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研究 > 专业市场正文
专业市场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分工
来源:《经济管理》2011年4期 发布时间:2014-4-3 点击数:


    【内容提要】专业市场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重大区域制度创新之一,“南有义乌、北有临沂”彰显出这一创新的两个典型。作为周边区域共享的商品和要素交流平台,专业市场推动了地区间一体化和产业布局的变动。本文在一个简单分析框架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义乌、临沂两大专业市场辐射地区① 的专业化和产业集中率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随着专业市场的扩张,义乌、临沂等各自相关市(县)间的专业化水平和产业布局已发生较大改变,但由于两大市场完善程度的不同,各自辐射区域也处在不同的分工水平上。相比较而言,义乌市场辐射圈已开始“产业扩散和地区间更深层次的分工”阶段,而临沂市场辐射圈相对处于“产业集聚和地区专业化的形成”阶段。同时,本文也可理解为新经济地理假说在较小空间范围内适用与否的经验证据。
    【关 键 词】专业市场扩张/地区一体化/特色产业集聚/区域分工深化

    一、相关案例的引出

    专业市场是一种以现货批发为主,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或者若干类具有较强互补性或替代性商品的场所,是一种大规模集中交易的坐商式的市场制度安排。其主要特点在于:(1)是一种典型的有形市场;(2)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3)集中交易,有一定数量规模的卖者,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4)以现货交易为主,远期合同交易为辅。专业市场的主要经济功能是通过可共享的规模巨大的交易平台和销售网络,节约中小企业和批发商的交易费用,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批发价格(郑勇军,2003)。其优势是在交易方式专业化和交易网络设施共享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交易领域的信息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确立商品的低交易费用优势(白小虎,2004)。纵向考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专业市场在引发产业集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南有义乌、北有临沂”彰显出专业市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典型。

    义乌于1982年创办小商品市场,20多年来,经历四次搬迁八次扩建,至2008年底,全市有外来经商务工人员100万人,其中外商约1万人,市场商品成交额达492.3亿元,其中64%为外销,其小商品销往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浙江乃至临近省份的许多周边市、县、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都明确提出了接轨义乌、融入义乌的发展思路,并且通过依托义乌小商品市场建立生产基地、开展来料加工、山海协作等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一个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核心的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即“义乌商圈”(陆立军,2006)已初步形成,充分显示了专业市场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

    临沂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摆地摊开始,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专业市场、商贸物流不断升级发展,现在临沂的市场已经发展到第五代,共有“一市一品”、“一场一品”的专业化市场68处,依托市场发展的生产服务人员达230万人。2008年临沂商城的商品销售额达到538亿元,被中国商业联合会评为中国市场名城。日益繁荣的商贸物流,拉动临沂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临沂的GDP已经达到了1958亿元,甚至超过了厦门、合肥、太原和南宁等城市。目前,临沂商品批发城已培育出70多个利税过千万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的产品都是通过商品批发城这个窗口走向了国内外市场。商贸物流的发展,已成一个龙头,拉动着周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近10年间,围绕临沂商品批发城,诞生了“服装专业镇”、“陶瓷专业村”、“小五金专业村”等70多个专业镇和1400多个专业村,牵动着周边区域成千上万的农民投入到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中,再次显示了共享的大规模专业市场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两地的专业市场在近三十年间一直处于不断扩张的状态。对于扩张的原因,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解释。郑勇军(2003)认为,专业市场扩张的原因在于其本质上是一种有效率的专业化交易组织,为中小企业进入市场提供了一个便捷可共享的低交易费用的贸易平台和通道。同时,商品在特定空间的大量集中大大降低了需求方的搜寻成本,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也使得商品的成交价格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因而会不断地吸引供需双方集聚。在此基础上,陆立军(2007)强调了推动专业市场扩张的循环累积效应,即在市场规模扩大基础上的内生规模报酬递增大于内生交易费用的前提下,专业市场扩大后的相应净收益可能增加,这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专业市场的发展、演进。以上学者把市场扩张归因于市场本身的交易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触及了问题的本质。但是,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探寻专业市场扩张的外因方面,张芳(2008)、刘乃全(2011)等认为,专业市场的扩张离不开外部产业集群的支持,专业市场为周边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产品提供了销路,产业集群的企业通过专业市场可以了解最新的市场需求,以便及时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在此基础上,专业市场与周边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彼此支撑和相互拉动的关系,专业市场正是在这种互动中实现不断扩张的。

