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行业动态 | 咨询成果 | 培训课程 | 调查考察 | 客户研究 | 培训技巧 | 营销策划 | 企业文化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策划 > 企业文化正文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整合
来源:2012年2期 企业经济 发布时间:2012-11-19 点击数:

    一、跨国经营

  (一)跨国经营的由来。跨国经营指一国企业在本国境外的世界其他地区从事商业经营活动。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2000年被正式列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走出去”战略。与一般的对外贸易相比,跨国经营不但涉及更多的投资、融资活动,更重要的是海外市场的差异性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即企业应以“世界人”的角度看待一切商业问题,而不是仅仅将自己的角色局限为一个“中国人”来看待世界。因此,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是继改革开放发展对外贸易之后又一项重大发展战略。

  (二)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近1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在不断吸引国外投资并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也开始了自身向海外的投资历程。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刚刚发布的《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2010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对外投资年流量均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发展势头良好。从总量上看,201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增长5%,达到1.24万亿美元,但依旧低于金融危机前平均值的15%。从地区分布来看,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创纪录的680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的560亿美元,位列美国、德国、法国和中国香港地区之后居世界第5位,吸收外资(1060亿美元)和对外投资比例上升为1.55:1,对外投资的趋势更为明显。但报告也指出,目前中国的对外投资仍停留在量的积累阶段,尚未达到质的飞跃。多数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依然是“点式”和分散的对外投资,而非真正拥有全球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和完整的全球产业链。
 
  (三)区位因素分析。中国要想组建属于自己的全球市场体系和产业链的前提是,中国的企业必须将自身的业务拓展至全球范围,即把国内企业升级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纵观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对于跨国经营解释最为精辟的是邓宁的国际生产理论。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理论体系,邓宁认为区位因素对企业对外投资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这些因素是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所有经营活动都必须面临的外生变量。

  所谓区位因素就是东道国具有的、企业无法自行支配而只能利用的优势,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要素禀赋。一国所具有的储量丰富的自然资源、低廉且技能熟练的劳动力和其他要素的比较优势都有可能为在此国经营的企业带来优势。二是政府政策的影响。一国的税收政策、外汇管理体制、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规定等都可能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或提供企业所需的信息及渠道。三是社会文化环境。开放和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利于培养跨国公司的竞争力。以上三者中最重要的是文化环境,因为这是一个社会软件方面的体现,较之前两者更具复杂性和固定性,而前两者又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特有表现形式,外部力量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特定市场的文化,因而要求企业对文化整合加以充分重视。另外,影响对外投资的区位因素包括海外市场的相关制度质量、社会结构、文化联系、外资政策、人力资本等等,这些考核指标都以文化为核心,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特有文化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体现。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问题

  (一)投资行为呈现盲目性。亚洲的公司似乎非常喜欢通过规模扩张来实现增长,这也被视为是亚洲地区跨国经营的一种文化。上世纪80年代,日本和韩国的各大公司曾争先涉足海外市场以获得市场占有率并扩大规模。当日元坚挺时,日本公司成为上世纪90年代全球企业翘楚。他们不断在美国购买资产,如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加利福尼亚的圆石滩高尔夫球场,甚至米高梅公司;他们还以不菲的价格在法国购买了许多印象派画作。1988年,日本最大的一家保险公司向世人展示了梵高的名作《向日葵》。但是随后日本经济陷于衰退,这家公司已从全世界十大保险公司的榜单中消失了。
 
  上述一些日本企业在海外投资中的泡沫行为与另一些如丰田、本田等公司在美国等地开设工厂发展实体制造业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以发达金融业为核心的美国服务业文化让初来乍到的一些日本企业眼花缭乱,它们没有适应美国市场的新文化环境,更致命的是其自身放弃了成功的根源文化——严谨的制造业文化。结果,随着泡沫的破裂,企业也随之消失,其跨国经营的梦想也成了终身未实现的遗憾。

  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企业组成形形色色的“抄底团”,力图通过国际并购,引进技术,调整国内企业的产业结构,使自己的企业更上一层楼。他们是否注意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文化环境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会不会影响到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这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国企业应该注意到:只有明确自己的跨国经营目标,才能使金融危机这一历史事件成为中国走向下一个成功的推手。这是自身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更为日后的文化整合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跨国经营过程中整合不力。研究发现,合并后的整合是包括并购活动在内的一切投资活动成功的关键。波士顿咨询集团早在2006年出版的就中国对外并购表现的研究中披露,需要大量整合的交易实际上降低了投资的价值。经验丰富的中国企业已经察觉到这些问题。当一项投资交易完成时,事情只完成了一半,或者说连一半都还不到,只是开了个头而已。买来的资产不是库存,需要经营实现投资收益。有些收购价格看似便宜,以为拣了个宝,结果无法扭转亏损,有些甚至最终破产,上汽一双龙,TCL一汤姆逊都是这类失败的经典案例。

