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黄国雄正文
黄国雄: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分析比较
来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11-1-12 点击数:


   摘 要: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是城市交易功能广域化、国际化的集中体现,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国家经济发展及城市的区域竞争力密不可分。我国近年经济发展迅速,国家与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以北京为代表的大型城市具备了发展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条件。通过对北京经济与商贸发展在国内及国际上的纵向与横向比较分析可知,北京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商贸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同时北京的经济总量、商业资源供给、地区影响力方面在国内具有优势;在国际城市比较中,北京既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也存在诸多不足,包括经济总量与人均量、商业特色、服务业水平等方面。基于比较分析,北京向国际商贸中心城市迈进过程中,应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不断完善商贸服务体系结构,提升档次,强化特色,优化政策,从而实现同世界的接轨。

  关键词:北京,国际商贸中心城市

  一、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及其沿革

  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指城市商业随辐射能力的增强,能够超出国内界限在世界范围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聚集众多国际性商贸活动,包括金融保险业务、批零业务、物流运输业务、信息咨询业务和国际大型会展会议业务等。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形成是城市交换功能的国际化,集中体现了城市商贸设施、服务功能和整体环境能够服务于国际交往和国际性商贸活动。从城市经济学理论看,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需具备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基础条件,供给主要指内部商贸设施体系完善、功能齐全,形成充足、优质的供给量,能承载国际性商贸活动、大型展览会议,能够满足国际商贸活动的各种要求;需求主要指城市商贸业的市场范围覆盖国外市场的比例不断增加,能形成以外部需求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城市能够集聚国际商贸活动,主要依靠内部交易效率的比较优势与规模报酬的递增优势,并使各种优势的外延范围不断扩张,形成国际范围内交易元素的集聚与融洽,成为国际城市群的交往中心。

  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由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及国家在世界所处的经济、政治和区位优势所决定的。从历史角度看,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城市聚集资源的能力不断提升,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呈现膨胀态势。各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发展阶段后急需借助城市平台扩大对外贸易,城市实现的交易功能不断增多,城市重点功能逐渐向商贸服务转型,在此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早期的城市如欧美的伦敦、巴黎、纽约。二战后随着传统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转移,日德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经济,促成了东京、法兰克福等国际商贸城市的出现,日德以本国先进的制造产业为支撑,以优质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影响力,以产品输出为导向,实现城市的国际性商贸功能。其后亚洲国家兴起,先后涌现了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商贸中心城市,这些城市的商贸业主要以金融服务业及地区优惠贸易政策为保障,实现商品的国际化流通。

  新兴国际商贸城市的出现,更多体现为以科技、信息、物流为体系保障,以金融、商贸、服务为发展方向。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成为制造业大国的同时,第三产业也在各大中城市蓬勃崛起,城市实现商品交换的功能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以物流体系为基础,信息流为纽带的多层次商贸流通体系,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使我国出现国际性商贸中心城市成为必然趋势。

  二、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发展条件的比较分析

  北京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存在内外两种机遇条件。内部条件主要是近年来北京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多种社会资源得到充分调动,商贸服务业取得质与量的整体提升。外部条件是全球化趋势下要素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流动,促使国际知名企业到北京投资,并借助北京达到向中国发展的目的,促使更多知名消费品牌与渠道品牌以资本方式流入北京。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消费市场活跃的重心逐渐向中国城市偏移。2009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在全球的比重不断上升,同时中国零售市场成为全球最早摆脱金融危机阴影的市场。

  1.北京经济发展的纵向比较

  北京的经济发展、结构优化、开放程度的扩大成为推进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与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北京较快步入了发展市场经济的轨道,各项经济指标全面推进,GDP从1978年的108.8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11865.9亿元,三次产业产值稳步增长,三次产业比例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超过70%,逐步实现了由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型城市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商贸服务型城市的过渡(如图1)。在三次产业间结构比例优化的同时,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比例也不断调整、升级,批零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间的比例关系逐步适应了构建商贸型城市的需要(如图2)。

  随着地区经济总量向前推进,北京地区的内部市场逐渐成熟、扩大,从地区内消费增长状况看,全市居民人均消费从2002年的10584元/人增长至2008年的20346元/人(如图3)。北京城乡消费近年处于稳步增长阶段,地区内需带动了地区消费的稳步增长,有效支撑了北京地区商业服务资源增加。北京内需扩大趋势在诸多因素驱使下还将延续。(1)北京地区城乡人口的持续增长为地区消费提供了市场基础,特别是具备高学历、高收入特点,且消费理念先进的转移性人口,为地区消费贡献率较高。(2)城市消费形式逐渐与国际接轨,各种新兴的消费服务商品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消费结构性升级为新兴消费种类带来机遇。(3)鉴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明确了内需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扩内需政策将引导地区消费的持续性释放。

