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郭冬乐正文
郭冬乐:中国农村流通发展30年之成就
来源:2009年2期  《财贸经济》(京) 发布时间:2009-12-8 点击数: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农村商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商品流通渠道已由过去单一型转变为多元化,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类型的流通组织成为市场主体,农村商品经营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形成了由各种经济组织构成的多种类型、多级层次、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商品流通网络。


    一、形成了多层次商品市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市场经济转型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市场迅速增长,除了传统的集市贸易市场外,各种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以及批发市场、期货市场,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农村市场体系。


    (一)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迅速
    从1985年开始,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全面启动,国家逐步放开统销统购的生产和流通市场。随着农产品生产量和品种的迅速增加,产销区域范围的扩大,国营和合作社经济逐渐退出了农产品流通领域,而小规模的集贸市场又无法组织和分销大规模农产品的异地交易。为了解决各类区域性、小规模集贸市场面临全国性农产品大流通的问题和困难,各地纷纷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就市场数目和交易的品种、数量、金额以及价格的放开程度而论,除极少数个别产品(如粮食、棉花)外,发展速度都较快,初步形成了批发市场的雏形。


    到1986年,我国已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892个,成交额为28.35亿元;1998年发展到4243个,成交额2869亿元;2002年发展到4150个,成交额3461亿元,占农副产品市场成交总额的42.89%,相当于全国各类消费品批发市场成交总额的1/3。① 根据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的数据,截至2006年,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4370家,其中农村产地市场1500家左右,城市销地市场2500家左右,批发交易总额约为1.1万亿元,全国经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比重高达70%以上。②


    2002年以后,在国家惠农利农政策的扶持下,我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更为迅速,并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向规模化方向发展。1986年我国单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年成交额仅为317.8万元,到2006年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平均年成交额超过2.5亿元。亿元以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逐年增加,市场单体规模迅速扩大,涌现出一批辐射能力强,社会知名度高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2002-2007年,我国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从503家增加到825家(见表1),成交额由2616亿元增加到9119.6亿元。平均每个亿元交易市场的成交额由5.2亿元增加到11.1亿元。2007年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北京市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心交易额高达211亿元,北京市60%左右的蔬菜是由该市场供应的;排名第二的深圳布吉农产品中心交易额也达160多亿元。③


    二是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迅速。从全国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看,2002年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305个,批发交易总额为1448.61亿元,占比分别为60.6%和55.4%;2007年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600个(比2002年增加了96.7%),批发交易总额为5651.11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290.1%),占比分别为72.7%和62%。专业批发市场的数量、交易额以及在整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中所占比重均有所增加。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是全国最大的果菜专业批发市场,2007年交易额达152亿元。④
    f51t631.JPG
    三是配送功能逐步加强。目前,一些规模较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正在积极拓展面向零售终端的配送业务,“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配送中心+超市”等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农资交易市场稳定发展
    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除了农资流通的主渠道外,我国农村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化交易主要是通过城乡集市贸易零散完成的。但随着流通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资领域的不断放开,越来越多的主体可以参与农资流通,导致农资流通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越来越多的农资生产企业将产品交给经销商来运作,生产企业希望有一个物流畅通的经销网络,而农民也希望通过专门农资市场进行采购以确保农资质量。因此,农资专业市场这种较为高级的商品流通网络就被诸多农资生产和流通企业所考虑,希望能够通过专业市场的建设来解决目前农资流通中所遇到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各地开始兴建农资专业市场。特别是自1997年以来,我国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稳定发展,数量不断增加,成交额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1997-2002年的5年间,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数量从480个发展到534个,成交额从163亿元增加到170.9亿元(见表2)。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亿元以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发展迅速,成交规模不断扩大。2000-2007年,我国亿元以上农资市场从12个发展到41个,成交总额由20.40亿元增加到252.5亿元,平均每个市场成交规模由1.7亿元增加到6.2亿元(见表3)。
    f51t632.JPG
    (三)农村消费品市场规模庞大
    1978年以来,经济体制逐步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农村消费品市场交易日趋活跃。1978年农村消费品交易市场(主要是集市)33302个,交易额为125.0亿元,1994年达到66569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值,交易额达4412.5亿元。1995年由于进行整顿,市场总数有比较大的减少(63000个),1996-1998年间再次增长,1998年又达到65050个,成交额达到8793亿元。此后,随着乡镇一级行政区划的调整、“撤乡并镇”以及相应的市场变化,市场总数又逐年有所下降,截至2007年,农村消费品交易市场总数为37763个(见表4)。