    那么,在专业市场实现扩张的过程中,周边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状况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会经历若干个阶段?毋庸置疑,正确把握这些问题对于制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意义重大。虽然陆立军和杨海军(2007)指出了专业市场的分工协调功能,但其未能就专业市场扩张与区域分工深化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简单的理论框架,分析表明,专业市场的扩张将对地区一体化、产业集聚和区域分工等三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实证分析表明,因为各地专业市场的完善程度不同,不同地区在上述三个方面也会表现出阶段性的差异,当地政府在制定政策应当考虑到这一点。

    二、专业市场推动产业集聚和区域分工的机理

    为了在有限篇幅内向读者展示专业市场对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这里舍弃了繁琐的模型推导过程,着重于概念性的机理描述,以便为后文实证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背景。以下理论框架是在考虑报酬递增和运输成本的假定下构建的,可以看作应用新经济地理理论② 对专业市场辐射圈进行的分析尝试。

    首先,专业市场规模扩张有助于提高辐射地区的一体化水平,这是由专业市场固有的属性特征决定的。在专业市场中,采取何种方式经营,均由不同经营者根据自身条件和经营需要而定。经营者可以自营、联营,也可以代购代销;可以批发,也可以零售;可以长途贩运,也可以短途运销;可以现货交易,也可看样订货;可以现金成交,也可以托收承付。这些灵活的经营方式向所有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购买者开放,不受行政区域的限制。由此可见,专业市场是从降低区域间贸易成本的角度提高地区的一体化水平的。

    在地区一体化问题上,学术界达成的共识之一是,地区一体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③。在这一有利条件下,专业市场带来的较低交易成本吸引越来越多的买卖双方聚集,聚集本身又会成为进一步集聚的原因(Arthur, 1990),不断增加的交易者数量创造出专业市场对相关商品的强需求,这是实现产业地方集聚的前提之一。如果我们仔细审视现实经济中的专业市场,则会发现它的另外一大特点——市场中交易的商品大多具有生产上的规模报酬递增④ 特征。例如,在专业市场比较集中的浙江省,其经营的产品主要集中于服装、鞋帽、五金、玩具等各种轻工业产品,相应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产品上规模之后的边际生产成本很小。

    进一步推断,如果专业市场低交易成本所带来的强需求和交易商品在生产上的规模报酬递增一旦被市场中的商户所察觉,那么,出于追逐更多利润的目的,他们便会把积累的商业资本逐渐转向工业生产。由于空间运输成本⑤ 的存在,商户或企业主们会首先将生产选择在接近市场的区域,于是,当越来越多的工业资本与当地劳动力结合,围绕专业市场的产业集聚区就慢慢形成。例如,近10年来在义乌本地的企业中,涌现出许多国内外同行中的佼佼者,如梦娜、新光、能达利、浪莎、真爱、伟海等集团公司。这些企业在发展初期大都得益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平台和窗口作用,以较低的交易成本与各地客商建立了商贸合作关系,正是依托这些合作关系,企业的生产规模才不断扩大。追根溯源,小商品市场作为公共交易平台所提供的强需求和小商品在生产上的规模报酬递增特性,是许多产业集聚区企业成长的关键条件。在产业集聚区,企业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流的运输费用。同时,同行业的地理集中有助于促进区域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以及企业间的相互合作与竞争,从而形成较大的规模。这种由产业集聚所带来的企业在生产规模和成本上的优势,促使其向专业市场输送低价格的商品,于是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正反馈循环。

