和企业的商业储备制度,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应变和调节市场的能力,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可以应付突发事变,这对我国的石油安全及经济安全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积极参与国外石油资源的开发。我国一些油田企业已具备了相当的勘探开发技术实力和开拓国外市场的能力,且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应当鼓励一些有条件的企业采取独资或合资、合作的方式,到国外去进行油田勘探开发,建立海外石油生产基地;

    继续将节能放在优先的地位。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长9.7%),而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4.6%)却远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究其原因,与我国80年代初期开始制定实施的“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能源发展总方针和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节能工作分不开。今后,仍应贯彻这一方针,并逐步将节能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阎长乐.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

    [2]秦万德.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对环境的影响[J].管理世界,1990,(3).

    [3]文世澄.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初步设想[J].中国矿业,1995,(3).

    [4]WCED.Our Common Fu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姚建华,赵一如.充分利用大陆桥优化沿海能源供应[J].资源科学,1999,(4).

    [6]李文彦.21世纪前期我国能源战略的若干问题[J].经济地理,2000,(1).

 

作者:周德群  编辑:jiuyu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电商能否拯救专业市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