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洪涛正文
洪涛:我国城乡流通业协调发展初探
来源:《中国流通经济》(京)2010年7期 发布时间:2010-12-21 点击数:


    内容提要:建立城乡流通产业一体化格局是理论和认识的重大突破,意味着我国旧的城乡关系向新型城乡关系的转变,通过对我国城乡流通体系模式的回顾与总结,研究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城乡流通体系协调发展的途径,本文对我国城乡流通体系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城乡流通一体化的基本设想,在遵循城乡流通一体化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城乡流通产业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国内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业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工业经济。从经济发展规律角度出发,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伴随流通体制的改革,流通产业已成为引导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城乡之间多角度、多环节的联系越来越依靠商品流通的组织模式、管理渠道、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流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流通体系在流通网络、组织渠道多样化、流通方式多样化、市场模式多样化、国家扶持力度、家电下乡(以及以旧换新、节能惠民工程)等八个方面发生了巨变。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下降甚至出现连续十多个月的负增长;2004年以来粮食连续六年丰收,同时也带来相对供过于求的困境;许多产业结构趋同出现的产能过剩等都需要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城乡统筹,城乡互动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

    虽然2009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迅速增长,并且增长速度超过城市速度。但从1997~2007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的拉大并已突破1万元的关口,据2008年统计,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3.3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为2.12∶1;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由2008年的11020元扩大到12022元,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目前仍有4007万农村人口尚未脱贫。2009年,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为2.11∶1,2010年1~2月春节期间城乡消费市场比为4.82∶1,城乡流通过程中出现的商品进不来、出不去的“围城”现象仍然十分严重,需要认真研究城乡流通体系创新,协调发展城乡流通产业。

    二、文献综述

    1.城乡农产品流通体系研究。早期杜润生、[1]段应碧、[2]万典武、[3]吴硕、[4]陈锡文、[5]宋则[6]等人研究了农产品宏观调控下的自由流通体制的目标,许多研究人员对不同农产品的流通体制进行了研究,如粮油流通体制改革、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果蔬流通体制改革、肉类流通体制改革、农产品物流体制改革、农产品市场体制改革。夏春玉等[7]对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性研究

    2.城乡生产资料流通体系研究。高铁生、郭冬乐等[8]对我国化肥流通体制进行了认真研究,在河北、浙江、海南等地以及美国、巴西等国进行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从国内化肥市场出现的主要问题方面进行了探讨,即化肥的生产、流通、消费及相应的价格和政府调节控制问题。此外,赵海燕、易法海,[9]张颢译、陈晓明,[10]陈建梅,[11]刘导波[12]对我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进行了研究

    3.城乡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万典武、贾履让、乔刚等[13]较早对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企业进行了研究,侯新华[14]对城乡一体连锁经营进行了研究,张国藩、熊敦华[15]对日用工业品批发商业改革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4.城乡统筹理论研究。城乡关系理论主要分为城乡不平衡发展理论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理论两大类型。城乡不平衡发展理论又分为城市偏向论和乡村偏向论。城市偏向论代表人物有弗朗索瓦·佩鲁、布德维尔、缪尔达尔、赫希曼和弗里德曼,主要观点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对刘易斯模型的反思而发展的乔根森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另一类是以增长极和核心—边缘关系为代表的城乡空间极化发展理论模型。弗里德曼和道格拉斯首次提出乡村城市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受依附论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潮的影响,施特尔和泰勒提出了自下而上的“选择性空间封闭”发展理论。

    国内学者在研究城乡发展时也先后提出了城乡协调、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乡村城市化、自下而上城市化等概念,这些概念之间虽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但核心思想就是把城市和乡村纳入统一的社会经济发展大系统中,改变城乡分割局面,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改善城乡功能和结构,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合理配置,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我国处理城乡关系比较典型的模式有:义乌——城市发展主导下的以城带乡模式,龙港——以乡镇企业带动城乡发展模式,嘉兴——整体推进的城乡发展模式。

    5.城乡流通产业一体化研究。我国关于城乡流通产业一体化的研究目前较少,林素娟[16]和周爱华、王艳[17]的研究成果比较有代表性。还有一些文章从各省市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分析城乡流通一体化的困难、目标、实施路径等。