    围绕专业市场的产业集群能够形成,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专业市场特有的网络组织特征。专业市场内的市场经营户在采购、销售、展示等交易活动中,趋向有重点、有选择地与市场中其他行为主体结成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例如,市场经营户与商贸企业、生产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易合作关系,市场经营户与金融机构之间形成的资金借贷合作关系,市场经营户与物流中心、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之间建立的相互合作关系,市场经营户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之间建立的网络关系等。除了市场经营户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合作网络关系之外,专业市场内的经营主体也会不断建立各自的交易合作关系网络。例如,产地型专业市场中的现代物流中心与市场产品供应商之间形成的服务交易合作网络,各类商贸企业与现代物流中心等中介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等。这种正式的网络关系具有相对稳定和长期性等特点,往往通过某种载体表现出来,例如,通过达成某项合作契约以实现长期合作。正式合作网络有利于在专业市场内传递与扩散编码化的市场信息与知识⑥,使得各个主体能有效地获得相关的市场信息与知识,然后做出及时的市场反应,这对于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根据市场的信息变化及时安排生产,进而推动生产的稳步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用图1表示网络组织对产业集群的影响。其中,S表示网络组织成熟度,P表示交易可靠性,X表示产业集群的生产规模。

    F51V803.JPG
    图1 网络组织与产业集群的生产扩张

    由于上述作用,初始阶段的产业分布呈现出围绕专业市场的“制造业中心—农业外围”格局,大多数制造业集中在以专业市场为中心的地带,这一地区的产业平均集中率、制造业中心值、地区间专业化指数都处于极高的水平。不过,“中心—外围”格局很难一直维持下去。这是因为,随着专业市场的扩张,地区间的一体化进一步提高,极化效应弱化,扩散效应开始显现,地区的产业集聚状况将发生变化。具体而言,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诸如非贸易品价格居高不下、环境污染等拥挤成本,会逐渐超过集聚的向心力,此时依托专业市场的各经营户和生产商等主体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必然要求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合理配置和使用资源,于是众多的微观行为在宏观层面上便集中体现为产业空间布局的变化。从几何意义来看,这种空间集聚状况的变化趋势大致呈现出倒“U”型曲线的特征(如图2所示)。
    F51V804.JPG
    从图2可以看出,由于市场规模扩大导致的交易效率提高和交易的可靠性增强,在市场规模到达临界点之前,产业集聚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因此而付出的成本,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由于利润的驱使,进一步向市场核心区域集聚。由于集聚的循环累积效应,产业在区域集中的速度往往会超过市场规模拓展的速度,在两者不相匹配的情况下,当市场规模的拓展超过某一临界点(B点)时,集聚所引致的成本增加便可能超过集聚所带来的收益与市场拓展所节省的交易费用之和,表现为集聚不经济。此时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会向外围输出资本、技术,与当地廉价的劳动力相结合,并以此种方式实现生产基地的转移,这一微观主体行为的集合体现在宏观层面,便是产业从市场核心层区域向外围区域扩散。首先是部分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不得不率先从原制造业中心向周边地区转移,而原制造业中心可能会衰落,或者发展成为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心,或者纯粹成为技术创新或者贸易、金融服务等中心。因此,可以想象,此时地区之间实现了产业梯度转移和分工协作。如果将地区间市场一体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极致的水平,即达到完全一体化的理想状况,此时地区专业化分工是根据各自的要素禀赋差异来选择生产,真正实现了“你有我无、我有你无”的完全专业化分工格局(Fujita & Krugman, 1999;范剑勇,2004)。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上述地区之间分工格局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得益于专业市场的网络组织特性。这是因为,尽管大规模的专业市场为跨区域分工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前提,但是,跨区域分工仍然面临分工所带来的好处与其所增加的交易费用之间的权衡(杨小凯,1998)。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分工就会演进;否则,既定的分工水平将保持不变。因此,在分工利益给定时,通过降低分工所带来的交易费用就可以不断促使分工深化。基于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主体在经营中结成的网络关系在此发挥了作用。从理论上讲,一个地区成熟的网络组织水平降低了契约不完全时的交易费用,有利于解决空间扩大而产生的分工经济和交易费用之间的两难冲突,促进分工的演进,带来更大的分工网络正效应和递增的聚集效益。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成熟的网络组织直接推动了跨区域分工网络的形成。

