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王先庆专栏正文
王先庆:农贸市场时代应终结
来源:2009年02月13日 赢周刊 发布时间:2009-2-13 点击数:


  “扩内需、保增长”是当前经济的一大重点,农村经济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环节。在各类刺激农村经济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中你可以发现,“以生产为中心”的观念和思路仍没有改变,几乎所有政策的重点仍然放在鼓励农民的所谓“创业激情”。

  “例如补贴购买农业生产用的拖拉机、化肥等生产资料,而不是放在改革完善以流通为中心的农村市场经济条件上来。”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粤商研究中心主任提出应尽早把农村的市场经济从“农贸市场时代”的初级阶段提升到“专业批发市场与零售网点结合时代”。在最近的一次讲座上,王先庆教授对这一点直言不讳。

  农村流通滞后是最大瓶颈

  一些企业朋友在春节期间忙“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这两大项都是国家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

  从2009年3月1日到12月31日,国家总共安排50亿元对农民报废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换购轻型载货车以及购买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目前农用三轮车价格在5000元到上万元不等,微客价格2万~3万元,一般认为起码应让农民购车成本降低5%~10%。“家电下乡”目前全国已经声势浩大,普遍补贴13%~15%。

  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实际上都涉及农村流通问题。而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从市场经济的完善角度真正搞活流通。遗憾的是,前者是各级政府部门在鼓励农民重视生产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带来的遗憾,后者则仅仅是解决工业品滞销问题的权宜之计。农村流通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财政补贴没补对地方

  各级政府对“三农”的认识,大多仍然停留在三十年前,即长期的小农经济条件下生产落后所导致的“短缺经济型贫困”时代,认为农民的收入低的最终根源始终是“生产问题”,于是一方面千方百计地鼓励农民“拼命”扩大生产,另一方面,每当农民“卖粮难”、“卖猪难”、“卖羊毛难””等一系列的“卖难”时,除了提高收购价、补贴收购等被动的财政政策外,大多不知所措。

  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基本上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008年,国家共向农村补贴5000多亿元,其中粮食收购补贴1028亿元。巨额补贴无疑直接惠及“三农”,有补贴总比没有补贴好,但如此多的补贴,为何不拿出一部分,构建连接城乡的现代农村流通体系?这次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拿出了4万亿元投资,为何不从中拿出40亿元或400亿元用于农村流通体系建设?

  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的绝大多数农民仍然只能称为“小农”,农村经济还是“小农经济”,然而,当“小农”遭遇“大市场、大流通”时,却往往是“沧海中的一滴水”,受个人能力、经历、财力等多种约束,其抗市场的风险能力渺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无能为力,因此,农民的生产行为,基本上都是被动的一种盲目行为,他们大多不知道他们今年生产的粮食、水果、药材、茶叶,明年是否能卖出好价钱或能否卖出。他们基本上不知道自己的市场或消费者在哪里,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变化如何,未来的价格走势怎样,甚至有哪些可供选择的流通渠道。

  根据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这些国家虽然也存在“三农”问题,但他们除了粮食补贴这些通常的措施外,却用国家财政和公共政策建设了强大的服务农产品流通以及分散农民市场风险的现代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包括农村市场、农产品收购、冷冻储存、销售推广、经销网络、包装运输、拍卖、期货等。只有这些措施,才是真正长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也才是农村市场经济建设的灵魂所在。有些人以为,只要放开了农产品价格,引入了市场供求关系,农村就是搞市场经济,那是一种极幼稚的认识。

  正因为相当多人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条件下“重生产、轻流通”的思维方式解决“三农”问题,再加上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GDP至上”等一系列体制带来的决策误区,使得各级地方政府在鼓励和刺激农民搞生产方面有着无穷无尽的积极性,动不动就是“万亩果园”、“万亩茶林”等庞大的生产行动,他们关注的往往是生产面积、产量、产值,至于生产之后,这些产品的市场动态、渠道网络、价格走向等,大多不感兴趣,很少问津,更谈不上研究和行动。于是乎,当市场处于上升周期时,农民短期的受益就成为政府部门津津乐道的政绩,而当市场处于衰退甚至崩溃状态时,市场风险和损失就只能由农民们自身承担,“打掉牙往肚里吞”。

  同样,针对“汽车下乡”、“家电下乡”这些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举措,我一方面觉得十分必要,但另一方面又隐隐地担忧,因为这些政策的主基调基本上是把农民当成强大的潜在购买力。其主要的策动者还是城市流通企业以及生产企业,带有一种“促销售”的临时措施性质,较少基于长期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考虑。至于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还是基于农村生产的考虑,生产上去了,销售怎么办?仍然是未知数。到最后,投入多,收益少,根本问题可能还是没有解决。

  谁为农产品过剩埋单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农业生产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未来三十年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解决农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应该逐步学会从长期习惯的“抓农业生产”的决策思维转向“以抓农村流通问题带动农业生产”的新思维上来,真正从现代农村市场经济建设的高度去关注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

  经过三十年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应该说,农村的生产已经基本上不成问题,不仅中国的粮食生产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而且整个中国的农业生产难题也已经解决,整个困扰中国几千年的农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基本成为历史,现在的主要矛盾应该转向到农产品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由于农产品质量、结构、价格、销售导致的收益水平低下等流通问题。

  中国的农民是勤劳的,因此,只要农产品市场流通问题不成问题,在现代信息时代,正常情况下,基本上不用担心农民的生产难题,更不存在积极性问题,他们不懒也不笨,只要有市场,有好收成,他们就会努力地扩大生产。如果政府在这时能提供技术指导、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一系列生产扶持,农民当然会更高兴。尤其是,当出现大的自然灾害,例如目前陕西、河南、安徽等省的旱灾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产时,政府的支持更是不可缺少。但无论如何,中国农产品的结构性或局部的过剩问题,绝对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才出现的新鲜事,是发展成长中的新问题,更是中国农村工业化、现代化中的特大问题。

  最新的数据显示,近期全国有近2000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当这些创业遭遇市场瓶颈时,谁为他们埋单?中国未来三十年,最大的经济问题不再是生产问题。流通问题应该成为中国相当长时期内最大的战略决策。

  王先庆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粤商研究中心主任。

  广州市商贸流通现代化重点研究基地主任。

 

作者:王先庆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价值回归 新实体零售 王先庆:打造新型特色智库的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