    在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中,农贸市场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农副产品零售环节流通的任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农贸市场在经历文革时期被勒令关闭的萧条期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市场数量和交易额都大幅增加。据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的调查数据,2006年我国共有农贸市场2.6万家,其中有1.5万多家在农村。特别是食品流通中,农贸市场长期占据农村食品市场第一位,截至2007年,这一比例仍为44.4%。⑤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过各级政府的治理规范,现在主要大中城市的农贸市场已经基本完成了“退路进厅”。农村农贸市场也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


    二、农村商品流通主体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商品流通主体主要是通过供销社和国有商业部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商品流通渠道和流通主体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和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特别是在消费品(包括工业消费品和农副产品)流通中,农民个体运销户、经纪人日趋活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日益重要。


    (一)供销社在农副产品和农资流通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1951年,以化肥、农药等部分产品的供应交给供销社经营为起点,之后的30多年,化肥、农药、农机等农资一直由供销社系统垄断经营,由省、地、县三级农资公司独家批发,由供销部门的乡镇网点进行零售。
    f51t633.JPG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以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保障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加快农业发展,是我国的当务之急。为此,国家对农资流通体制进行了几次大的调整和改革,大体经历了统一计划,统一分配,分级管理;对化肥等农资商品实行专营;加快农资流通的市场化过程,减少统配平价化肥资源,有限度地放开经营渠道;化肥实行“一主两辅”经营;取消国产化肥统配计划,使我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向市场化方向不断迈进。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了加快农资流通的市场化进程,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化肥经营管理的通知》(国发[1992]60号),文件中规定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各级供销社农资经营单位是农资经营的主渠道。化肥流通由供销社独家经营改为有限度地放开经营渠道。1994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的通知》(国发[1994]45号),进一步明确了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一主两辅”的政策,继续以农资公司为主渠道,发挥农业“三站”和化肥企业自销为辅助渠道的作用,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经营化肥等农资。


    可以看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供销社系统虽然在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在农资流通中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化肥为例,1978年国有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化肥销售额占当年农村化肥施用量的93.8%,然后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直到1997年,这一数值仍高达43.3%。⑥


    随着流通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1998年国家对化肥流通体制进行改革以后,化肥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各行各业纷纷涉足参与经营,竞争日趋激烈。随后,除种子、农药外,大多数农资产品的经营已基本放开,原有的由供销社独家经营农资的垄断局面已打破,基本形成了供销社农资公司、农资生产企业、农业“三站”、种子公司、个体工商户等多种市场主体,而股份、合伙、私营等各类经营主体也介入农业生产资料流通,跨国公司也以合资建厂、并购、股权转让等形式介入国内市场,促使我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已经形成了多种经济形式相互竞争、多种流通渠道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农资经营格局。但是近年来,随着供销社系统改制的进行,其在农资流通中仍发挥着重要渠道作用,在农副产品流通中也有所作为。


    截至2007年底,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配送业务的企业1600多家,发展连锁、配送网点15万个;开展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配送业务的企业1700多家,发展连锁、配送网点20万个。网络覆盖面达到全国行政村总数的30%以上。⑦


    (二)个体工商户、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
    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的最基层,是以从事农村商品运销的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农村经纪人、各类农民合作组织为主力军。无论是直接面向农村千家万户的夫妻店、路边店、游商以及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经营户,还是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的最终销售、农机维修保养的经营者,个体工商户在数量上都占绝对优势,已经成为农村流通产业中不可或缺和替代的力量。他们为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村市场发展、联结农产品生产和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


    农民经纪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迈入新世纪以后,农民经纪人队伍也进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我国目前农民经纪人数量众多,据中国农产品经纪人流通协会统计,截至2007年末,我国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已经发展到600万,其中具有执业资格的40余万户,经纪执业人员逾100万人,全年经纪业务量超过2500亿元。⑧