    三、对于案例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的地区专业化水平指标是地区相对专业指数和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公式如下:
    F51V805.JPG
    其中,i、j、k分别为地区i、地区j、行业k,F51V806.jpg为地区i行业K的产值数。式(1)表示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即某一地区各行业的专业化系数与其余地区相应行业的专业化系数差的绝对值之和,测度的是第i地区与其余地区平均水平的产业结构差异程度,或称第i地区的专业化程度。式(2)表示地区间专业化指数,直接衡量的是两个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程度,取值范围为0~2,数值越大,代表两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越强⑦。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与地区间专业化指数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描述地区间的产业结构差异程度,可以相互佐证⑧。

    本文选择的时间节点为2000年和2007年。这里有必要对此作出说明:义乌市场中64%的商品是外销,临沂市场虽然以内销为主,但外销的比例也占20%左右。因此,1997年和2008年的两次金融危机对两个专业市场辐射圈的商品生产和销售都造成了冲击,对义乌的影响尤其严重,例如,1998年义乌市场成交额比上年大幅下降(2000年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2008年底的市场成交额增幅比上年也出现了回落,这些变化都有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对专业市场辐射圈的各产业造成冲击,并且,因为各区县的主导产业不同,受到的影响程度可能并不相同。因此,本文选取这两个时间点,是为了尽量降低经济异常波动对于计算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

    表1是根据式(1)计算出的2000年与2007年临沂专业市场辐射圈各主要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表1显示,2007年除平邑外的其他地区的专业化指数比2000年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从2000年的均值为0.28提高到2007年的均值为0.45。因此,从地区的专业化指数提高这一指标反过来推测,随着临沂专业市场的扩张,其辐射区域的一体化水平已有较大的提高。但是,单从表1我们无法区分地区的专业化指数提高是由于所有产业都集中到了少数地区,还是各地区实现了有差异的产业结构。也就是说,我们还无法判断其是处于产业集聚的倒“U”型曲线的前半段还是后半段。另外,表1还显示,2007年位于辐射圈核心地区的罗庄和河东的地区专业化指数显著高于边缘地区的蒙阴、平邑和沂水,因此,我们初步推测,临沂专业市场辐射圈的大多数制造、服务等现代产业都集中在核心地区,而距离核心较远的边缘地区则沦为了农业外围。这一推测从表2中得到了印证:2007年临沂市最重要的15种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兰山、罗庄、河东、郯城、临沐等辐射圈的核心或距核心较近的地区,较边缘的沂南、沂水和莒南等地几乎没有产业集群的分布。因此,伴随着专业市场的扩张,临沂的现代产业极有可能已转移或正在转移到市场核心地区,即处于倒“U”型曲线的前半段。

    F51V807.jpg
    F51V831.jpg
    而义乌专业市场辐射圈的情况正好相反,表3是根据式(1)计算出的2000年与2007年义乌专业市场辐射圈各主要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表3显示,2007年除永康和磐安以外的其他地区的专业化指数比2000年都有了显著的下降,从2000年的均值为0.66下降到2007年的均值为0.57。
    F51V832.jpg
    正如本文在分析框架中提到的,无论是传统理论还是现代空间经济理论都认为,一体化程度会对产业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据此,我们可以从一体化推进速度的不同来寻找两大辐射圈专业化指数变动差异的根源。虽然迅速扩张的专业市场为地区一体化奠定了基础,但金华⑨ 和临沂两地在相关配套措施上的力度是不同的。例如,早在2005年,义乌和周边县市就出于对接小商品市场的考虑,明确提出构建“大金华公路网”战略,并且为了加快专业市场与周围产业集群间的要素流动,专门建立了“共建大金华”专项发展资金,即按各县(市)地方财政体制分成收入的1.5%统筹,用于一体化建设。针对镜内交通等级不高、封闭运行收费公路较多等问题,金华市确立了“城际通道、疏港通道、出省通道”布局,积极构筑连接长三角经济区、温台沿海和四省九方经济协作区腹地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目前义乌专业市场辐射圈内便捷、高效、网络化的高等级快速交通雏形已经显现,将进一步拉近各县(市)之间时空距离,为加速生产要素流动整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临沂尽管也是一个交通枢纽,但是多体现在与外部省(市)的铁路和公路联系上,本辖区内的各县(市)之间的交通建设,无论在投资还是协调力度上都与金华存在不小的差距。例如,截至2010年底,虽然临沂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2316.4千米,但是,其中63.5%是2005年之后实现的,即2005年只有不到8000千米,而同期金华已超过10000千米。