    三、回顾新中国城乡流通体系的发展

    1978~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流通体制改革主要是价格改革,体现在几次的农产品提价,以大幅度连续的农产品提价来提高农民收入,这是城乡流通联动初期。

    1985~2001年,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1985年取消了30多年的统购和派购,如粮食的统购统销、生猪的派购等指令性生产和指令性收购,改革的重点由生产领域转变为流通领域,由农村的改革转变为城市的改革,这是城乡联动的发展时期。

    2001~2004年,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农产品对外关税大幅度下降,国外大量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国内大量农产品也走出国门,这是城乡、国内外联动时期。

    2004年至今,我国全面对外开放以后,其中也包括农产品市场的全面开放,对我国农业、农村、农民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这是城乡国内外联动的深化时期。[18]

    四、城乡流通体系现状与问题

    1.体制性障碍问题。原因之一是特大城市、大中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许多体制性障碍,严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灶吃饭”的体制下,不少地方虽然建立了城乡合作共赢的思维模式,但是协同性较差,具体表现在市场流通效率不高、城市要素市场对农业化带动不强、农产品对城市居民的满足程度低、农民增收困难等。

    2.农产品进项税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制定了农副产品采购实行进项抵扣制度,对营业执照中有收购业务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直接以现金形式零星小额收购农业生产者个人自产的免税农产品,允许其自行开具由税务机关提供的“收购发票”依13%的扣除率(2001年12月31日前为10%)扣除进项税额。该项政策的实施,减轻了农产品收购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了农产品的流转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税务机关采取的一些诸如凭身份证复印件、自产自销证明抵扣、本人签字等一些管理措施来认定收购发票的真实性,则在客观上加大了农产品收购企业取得合法收购发票的难度。另外,根据现行政策规定,准予按13%抵扣率计算抵扣进项税额的农产品是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的各种随物、动物的初级产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专门就初级农产品的范围进行了明确。但在实际执行中有几个问题:一是对一些农业产品是否属于初级农产品难以把握,争议较大;二是一些初级农产品经过简单加工后,不再属于初级农产品,按17%税率征税,造成高征低扣,企业负担较重,也不尽合理,并且与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效益农业、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宏观政策相背离。

    3.城乡龙头市场的牵引、辐射作用不强。至今全国有600多个城市,尽管城乡流通一体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城乡流通龙头企业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够充分等。具体表现为:大型专业市场规模小、组织分散和辐射力不强;流通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现代化水平不高,市场体系不够完善,未能培育出竞争力强、走向全国的流通企业;缺少专门原材料和产品的大型无形交易市场。

    由于缺乏流通龙头企业的带动,流通企业间在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网点布局上存在无序竞争、各自为政、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特别是在城乡交界地、插花地和农副产品、建材、生猪市场等方面,重复建设比较突出。另外,市场集群机制尚未形成,如纺织服装市场、面料市场等未形成关联市场结构。在消费品市场上,网点过密和布点过疏的问题并存。

    4.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存在问题。城市圈的交通、通信网络体系尚不健全,大城市、各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高等级公路有部分工程尚未完工,存在不少断头路和“瓶颈”路。整个城市圈的公路缺乏网络功能,城市之间高等级公路尚未成网,各城市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基本实现高速化,但相互之间的高速连通大多需绕道大城市,农村的公路明显缺乏网络功能。公路收费站卡林立,加重了物流成本。信息网络尚未完全互联互通,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不够,缺乏平台支撑。交通装备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管理手段落后,保障系统不完善,公共运输信息传输慢,导致商贸物流配套体系也不够健全,运转效率低。

    5.资源要素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失衡。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资源要素加速向城市流动。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领域就业难和大量的农民被排斥在城市化之外使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变得越来越尖锐。

    6.仓储物流企业的总体实力仍需提高。农产品仓储在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在仓储、物流的管理与技术水平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多数物流主体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些仓库设施落后,服务质量满足不了农产品流通的服务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流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

    五、城乡流通一体化的基本设想

    1.城乡流通规划一体化。在城乡已有的批发零售业、服务业、物流业发展规划及商业网点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城乡发展规划和总体方案,按照现代化流通网络体系要求,对流通业进行统一布局,形成城乡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再生资源流通体系、居民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六大体系,避免重复建设。

