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李新家正文
从改革的实践中推进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来源:2004年10期    《南方经济》(广州) 发布时间:2009-11-24 点击数:

    一、走向市场经济的里程碑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是一个新的里程碑。我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和认识在发展阶段上,可以党的四个“三中全会”作为标志。“文化革命”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酝酿着改革开放的启动,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确定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当时的主要贡献之一是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管理体制从理论上区分开来。不然的话,在当时思想认识水平上,我们很难走出改革的第一步。

    2.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实践,到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作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系统和准确地评价了我国五十年代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和当时已经表现出来的不适合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弊端,确定了走向市场经济的一些最基本的步骤,扩大企业自主权,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新的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思想大解放和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方向明确、逐步推进的市场导向型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人民群众中蕴涵的创造性得到发挥,经济特区的改革实验创造了成功的经验,社会生产力明显提高。为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3.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这一决定,总结了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索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和创造,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一论述指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具体任务。
    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得以初步形成,但其中依然存在一些较深层次的矛盾需要进一步解决。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指引我们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继往开来,肯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4.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制定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明确指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机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任务的阐述,比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明显增加了新的内涵,体现了党提出的新的发展观。

    在这一决定的指引下,我国将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符合整个世界经济形势发展要求的、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变、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长的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将被历史证明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认识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理论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使我们创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它是属于中国人民的经济学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重要文献中,在邓小平、江**等同志的重要论述中,在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中,一系列基本的理论观点已经形成和普及,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得到了科学的批评和发展。今天,我们已经基本建立了适合我国实际的经济科学理论,它们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

    在我国经济学界,有老一辈的经济学家提出,过去我们特别重视马克思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的理论来掌握的;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要学习和实践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其基本的内容也可以从两个主要方面来认识:一是认识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理论;二是在现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方法。

    1.认识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理论,是我们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基础。如果不改变对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传统认识,我们不可能在实践中走向市场经济。这方面的理论当然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方法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照样来自于对实践的认识和反思,同时又为实践的发展所不断丰富。其中重要的内容包括:(1)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其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理论的继承和发展。(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管理体制得以明确区分。我们今天能够明确地阐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内容以及二者的联系和区别。(3)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不再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也不把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4)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得以区分,积极探索了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对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有了新的认识,它们是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5)对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有了新的认识,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6)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得到明确,使广大群众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7)对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情况下的劳动及其创造价值的作用与形式进行了新的研究,作为政治经济学基石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发展。与价值理论密切联系的价格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重视。(8)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系统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系统都可以是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一般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具体形式,所以在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中,西方经济学被有批判地吸收。

    2.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方法,是在走向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党和政府指导经济建设、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经验总结。它主要包括:(1)从国际经济发展的全局来把握和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和对外开放的途径、方式和意义,在强调引进和利用外资的同时,重视支持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市场。(2)对市场体系及其内在结构有了正确的认识,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有形产品市场和无形产品市场、各种金融市场和信贷市场、劳动力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以及现代网络市场及其功能和相互之间的联系都有了正确的认识。(3)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探索有了新的成果,我国经济从主要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到重视集约型增长方式,对现代社会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增长特点,对经济增长的内生源泉和外生源泉,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对现代电子计算机网络得到广泛应用情况下的网络经济的发展规律和现象开展了积极的探索。(4)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世界潮流的新的发展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自党中央提出以来,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新的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5)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探索一直受到重视。(6)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7)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理论在实践中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以及扩大内需的方针、对外经济政策的运用都取得良好效果。(8)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标志着我们找到了发展产业经济的新途径。(9)三农问题的研究和实践,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农村城市化等等,将使我们建设起社会主义的新农村。(10)一国两制与经济特区的理论与实践在走向市场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1)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产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等都得到了发展。(12)管理学、管理经济学、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手段进入了理论研究的视野,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三、当前经济建设中若干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现实经济建设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非常多,本文不可能全面地论述这些问题,在这里,我们只是在如下几个方面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新阶段的利益关系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阶段,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和改革发展新阶段的利益关系。

    首先,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指导方针。扩大内需不仅是扩大市场,促进生产实现和增长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人民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体体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过剩生产能力快速形成,消费与生产的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市场需求发生了重要变化,逐步形成了消费主导型经济。在消费主导型经济中,一是要特别重视分析消费市场需求的变化,培育新的消费方式,扩大消费市场,全面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二是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消费者主权的作用,根据消费者选择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消费环境。

