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头条 | 动态 | 深度报道 | 行业 | 政策 | 会议展览 | 市场招商 | 行情 | 市场开发 | 市场管理 | 融资 | 规划 | 市场数据 | 法规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资讯 > 市场数据正文
2007年辽宁省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分析及2008年发展趋势展望
来源:2008年03月07日 商务部网站 发布时间:2008-3-17 点击数:


  2007年,辽宁省各级商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开拓市场、促进消费,千方百计保障市场供应,维护价格稳定,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总体态势是:商品供给充裕,服务不断拓展,市场需求旺盛,消费明显增长,物价结构变化,运行基本平稳。

  一、2007年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商品销售增长加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00亿元大关。200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030.1亿元,位居全国第六位;比上年增长17.3%,成为自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增幅呈现“四高”特点:一是高于上年2.8个百分点;二是高于同期全省GDP增长2.8个百分点;三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四是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改变了多年来增速低于东部地区的局面。从行业看,零售业增长最快,实现零售额2784.4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批发业零售额526亿元,比上年增长9.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06.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从规模看,大型商业企业增势强劲。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108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据省商业厅对全省商业企业销售额排名前20强零售企业监测统计,2007年共实现销售额805.1亿元,比上年增长42%,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16.5%提升到20%。

  (二)农村市场需求旺盛,拉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9个百分点。各级商业部门通过加强县域商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小城镇商业、加力实施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 等措施,有效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农村消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截止到2007年末,共改造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连锁农家店12700家,遍及全省920 个乡镇、7217 个村屯,覆盖了90%的乡镇、60%的行政村;销售额普遍增长50%以上,成为引领农村市场的生力军。在我省1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于2006年进入国家“双百市场工程”序列的基础上,2007年又有12家市场和企业被列入国家“双百市场工程”,建设和改造项目14个,总投资18481万元。其中,沈阳市水产品批发市场等6家市场全年共实现交易额9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同时,各级商业部门以组织 “新农村商网网上购销对接会”、“农产品观摩采购对接会”、“名优商品送下乡”等活动为载体,千方百计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农村市场彰显活力。2007年,全省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58.1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增幅高出上年同期1.7个百分点,高出城市0.3个百分点。

  (三)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攀升,影响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1%。受供求关系变化、生产成本上升、国际市场传导等多种因素影响,自5月份以来,猪肉、食用油等副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带动食品类价格扬升,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5.1%。猪肉价格的持续走高,是城乡消费者在2007年最为关注事项之一。从波动曲线分析,猪肉价格上涨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一是5月上旬到5月底的迅速增高阶段,增幅为36.6%;二是6月初到6月底的高价持平阶段,零售价格维持在18.5—18.6元/公斤;三是7月初到8月中旬的再次跃升阶段,增幅为29%;四是8月下旬的有所回落阶段,呈12.9%的下降态势;五是10月下旬到年末的缓步上升阶段,平均增幅为15.8%。五个阶段综合构成了2007年猪肉价格累计比上年上涨53.1%的状态。猪肉价格的变化对牛、羊肉价格产生了影响,分别比上年上涨30.9%和28.4%。由于目前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70%,受国际大豆期货价格持续上涨推动,国内豆油等食用油价格节节攀升,2007年全省食用油价格比上年上涨29.5%。禽蛋价格也呈现较大幅度上涨,禽肉价格比上年上涨27.2%,鲜蛋价格上涨28.7%。我省粮食、水产品、水果等农产品供给充足,价格基本平稳。2007年,全省粮食产量连续四年获得丰收,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1835万吨,比上年增长6.4%,价格比上年上涨6%;水产品上涨2%;鲜果上涨1.5%。进入年末,牛奶价格涨势较猛,12月份牛奶价格同比上涨12.6%。

  (四)日用工业品购销活跃,13大类商品平均比上年增长三成以上。各类工业消费品销售普遍增长,据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统计,13类日用工业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4.1%,结构升级商品尤为热销。汽车市场需求加快扩张,全省限额以上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2.2%,我省地产品牌骏捷以及夏利、QQ、富康等经济实惠型轿车倍受消费者睛睐,黄金保值增值作用伴随其价格的节节攀升而增强,市场销售看好,金银珠宝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1.2%。新型电器、电子和文化、娱乐商品走俏市场,家用电器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8%;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61%;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56.7%;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3.3%。个性、时尚、品牌穿着用品受到消费者喜爱,服装、鞍帽、针纺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8.4%。化妆品类持续热销,比上年增长24.1%。日用品、五金电料、装潢材料类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36.5%、26.7%和13.4%。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高档品牌商品市场俏然升温。惠顾兰寇和SKⅡ等国际高档化妆品、Dio国际大品牌香水、LV国际高档手袋以及世界名表、裘皮服装等商品的消费者明显增多,一些大型商场此类商品的销售增长在1倍以上。

  (五)开展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顺利实现 “295”目标。各级商业部门积极开展猪肉、酒类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省流通市场环境进一步好转,“两个100%,一个95%”的任务已经完成。年末全省县以上城市生猪定点屠宰率实现100%,乡镇生猪进点屠宰率达到96.5%。据对省内100多家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监测统计,来自定点屠宰企业的猪肉达到100%,人民群体猪肉消费安全得到保障。同时,积极推进“三绿工程”建设,大力宣传推介品牌商品,百姓的科学、健康、环保消费意识明显增强,品牌、名优商品消费氛围浓郁。

