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蔡文浩正文
蔡文浩:知识经济与商业制度创新
来源:甘肃社会科学 199902 发布时间:2005-12-23 点击数:


    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知识经济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或整个经济形态的组成部分,朝我们扑面而来。这使我们这些还在农业经济条件下为解决温饱而不懈努力的人们措手不及。尤其是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劳动密集程序较高的流通领域,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尚无明显反应。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应该理清思路,着眼未来,着手现在。通过制度创新,全面推动商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使我国商业发展紧跟知识经济的步伐。

    一、商业制度创新是形成知识经济时代激励创新的制度安排的突破口

    商业作为专门从事商品交换(也包括商品化的知识,如计算机软件、咨询服务等等)的一种产业活动,它直接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或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这种交易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更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市场经济制度的实质就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全社会的分工、合作以及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有效实现。信息革命所创造的经济网络化、数字化和全球化,创造了使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分的物质条件和交通、通讯条件,使社会分工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市场全球化,技术进步,以及由此引起的利益格局的变化,均是引发制度创新的条件。“不同种类劳动的相互独立,即它们的产品必须作为商品相互对立,并且通过交换,完成商品的形态变化,作为产品相互发生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第296页~297页。)马克思的论述,仍然可以说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分工扩大后,由于商品范围的扩大,而引发商业制度创新。以往的经济发展史证明了这一点。为此,知识经济的到来与商业制度创新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
    商业制度创新,关键是形成创新激励体系,并以此作为形成知识经济制度安排的突破口。理由有三点:
    首先,现代商业具有社会性,并且这种社会性会随着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而越来越广泛。在现代经济社会,①商业活动过程具有社会性。商业交易行为贯串社会经济活动的始终,商业网点散布社会各个角落,商业管理作为商品流通过程的宏微观调控,协调着不同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这些都具有广泛的社会性。②商业活动的制约因素具有社会性。商品流通的规模、结构、速度、形式和流通方向,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商业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各种社会因素,协调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③商业活动成果具有社会性。商业活动直接关系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其成果首先是社会性的,没有这种社会性,商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凡是作为突破口的事物,应具有两个特性。一是相对容易,二是有后续带动作用。商业所具有的社会性,能说明商业制度创新有后续带动作用。
    其次,知识成为生产要素的前提条件是知识的商品化。在知识经济时代,商品化了的知识的交易额、交易量、交易频率必将越来越大,并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左右商业活动的形式、规模和内容。因此,作为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业产业,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去主动适应知识这种无形的、概念化的特殊商品的交易方式。并随着知识商品的逐步丰富,带动商品交易方式的发展变化,同时实现有形商品交易手段的现代化。
    其三,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正如马克思所说:“私的交换以私的生产为前提”,“产品的交换形式是和生产的形式相适应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17页。)。生产发展的速度、规模和结构决定着商品交换的深度和广度。“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36页。)
    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是标准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单一产品、大批量、高效率。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商业制度是围绕着大量生产、为实现大量消费而建立的。超级市场、连锁商店、配送中心等等,都是这种商业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则是非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也叫柔性化生产方式。即多品种、小批量、高效率。由于有现代化的信息通讯手段和计算机在制造上的广泛应用,敏捷制造、个别制造被引入生产系统,消费者个性化的特殊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商业制度,必然以进货批量小、批次多、快速响应、服务全面、高度信息化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在美国业已兴起的、在互联网上实现的电子商城、虚拟超市等经营形式,已经奏响了全球商业制度创新的前奏曲。

