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王先庆专栏正文
王先庆:论东南沿海地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
来源:《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09-4-1 点击数:


    内容提要:随着制造业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高潮的掀起,紧随其后的商贸流通服务业尤其是零售业、批发业和物流业的产业转移也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本文从商贸流通服务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概念和条件出发,重点论述了转移的路径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商贸流通服业;产业转移;条件;路径;对策

    一、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产业转移的相关概念

    (一)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产业转移概念

    本文所指的商贸流通服务业主要包括零售,物流,批发和餐饮业。商贸流通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地区,特别是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经过近二十的发育成长,已经进入大规模跨区域扩张阶段。根据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流通服务业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的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上海百联、浙江银泰、江苏苏宁、深圳新一佳、广州宝供物流、东莞真功夫等一批知名商贸流通企业近五年来,纷纷进入中西部省份。据统计,截止2007年,上海百联集团在全国的连锁店数量达到6545家,而新一佳在中西部地区的大型综合超市数量近百家,并且它们的势力范围遍布全国各地,这样的分店开设仍呈蔓延之势 。

    产业转移是产业空间扩张的一部分,主要是指某个产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实现产业区域布局的拓展 。一般是从发达地区扩张到次发达地区,再由次发达地区扩张到欠发达地区。因而与产业转移相似的概念有产业跨区域扩张,跨区域合作与经营等。

    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就是指流通服务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主要是通过流通服务企业跨区域扩张与合作,即企业店铺数量的增加和企业活动空间的扩大来实现的。这与个别的、零散的企业跨区域扩张不同,流通服务业的产业转移主要表现为流通产业的多数企业都有寻求空间转换和向区域外发展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意愿和行为。

    近五年来,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福建等东南沿海省份的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纷纷进入中西部地区寻找市场,实施跨区域扩张,进而大大推进了这种服务业的转移,形成了一种产业转移的新趋势。表1反映了江苏两大零售企业在中西部省份的开店情况,由此可见一斑。其中,近年来,苏果超市的直营店不断对外进行扩张,覆盖区域越来越广,同时划定盐城,合肥,马鞍山,淮南,阜阳等11个地区为直营管理区域。2007年,苏果的的直营销售突破100亿元。

表1  江苏两大零售企业在中西部省份的门店数一览表
 湖南 湖北 河南 安徽 四川 江西 店铺总数
苏宁电器 9 15 13 9 21 10 363
苏果超市  2 11 230   1503
数据来源:各个公司网站,数据截至2006年;总数中主要是本省和非其他非中西部省份的门店数。

    (二)流通服务业的产业转移与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比较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研究的产业区域转移理论一般就是指制造业的区域转移。商贸流通服务业在一般意义上,与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在形式和途径等方面接近或一致,但商贸流通业的产业转移在内容等方面,与制造业存在明显的差异。表2给出了流通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和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比较。

表2 流通服务业的产业转移与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比较
比较的内容 流通服务业的产业转移 制造业的产业转移
转移主体 实力雄厚的流通企业 实力较强的制造企业或是在发达地区失去优势的制造企业
转移方向 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 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
转移内容 经营理念、经营技术 制造技术,制造企业实体或是发达地区已处于劣势的制造技术和实体
转移途径 投资开店,合作,代理 直接资本投资,合资
转移目的 发达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区域“双赢” 产业分工,优势互补,区域工业经济协调发展

    二、中西部承接流通服务业产业转移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流通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已经在中西部掀起一股浪潮,这主要得益于中西部已经具备的流通服务业产业转移的条件。这些条件不仅仅有承接方中西部地区的内部条件,同时还有来自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外部条件。

    (一)中西部已经具备的流通服务业产业转移的内部条件

    内部条件是实现流通服务业产业转移的“内在拉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刺激了更高的市场需求