    同时,更大的差异体现在两地专业市场相关配套制度的供给方面。在义乌,专业市场虽然一开始是由民间力量诱致的,但在后来的发展进程中,政府的引导、调控、规范、服务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陆立军,2008)。义乌政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资金、土地、人才、能源等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政府全面退出了竞争性领域,但对于关系发展全局和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采取了强有力的调控手段,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例如,在市场建设、摊位租金、联托运业、划行规市、打假治劣等方面,政府保持着强有力的权威,有效避免了区域内商户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而在临沂,政府对专业市场的控制力相对较弱,鼓励和支持群众自谋职业、自主发展,引导社会各方支持市场发展,引导村民、企业投资办市场,总体上奉行的是政府指导和多元主体协作共同发展的政策(许汝贞、卢中华,2010)。因而临沂的市场制度在系统性和规范化方面表现得相对滞后,例如,直到2005年,《中国临沂商城总体规划》才明确提出将城区的90多个专业市场整合提升为13个商品交易功能区。这些差异往往直接影响到专业市场的交易效率,进而造成各自辐射区域间的要素和商品交换效率的不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差异。

    为了进一步展示两个辐射圈经济空间分布的变化,根据式(2)我们得到表4、表5的计算结果。表4和表5中的数值是每个县(市)与其他县(市)间专业化指数的算术平均值。从两个时间横截面看,按国民经济行业计算的地区间平均专业化水平在两个辐射圈的表现仍然不同。临沂专业市场辐射圈的指数是上升的,从2000年的0.38上升到2007年的0.56⑩;义乌专业市场辐射圈的指数是下降的,从2000年的0.73下降到2007年的0.72。这说明了专业市场扩张对产业空间转移的推动,证实了两个辐射圈因一体化水平的不同而处于不同的产业转移阶段。
    F51V833.jpg
    F51V834.jpg
    表5中按大口径国民经济行业计算的义乌专业市场辐射圈专业化指数的下降,恰恰是产业由集聚到扩散过程中的区域分工深化的反映。也就是说,义乌专业市场辐射圈的分工可能已经深入到同一产品的不同环节的生产分布在不同的区域进行,这可以从近年来义乌产值规模庞大的饰品行业先通过来料加工等方式分散在各相邻县(市)生产,然后运回公司总部完成组装等看出。如果这一判断成立的话,可以推测该辐射圈内地区间的专业化指数在较小口径的两位数水平上也很可能是下降的,实际的计算结果与我们的推测是十分吻合,如表6所示。
    F51V835.jpg
    必须强调指出的是,由于受到企业预期、地方政府竞争与保护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所揭示的经济空间分布变化并不是“顺利”进行的,而往往伴随着震荡与反复。而且,毋庸讳言,这种变化能否成为可持续的长期发展趋势,仅凭现有的数据资料尚难以做出判断,有待于时间累积数据的进一步支持。

    四、总结性评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在专业市场扩张、产业集聚和区域分工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基础上,通过计算两大专业市场辐射圈的相对专业化指数、地区间专业化指数等指标,发现随着专业市场的扩张,两大辐射圈的一体化水平正在提高,产业的地区分布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地区一体化水平的不同,临沂辐射圈尚处于“产业集聚和地区专业化的形成”阶段,而义乌辐射圈已开始“产业扩散和地区间更深层次的分工”阶段。本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即便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如果能够建立一个迅速推动一体化的机制,产业的集聚和扩散也可以表现得相当明显,并且同样能够实现地区间分工的持续深化,这对于我国中西部同类或相似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应当进一步取消不利于市场一体化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如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各类显性和隐性的制度和政策、地区偏向的经济政策等,以此打破区域间的市场封锁,逐步建立起规则完善、机制健全、信号真实、平等竞争、设施配套的区域共享型统一大市场,以充分利用大规模市场带来的交易费用低、交易效率和可靠性高的优势,使资源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在区域范围内合理配置。经验表明,只有通过迅速达到高水平的一体化才能缩短地区产业集中的阵痛期,加快产业转移时刻的到来,地区经济增长才有可能收敛,地区收入差距才有可能缩小。

