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王先庆专栏正文
王先庆:中国需要一次现代流通知识大普及
来源:2007年3月2日 现代物流报 发布时间:2007-4-2 点击数:


    在供给不足的短缺经济条件下,中国流通对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和导向作用长期被忽视。从小农经济时代的“重农抑商”、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决定一切”,到今天的“重制造,轻流通”,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长,人们对流通业的重视程度正逐步提高,但整体而言,从学术界到实际部门,中国社会各界那种“轻流通”的思维定势可谓根深蒂固。那种缺少基本的流通渠道保障的盲目扩大生产和大量的重复建设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最深层次的问题之一。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市场成长与流通业的发展始终是相生相伴的关系,发达的市场经济必定是建立在发达的流通业基础上。尤其是在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条件下,市场竞争的最终结果取决于流通渠道控制权和流通网络布局及规模大小的竞争,品牌的价值最终通过流通才能实现。那种“只管生产,不愁销路”的时代已彻底结束,比如,对石油、煤炭等能源产地的争夺正逐步演化成对能源流通渠道的争夺;大量跨国公司把采购环节和销售环节之外的生产环节大量外移浪潮等等。总之,与工业化阶段相适应,中国正逐步进入一个以流通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全面提升和大扩张时代。

    然而,面对这样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无论是学术界和教育部门,还是政府部门和企业界都缺少足够的知识准备,尤其是对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会展、大卖场等新兴流通事物和新问题大多是一知半解,对现代流通知识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

    第一,大量的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都是从工业、农业等生产制造部门发展成长起来的,对“抓生产”和做大产值规模都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对“保障供给”有一种高度的政治认识,已经接受和形成了一种“生产高于一切和决定一切”的理念。总之,随着工业化进入中后期,这种产生于工业化初期或原始积累条件下的思维理念必须得到“革命”和提升。

    第二,我国教育部门与工业化初期大力发展工业生产的社会经济需要相适应,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几乎没有考虑流通业在教育体系中的合理地位问题。与流通业相关的各部门课程被肢解得四分五裂。例如,“国际贸易”专业大多设在经济学院,而“物流”、“连锁经营”等专业大多设在管理学院,“电子商务”等专业设在信息学院,更主要的是,占全国就业人口五分之一以及国内生产总值十分之一的流通业却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因为如此,我国系统接受过现代流通知识熏陶的专业人才很少。

    第三,经济理论界受研究方法、学术评价体系、学术环境、课题立项、学术基础、知识结构等多种条件约束,对工业化转型时期产生的大量流通问题缺少敏感度,反应迟钝。例如,城市化过程的商业网点规划问题、连锁经营中的跨区域扩张问题、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问题、扩大内需与物流问题等。由于大量流通业产生的新现象、新问题得不到及时、深入、广泛研究,从而使现代流通的知识体系和学说体系不够成熟,有的甚至处于空白状态。

    正是基于上述三点原因,笔者认为,就如同东南亚金融危机唤醒了国人并随之掀起的金融知识大普及一样,中国更需要一次更大规模流通经济知识的“大启蒙”和大普及。在新背景下,如果政府部门和企业继续沿用工业化初期的办法一味地重制造、抓生产、上产值,而不将注意力转移到流通领域中来,或者简单地以为通过改进技术水平或产品质量就可以化解这种“流通滞后于生产”的矛盾,那么,完全有可能在中国产生局部性的“流通危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中国经济迫切需要一大批用现代流通知识武装起来的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咨询服务人员来推进整个流通业的进步和发展,从而使流通业真正成为指导生产与影响消费的基础和先导产业,并带动中国工业化进程顺利完成从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的结构转型。

    (王先庆: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曾编辑出版多部流通业学术专著。)

作者:王先庆  编辑:宋浩123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价值回归 新实体零售 王先庆:打造新型特色智库的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