    2.城乡流通政策一体化。清理、取消阻碍一体化的政策规定,消除城乡间市场壁垒,统一城乡各城市流通业发展政策,形成圈内各城市间相互支持、相互融通的政策支持体系,使流通企业在圈内各城市能享受同城待遇。统筹政策协调,在城乡之间建立均衡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城乡市场主体之间联合、重组和经营网络的跨地区、跨城乡延伸。

    3.城乡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按照城乡流通一体化规划,统一制订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统一流通基础设施布局,对涉及流通发展相关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以及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大型市场、超市、电子商务等项目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并与城乡交通一体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相衔接。

    4.城乡流通物流一体化。统一商品配送是现代商业和物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节省物流成本、防止假冒伪劣、净化市场秩序、保障消费安全的重要举措。应在现有物流企业、物流园区、企业物流等多渠道商品配送的基础上,建立分层物流配送中心和商业企业联合配送中心,逐步实现配送一体化。

    5.城乡流通信息一体化。建立城乡流通信息报送制度,建立城乡流通信息平台,实现流通企业、商品供求、商品流向、物流园区、商业网点、“万村千乡工程”、“双百市场工程”、“信福工程”、“百百万万工程”、“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惠民工程”等流通业发展政策信息共享。城乡流通领域信息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完善流通领域服务体系、丰富服务手段、培养专业人才、加强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促进流通信息在产品生产经营、产品推广营销、市场流通和人民生活消费等领域的应用,以此推动整个流通业健康发展。

    六、城乡流通一体化的基本原则

    城乡流通一体化既是长远目标,又是一个长期过程,应按下列原则持之以恒地推进。

    1.改革创新,规划先行。城乡流通一体化是对传统流通模式和体制的改革,应把改革创新放在第一位,坚持用流通一体化所要求的新理念、新业态、新体制、新消费模式来推动流通业的改革与创新,用改革创新促产业发展;一体化的关键是规划一体化,应在各市规划的基础上,率先研究和制订城乡流通发展规划,用有权威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规划推动一体化目标的逐步实现。

    2.政府引导、市场调节。推进一体化应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确定政府与市场在一体化中的功能定位。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用目标和规划来引导和推动一体化,用良好的政策环境、经营环境、体制环境和高效运行机制保障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市场是推进一体化的主导力量,应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依靠市场力量,实现城乡流通资源在城市圈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

    3.统筹兼顾,重点推进。统筹各城市间、城乡间、业态间、企业间发展,统筹城乡间流通信息交流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市商贸中心、大型商业企业发展、重点物流园区发展,以城市间互动项目为重点,大力推进大型流通企业到周边城市发展,加强农副土特产品与大型超市的对接。

    4.企业主体,合作共赢。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推动城乡流通一体化的主体。在改革、规划、项目等各项工作中,应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创造各种条件,充分调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参与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让城乡各类流通企业在一体化进程中竞相发展,以企业的扩张推动一体化发展;合作是一体化的基础,圈内各城市间、企业间应加强合作,形成一体化的合作机制,实现城市间合作共赢。

    5.技术先进、注重效益。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逐步建设培育大型粮食、食用油、果品、蔬菜、水产品和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成熟的交易模式和技术。注重项目建设前的可行性调研,保证投资效益。努力探索传统交易方式与现代交易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充实、完善协商成交、竞价拍卖、委托代办等多种方式,并积极试办电子商务、网上交易。

    七、推进城乡流通一体化的思路

    1.扶持一批大型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借鉴跨国零售商、批发商的经验,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形成统一的商业标识、商品采购、商品配送、服务标准和信息管理;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在城乡发展多层次商业网点,通过延伸式发展做大做强本土商贸企业。鼓励和支持一些有条件的流通企业探索农超对接等多种模式,探索ASP基础上的农产品协议流通模式等。

    2.支持一批特色商品交易市场集群发展。发挥城乡区位、交通、市场等优势,按照“合理布局、提升功能、服务发展、扩大辐射”的要求,支持一批专业商品交易市场集群扩大规模,加快发展。

