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最新动态 | 流通研究 | 下载共享 | 咨询培训 | 专家专栏 | 读书 | 流通企业 | 论坛 | 博客 | 书城| 城乡商业 | 开店指导
中国流通研究
English 繁體中文
关于我们
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合作导航
|零售百强 |业态研究 |并购上市 |网点规划 |商业数据 |供求信息 |商铺招租 |展会发布 |专家在线 |会员服务

  没有公告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顾客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现在的位置: 开商网 >> 中国流通研究网 >> 流通理论研究 >> 竞争力评价与提升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国内外研究综述         
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国内外研究综述
副标题:
作者:刘凌  薛卫  钟惠波 来源:《中国青年科技》(京)  2007年4期 人气: 时间:2010-6-3 15:11:24 进入论坛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竞争的加剧,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更加开放,也更加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主要角色——外国跨国公司也更加全面地进入中国,中国企业实际上已置身于一个国际化的市场,置身于一个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对于企业而言,要提高其竞争力,就必须对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态势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目前国内外关于竞争力的研究很多,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文献,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从方法上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理论研究,即研究企业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基本逻辑、理论框架,运用抽象方法,揭示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其因果关系,致力于建立关于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基础;二是应用研究,即在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应用经济学的方法、工具、模型和统计分析手段,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分析,对企业竞争力状况做出判断和评价,并且研究企业竞争力的显示性现象和影响因素,以及各种现象和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自“二战”以后,企业竞争力研究便出现在经济学的讨论之中。由于不同的研究依赖于不同的经济理论,在关于企业竞争力的学术研究上,对竞争力的内涵、竞争力的形成机理、竞争力的表现等理解仍存在着分歧。基于对企业竞争力泉源的不同理解,现有的研究可归纳为三大理论:一是以B. Loasby (1994)和J. F. Christensen(1995)为代表的能力论,侧重于从企业能力分工角度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力问题;二是以M. B. Porter(1980、1981)为代表的环境论,侧重于从企业外部市场结构进行分析,强调市场环境和市场结构变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三是以B.
Wernerfelt(1984)和E. T. Penrose (1959)为代表的资源论,侧重于从资源的差异性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三大理论中,资源论是当前研究企业竞争力的主流学派。针对能力论和环境论的缺陷,前者侧重于企业内部的分析,后者专注于市场结构的影响;资源论从资源、能力与市场结合的角度,提出广义的资源观点,把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等都纳入企业资源体系当中,同时从业务层次和公司层次对不同类型层次的资源的意义进行了区分,对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企业的竞争优势有着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既没有摆脱能力论的影响,又没有把企业内部资源与市场要素有机结合,资源论的理论视野有其局限性。总体而言,从组成企业的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并与内外部环境资源相互联系、融合的角度考察企业竞争力,既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从应用研究的角度看,尽管至今人们关于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仍存有分歧,但学者们从20世纪 80年代初就开始了应用方面的探索,特别是近几年,关于企业竞争力研究的重心已经逐步从理论研究过渡到实际应用研究,尤其是对企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年一度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IMD)的《世界竞争力年鉴》和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由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此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在IMD和WEE的研究中就占有重要的分量。在企业竞争力理论体系中,虽然IMD和WEF研究的范畴属于评价内容,对企业竞争力的其它方面深究不够,但它们有关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内容及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乃至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企业竞争力理论的形成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从具体内容上分,国内外涉及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可归为四类,除了针对企业个体层面的企业国际竞争力体系和评价的研究外,还包括:一是囊括在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中的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体系和评价。这里,各国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是作为企业的整体进行评价的,而不是针对企业个体。但是,对一个国家而言,企业整体国际竞争力和各个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互为基础,企业整体层面上的竞争力评价体系是个体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重要来源和基础;二是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本土竞争与国际竞争的界线已相当模糊,“企业竞争力”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形式已日益趋同,二者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但已无实质性的区别;三是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竞争力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其持续获利能力,影响企业业绩的因素必然也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此外,相对成熟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与方法也为构建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以下将国内外涉及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文献按照其内容类别分别举例,做—些具体综述和讨论。

    1.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中的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要素
    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创立于1980年,每年对工业化国家和重要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至今已进行了20余年,在国际竞争力研究方面构建了系统的评价体系,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评价方法。这当中,各国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是作为国家竞争力的评价要素而囊括其中。将企业作为整体,评价其国际竞争力,以作为国家竞争力的一部分,这样的文献主要是各国或全球国际竞争力报告,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及其指标体系的对比详见表1。

    从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角度看,上述研究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

    (1)都是把各国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作为国家整体评价的要素之一,针对各国或地区的企业整体进行评价,而不是专门的企业个体国际竞争力评价。
    (2)指标体系既考虑企业自身的管理要素,也考虑微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既考虑竞争力的外在表现,也考虑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

