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王先庆专栏正文
王先庆:论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点的分类与体系构建
来源:《现代商业》2008年9月第27期 发布时间:2008-9-5 点击数:


    内容提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是工业化进入中期之后逐步发育成长的新兴商业形态,是现代商贸流通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工业生产资料和居民生活用品开始进入报废、淘汰、废弃处理阶段,而随着这些生产与生活领域的废旧废弃物的不断增加,从源头收购到集中交易的各个流通环节,一方面产生着大量的商机,另一方面产生了大量的问题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生产与生活,因此,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体系的建设已成当务之急。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网点,它的网点体系如何组成?网点如何分类?一般有哪些标准等,本文试图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再生资源回收 网点规划 废弃物利用

    由于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行业在我国正处在发育成长的初期,尽管从必要性上看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已经逐步得到重视,但一方面,无论政策研究者还是学术理论界对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体系的分类、构成、标准、布局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另一方面,实践部门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点的构建模式及相关策略亦处于探索状态。本文就是在承担“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规划与实施研究”课题以及有关部门委托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点规划调研编制以及过程中进行的初步探索 。

    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构成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条件、区域资源构成、人口分布、交通区位等条件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构成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相对而言,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相对超前一些,而大多数中西部地区基本还处于简单粗放的垃圾处理阶段。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特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可由四个方面构成:

    1. 生活性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在居民区建立以社区回收亭、流动回收车为基层收购点,以个体回收站为分拣、转运中心,向专业回收企业或直接利废企业集中的生活性再生资源(主要包括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旧金属、塑料、纸张、棉麻、毛、骨、玻璃、橡胶等废旧物资等)回收网络体系。

    2. 生产性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生产性再生资源主要通过专业的回收公司来收购、拆解和转卖,也可进入集散市场进行交易,或者直接流向利废企业

    3. 集散交易市场网络体系。分散在各个社区和居民区的再生资源经过回收后,有必要进入相对集中的再生资源再生资源集散专业市场或综合市场,有利于供求双方的信息沟通、交易达成、打包分捡、物流运输等。

    4. 综合利用处理网络体系。通过专业设备和工艺流程,对集中后的相关再生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提升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商业价值。

     二、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的分类及标准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只有一些简单回收的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和废品收购站,但作为一个完整的现代化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体系。经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包括综合利用园区(基地)、集散交易市场等在内的六种回收网点类型或业态,同时我们还就部分类型的设立标准进行了归类总结。

    1.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园区(基地)。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园区通过园区内以及园区外的中间产品和废旧物资的相互交换从而实现物质的循环,通过能量、资源和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使用和基础设施共享的方式构建园区工业生态链,以此形成固体废物资源化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特殊产业集群,从而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物得到有效利用,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尖锐冲突,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手段。

    园区的选址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容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园区对当地景观和区域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园区一般应该在100亩以上,并根据企业规划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个层次以及专业型和综合型两种类型。建设时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当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的近郊地区选址,设计时要符合节能、环保、市容和消防安全等标准。

    2. 集散交易市场。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是指以各类再生资源,以及加工、处理、综合利用再生资源的机械设备等为主要交易对象,以有形市场或无形市场的形式存在,能提供再生资源现代物流、集散交易、信息资讯、流通加工等综合服务的专业市场。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和国家有关节约和集约用地的规定,实体市场规模不应低于10000平方米。

    3. 回收企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是指以“有限公司”注名的,依法从事生产性再生资源和生活性再生资源的收购、拆解、分拣、销售等业务的公司制企业。回收企业既收购处理各类生活性再生资源,更是对生产性再生资源(以生产性废旧金属为主)进行集中、拆解、分拣和交易的法定场所。

    为了规范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管理,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效率,降低回收处理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回收企业的选址与建设一般应符合如下要求:回收处理场所的用地性质必须为工业用地,选址要远离学校500米,远离主干道500米,远离居民区500米;占地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

    4. 个体回收站。再生资源个体回收站是指以“回收店”或“收购站”等注名的,主要对社区回收亭和流动回收车收购的生活性再生资源进行集中、分拣、转运的个体户。个体回收站经营面积一般应不少于300平方米,经营场地硬底化,加盖顶棚,外设围墙,与居民区临近的集中回收站要设置绿色隔离带。

    5. 流动回收车。流动回收车主要为不适宜建固定回收亭的,居住较分散的社区或村提供废旧物资回收服务。原则上每2500人左右设置一辆流动回收车,回收车容积为1.1立方米左右,达到基本密封,要求统一外观,统一车型,统一标识,统一制作,同时对回收车进行编号管理。

    6. 社区回收亭。社区回收亭主要为居住集中度比较高的社区或村提供定点和上门回收服务。社区回收亭以居民户数为依据设置,原则上按每1000—1500户设置一个回收亭,每个回收亭10-15平方米,服务半径为500—800米。社区回收亭由正规公司建设,所有回收亭统一人员培训、统一人员服装、统一计量器具、统一收购车辆、统一收购范围。同时要规范服务项目、规范服务标准、规范服务用语、规范服务地点。

    三、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体系建设的几点对策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整体而言,我国除特殊危险品外的各类生产生活废弃物处理及其转化为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目前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大多缺乏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整个行业呈现出无序、混乱的局面,更没有将它当作一门产业去培育和发展,结果不仅抑制了行业自身的发展提升,而且有碍于生态人居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节约利用。例如,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广东南海大沥作为全国知名的有色金属回收利用地区,无牌无照网点约有1417家,而合法网点仅有521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一方面对方便城乡生活、培育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等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因此,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领导,要把建立我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

    2.明确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般而言,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体系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为指导方针,在充分利用、规范和整合现有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便民利产、规范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再生资源回收、集散和加工处理能力,以满足城市服务功能、净化人居环境,提升区域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水平。

    在发展目标方面,主要是通过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完善再生资源经营管理机制。努力实现城市90%以上的社区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站(点),90%以上从业人员纳入规范管理,80%以上再生资源进入指定的市场交易和集中处理,80%以上再生资源得到回收利用,形成以城市社区绿色回收站(点)为基础,分拣处理中心为核心,加工利用为目的,点面结合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促进再生资源行业经营健康、有序发展。

    3.规划先行和有序推进

    为了逐步解决目前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分散、无序和不规范等问题,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我国应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首先,各地应尽快编制出台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规划,并纳入城市整体规划,统一布局。其次,网点规划一定要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规划,在满足生产生活对废弃物回收需求的同时,要考虑周边环境的影响,做到既有利于居民的需求和健康,又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再次,规划实施时,在新旧回收网点交替过程中,要遵循先建后撤的原则,既加快新的网点的建设,又要充分发挥旧网点的作用,以保证再生资源回收业务的正常运转;最后,规划要树立长期的发展目标,尽可能设施完备、功能齐全,逐步完善市场的市政配套设施,使回收网点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全方位转变。

作者:王先庆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价值回归 新实体零售 王先庆:打造新型特色智库的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