    流通服务业的产业转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而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市场需求,也就是说,市场需求是否旺盛直接决定了流通服务业产业转移的效果。市场需求的创造实质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离不开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撑,因而创造需求的根本途径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这为流通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交通和通讯状况的改善,提高了物流水平

    交通和通讯状况直接影响流通服务业产业是否能顺利地进入目标市场,也是其长远发展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而交通问题一直是制约中西部地区流通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但近五年来都获得的快速发展。2006年,河南高速公路建设一跃实现了六个“全国第一”, 2007年底,河南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3.8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556公里,当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达1500公里。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1.4万公里,率先在全国中西部地区实现了所有建制村通水泥(油)路目标 。交通状况的极大改善,必将迎来承接产业转移的高峰。中西部交通和通讯状况的不断改善,为这些地区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而物流状况的提高会进一步推动流通服务业的产业转移。

    4.政府行为的转变,深化了对现代流通服务业的认识

    流通服务业的产业转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但是市场却不是万能的,因而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的行为可以改变地方经济的开放性。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欠发达地区才能充分地引进发达地区先进的技术,经验和资本,从而打破“贫穷陷阱”的制约。并且,开放的经济是欠发达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前提条件。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政府紧跟时代步伐,加紧落实推动流通服务业产业发展的工作,并制定各种有利的产业政策,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以吸引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在这一过程也深化了对流通服务业的认识。政府认识和行为的转变会极大地促进流通服务业的产业转移。

    (二)中西部承接流通服务业产业转移的外部条件

    我们知道,内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内因必须通过外因才能起作用,因而中西部承接流通服务业的产业转移更离不开来自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外部条件。即为流通服务业产业转移的“外部推力”。

    1.东南沿海企业跨区域经营能力的提高
流通服务业的产业转移是以流通类企业为主体的,流通企业,特别是大型的区域流通企业都有做大做强的欲望,而企业规模的扩大又受限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特别是跨区域的经营能力。流通企业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及管理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增强了对区域扩张的风险防御能力及对不确定性的把握能力。特别是大型流通企业信息化技术的提高,目前,东南沿海地区的流通企业,有大约80%的流通企业实现了信息化,流通信息化的实现,推动了企业的流程改造和创新,IT系统能力的支持及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而IT手段和强大的流程管理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做到大量复制单店的成功商业模式,快速发展零售企业连锁化、规模化。流通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信息化建设能力的增强,极大地推动了自身的跨区域扩张。

    2.发达地区产业升级换代进程的加快

    流通服务业的产业发展在发达地区已经处于成熟阶段。简而言之,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的流通服务业经过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市场潜力基本挖掘殆尽,产品,技术,设备,管理等内外因素都处于重大调整和新旧更替之中,许多企业都进入到兴衰转换的关头,迫切需要进行企业重组,来提高企业的活力,稳步发展。因而,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为了顺利地推进产业的升级进程,就必须将自己已经熟悉的流通产业主动转移出去,以便腾出更多的空间,资金,精力去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换代。

    3.跨区域发展以抗衡外资流通企业

    据统计,入世三年后,世界50家最大零售企业中的绝大多数已经进入我国,悄然改变了我国零售市场的格局,导致了国内零售企业更加严酷的生存环境。在上海就曾经有过这么一个真实的例子,家乐福在上海开出第二家分店的时候,方圆5公里之内,3家国有的商业企业相继破产。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最新消息是,外商连锁零售企业的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月销售额和门店月均零售额,都远远高于内资企业。在连锁经营上,国内零售企业与跨国集团相比,更是无法抗衡。美国的连锁经营已占全国零售额的8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重仅为25%左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流通企业不可能束手就擒,而会加速在全国的扩张,争取在规模与市场占有率方面胜人一筹,这也是我国流通服务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4.政府的产业政策的影响。