    (3)强调管理者从事经济活动的高效率与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以及企业家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

    (4)开创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之先河,并有比较稳定的理论、评价体系和方法。

    (5)强调企业家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

    虽然这些指标体系尤其是WEF和 IMD,经过多年的应用并不断调整已经相对稳定,并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特别是用之于评价个体企业国际竞争力,局限性就比较明显了。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WEF和IMD等评价体系主要是用来评价一国或一地区的竞争力,企业管理只是该体系中的一个要素,指标体系过于粗糙、简单,不能独立地、完整地作为一个体系来评价一个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如缺乏成长性、财务管理与资本营运等针对个体企业的评价要素等。

    (2)评价体系中过多运用定性指标影响了评价结果。如WEF在2001年174各指标中的80.5%及2002年314各指标中的40%是定量指标。定性指标的优点是个性化信息保留较多,对未来的把握相对来说比定量指标好些,但其缺点是主观随意性较强。同时,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差异性也影响了定性指标的可比性。

    (3)评价要素及其评价指标缺乏鲜明的对应性、逻辑性与因果联系,如从公司规模、全面质量管理、产品价格质量比、广告支出、公司信誉、公司董事会等几个方面来评价公司业绩就缺乏鲜明的逻辑性。

    (4)指标的选择及分析多年来基本一致,没有随竞争环境变化做适应性调整,这对分析一国或一地区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的总体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但难以深入分析企业的个体竞争力及潜力。

    2.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近百年来,西方国家企业效绩评价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目前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企业效绩评价方法和技术。与此同时,企业效绩评价的实践对于提高西方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效果也日趋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的政府部门也以企业效绩评价方法为基础,在积极推动加强对企业的效绩管理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关于效绩评价的探索及已经形成的成熟理论与分析方法,也为我们研究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从现有的文献看,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积分卡指标体系、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研究、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修订)》(2002年)等。这些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见表2。

    从构建企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角度看,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实现了指标体系四个层面的紧密因果联系。平衡积分卡就是由一系列因果链条贯穿起来的有机体,因果链条布满了积分卡的各个方面。

    (2)实现了战略目标的战术转换,把企业战略转变成可操作、可衡量的绩效考核框架,做到从企业持续发展的角度综合衡量企业整体业绩,具有前瞻性。①

    (3)采用多层次、多因素的综合指标体系,有助于克服单一指标考核方法顾此失彼的缺陷和不足,尤其是从企业长期发展能力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较全面的评价。如国资委和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都有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都有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修正指标的层次分类。

    (4)实现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结合的企业业绩评价。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有利于克服传统的单一财务指标体系重财务层面、轻非财务层面,重内部因素、轻外部因素,重事后、轻过程等缺陷。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结合,有利于克服定量分析的不足,有利于揭示企业效绩差异的影响因素。

    (5)建立了较完整的指标体系,以综合评价代替单一评价。国资委以及财政部等五部委都采用了多层次、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盈利、营运、偿债、发展能力等多个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较全面的评价。

    当然,以上研究也有其不足之处:
    (1)从竞争力的角度看,企业绩效只是竞争力外在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仅评价企业效绩,很难全面表征企业竞争力,如在上述指标体系中,规模与市场、创新能力以及政策与环境因素等都被忽略了。

    (2)指标之间缺乏独立性。从绩效评价方法来看,所采用的功效系数法、综合评价法实质上是一种加权的加法合成,它要求各评价指标之间应是相互独立的。但不管是国资委还是财政部等五部委的指标体系中,所应用的财务指标都有较强的相关性 (这里的相关性不是指因果关系,而是指标之间的相乘或涵盖关系),缺乏应有的独立性。②

    (3)对经营风险控制考虑不足,过分强调净资产收益率,而没有相应的制约因素,容易造成经营者的短期行为。

    (4)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影响企业绩效的相关因素,但还很不全面,比如没有考虑企业法人治理以及政策、环境等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3.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学术界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目前为止,对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比较深入的机构、学者及其代表著作有:金碚主编(始于2003)的历年的《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组(始于1996年)的相关研究,彭丽红(2000)的《企业竞争力——理论和实证研究》,胡大立(2001)的《企业竞争力论》,李显君(2002)的《国富之源—企业竞争力》等。这些机构和学者的研究成果从不同侧面对我国学术界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表1: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中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要素代表性研究及其指标体系对比

 
 

    资料来源:[美]罗伯特·S·卡普兰、戴维·P·诺顿著,王丙飞、温新年、尹宏义译:《综合记分卡——一种革命性的评估和管理系统》,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业绩考核局编著:《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辅导讲座》,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孟建民主编:《中国企业效绩评价》,中国财政出版社2002年版。