    (1)巩固和发展一批大型批发市场,增强其带动消费、服务生产的功能。主要是支持一批交易额过百亿元、管理水平较高、区域性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批发市场,进一步增强其辐射能力。(2)选择性地支持和发展一批特色消费品市场。按照“特色鲜明、功能完备、提档升级、方便消费”的要求,根据当地发展规划和消费需求现状,发展特色市场。(3)依托龙头市场优势,形成市场带动市场、市场带动生产的良性发展。如依托商品市场优势,整合城市圈内同类产品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和产品价值链。(4)发展和规划一批特色产业带,建设一批农产品交易市场、日用工业品交易市场和生产资料交易市场。(5)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推动生产、服务企业调整产品和服务结构,开发在农村适销对路的商品,开展“名品进名店”、“品牌到乡村”等活动,拓展城市、乡村旅游、农业观光、文娱体育、教育培训、电子通信产品等热点消费,倡导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趋势,引导农民消费结构升级。

    3.发展一批规模大、标准化、有品牌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流通企业带动农业发展已成为许多城乡经济良性发展趋势,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完善以城带乡有着重要作用。农超对接实现了流通企业的优势与农业的优势的互补共赢,应作为农业产业化重要模式来抓,把接纳农产品的超市类商业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扶持。应发挥大型流通企业、地方政府、农产品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设一批满足市场需求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4.建设一批现代化的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的仓储、物流配送企业,加快建设已经规划的公共物流区,逐步扩大零售企业集中统一配送商品的比重,整合相关的物流资源。培育大型仓储、物流企业,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仓储和物流。通过提升仓储、物流企业的管理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力提高商品流通效率。现代物流业发展状况是决定一个地方的流通产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推进城乡流通一体化,必须高度重视物流园区规划和建设,发挥城市物流节点作用,重点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的圈内各城市的1小时物流服务圈,积极发展面向城市及周边的3~6小时物流服务圈和面向全国城市的8~10小时物流服务圈,形成许多区域乃至全国的物流中心区。

    5.积极推进流通主体参与网上交易,完善绿色流通环境。通过网络开展农产品企业对企业(Business To Business)的交易方式,建立“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在农产品信息网站上丰富并及时更新市场研究专栏,聘请经济专家及时对农产品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普及营销知识,有效指导市场行为,繁荣农产品的网上交易。在发挥传统流通职能的同时,彰显绿色经济的优势,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流通技术相结合,实现农产品销售中的食品绿色化,通过绿色流通这一崭新目标打造特色,寻找新增长点,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以信息促流通。

    6.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一是建立信用的社会评价机制;二是政府建立以法律、制度为手段的信用保障机制;三是建立交易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打破市场垄断局面,形成竞争氛围,使诚信成为一种商业价值。

    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关键在于打通城乡壁垒,坚持城乡互动原则,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对深入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流通体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三大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关键环节,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建立在城乡空间布局高度融合、城乡功能结构高度互补、城乡生态环境高度协调、城乡基础设施高度共享基础上的城乡流通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润生.农村形势与流通问题[J].商业时代,1986(8):23.
    [2]段应碧.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把农村经济进一步搞活[J].农业经济问题,1985(3):34.
    [3][13]万典武,贾履让,乔刚,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批发商业[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54.
    [4]吴硕.中国粮食购销政策的演变及评价[J].中国农村观察,1995(6):25.
    [5]陈锡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机会[J].中国农村观察,1985(3):36.
    [6]宋则.从双轨制到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总思路的调整[J].财贸经济,1987(12):45.
    [7]夏春玉,张闯,梁守砚.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互动机制与建立路径[J].财贸经济,2009(10):109-112.
    [8]高铁生,郭冬乐,等.中国化肥市场改革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发展出版社,2006:36.
    [9]赵海燕,易法海.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问题与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23.
    [10]张颢译,陈晓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基于动态VAR模型的解释[J].财贸研究,2006(6):37.
    [11]陈建梅.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特点、问题与对策[J].农场经济管理,2007(3):9-11.
    [12]刘导波.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2):23.
    [14]侯新华.城乡一体连锁经营——开拓农村供销社日用工业品经营新路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2(8):25.
    [15]张国藩,熊敦华.日用工业品批发商业改革的若干问题[J].财贸经济,1983(10):39-40.
    [16]林素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西南地区城乡流通一体化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2008(13):91-93.
    [17]周爱华,王艳.流通带动型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60-62.
    [18]洪涛.中国流通产业改革30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40-54.

 

作者:洪涛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