    流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这一产业的发展呈现了区域的不平衡性,呈现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从大中城市到中小城市、从城市中心商圈到社区、从城市到农村梯度递减的发育状况。如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到2002年已发展店铺1921个,但大部分店铺布局在上海、北京等东南沿海省市。因此,国家制定了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政策,社会福利目标重要性加强,公共投资及区域政策,产业政策都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旨在推动东南沿海流通服务业发展的同时,通过西部大开发,“千村万乡”计划,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

    特别是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的政府,他们立足于本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长远发展需要,积极推动流通服务业的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的升级进程。早在90年代初,上海市经委就规定大型企业集团至少要有三个以上跨省市的企业,并建立了“上海工业省市间经济协作资金”,专为跨省市扩张的企业提供贴息贷款。

    对于一些在发达区域发展势头猛烈的流通企业来说,政府也会适当地引导其向中西部扩张。如从东莞起家的真功夫餐饮,以华南、华东和华北三大现代化后勤中心为依托,现已拥有100多家直营连锁餐厅,开至广州、北京、上海、深圳、珠海、中山、惠州、江门、杭州、宁波等城市,迅速发展成为中式快餐业的领导品牌之一。而中西部餐饮缺乏领导型的中餐品牌,考虑到长远的发展,政府可以考虑积极引导其向中西部的发展。

    三、流通服务业产业转移的路径

     结合流通企业通常采用的做法,我们可以把流通企业跨区域扩张的路径归为两大类:一是企业自身力量的扩张;二是企业依靠外部力量的扩张。

    1.企业凭借自身力量的扩张

    (1)直营连锁

   直营连锁由于其权利相对集中在总部,增加了管理的一致性,因此成功率高,是大型流通服务业企业在跨区域扩张初期最合适的扩张方式。广东中域电讯,从2000年开始推行“直营连锁”和“特许加盟”的扩张策略以来,它的“扩张版图”到2003年达到一个极至,从2000年的150家发展到2003年3000家,尤其是“特许加盟”的策略使得中域电讯从广东市场走向全国。中域电讯在重庆、成都、长沙、天津、哈尔滨、昆明、杭州、南京等20多个省会城市狂开数百家店。表3为深圳新一佳在中西部省份的直营连锁门店数。

表3 :深圳新一佳在中西部的门店数一览表
2007 2006 2005 2004
湖南(22),四川(3),湖北(4),重庆(1),陕西(2),江西(1) 湖南(20)四川(4),湖北(3),重庆(1),陕西(2),江西(1) 湖南(17)四川(5),湖北(3),重庆(1),陕西(1) 湖南(11)四川(6),湖北(2),陕西(1)

    (2)直接投资

    直接在目标区域投资开店,建立子公司或是办事处是企业在进行跨区域扩张时常见的选择。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梅基提出“侵占权益理论”,从跨国公司战后在全球直接投资的动机,解释工业生产全球化的原因。这也为很多企业选择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商贸流通企业,如广州宝供物流、广州广百集团,东莞中域电讯及广州天河城等大型零售企业会选择直接投资开店,在中西部省份扩大势力范围。表2给出了广东宝供物流在中西部的分布状况。

表2  广东宝供物流在中西部的分布状况
分公司 分公司所辖办事处所在省份及数量
成都分公司 四川1个,云南1个,重庆1个,陕西1个,贵州1个,甘肃1个,内蒙古1个
合肥分公司 3个办事处皆设在合肥
武汉分公司 河南1个,湖南1个,湖北3个
沈阳分公司 黑龙江1个,吉林1个,辽宁3个
数据来源:宝供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网站http://www.pgl-world.cn/Net.asp,数据截至2006年底

   (3)无形资产投资

    无形资产投资主要是利用企业的商标,专有技术,经营管理技术等开展的经营。一般来说,可以进行跨区域扩张的企业都具有无形资产优势,它们可以利用自身的品牌,管理等优势,采取品牌输出的方式或是直接转让经营管理技术来是实现对目标市场的扩张。