    (2)在进一步推动专业市场规模扩张的同时,应当继续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如设置划行规市、打击假冒伪劣、完善配套物流等。同时,在区域分工合作中,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与适当发挥政府调控作用相结合。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支持区域之间开展合作与鼓励各地区积极融入分工体系。通过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协作范围的拓展来扩大市场、提高生产和组织效率。同时,应在政策层面和舆论层面鼓励区域合作,区域合作应当是开放的,而不应是排他的。

    (3)市场辐射区域的各政府也有责任通过一揽子宏观政策来根据自身优势发展产业集群,利用共享的专业市场平台带动本地的经济发展,如通过采取来料加工、产业园区等政策接轨市场,主动吸收、承接核心区转移的现代产业,加速区际交通建设等。并且,区域政府间要加强协调,积极围绕市场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挖掘、培养、创造和发挥本区域的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分工合作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 义乌、临沂作为国内两大商贸流通基地,从宽泛意义上讲,它们的辐射范围相当广泛。例如义乌市场中的商品来源地已经覆盖除台湾地区以外的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销售地已经扩展到中东、欧洲、东南亚、拉美等海外的广大区域;临沂市场虽以内销为主,但辐射面也非常大,覆盖周边的26个省(市、自治区)。但是,就辐射的强度而言,由于受信息、交通、分工网络等的影响,专业市场对周围区县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较远省(市、自治区)的影响。为了使分析对象更为集中,同时出于获取详细可靠数据的考虑,本文的“专业市场辐射圈”仅限定于专业市场周围的区县,地理范围上大致等同于两个专业市场各自所在的地市。
    ② 笔者想在这里提出思忖许久的理论直觉。新经济地理假说始于国外学者(Krugman, 1991; Venables, 1996; Fujita & Thisse, 2002)对国际经济活动规律的探索,这暗示理论大师们是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探讨经济运行规律的。尽管该理论得到了不同国家甚至是跨国数据分析的支持,例如欧盟的一体化与产业分布,美国和墨西哥交界的经济活动分布,以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东、中、西部的产业分布等,但是,对于较小空间尺度的经济活动,新经济地理假说是否成立?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相对较小的空间范围往往在自然条件、人文历史背景、文化传统、要素禀赋以及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制约因素等方面都相当类似,当面临一个不断扩张的大规模需求时,各区域在选择符合本地区资源禀赋和要素结构的发展战略和主导产业时,理论上容易出现明显的产业结构趋同。并且可以推断,只要外界的需求持续增长,这种结构趋同很可能处于锁定状态。也就是说,小尺度空间能否出现新经济地理意义上的集聚和扩散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但就本文的实证结果来看,是支持新经济地理假说的。
    ③ 对于这个问题,李嘉图(Ricardo, 1817)曾指出,在完全一体化条件下各地区专门生产自己机会成本最低的产品,从而实现完全专业化和产业集聚,它与各产业相互之间的上下游联系、运输成本大小没有直接关系。但这是一种简单的一体化与产业分布的关系,即只要是在完全一体化条件下,各地区就有可能根据机会成本高低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Heckscher & Ohlin, 1933)进一步认为,地区之间的贸易流量实际上是取决于各自的资源禀赋差异,即进口自己稀缺要素的产品而出口自己富含要素的产品,从而通过商品的流动达到两国之间的要素报酬均等。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一体化是地区专业化和要素流动的前提条件,各地区根据要素禀赋选择产业分工。但是,由于这些见解建立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之上,很难解释现实经济中产业集聚和扩散的真正机制。
    ④ 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是报酬递增的两种表现形态,学术界对两者关系的认识分歧较大:一种观点把专业化经济与规模经济并列,或用规模经济包含专业化经济,但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规模经济已包含在专业化经济之中,因为较之于规模经济,专业化经济是更为根本的一种收益递增形态,许多看上去是规模经济的东西实质上是专业化经济。本文认为,就产业在地方的集聚而言,无论是规模经济还是专业化经济,都存在一个共同特征——专注于某一种或某一类相似产品的生产,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地区竞争优势。
    ⑤ 这一运输成本是广义的,它既包括看得见的运输网络形成的有形运输成本,也包括地方保护引起的贸易壁垒等因素,因此,运输成本不仅是市场一体化的反义,而且对地区专业化、产业集聚来说始终是外生的。
    ⑥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提出,当代创新活动是由厂家和用户在交流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过程中相互作用所推动的。因此,知识大体上可以分为可编码化的知识和隐含经验类知识。前者是可以通过磁盘、文字、图像等直接交流与学习的知识,后者是指存储在人类大脑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通过非正式的面对面交流才能传递的知识。
    ⑦ 对式(2)需略加说明的是,地区间专业化指数不仅与地区间一体化水平有关,还与行业层次k取值有关。从本文分析框架看,当地区间一体化处于较高或很高水平时,产业从原制造业中心转移到周边地区,用大口径的国民经济行业衡量的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可能会下降,但用二位数行业衡量的地区间专业化指数仍会很高,因为从专业化生产或产业分布看,一个更细的行业往往是一个地区独家生产。
    ⑧ 需要强调的是,从式(1)和式(2)来看,在制造业两位数水平上,地区i专业化指数在下述情况下应该引起注意:地区i的专业化指数处于较高水平,有可能是地区i的确实现了与别的地区较大差异的专业化生产,即“我有你无、我无你有”的格局;但也有可能是地区i集聚了所有产业,而别的地区一无所有。
    ⑨ 本文的义乌专业市场辐射圈在地理范围上大体与浙江金华的行政区域范围一致。
    ⑩ 全市的平均专业化水平是通过算术平均各县(市)的平均专业化水平得出,而各县(市)的平均专业化水平是由它与其余各县(市)的专业化指数通过算术平均计算得来的。为了使对比更加清晰直观,表4~表6显示的皆是平均值。