    二、建立商业制度创新体系,解决知识经济与目前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之间的矛盾

    制度可以理解为是约束人民相互交往的各种规范和规则的总和。商业制度则是人们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规范和规则的总和。制度的作用是约束人们的行为,降低经济交往中的合作风险和不确定性,减少专业化和分工所导致的交易费用的增加。
    制度创新的动力和根本原因,是经济主体利益最大化动机与现有的制度之间存在的日益激化的矛盾。商业制度创新的原因,则具体表现为现有的商业组织形式和商业经营方式与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之间的不适应,主要有:
    (1)我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稳定、 中庸的保守观念与知识经济崇尚创新、开拓的进取观念之间的矛盾。
    (2)目前自生产厂商为始,经过批发商等中间环节, 到零售商再最终到消费者的社会流通体系,与知识经济零库存、中空化、虚拟化的流通网络体系之间的矛盾。
    (3)以维系秩序、等级为目的的企业科层组织结构, 与知识经济时代以快速信息传递、体现人与人之间平等、充分发挥员工创造力为目的的网络组织的矛盾。
    (4)只出生裂变, 不破产死亡的国有商业企业的超稳定性所造成的资产存量(包括人力资本)固化、劣化,与知识经济所要求的资产围绕创新优化配置之间的矛盾。
    (5)一次性投资巨大, 而投资回收期却相对较长的商业投资特点,与知识经济由于技术更新周期缩短、投资风险增大,而要求有较短的投资回收期之间的矛盾。
    (6)商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口较多; 而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商业,或者对劳动者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产生结构性失业;或者以技术取代劳动,造成劳动力过剩,从而产生商业劳动与新型商业技术之间的矛盾。
    现有商业制度与知识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远不止这些。其它还有劳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消费方式等等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随着知识经济的逼近,将会暴露得愈来愈明显。为此,必须通过商业制度创新,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商业制度创新,应从两个层面来考虑,一是宏观的流通体制、商事习惯的创新;二是微观的商业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及组织结构的创新。但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商业制度创新,还是微观层面的创新,都必须要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以利益为内驱力,由点到面,由创新到扩散,渐进实现的。这个过程实现得快慢、顺利与否关键取决于能否在流通领域内乃至全社会,形成一个创新激励体系。
    商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在整个商品流通领域内,形成一个创新激励体系。这个体系应当包括产权激励、市场激励、企业激励和政府激励四个部分。
    (1)产权激励。产权包括有形资产产权和无形资产产权。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表明,从有形产权发展到无形产权,尤其是工业知识产权制度将其保护范围逐渐由一般的发明专利延伸到外形设计、商标、商号、装潢甚至商业秘密之后,通过创新获得利润的经济活动得到了强有力的激励。特许连锁这种商业制度创新,便是在知识产权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产权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如互联网上的域名抢注、黑客入侵等等问题,需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界定。
    虽然产权激励能通过产权关系的确立,明确资产收益权的归属,为创新当事人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是最经济有效的创新激励手段,但诸如专利、商誉、知识价值等等这样的无形资产的产权界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还需其他形式的激励制度加以补充。
    (2)市场激励是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 为商业行为主体提供创新的动力和压力。美国哈佛商学院的M ·马柯耐尔提出的零售轮转假说,即可说明市场激励的作用。马柯耐尔认为,新型零售商业组织的变革存在周期性的、像一个旋转的车轮一样的发展趋势。零售业的创新者为取得更多的利润,就要通过创新的途径来降低流通费用,最终实现降低零售价格的对策。当第一个创新者出现以后,必然会引起许多人出来效仿,结果使零售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激化。在这种情况下,零售创新者为竞争需要,将美化店堂、改革内部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增加费用支出,进而影响销售价格。于是又有新的创新者出现。
    零售商业发展实践证明,百货商店、邮购商店、廉价商店、超级市场等都是以追求低价销售的专门技术为武器而出现的。而任何一种创新都将在时间的推移中不能始终如一地贯彻“低毛利、高周转”的商业规律,不得不继续创新。于是,创新便成为带动零售商业发展的车轮。
    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与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他们能敏锐地识别创新的潜在利益,敢于承担风险。市场激励是否有效、是否有一定的强度,除了市场体系是否完善、市场机制是否有效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数量。因此,改革人事制度,营造使企业家脱颖而出的环境,是形成市场激励的着力点。
    (3)企业激励是企业对市场激励的反应。企业家把新观念、 新发明、新技术引入企业内部,相应地建立起与之配套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分配制度,使企业内部的价值观念、人员结构、工作作风、工作技能等管理要素都围绕创新转变,以实现创新所带来的潜在利益。
    (4)政府激励是对市场激励的补充, 主要着力解决市场激励无法解决的问题。政府激励是制度创新的第一推动力。首先,政府通过发展教育事业,为未来的创新活动提供人才保证。其次,政府通过立法、产业政策等措施,对商品流通进行宏观调控,避免创新的重复性,有效地保护商业竞争,节约政府的管理成本,从而也间接地节约商业活动的交易费用,促进现代商业的发展。其三,政府通过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组织人力、物力对某些关键技术进行强化性的技术创新活动,可起到以点带面、提高全国商业整体技术水平的作用。
    在这个激励系统中,市场激励和政府激励是宏观层面的,企业激励属微观层面,产权激励则是宏观激励对微观激励产生作用的传导器。在缺乏产权激励的情况下,企业难以对市场激励和政府激励产生回应。企业家既是创新的主体,又是激励的接收器和放大器,他们是激励的对象,但同时又通过创新,实现创新的潜在利益,使激励的作用被强化、放大,从而产生新一轮更强的激励。