      2.企业联合外部力量实现的扩张

    (1) 战略联盟,并购

    企业通过与目标区域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关系,也是一种合作,这样的合作方式主要是通过企业的参股,控股实现的。广东丝绸集团作为控股方参与重组广西、湖南丝绸集团,成为泛珠区域产业优势互补和战略联盟关系的最佳范例。

        跨区域并购是实现产业转移的一种理想和可行的方式 。因为可以节约直接投资开店的时间,并获得现成的管理人员和设备,迅速建立市场网络。2006年,浙江银泰集团通过收购武汉银泰,进入武汉市场,并进一步打通了其在中南市场的扩张。而据统计,实力相对雄厚的“大型”本土零售企业,在资金、规模、技术、管理等方面落后的情况下,大都选择以重组、扩张等壮大规模的方式来保障自己的生存空间。

     2003年6月,中域电讯正式接受广西电讯零售三巨头之一的广西鑫辉加盟, 2004年4月,中域电讯与广西电讯零售另一巨头——中人公司实现强强联盟,成立了广西中域电讯连锁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广西通讯行业的旗舰企业。截至2004年初。中域电讯陆续完成了对重庆科有、广西鑫辉、广西中人等几大巨头的或加盟、或联盟、或兼并、或收购。进而完成对重庆和广西地区的扩张。

     (2)网络经营

    企业的跨区域网络经营与一般的企业网络经营一样,可以采取虚拟组织经营,特许加盟连锁经营,集团经营或是企业集群等网络经营形式。这些经营形式可以在不同地域之间灵活采用。

      目前,特许连锁被我国相当一部分超市、便利店、专业店连锁公司用作扩大经营规模的重要的手段。东莞以纯服装,以特许加盟店方式每年以约30%的速度递增,目前在国内已拥有3000多家店铺,远至西藏拉萨都能看到以纯的踪影;一碗拉面的生意也靠特许加盟方式发展壮大。总部设在深圳的味千拉面在全国拥有229家门店,预计2008年将发展到328家。

     四、中西部地区承接流通服务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流通渠道建设欠缺

    流通渠道是由商品所有者组成的,直接推动其形态变换中的商品由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的组织序列 。流通渠道是流通服务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的物流发展水平主要看该国物流成本GDP的比重,比重越低越先进。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04年中国物流总费用高达29114亿元,占GDP的21.3%。与中国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物流比重约占GDP的10%,中国物流业整体水平落后明显。我国的零售企业要将产品最终交付到消费者的手中,往往要经过三、四道环节,因而造成了商业成本居高不下。而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流通渠道问题尤为突出。

    2.流通服务人才市场建设的不足

    虽然中西部地区一直很重视人才的培养,但是流通专业人才依然匮乏,流通服务业在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之后,一般都会实行本地化战略,就地用人,而流通服务业企业发展的离不开各项专业人才的支持。既要有专业管理人才,也要有流通理论研究人员,同时还需要信息建设人才,而目前,这些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瓶颈。特别是流通科技人才的匮乏,洪涛认为,流通科技人才是流通产业运行效率提高的根本,由于中西部地区科学技术设置长期落后,人才储备缺乏,受“重生产,轻流通”的影响,本地流通企业科技意识较差,行业管理素质和技术素质低,制约了行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而与东部地区人才市场建设的比较,更彰显了中西部人才市场的薄弱。

    这一差距也导致了对流通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相关制度存在弱化的倾向。培养一批现代流通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是实现流通方式转变的根本保障。而在流通人才的培养方面,目前流通专业教育与快速发展的流通产业要求还不适应,专业教育目录设置不合理。

    3.政府对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视不够

     继国家要求大力加强对各地流通服务业的发展以来,各地政府确实为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下了不少功夫,但是,收效不是很明显。由于长期受“重生产,轻流通”的影响,很多政府官员对流通产业(特别是对内贸流通)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对工业制造业、对金融业甚至对农业那样重视。突出表现是对流通产业的发展战略、产业规划、政府投资、产业秩序、融资机会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重视程度远远不足。政府对流通服务业发展的不够重视直接导致了社会发展对流通服务业的某种程度的漠视,这种社会环境当然与流通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不相符,不利于流通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进而势必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必须改善这一社会环境,提高社会,特别是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对流通产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市场体系的不完善