    在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和市场经济的要求,调整各方面利益关系。坚持改革促进发展,用改革和发展及其成果来实现社会稳定。但是发展并不必然而且不会自动解决利益调整和社会稳定的问题。稳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应该把提高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一是努力创造条件,扩大就业机会,把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和产业选择有机结合起来,探讨和形成利用现代先进技术、适用技术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相结合的产业结构。二是认真落实劳动法,保障劳动群众在企业的合法权益。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机制,提高基本生活保障的水平。四是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进一步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五是在重视人民群众经济利益的同时,应该按照宪法和法律,保障人民群众的其他利益,创造全面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条件和机制。

    一定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利益关系具有客观规律性。一种客观上所要求的利益关系被破坏,会引起一系列后果。如果企业的管理者和职工认为自己的利益相对下降,或者得不到保障,在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下,企业的成本会提高,效益会降低,甚至引起国有资产的流失,导致企业危机转向社会。对于全社会而言,会引起整个社会管理支出的增加,最终导致整体利益和全体人民利益的下降。所以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情况下,效率与公平及其作用的问题会突出起来,更加应该处理好利益关系,调整利益格局。

    同时,要重视经济建设中动机、过程和效果的统一,端正企业动机和社会管理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的动机,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采取有效的调控手段,切实以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国家民族的全局利益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并在整个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际生活中,有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动机不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的要求。同时,也不能以为根本目的对头了,就一定能够保证在实际经济生活过程中都能保护和扩大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果在实际过程中损害了群众利益,靠良好的出发点和动机是不能弥补的。


   (二)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任务。要发现和总结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实践中生产力的结构,揭示和了解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因素,创造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良好条件。

    1.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中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先进性,在整个经济建设中具有带动作用和先导作用。在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中,信息产业是主导产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了一个不断扩展的信息产业;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与以往任何技术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渗透性,它正在快速地渗透到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对传统产业发挥着重要的改造作用,使各行各业都具有了信息产业的特征,为我们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改变了社会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联结网络,改变了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方式,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了企业网络。同时世界范围的网络连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形成了全球网络经济。应该充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先进性、渗透性和信息产业的关联作用,以发展信息产业和普及信息技术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一个主要任务。

    2.发展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先导和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尊重产业结构演进、转变和升级的客观规律。产业演进和升级的规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一部分,脱离客观规律,盲目调整产业结构,对中国特色的产业优势和促进产业升级的条件和优势、劣势缺乏明确的认识,都会延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各个产业的发展必须有市场需求的支持。为什么要调整产业结构,为什么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基本的理由一是市场需求变了;二是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变了;三是要考虑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有些技术,市场上可能暂时没有需求,但从长远利益看,应该研究和发展。如果我们不重视长远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基础,即使今天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将来也很难继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总之,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有长远的和全局的战略的眼光,作出兼顾目前与长远的产业选择。

    3.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应该重视和强调管理也是生产力,重视科学的中观和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性,消除企业管理中中观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中影响甚至破坏生产力发展的落后观念。学习和吸收现代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技术,进一步改革企业体制,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把企业管理创新和运用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改进企业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减少和消除决策失误。

    4.先进生产力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是具有先进的科学知识、较高的技术水平、掌握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劳动者。在经济建设中要充分重视知识型智力型劳动者、管理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带头人。同时应该充分重视最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一般的体力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充分调动最广大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形成各类优秀人才成长和发育的机制,创造充分发挥群众聪明才智的条件,发挥和扩大我国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优势,真正做到人尽其才。这样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扩大了人民的利益。

    5.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道路和方法,统筹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改变城市和农村二元经济结构,形成国内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承上启下,是统筹城乡经济的结合点,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培养和扩大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领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6.发挥区域经济协作和协调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需要不同产业之间具有合理的布局,而且需要不同区域之间形成合理的布局,互相协调,互相补充。实际上,区域发展不协调已经成为了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只有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基本平衡和相互协调,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们的社会生产力。
      
   (三)充分认识和发挥先进文化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文化的发展能够直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和精神需要。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满足程度比较低,文化需要的满足程度更低。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提高以后,人民群众文化需要有条件得到较高程度的满足,用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综合表示的生活质量有条件得到提高。先进文化进入人们精神生活的领域,有利于广大群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体现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扩大。

    先进文化是现代社会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强大动力。先进文化的发展会表现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进步和完善,表现为社会经济秩序的进步,社会信用制度的完善,表现为广大劳动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积极性的提高。因此,我们要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文化历来是经济资源之一,但是只有在现代社会中,它的作用才日益突出起来。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形成新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使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起企业和整个经济的竞争力。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能够加倍地扩大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全社会的经济效益。