  2.北京在国内城市中具有竞争优势

  北京作为中国经济体中的核心城市,在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方面具有国内的比较优势,这种优势来源于北京地区的资本、人才、文化的沉淀,以及地理区位优势与政策扶持优势,各项优势促成了具有特色地区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金融与商贸服务业取得快速发展。

  在国内城市横向比较方面,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对中国城市的各项排名(含港澳台地区),北京在综合竞争力、经济规模、资本竞争力、区位竞争力、人才竞争力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状态。

  (1)综合优势。体现了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同时,对人财物等资源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借此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获得了在国内的整体竞争优势。城市的综合性排名领先体现了北京多元化发展的特点,经济、文化、科技等多元化发展为北京发展国际化、现代化的高层次商贸服务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2)经济规模优势。是发展国际商贸型城市的基础与保障,经济外在总量的发展与内在质量的提升使北京在国内占据优势地位。经济指标的提升对商贸服务业的重要贡献在于有效提升了地区居民的购买力,以地区市场的扩大带动地区商业资源的发展,同时利用商业辐射优势,充分调动周边乃至全国范围的购买需求,从而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3)资本吸引优势。体现了北京地区资本获利能力的优势。北京地区不仅在汽车、高科技电子产品制造业方面具有资本吸引力,同时随着地区消费能力的提升,对各种金融、商贸、咨询、服务型行业的吸引更具优势,北京市场也成为了中高端商业企业、消费品牌的必争之地。

  (4)北京处于我国北方的核心位置,区位优势明显。区位优势以交通资源的充裕便捷为保障,铁路运输方面以北站、西站、南站为枢纽,承接各方向的客货运输;高速铁路的兴建为连接天津、上海等城市经济圈提供了条件;公路方面具有辐射全国各大城市的高等级运输线路;首都机场的多次扩建为各种规模的空运提供了设施保障;利用北京天津经济圈的优势,可以有效利用天津港的海运资源。北京具有全方位立体交通优势,能够扩大经济辐射能力、吸引各种资源、便利客货运输,地区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5)人才集聚在国内具有绝对优势。这与北京地区的科研教育资源的密集程度密切相关。人才优势不仅是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决定要素。金融、商贸、会展等产业的发展,需要既具备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又具备经营管理素质的人才。北京地区的商贸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商贸服务业中的中低端人力资源充裕,多数以外地流入为主,具有“人口红利”优势;中高端人才以本地培养为主,并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策划人才。

  除此之外,北京地区还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历史文化优势及作为行政中心的各项社会活动聚焦视点的优势等,各项资源对扩大地区商流、客流量贡献较大。从城市综合影响力方面看,北京的影响力更偏重全国与国际影响力,在国内城市中具有率先发展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优势。

  3.北京在国际比较中尚存差距

  (1)城市经济快速增长,但总量及人均水平尚存在差距。从城市经济总量方面看,北京已跨入世界级城市行列,经济发展与城市规模在世界商贸城市中占据一定位置,北京生产总值已经赶超部分传统的国际商贸城市如巴黎、洛杉矶。从人均方面看,北京近年人均GDP增长量一直保持在8%~10%,特别是2009年人均GDP达到了68788元,按年均汇率折算后突破1万美元,跻身中等富裕城市(如图4)。

  但是,应该看到北京的产值虽然在世界排名中渐次提前,但由于人口规模较大,人均产值仍处于相对较低位置。北京目前无论经济总量还是人均量,距离东京、纽约、伦敦等高收入型城市还存在相当差距,部分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其产值是北京的2-3倍。

  (2)地区商业缺乏特色优势。当前各大国际商贸城市各具特色。香港集中了大量世界知名消费品牌,以对企业与消费者的低税收政策为特色;纽约以国际金融为核心竞争力,汇聚世界各大金融机构,以高收入高消费为特点。伦敦不仅汇集了百余所大学、科研与文艺机构,而且其金融、商贸服务业也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体现了商业与知识的融合。

  北京当前多数消费链条较短、消费内容较单一、高档次消费较少、重复消费的吸引力较低,发展国际商贸缺乏持续性。

  (3)服务业整体水平存在差距。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应具备完备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包括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批零商业、物流业及各种信息咨询业务。北京各服务产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落后状态,特别是高利润的金融业,北京当前聚集的国际知名银行、保险公司的总部还不多,多数已进入北京的国际金融机构,其业务部门的等级不高。

  城市消费水平是服务业水平的综合体现,优质的服务业能够创造广阔的消费市场,提升城市消费的质与量。以国际消费城市排名来看,既包括传统的商贸型城市,如巴黎、伦敦、东京,也有部分西欧高福利国家城市,如奥斯陆、赫尔辛基,亚洲仅有日本城市入选,说明了亚洲地区城市由于受经济发展、服务水平、消费习惯、民俗传统等因素影响,整体消费水平还有待提升(如表1)。