    据农业部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15万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数为3878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15.6%。⑨ 这些专业合作组织,从单纯的技术服务向生产、加工、销售综合服务转变,大力开拓市场,形成稳定的农资供应和农产品销售渠道。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也已发布。一法、一条例、一章程这三套法规就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建设体系正在逐步完善,这为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行为,保护成员的合法权益,增加成员收入,提供了规范依据。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地位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随着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的发展,已经涌现出大批从事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经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靠其先进的经营理念、雄厚的资金和人才实力,迅速发展成为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体系中强大的新生力量,对实现农产品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实现“订单农业”、促进农产品流通的标准化、规模化、安全化、迅捷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868家,实现销售收入5000多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整个工业销售收入的15%。全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比重已达67%,户均增收1191元。⑩ 上海联华超市在江苏海丰农场建立了定牌大米的采购基地,年采购金额达到2000万元,截至2006年底已经实现的基地合作数量达到52个,采购品种已达185个,采购数量为2.2万吨,采购金额1亿多元。(11)


    在农资流通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的形式也得到很好发展。这种形式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原料基地或“农业车间”,按照标准化要求,统一组织生产,企业向基地和农户提供放心农资、管理技术及使用方法等一体化服务,并对农资来源、质量等进行严格控制,全程监控生产全过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并对基地农户统一进行培训,向农民提供管理技术和农资正确使用方法等系列化服务。


    (四)邮政、医药、文化等企业新型流通主体出现
    随着农村市场的不断扩大,邮政、医药、文化等企业也开始加入到农村商品流通领域。目前邮政系统利用其分布在农村的近7万个邮政支局(所)和服务网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现代流通业的要求,发展服务于农村市场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完善流通网络,不断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和质量。例如,截至2008年6月底,安徽省邮政农资分销直营店、加盟店、代办点数量累计已达5571个,其中通过验收的农家店有954个。(12)


    三、农村商品流通业态多样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新型流通业态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经营方式和小型超市、便利店等经营业态,从城市开始走向农村乡镇。
    (一)超市等零售终端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万村千乡工程”的实施,我国农村超市和各种便利店等零售终端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国已累计新建和改造农家店25万多家,其中设在乡镇的门店有2.9万家,村级门店22.3万家,覆盖了全国75%的县(市、区)。超市渐成农村食品市场主角,在农村的市场占有率已跃居第二位,达到29.6%。(13) 农村连锁超市的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食品质量,还改善了购物环境,并利用集中配送优势降低了商品价格。


    (二)连锁经营发展迅速
    我国农村商品流通领域连锁经营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出现的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新兴流通业态,大都采用以连锁经营为主体的现代流通方式,并用现代流通方式构筑县、乡、村三级农村市场服务网络体系,通过统一的进货途径,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假冒伪劣产品从中间环节流入,为广大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日用工业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服务。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有2287家流通企业在1817个县市进行“万村千乡工程”试点,累计建设连锁化农家店超过16万个,覆盖了全国63%的县市。据商务部制定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连锁农家店将覆盖90%的县和85%的乡镇,真正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14)


    特别是在农村农资连锁超市等零售终端建设过程中,各类农资流通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主力军。例如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简称中农公司)是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直属的全国性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服务企业,截至2007年底在全国已建连锁配送中心800多个,直营和加盟网点18000多个,经营地域跨越1200多个县,(15) 基本覆盖全国绝大多数重要农业产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络。


    注释:
    ①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等编:《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
    ② 郑惊鸿:《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面升级》,《农民日报》2007年9月6日,第3版。
    ③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等编:《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305页。
    ④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等编:《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2、307页。
    ⑤ 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2007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2008年3月20日。http://www. cawa. org. cn/ArticleInfo. aspx? ID=11259.
    ⑥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7年各年相关数据。
    ⑦ 常永平:《“新网工程”覆盖三成行政村》,《农民日报》2008年1月25日,第5版。
    ⑧ 廉维亮:《农产品经纪人“破茧成蝶”》,《人民政协报》2008年1月18日,第3版。
    ⑨ 刘宝森、董振国:《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5万多个》,人民网2007年10月14日。
    ⑩ 山东省人民政府调查研究室:《2006-2007年度山东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选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页。
    (11) 全国三绿工程工作办公室:《上海市“三绿工程下乡”活动总结》,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网站2007年2月5日。
    (12) 陈晶晶:《安徽邮政掀起农资分销“夏季风暴”》,《中国邮政报》2008年6月27日,第3版。
    (13) 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2007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网站2008年3月20日。
    (14) 杜海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惠及亿万农民》,《人民日报》2007年4月9日,第1版。
    (15) 肖仲凯:《推进现代流通模式构建新型农资服务网络》,《经济日报》2008年5月27日第13期。

作者:王成慧|郭冬乐  编辑:罗美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