    现代文化正在日益深入地渗透到市场经济的各个领域;企业文化和管理文化、制度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和消费文化正在日益充分地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不同的文化成为了不同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特征。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开发文化资源,培育文化产业,拓展文化市场,发展文化经济。

   (四)以新的发展观为指导,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制度保证。我们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因素,创造生产力发展的良好条件和环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规定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努力探索和形成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机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以及其他方面的统筹机制。完成这些任务还需要全国人民付出艰辛的劳动。

    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我们的企业制度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一是产权制度方面存在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二是政府管理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没有完全实现。三是企业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还有较大的差距。四是企业还没有最终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在市场上获取信息、人才、资金、技术的环境和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形成统一和完善的市场体系。现在我们的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人力和人才市场、资本市场、产权市场包括知识产权市场和无形资产市场等发育不完全,不同地区市场之间的分割和某些行业的垄断现象都还或多或少存在,网络市场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有较大差距,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特别重视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提出要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和稳定发展,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完善和规范发行程序,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建立统一互联的证券市场,完善交易、登记和结算体系。三中全会还要求改革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完善金融市场,必须重视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充分考虑和尊重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使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利益与整个经济增长之间维持正相关的关系,恢复和维护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比如,要端正市场主体的动机,企业、证券公司和金融机构都要有良好动机,才能正确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面临着不良资产的问题,对不良资产的处理和消化不能转嫁危机,否则,会破坏社会信用体系,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实际上,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利于扩大人民群众利益和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不利于政府科学行使宏观调控职能、不利于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因素,还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所以必须按照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进人民利益的原则,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


   (五)努力实现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的有机结合

    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有机和科学地结合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要明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的作用是什么、政府的职能是什么,企业的本职是什么,要把市场、政府、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的力量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避免各种力量按照不同的方向发挥作用。目前在市场体系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同时,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还没有恰当和充分地发挥出来。要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由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改革开放之初,只要允许市场的存在,只要促进市场体系的发育和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就会很明显。同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政府直接指导下进行的,优惠政策、倾斜政策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扩大,政府调控经济的力度也在提高。改革的深入发展必然要求科学处理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关系,把市场、政府和企业几个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整合起来。在这方面没有现成的经验,需要我们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中努力探索和创新。

    结构调整是国家第十个五年计划的主线。调整产业结构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怎样把市场机制和国家的产业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解决的问题。国外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政府的产业政策实际上不起什么作用,还是要靠市场来为适当的产业结构配置资源。人家是研究了一定的历史经验得出这个结论的。我们国家的情况不一定完全是这样。为什么产业政策很难发挥作用?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把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使我们有很好的产业政策,但是政府和经济管理部门不能自己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才是主体。有什么办法来保证企业执行政府的产业政策呢?企业行为既受市场规律的支配,也受宏观调控手段和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约束。所以,只有产业政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相一致,才能达到产业结构按照符合国家所希望的方向调整。这给我们制定产业政策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条件是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的重新配置。如果企业获得这些生产要素是通过市场,那就表明市场机制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如果不是通过市场,那就说明市场还没有发挥基础性作用。信息是引导资金、技术、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现代市场机制中,信息机制的作用正在不断加强。现代市场机制是利益驱动机制和信息机制的结合。企业首先必须从市场上获得信息,然后才能按照市场的要求获取各种资源。所以,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中,应该建立和完善信息畅通的机制。重视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普及电子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应用,加快企业信息化、经济管理信息化和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是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和重要任务。

    转变政府职能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狭隘的部门利益、行业利益是阻碍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扬改革的精神,正确处理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和全局利益、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不能让狭隘的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和既得利益集团阻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调整经济管理机构,界定其职能,恰当地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规范和端正运用经济政策手段的目的和动机。

    要合理界定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机制作用的范围。在应该利用市场机制的领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不属于经济领域的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有些应该恰当地引进市场机制的作用,但不能完全运用市场机制而忽视其他社会规范的作用。有些则不能引进市场机制,必须按照这些领域的客观规律和它们的具体规范运作。我们要建立的只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建立市场体制,都运用市场机制。如果那样,我们就严重地违反了客观规律。

    最后,应该注意到,现在,人们对于市场经济的观念还有偏差,认为市场经济只是向钱看。其实,市场经济体制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促进生产力发展,使各种经济主体都得到相对优势利益,协调社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一整套制度。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和优越性认识清楚了,才会提高发展市场经济的自觉性,克服盲目性。

作者:李新家  编辑:罗美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电商能否拯救专业市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