    在我国一些欠发达地区还处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的阶段,而流通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成熟的市场体系为基础。同时,流通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市场环境,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市场运营不够规范,市场秩序混乱,特别是没有一个公平,竞争和公开的平台,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区封锁,影响市场的竞争机制。2006年12月,石家庄怀特国际商城附近的华普超市在新年到来之前关门, 由于外埠门店的业绩不佳,而业绩经营不佳的主要原因除了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局限,同时也和本土中小超市的发展有关,而且超市之间的竞争以价格战为主,破坏了市场发展的有序环境。

    同时市场的信用机制不健全,企业的融资渠道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市场流通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从而当企业存在恶性竞争或不正当竞争时,无法可依,不但会损及消费者的利益也会损害商家的利益,对其长远发展不利。

    五、如何推进流通服务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

     (一)流通服务业产业转移效果模型

     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流通服务业的产业转移会有这样的效果图。即流通服务业产业转移的规模,总体是逐年递增的,部分年份会有下降,但不会影响总体的上升趋势。
 
图1  产业转移效应图
那么应该如何去衡量流通服务业产业转移的效果呢?要衡量流通服务业的产业转移效果,我们可以由以下函数关系式表明:
E=F(P,D,C)

    其中,E表示产业转移的效果,给转移双方带来的利益大小。P表示产业转移的能力,即发达地区流通企业跨区域扩张的能力,D表示产业转移在中西部地区遭遇的阻力,C表示承接地为接受流通服务业的产业转移所做的努力。

    很显然,产业转移的效果与流通企业的扩张能力及承接地的努力成正比,而与阻力成反比。影响流通企业跨区域扩张的能力的因素包括资金实力, 管理能力, 人力资源, 采购与物流配送, 信息系统, 政策因素 。其中,人力资源,采购和物流配送及信息系统,政策因素都与承接地的努力有关。 因而,结合这个模型,为了推进流通服务业向中西部地区的有效转移,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二)从流通服务业产业转移主体方面来看

      1.增强管理能力和识别环境的能力

     识别环境的能力,就要求转移的主体企业应该加强对环境的整体认识能力,随着企业跨区域扩张的进行,所遇到的市场环境和挑战都是非程序性的,突发的危机或事件,因而要靠管理人员对环境敏锐的判断能力和识别能力,识别问题的实质及存在的风险,并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企业的管理能力会随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而受到限制,在流通服务业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企业必须正视这个问题。要注意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不断地提高企业的全域管理能力和跨区域管理能力。

    2.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

     资金问题是任何一个企业发展不可避免的难题。实力再雄厚的企业也会有资金断流的时候。因而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加强企业与政府,及银行和民间融资组织的合作,提高自己的信誉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并始终如一地贯彻与维护。其中,特别要加强和政府的合作,取得政府的支持,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公关关系。

     3.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的跨区域扩张,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特别是企业的网络化经营,没有强大的信息平台就不能及时控制,也不能及时获取市场有利的竞争者信息。因此要增加企业的科技投入,逐步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重点是大力普及应用POS系统(销售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商品的时点销售系统;例如谭鱼头餐厅就建立了一套“数码火锅”系统,使用POS机点菜,后台厨房同步提交顾客点菜信息,库存管理员随时补货,财务系统根据点菜系统和结账系统的数据,进行精细统计,提高了餐厅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同时,建立一套商品供货系统(GOS),变企业盲目采购为网上供货与经销,从根本上杜绝购销漏洞与营销道德问题,堵住资金流失缺口,优化进货渠道,保证商品质量,降低采购成本;建立一套商业信息系统和商业决策支持系统(RDSS),使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能及时整理分析各类信息,并依据信息对市场进行超前预测与预警,避免经营活动的盲目性 。