    三、实施商业制度创新战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从战略的角度研究知识经济时代的商业制度创新,必须研究:①商业制度创新的目标;②商业制度创新的具体手段和步骤;③商业制度创新过程的控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将被彻底地商品化。围绕知识的生产、交换、消费等环节来考虑商业制度创新的目标,是制定商业制度创新战略的基本思路框架。商业制度是人们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规范和规则的总和。因此,商业制度创新的重点是知识交易体系的构筑。这种交易体系分市场交易体系和企业内部交易体系两类。市场交易体系是利用市场机制对知识这种特殊的生产要素进行资源配置的各种市场手段的总和。这种交易体系是产权激励和市场激励的具体化。企业内部交易体系是按照市场内部化的理论,把过去在市场机制下进行的市场交易,变为一个层级组织内部处于层级制管理与协调下的分工联系。因此, 市场内部化也就是组织内部机制对市场机制的替代(J·钱德勒,1987)。企业内部交易体系是企业激励的具体化。
    商业制度创新的目标由此可分两类:
    一是建立起进行知识市场交易的各种规范和规则,核心内容是价格形成、认同机制和交易的公平、公开、公正保证机制;二是建立起企业内部人力资本价值的认定机制和内部激励的各种制度。其核心是人力资本的产出能否获得较准确的评价,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使知识的创造者获得激励。
    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商业制度创新可以从知识的价格形成机制入手。确定知识的价格,应首先对知识进行分类,因为不同类型的知识所具有的价值不同,相应地价格也有所不同。目前人们将知识分作6 类: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 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知道什么时间的知识(know-when);知道什么地点的知识(know-where)。 不同类型的知识,因其获取成本不同,所以价格也不同。
    其次要建立人才及企业家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人是知识的载体,拥有知识的人才价格——即人才的工资报酬,也就是知识的价格。因此,要根据劳动者获取知识的成本,如受教育的年限、所付出的学习费用和机会成本来确定他们的报酬。
    其三,知识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必然会造成知识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为此,政府应根据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对关系国家长远利益的科研项目进行投资,同时允许高新技术产业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市场垄断,以获取垄断利润,提高知识的投资回报率。
    其四,成立中介机构,按照收益法、成本法或市场定价法,对知识的价格进行评价,为知识作为生产要素流动和商品流通创造必要的条件。
    其五,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社会之后的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而我国尚处在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的进程中。因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工业化的进程,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前提。但如果同时加大对知识经济支柱产业的投资,加速实现通讯的数字化、网络化,为市场经济注入知识的催化剂,无疑会更大地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增长,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实施商业制度创新战略,必须有组织保障才能实现过程控制。要将商业制度创新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将其纳入流通体制改革的轨道,统一部署,全面落实,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袁正光:《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论文集《知识经济专家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戴维·菲尼:《制度安排的需求与供给》,论文集《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黄国雄、曹厚昌:《现代商学通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4.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罗权贵:《发展知识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光明日报 1998年4月24日第六版。
    6.J·钱德勒:《看的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 商务印书馆1987年中译本第6页。

作者:蔡文浩 王…  编辑:ivychen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