【参考文献】 
    [1]Arthur, W. Brian. Positive Feedbacks in the Economy[J]. Scientific American, 1990, 262,(2), 92-99.
    [2]Fujita, M. and J. Thisse. The 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3]Fujita, Masahisa, Paul R., Krugman, and Anthony J., Venables. The Spatial Economy [M]. The MIT Press, 1999.
    [4]Paul R., Krugman.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99): 48-499.
    [5]Anthony J., Venables. Equilibrium Locations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96, 37,(2):341-359.
    [6]白小虎.专业市场集群的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J].北京:财贸经济,2004,(2).
    [7][瑞典]贝蒂尔·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8]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4,(6).
    [9][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10]刘乃全,任光辉.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J].上海经济研究,2011,(1).
    [11]陆立军.义乌商圈[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12]陆立军,杨海军.市场拓展、报酬递增与区域分工——以“义乌商圈”为例的分析[J].北京:经济研究,2007,(4).
    [13]陆立军,王祖强.专业市场:地方型市场的演进[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14]陆立军,任光辉.共享型市场、地方专业化与区域经济收敛——来自义乌商圈的证据[J].北京:统计研究,2007,(4).
    [15]许汝贞,卢中华.商贸集群形成与发展机制的比较分析[J].杭州: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0).
    [16]郑勇军.解读市场大省:浙江专业市场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7]张芳.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群互动发展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8,(5).^NU1

 

作者:刘乃全 任光辉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美团外卖代理商成其扩张炮灰 南京新百突破零售业“围城”
    热门资讯
    破解农产品流通痼疾 电商来帮 外资零售中国集体再上线 “麦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