  二、2008年消费品市场发展趋势展望

  展望2008年消费品市场,面临着诸多有利因素:一是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并强调要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这一发展方针的确定,无疑为消费的稳定加快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二是各级政府对流通服务业的认识不断提高,更加注重发展流通服务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劳动就业、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从改革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为扩大消费开辟新的领域。三是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各级政府更加注重民生,不断加大惠民政策,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升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线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有利于扩大居民有效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四是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有利于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平衡国内商品供求,丰富国内市场供应。众多世界知名品牌的进入,会刺激居民的消费欲望,产生新的消费需求。五是奥运经济将对消费增长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举行,奥运特许商品以及运动服装、运动商品等与奥运主题相关的商品将呈旺销态势。特别是沈阳市作为奥运会主办城市之一,届时国内外游客人数激增,将带来奥运商品、旅游纪念品、餐饮、住宿、通讯、交通、广告等增量消费。

  但市场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保持增长,同时国际市场波动风险增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4.8%,低于去年5%的水平。美国次贷危机仍在发展,美元持续贬值,国际能源、粮食等价格上涨,国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我国和国际市场联系空前密切,部分商品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内市场风险和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内部环境看:一是消费与投资发展不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降低。2007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7%,增幅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个百分点。二是城乡消费结构和水平尚存差距。2007年,我省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58.1亿元,占全省总量的16.3%,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目前,占全省40%的农村居民在全省消费品市场上实现的份额尚不足六分之一,开拓农村市场工作任重而道远。三是由公共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和供求结构性失衡引发的价格波动难以避免,现有的调节手段仍显薄弱,应急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四是食品安全问题仍很突出,市场经济秩序还有待进一步规范。五是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受去年物价翘尾因素以及国内食品、劳动力成本和其他要素成本上升影响,我省物价在未来一段时期,尤其是2008年上半年仍将有持续走高的可能。物价上涨会对低收入群体消费产生影响。六是股票、基金市场行情持续高涨,人气旺盛,居民投资理财渠道多元化,会抑制即期消费。七是市场运行监测体系仍需完善,工作仍需加强。

  综合上述分析,预测2008年消费品市场发展仍处于较快态势,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达到4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以上。各项工作应立足保障供给、强化监测、完善体系、防患未然、拓展服务、促进消费,着力推动“协调拉动”和“协同带动”好局面的形成。

  三、开拓市场,促进消费的对策建议

  大力开拓市场,扩大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各级商业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为确保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的预期目标,建议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鼓励创业,增加居民收入。要充分发挥流通产业投入少、见效快、就业灵活等优势,支持创业项目,提供就业机会。适应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趋势,大力发展小城镇商业,在满足居民多层次消费需求的同时,完善流通体系,调整服务结构,加快项目建设,增加收入,提高购买能力。

  (二)拓宽流通服务领域,方便居民消费。要从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层次需求出发,大力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大众餐饮、婚庆服务、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消费。大力推进“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鼓励以连锁方式发展早餐店、维修店、洗衣店、便利店、美发店等,扩大便民服务范围。探索以社区商业发展为核心促消费的多种模式,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鼓励以特许等方式,培育和创建新型高效的便民服务组织;促进网上购物和消费预约业务,开设便民服务热线电话,为城市居民提供全天侯、全方位、全程式消费服务。

  (三)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双百市场”、“新农村商网”等工程,充分发挥“一网多用”功能,开展采购、配送、销售、加工、租赁和技术推广等多样化服务,实现工业品和农产品城乡间顺畅流通。加强产需衔接,搭建经济实用的购销对接平台,组织和引导生产企业开发符合农民购买能力和农村市场消费特点的产品,增加简包装、低成本、质量好的日用消费品的供给,拓宽销售渠道。支持连锁经营、直营配送、冷链运输等业务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种养殖示范区开展品牌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生产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生活水平。

  (四)加强和完善市场调控,确保市场平稳运行。进一步加强市场监测,完善监测网络。重点掌握粮、油、肉、菜、糖等生活必需品以及钢材、煤炭、水泥、成品油等重要生产资料的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情况,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加强预测、预警分析,加快监测成果转化,为引导企业生产、经营和居民消费提供公共服务。切实抓好省、市猪肉储备的落实,适当扩大储备规模,优化储备结构,增强政府调控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健全应急商品投放网络,保障各类商品供应不脱销、不断档。

  (五)引导科学健康消费,促进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三绿工程”建设,提倡健康、安全、绿色、环保、科学、节约的生态型消费模式。引导和鼓励各类流通企业扩大资源节约型和绿色环保型商品的销售;鼓励开展“收旧售新”业务,培育和完善旧货流通网络,推动富裕家庭消费升级,改善低收入家庭和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

  (六)加大市场整治力度,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开展生猪定点屠宰、酒类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维护公平交易秩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探索扩大居民最终消费的新方式新途径,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为扩大居民信贷消费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辽宁省商…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消费新政放开管制 拉动9000亿 新零售成长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热门资讯
    十万外国人广州“淘金” 国际 长沙市专业市场布局规划(20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