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郭冬乐正文
郭冬乐:商业改革:经验与成效、教训与不足
来源:2006年8月《学会通讯》第8期 发布时间:2006-8-23 点击数:


     一、经验与成效

    1.推进市场化取向改革,市场机制在商业领域配置资源的作用越来越大。

    1978年前,计划经济一统天下,所有的生产资料和绝大部分消费品都是通过计划分配,价格由政府制定。经过28年的市场化取向改革,目前96%的消费品、95%的农副产品和88%的生产资料已经放开,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市场机制在商业领域配置资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商业领域多元化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1978年,国有和集体商业企业的销售额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比重高达98%。随着国有商业企业改革的深化,一批国有资本退出了商业领域,以及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商业领域多种经济成分竞争格局已经形成。2003年,限额以上商业企业①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41%,民营企业为56%,外资及港澳台企业比重为3%。在33000多家的限额以上的大中型贸易企业中,国有贸易企业的市场份额也不占优势地位,其中,国有大中型批发企业的市场份额为37.5%,零售行业和餐饮业的大中型企业的市场份额均在16%左右。

    3.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了国内外市场化一体化程度的提高。

    自1992年中国政府在商业领域实行对外开放试点到2005年,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41家,合同利用外资金额49亿元,开设店铺5657个,营业面积1388万m2。外商投资商业的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3年为3%,2004年约为4.5%。此外,批准其他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包括石油石化销售企业4家,汽车及配件销售企业10家,共开设1451座加油站和12家汽车及零配件销售店。商业领域实行对外开放,引进了外资商业企业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管理方法及技术,提高了国内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和国内外市场相互融合程度。促进了我国流通现代化水平。一些贸易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边境贸易也有较大的发展。

    4.积极推进现代化进程,现代流通方式从无到有,商业现代化水平较之过去有明显的提高。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短短的十几年间,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迅速发展。2005年,连锁零售企业的零售额781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68%。新型业态加速发展,已深入到零售、批发、餐饮和生产资料流通等领域。目前国内零售业业态形式已基本涵盖了发达国家半个多世纪以来探索和创新出来的各种商业业态,总体上以专业店和超级市场为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先进流通经营和管理技术,在商业领域特别是在零售行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在零售企业中,销售时点系统(POS)和管理信息系统(MIS)已普遍采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供应商供应管理(VMI)等经营管理技术已开始应用推广。

    5.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的改革,为实现流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突破创造了条件。2003年初,根据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组建商务部并主管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打破了长期以来内外贸分割的局面,有利于更好地整合内外贸资源,增强政府对国内贸易领域的调控和监管能力,为促进国内贸易领域政府管理职能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体制条件。商务部组建后,国内贸易的发展得到国家进一步重视,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了更多的支持,促进了国内贸易领域的一些法律法规的拟定和出台。对于规范贸易主体行为和市场秩序起到积极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20多年改革,我国商业得到快速发展,为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一是为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提供服务。商业流通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1559亿元,人均162元;2004年分别增长到5.4万亿元和415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实际增长9%以上,年均名义增长15%,26年人均消费增长26倍。

    二是商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逐渐增大。

    ——商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渐回升。1980年商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8%,1985年为6.8%,1996年为8.2%,近八年平均在8%左右。一些省市如辽宁、浙江、吉林、广西和海南都超过了10%。

    ——商业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商业从业人员年均增加177万,占全社会新增就业人员的27.6%。商业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在所有非农产业中仅次于制造业居第二位。

    ——商业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2004年,商业领域的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合计达到3043.5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幅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1.1个百分点,增加额占全国税收增加总数的20.1%。

    二、教训与不足

    1.重视零售业的改革,零售发展较快,忽视批发业的改革,批发业发展严重滞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批发体系未能形成。虽然批发交易市场有较快发展,但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担起现代流通中批发体系所应有的作用。

    2.重视城市商业网点和现代化建设,忽视广大农村商业网点和现代化建设,致使农村长期以来商业流通体系建设滞后。由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和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农民“卖难”、“买难”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性解决,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以及农民消费的扩大。

    3.比较重视大型流通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相对忽视中小流通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在政策上、金融资金上扶持力度不够,致使中小流通企业发展面临许多困境,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4.在许多地方,在商业领域,“外资崇拜和内资歧视”现象比较严重。对外资商业企业实行超国民待遇,一些好的地段也先给外资商业企业开店,使内外资商业企业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这不利于国内民族商业企业的发展。

    5.在商业领域,政府管理职能和工作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政府由行政管理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向的转变,工作方式由直接管理转向依法行政、以制定宏观规划和政策取代和弱化行政审批式管理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商业企业自主经营的作用,发挥商业行业协会的中介组织作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6.在推进流通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地方的一些改革,不顾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现状导致的失败教训,应当汲取。例如“农改超”,福州、南京、重庆等地,几乎全军覆没。又如,对小商品市场、专业交易市场等,一度认为是“藏污纳垢”的场所,欲予以取缔,引起思想混乱,其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7.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产品的流通体系改革研究不够,其流通方式创新和体制改革仍然滞后。例如,石油流通体制改革尚未完成,存在比较突出的行政垄断的现象,影响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源于计划体制的烟酒盐专营制度与市场经济衔接不好,需要进一步改进或改革。药品流通秩序很乱,价格高,群众意见很大。粮食、棉花、食糖市场化的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这些重要商品的商业领域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等等。

————————————————
①  限额以上商业企业,按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职工人数在60人以上的零售企业;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职工人数在20人以上的批发企业

作者:郭冬乐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