  目前国内的多数企业还没有管理国际公司的能力,一是不熟悉西方的管理规则和经营手段;二是不了解所购公司的企业文化;三是对被购公司所在地的政策、法制和文化缺乏起码的知识。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文化二字,简单概括为微观层面上的经营文化、中观层面上的商业文化、宏观层面上的社会文化。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和不同的企业都是其文化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失败的事例提醒我们应该对文化进行系统性的思考。

  (三)未能认清跨国经营中文化的复杂性。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所处的文化环境多样性比起经济、政治、法律环境因素多样性来说还要显著。文化环境对跨国经营的影响往往超出公司决策层在作出跨国经营决定之前的预料,他们往往对外部文化环境的诸多因素的正反两面估计不足,事实上很难在多种文化因素并存的特点下针对某一具体问题作出一致的决策。当然,跨国经营对企业而言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其行为本身就是对母公司文化的传播,但要充分考虑到这种文化传播后与东道国的融合难度。

  在此,以中国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作比较。在管理层面上,作为母公司,其文化管理模式中核心的内容是中观层面商业文化的输出和微观层面经营文化的输出。前者是核心价值观的输出,后者是经营行为规范、企业管理制度。
 
  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输出是母公司要求下属子公司在共同价值观上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随着行业特点的不同要求程度也不同,但其最低限度是母公司核心价值观与行业文化的交集。但是中国企业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从事经营活动,其自身核心价值观与当地的商业文化相比,不占有优势,而自身又处于母公司地位,因此更多的是“反向一致性”,即当地企业向中国企业输出商业文化。这种下级指导上级的情况必然导致一系列矛盾的产生。

  行为规范是行为文化的体现,它包括了企业行为规范、集体行为规范和个体行为规范3个层次。企业行为规范指的是企业经营管理层的行为规范、企业对外行为规范;集体行为规范指部门与子公司行为规范;个体行为规范指的是岗位行为规范。东西方企业的员工在自身成长环境与社会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中方员工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办事以中庸为主旨;而西方员工接触的都是近现代工业文明,办事直截了当。

  制度文化内容包括法人治理结构、行政管理制度、人力资源制度、品牌管理制度等。在一般商业经营企业和品牌导向型的集团管理模式中,制度文化是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一项最重要的控制手段,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至高无上的权利。中国现行的企业制度处于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国营制向市场经济时代的公司制转变的过程中,而西方国家企业则一直秉承着股份公司制。

  三、如何使跨国投资转变为成功的跨国经营

  根据国际经验,成功的跨国企业的一般特征是拥有高质量的品牌产品,并且在世界各地成功开拓了市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赖使公司可以把产品价格定在竞争者之上,进而获得更高的销售净利润率,这一点对于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品牌认知度的获取除了来自企业自身的严格质量要求之外,对于目前市场社会文化的把握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属于宏观层次的社会文化是经营文化和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这一问题从经济学角度看是一种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构成了企业进行跨国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风险。

  (一)跨文化风险。相对于国内经营而言,由于东道国市场在地理上与母国之间的距离,在进行跨国经营时对于东道国市场以及相应的投资对象——目标企业的尽职调查难度更大,很容易造成一些重要信息的缺失。跨文化风险就是一种因为不易获得而出现的风险,是指与东道国的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与态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给企业对外投资带来影响的不确定性。如何解决这些不确定性问题,沟通是有效的方法。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在价值观等方面容易形成较大差异。例如,在风险观念方面,中国企业家一般缺乏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在不确定条件下不敢决策,往往导致失去市场竞争的机会。与之相反,西方企业家则勇于冒险敢于探索,尤其是在研制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运用新技术等方面表现突出,对失败的容忍度远远高于中国企业。因此,对外投资的企业如果不重视多元文化的差异,就将增大投资风险。

  (二)注重企业经营过程文化的整合。企业文化的整合是其他整合的基础,整合由易到难包括4个方面:首先是物质文化整合。物质文化包括员工服饰、企业标志、工作环境等具有外在显性特征的内容。正是其直观性能帮助员工加深对中观层面商业文化内涵的理解,帮助员工形成团队意识,并对新企业有认同感。其次是行为文化整合。行为文化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学习娱乐方式,以及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人际交往关系。行为文化整合有助于员工形成对企业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外在反应。再次是制度文化整合。新企业的制度变动涉及个人和团体利益的调整,因此要以谨慎的态度推进制度调整,并考虑到各方合理的利益需求。最后是精神文化整合。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精神、企业道德、领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是并购后文化整合的核心部分。文化整合一定要在充分了解东道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以思科公司为例,其发展历程可以简称为一部并购史。从1993年公司收购第一家公司Crescendo后,思科开始了大规模的收购行动,10多年间并购了70多家大小公司,最多时,同时收购整合6家公司。但是与其他企业相比,思科的成功就在于整合。思科在收购这些企业后,实施无裁员政策。一般来说,企业并购后的员工离职率平均超过20%,而思科只有2%左右。思科的并购战略主要考虑5个方面:并购对象的公司远景、短期客户成功率、长期战略、并购对象文化与思科文化的兼容性,还有地域位置。在思科的并购团队中设有思科“文化警察”一职,负责评估并购对象的企业文化和思科文化的兼容性以及推动双方文化的整合。吉利的老总李书福以收购沃尔沃而令世界为之一惊,他的一大创新是设立“企业联络官”,这一全新的职位并没有多大的权限,也不在企业的管理层之中,其主要职责就是沟通。通过策划活动、组织调研,将吉利的理念与被并购企业的需求进行充分的交流。联络官经常会组织一些例如“吉利日”的活动,邀请企业员工的家属参加,让对方了解吉利的文化和理念,这对于增加被并购方企业对吉利的了解很有帮助。