    据了解,苏宁电器已经在IT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其建设IT系统的投入为2700万元,包括ERP系统和OA系统两大块,企业ERP系统每年可以创造4620万元的价值,而B2B每年可以节约500万元,收入120万元; BI(商业智能软件)每年可以为企业节约468万元。

    (三)从流通服务业产业承接地来看

    推动流通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关键还在于承接地的努力和接受程度,因而,要加强承接地的承接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继续大力发展基础产业,为区际产业转移提供优越条件

    为使产业转移的更顺利进展,承接地政府依然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继续大力发展公路,铁路,航运,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流通服务业产业转移的物质和人员流通提供方便的渠道。

    第二,继续大力发展教育,金融,信息等软件产业,一方面使资金,信息方面输入输出,另一方面培养高科技人才,提高产业转移的接纳和吸收转换能力 。同时,引进国际管理人才,加强流通理论研究和技术培训。依托流通科研、信息机构和中介组织专家库,建立、完善商情咨询服务网络。为发达地区企业进入提供尽可能充分的市场信息。也为承接转移后的企业提供人才支持。
 
    2.不断加强和完善市场体制建设

  要加强和完善中西部市场流通体制的建设,抓紧制订和修订推进流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流通发展。对大型流通企业的开业进行必要的引导,如围绕当地人口密度、现有商店的数量和服务地域范围、新开店对现有商店经营收入、交通环境和就业机会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听证等形式进行审查;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便利交通,完善商业网点规划与布局;同时还要加强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要坚决整顿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公开和诚实守信的交易平台,发对不正当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最后一点就说加强流通市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特别是需要出台关于流通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法规。
 
    3.整顿、规范和培育市场

  清理并取消各种阻碍商品流通的制度规定,放宽市场准入,推进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地方保护,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建立企业信用体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坚决打击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
 
    4.积极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沟通、自律作用,依托各级商会和行业协会进行政府决策前的听证准备工作,吸纳其参加国家相关法律及政策的讨论与制定。支持行业协会加强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行业协调,维护业内企业合法权益。

     特别是组织横向的行业中介组织,加强中西部省份之间的联合,这样的联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头对多头的产业转移,使中西部在与发达地区的交流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增加中西部获得的价值盈余。

    而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地方政府必须明确实现流通服务业的产业转移是双赢战略,对发达地区长远的发展也是有利的,因而通过开展与发达地区政府沟通,合作与协调,使其尽可能地为本地企业进行产业转移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理论和实证分析[M].2002.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2俞国琴.中国地区产业转移[M].2006.上海.学林出版社。
3刘世磊. 内资零售企业区域扩张研究[A]. 2006年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4张孝锋.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南昌大学.2006。
王先庆.产业比较优势:理论模型实践—基于湖南长沙市个案的深度研究[M].2004.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6柳思维,黄福华.新兴流通产业发展研究[M].2007.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7赵 萍.流通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财贸经济.2007(02)。
8刘茂松.反梯度推移发展论—湖南经济超越发展的经济学思考[M].2000.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9 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M].199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0王先庆.产业扩张[M].1998.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
11杨建文,周冯琦.产业组织—21实际理论研究潮流[M].2003.上海.学林出版社。
12吴晓军,赵海东. 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J].当代财经. 2004(06)。
13张建中. 浅析泛珠三角西南次区域——东盟产业转移模式选择[J]. 消费导刊. 2007 (09)。
14李锋. 国内外关于产业区域转移问题研究观点述评[J].经济纵横. 2004(06)。
15胡元礼,张宇. 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升级[J].经济管理. 2004(11)。
16汪斌, 赵张耀.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J]. 浙江社会科学. 2003(06)。

 

作者:王先庆 王…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价值回归 新实体零售 王先庆:打造新型特色智库的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