    以上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主编的年度《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在该研究中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包括:销售收入、近三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利润总额、近三年利润总额年均增长率、净资产、净资产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总收益率、出口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近三年技改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拥有专利数、公众评价(人气指数)、财经记者评价(企业家及管理水平)、行业分析师(资本市场表现)等16个指标。这些指标可分别归类到规模实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研发能力与公众评价五个评价要素之中。

    从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的角度看,该研究的特征突出地表现为:

    (1)首创以我国境内上市公司为对象的企业竞争力测评体系。

    (2)评议指标采用公众评价与特殊人群评价相结合的问卷调查,避免企业自评可能产生的信息失真。

    (3)采用有关人群(主要是企业经营管理者)问卷调查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办法,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的角度确定指标的选取,如公众评价指标等。

    (4)既考虑企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即显性指标,也考虑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即潜在指标,如研发能力指标等,既考虑竞争力的静态因素,也考虑竞争力的动态因素,如成长性指标。

    (5)提出不同产业即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的企业之间也可以进行竞争力比较,并进行实际的测量与比较。③

    但是,该研究的指标体系也有其不足之处:

    (1)指标体系不完整,难以全面反映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侧重企业竞争力的现有层面以及企业的本土竞争力,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如企业组织与管理、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以及环境与影响等因素缺少应有关注,同时也忽略了企业“国际”竞争力因素。

    (2)盈利性指标以企业当年的实际数据为计量标准,缺乏动态性,比较科学的做法是根据不同权重对近三年赢利性指标的实际数据进行加权平均。

    (3)成长性指标的实际值采用企业近三年的平均数,对企业持续成长能力的预测缺乏可信度。④

    (4)评议指标的计分方法虽可避免因企业自评可能产生的信息失真,却约束了指标的选择空间。因为诸如企业内部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指标,是很难通过对公众或特殊人群的问卷获得评价的。

    4.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从属于国家竞争力评价中的企业管理竞争力评价研究,到企业效绩评价研究,再到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学界关于企业竞争力理论的应用研究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并趋于成熟的迅速发展过程。最近几年,国内外不少机构、学者放眼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样一个时代背景,结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相关理论,在一种更为广阔且深入的理论视野下,展开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从现有的文献看,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跨国公司、大企业、大集团来展开的。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研究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中国大中型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专家委员会的《中国大中型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2002-2003)》,原国家经贸委经研中心王忠明、白津夫等著的《大企业定位国际竞争力》以及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的《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研究报告》等。这些代表性研究所构建的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见表 3、表4和表5。

    总体而言,以上三个企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的特征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

    (1)这些研究突破了国际上仅对一国企业整体竞争力进行评价的局限,具有前瞻性地将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目标全面聚焦于企业个体层面。

    (2)采用德尔菲法、相关性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等办法对指标体系进行多重收敛。如《中国大中型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2002- 2003)》中实际使用的“5-16- 65”指标体系就是在原始体系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收敛而成的,而《大企业定位国际竞争力》和《中国大企业 (集团)竞争力研究报告》则采用了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原始指标体系进行收敛。这种多重收敛,既考虑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全面性,同时兼顾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代表性、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是构建一个科学、实用的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方法。

    (3)定性指标的内涵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与评议的内容及其标准基本逻辑一致。《中国大中型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2002-2003)》还对定性指标规定了五级评分标准,从而突破了对定性指标的分析仅仅停留在“是-否”判断的主观性很强的“模糊阶段”,使整个指标体系更加深化,而且在操作上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统一基础和标准。

     表3:《中国大中型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2002-2003)》中的指标体系

 

    
      资料来源:中国大中型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专家委员会:《中国大中型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2002-2003)》,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3-40页。

 

    资料来源:王忠明、白津夫等:《大企业定位国际竞争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67-68页。

    (4)采用标杆法测定企业国际竞争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我国大中型企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利于我国大中型企业在国际对标层次上制定国际竞争战略。⑤

    (5)定性指标涉及核心竞争力因素,如对企业的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尤其是企业文化品质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虽然与其它类型的指标体系相比较,现有的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不论在完整性、全面性方面,还是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已经能够比较好的反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真实状态,但上述指标体系也还有进一步修正、完善的余地。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1)虽然上述指标体系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都有涉及,但都没有对反映影响和决定企业竞争力外在表现的指标加以区分归类,即没能区分究竟哪些反映和表征企业的竞争力的指标是竞争力的最终表现,究竟哪些因素影响和决定企业竞争力。