  无论是设立“文化警察”还是“企业联络官”,都需要优秀的人才来实现。人是现实世界中文化的传承传播载体。经济文化问题终究要依靠人,而这里的人不是一般的劳动者,而是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世界人”。

  (三)人才培养——全球化的世界员工和世界经理人。为适应跨国经营,需要大力培养经营人才。拥有高素质的跨国经营团队是跨国经营成功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人才严重缺乏,导致一些海外并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韩国三星公司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创建了“三星人力开发院”,进行各类人才包括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三星还实施地域性专家培养制度,每年选派一批具有5年工作经验以上的员工去国外体验生活,为他们日后在海外某一地区扎根做好准备。三星在国际化人才方面未雨绸缪的做法非常值得中国企业学习和借鉴。

  在当前阶段,要中国企业一致向三星看齐并不现实。但就目前情况看,有拓展海外市场意向的中国企业应力争做到以下3个步骤:第一步,双方互派人员进行考察访问,其目的是在最短时间内熟悉双方企业的运作特点,即微观层面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和中观层面企业文化的大概轮廓。第二步,进行文化评估,这一步要求在考察访问的基础上,根据区位因素的各项指标进行客观详实的评估,力图再现一些特定情境下原所在公司会采取怎么样的行动。再借助专业方法,分析原有公司的文化。这种文化评估方法有很多好处,比如大量的样本使其了解更为全面;讨论的过程不浮于形式;有利于真正理解文化等。第三步,进行结论的归纳,特别是要确定海外市场特有的社会文化特色。包含亚文化的社会文化族群。

  2009年,吉利并购澳洲变速器生产商DSI,运作到最后企业收购工作还没有完全完成,澳洲员工就对吉利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大家都对未来充满希望。原因在于吉利派驻澳大利亚方面的是一位台湾人,在福特工作过很长时间,同时又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很具有亲和力。有这样一个人存在,可以很直接地将吉利的企业理念传达给被并购企业
 
  (四)注重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文化中所包含的一切因素都可以通过沟通进行互动。但是沟通的前提是当事人必须运用语言将信息以一定的形式传递给对方。语言是社会成员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人们的一切表达方式都是通过语言来传播的。语言是组织社会成员思考世界的方式方法。当两个人试图进行交流时,语言能够衡量出社会成员对社会的洞察力。它为人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以帮助人们进行文化间的相互渗透。这一点对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及国际商务人士而言至关重要,如果准确掌握不同的语言形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人或场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与世界文化融合——输出中国文化

  综上所述,在中国企业实现跨国经营的过程中,文化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因素。成功的文化整合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而失败的文化整合则会浪费先前一切的投入,落得失败而归的结局。中国企业在培养跨国人才与重视语言工具的同时,应该站在战略高度,采取主动,力争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为跨国经营扫清障碍。文化软实力本身就是生产力。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主要载体,既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产业。在当今美国400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企业。可以说,美国跨国公司的成功与这些文化企业向全球宣传美国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传播的结果,是后天的行为,因此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意味着文化变迁与影响社会的外部力量呈现强烈的互动关系。目前,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典、肯尼亚等很多国家都建起了“孔子学院”,“汉文化”热在全世界方兴未艾。而汉文化的传播则一定以汉语言为基础,通过文化产品的对外传播,让世界熟悉中国的语言,通过语言这一社会文化的载体,将中国文化逐渐渗透到世界,为跨国企业经营的成功奠定基础。在国内教育领域,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良好的契机,通过学校的特定地位与国际上领先的跨国企业展开合作,从学生阶段就开始接触国际商务的实际问题,为企业提供更多国际化、应用型、创新型的专门人才,为跨国经营开出一条光明大道。


 

作者:赵静  编辑:林禾珞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给商务部第八期商贸物 兰州企业培训市场潜力巨大 全
    热门资讯
    培训课程开发的基本技法 企业培训的最大误区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