  (4)企业聚集趋势明显,但仍存在强化空间。纵观世界各大商贸中心城市,在各自商贸特色基础上,普遍聚集大量跨国公司的总部或分支机构,通过企业的微观商贸活动扩大城市整体的商贸交易规模,并借助企业行为促成地区市场的活跃。

  根据《财富》2009年500强企业分布看,北京汇集世界500强企业26家,已跃居世界第三,并有望在未来1-2年超过巴黎成为世界第二(如表2)。国际律师事务所在京设置分支机构、办事处的数量已逾50家,根据2009年律师事务所规模排名看,前十强中有五家在京设置办事处,包括高伟绅、世达等著名事务所(如表3)。值得注意的是,北京CBD的金融聚集能力较为突出,汇集了近150多家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公司及办事机构,金融服务优势逐渐凸显。北京还集中了全国1/4的央企总部,在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136家大型企业集团中,有104家企业总部设在北京;国内百强企业也有56家在京设立总部、分公司或办事处。

  城市对企业的集聚能力综合体现在聚集数量、企业质量、盈利能力等诸多方面,北京在聚集世界级企业的同时应不断扩大入驻企业参与交易活动的范围,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本、技术、人力等资源,强化企业活动对城市商贸业的带动作用。

  (5)筹办大型展览赛会活动的机会不断增多。大型展览、赛会活动是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承办展会不仅能进一步扩大城市影响力,而且能够为城市带来大量的商贸交易机会,是城市迈入国际化不可或缺的步骤。近年来,北京承接各类国际的商贸会展、文体娱乐活动的数量逐渐增多、能力逐渐增强,包括车展、电子产品展览、娱乐设备展览及戏曲、歌剧等文化活动。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集中体现了北京筹备大型赛会活动的能力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团队的组建与运作,到各类辅助设施的便利性、城市的整体文化环境等,均能够有效满足大型公共活动的需求。

  从国际比较方面看,传统国际商贸城市已举办过多届大型展会,最具代表性的是奥运会和世博会,如巴黎、伦敦,其组织与筹办能力经过多次实践考验,历史积淀较我国新兴的国际城市深厚(如图5)。

  (6)城市整体商业竞争力存在差距。根据万事达卡统计显示,北京当前在国际城市中的商业影响力还存在较大差距。该项统计从城市的法律及政治架构、经济稳定性、营商环境、现金流量、商业中心、创意及信息流通等六个范畴进行评分,排名前五位的城市依次是伦敦、纽约、东京、芝加哥和香港,香港也成为唯一进入前十的中国城市,北京与上海排位落后,分列第46和32位(见图6)。

  北京当前在国际商贸城市中地位的攀升,除依靠经济总量的增长外,还应重点依靠综合性服务体系的提升,及在政策环境、人才供给和服务等环节,从多角度、全方位来提升商业竞争力。

  三、政策建议

  北京欲建设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需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继续扩大地区经济总量,优化地区经济结构。经济总量是城市商贸业国际影响力的基础,经济总量要继续按照现有比率稳步提升。经济总量扩大时,要保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应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升级传统服务业,使各项服务业间的比例处于协调发展状态。

  2.政策适当倾斜。优惠的地区消费税收政策能够有效调动交易双方的积极性,营造“购物天堂”吸引国内外大量的消费群体,将消费者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从而不断扩大消费总量。

  3.加快高档消费品引进。进一步引进国际知名的消费品牌,特别是一些高档次奢侈品,使北京具备汇集世界名牌、名品的特点,为世界范围的高消费群体提供充足的选择空间。

  4.深度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应注重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消费品与消费方式,利用“老字号”品牌资源,进行国际化的经营与管理,提升自有品牌的持续性盈利能力。

  5.优化投资环境,打造世界百强企业总部。不断利用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引导优质外资企业将总部入驻北京,进而利用其相关业务提升北京产业的竞争力。积极引进重点涉及金融业、零售业、信息服务业等领域的企业

  6.完善城市商业规划。北京在整合资源过程中应重点配合城市规划与各产业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商业规划,合理控制商业资源的总量与分布,完善业态、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实现城市商业与国际的接轨。

  7.加强城市品牌宣传。政府应注重对城市进行品牌宣传,多利用承办公共赛事、公益活动、大型会展等机会扩大城市的世界知名度。

  总之,北京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推进下,已获得成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历史性机遇,但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商业城市还需不断完善内部建设,强化同世界的联系,利用好自身的比较优势,才能跻身国际商贸中心城市

 

作者:黄国雄 宋…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