    (2)指标体系还不够完整,如对风险控制能力、公司治理效率、环境条件等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3)缺少成长性方面的评价指标,对企业竞争力的动态变迁与持续生成关注不够。如在《中国大中型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2002- 2003)》以及《大企业定位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中,几乎没有反映企业成长性的指标。在《中国大企业 (集团)竞争力研究报告》的指标体系中,虽然有发展竞争力层面的指标群,但指标数据取值以评价年度的实际值为标准,缺乏动态性与准确性。

    (4)虽然在评价要素上对规模类指标以及效益类指标进行了区分,但在进行基础数据统计处理时,没有通过变动权重的方式对这些评价要素做进一步的倾斜计算,以区分企业竞争力的侧重点,从而也没能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多方位的评价。

    小结

    以上我们对国内外涉及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就相关研究的特征及其不足之处做了比较分析。借鉴现有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认为一个能够全面、准确、真实地反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构建,应该充分考虑这样五个因素:一是既要能够揭示企业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表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也要能够揭示影响和决定企业竞争力外在表现与结果的因素与原因;二是既要关注企业竞争力的一般因素,更要关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素;三是既要能够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存量状态,即企业某个时点竞争力的实存状态,也要能够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增量状态,即企业竞争力动态变迁与持续生成的态势;四是既要能够区别不同企业竞争力强弱上的差别,也要能够区别不同企业的竞争力比较优势及各自的侧重点;五是既要能够体现不同行业、类别企业竞争力的共性,也要能够体现特定行业、类别企业竞争力的个性。

    表5:《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研究报告》的指标体系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内部资料:《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研究报告》,2003年10月,第5页。

    注释:

    ①平衡积分卡的这种功能体现为:通过财务层面的指标使管理者和执行者明确企业所要达到的具体财务目标;通过客户层面的指标,使执行者懂得保护原有客户和吸引新客户的重要性;通过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层面指标,使管理者明白如何通过开发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来满足客户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从而达到保持原有客户,争取新客户,进而扩大企业市场份额,实现企业财务目标;通过学习与增长层面的指标,使企业管理者和职员明白,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提高自身工作胜任能力,使客户满意、股东满意,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说,把经营业绩同企业战略联系在一起是平衡积分卡的灵魂。

    ②根据杜邦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内在联系,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这一等式说明:企业要提高总资产报酬率水平有两个途径,一是提高销售利润率水平,二是加速资金周转。由此,可以明确销售利润率与总资产周转率是处于同一层次的两个指标。然而在财政部等五部委的指标体系中,总资产报酬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处于同一层次,都是基本指标,而销售利润率则被放在另一个层次上,属于修正类指标,这显然不科学、不合理。

    ③参见金碚主编:《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 30-34页。

    ④企业成长率表示的是企业在下一时期比较有把握可达到的增长率,也就是在一定置信区间下的成长率,采用近三年的平均数难以反映这种可信度意涵。

    ⑤详细内容参见王忠明、白津夫等:《大企业定位国际竞争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85-91页;中国大中型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专家委员会:《中国大中型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2002- 2003)》,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3页。

 

 

击更多刘凌  薛卫  钟惠波的文章 文章录入:罗美    责任编辑:wxj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 我国零售业产业集中度分析
  • 中国文化贸易结构和贸易竞争力分析
  • 我国零售企业商品品牌发展现状及其打造策略
  •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及策略
  • 中国商企竞争力日渐加强
  • 农夫要走出“产品创新”的陷阱
  • 中小企业供应链环境竞争分析
  • 重庆零售业竞争力研究
  • 基于顾客价值的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 长江三角洲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 重庆商贸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
  • 报告显示国内零售业整体费用上升 利润率下降
  • 普通文章第五代便利店体系呼之欲出
    普通文章餐饮服务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探讨
    普通文章世界著名酒店集团管理模式探析
    普通文章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普通文章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与发展对策
    普通文章浅析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配送
    普通文章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
    普通文章中式快餐连锁营销策略分析——以永和豆
    推荐文章“黄金十年”结束 家电大卖场战略转型
    推荐文章身负扩内需重任 流通业发展迎来黄金契机
    推荐文章[图文]传星晨急便拖欠2000万倒闭 加盟模
    推荐文章西安供货商自述:超市坐地敛财变商霸
    推荐文章李宁深陷高层出走与高库存梦魇
    推荐文章快递业乱象调查:员工联手勾结 手机电脑
    推荐文章三大佬间的游戏:国美商城、当当密谋结
    推荐文章真功夫内斗再升级 蔡达标被指侵占公司3

    超市购物,要多留个

    全国百货单店销售排

    百货上市公司今年怎

    传星晨急便拖欠2000

    物流行业霸王条款被

    旅游业迎大发展 并购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来说两句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政治、黄色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机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