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最新动态 | 流通研究 | 下载共享 | 咨询培训 | 专家专栏 | 读书 | 流通企业 | 论坛 | 博客 | 书城| 城乡商业 | 开店指导
中国流通研究
English 繁體中文
关于我们
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合作导航
|零售百强 |业态研究 |并购上市 |网点规划 |商业数据 |供求信息 |商铺招租 |展会发布 |专家在线 |会员服务

  没有公告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顾客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现在的位置: 开商网 >> 中国流通研究网 >> 流通产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基于即有供应链物流系统的应急合作分析         
基于即有供应链物流系统的应急合作分析
副标题:
作者:刘胜春 李岩峰 来源:《商业研究》2010年第11期 人气: 时间:2010-12-23 11:12:26 进入论坛

摘要:由于大规模自然灾害的频发,给以应急物流为基础的救援活动带来了巨大困难。如何提高救援的效率和覆盖范围成为应急物流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救援组织内涵的扩大,在救援组织之间及救援组织与商业组织之间形成合作关系,以提高救援效率及最大限度地降低由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便成为应急物流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自然灾害;救援行动;应急物流;合作
  中图分类号:F252.24 文献标识码:A
  
  The Study of Emergency Logistics Cooperation Based on Business Organization
  LIU Sheng-chun1,LI Yan-feng2
  (1.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China;2.Business School,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650221,China)
  Abstract:The frequent large-scale nature disasters have given the rescue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emergency logistics more difficulties. It will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y of logistics that how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escue and emergency coverage. As expansion of rescue organizations contents,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usiness organizations and rescue organizations and rescue organizations have improved rescue efficiency to minimize the losses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is will be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 emergency logistics research.
  Key words:nature disasters; rescue activities; emergency logistics; cooperation.
  
  我国是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和发生频率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频繁发生的灾害,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援,不仅会造成生产的巨大破坏和人员伤亡,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定甚至造成生产力倒退。因此,如何调动各方面力量,提高救援的覆盖范围和救援效率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从近年来我国连续发生的大规模自然灾害来看,虽然灾害发生时,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会采取各种相应的应急手段开展救援活动,但效果仍不容乐观。例如在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大地震及今年的西南大旱救援中,虽然除政府已经尽力展开的各项救援活动以外,全社会及各民间组织也都在积极捐款捐物,甚至有大量的志愿者直接参与了救灾行动,但在救援过程中仍会有大批的救援物资无法及时送到灾民手中,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部分灾民仍然因为无法得到及时救助,而遭受了本可避免的损失。究其原因,可以说瓶颈就是灾害发生后的应急物流系统。针对这一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创新救援过程中的物流组织形式,也是有效提高救援效率和救援覆盖率的重要手段。


  一、基本概念及研究现状


  (一)基本概念


  按照国外定义,灾害救援(Disaster relief)是“外部给予受灾地区人民的帮助的干预活动”[1],亦或与威斯康星大学灾害管理中心的灾害管理(Disaster management)有相同内涵:“旨在对灾害或紧急情况进行控制,并提供一系列活动,帮助受灾地区人民,以避免或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其中,救援物资的物流活动是救援行动的核心之一。国内学者欧忠文2004年提出了应急物流的概念:以提供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所需要的物资为目的的物流活动[2]。本文也将采用“应急物流”一词进行表述。


  对于紧急情况的处理和救灾活动,我国一直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和国际社会逐渐参与进来。例如汶川地震期间,国内外社会捐赠的款物价值已超过1 200亿元,民间组织如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以及壹基金等慈善组织除通过各自渠道积极募集善款、善资外,也直接参与了具体的救灾活动。我国灾害救援活动与应急物流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各参与方包括:灾民:包括灾区的企业和个人,是救援的对象和救援物资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最早进行救援活动的实施者。政府机构:中央及地方的各级政府机构救灾活动的主导,救援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多边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IGO):提供技术援助,也是救灾援活动的主要实施者。非政府组织(NGO):除了募集救灾物资款物之外,也会直接参与到救援行动中。这里,我们把参与救援的政府、民间组织以及个人等统称为“救援组织”。


  (二)研究现状


  针对自然灾害发生时应急物流的研究,国内目前该类文献还不是很多,大多集中在仅从概念、原则层面进行描述的阶段。而国外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展较早,已有大量不同层面、不同视角的文献。这些资料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对快速反应机制、政策和应急体系的研究;二是针对应急方案优化问题的研究;三是应急处理的协同合作研究


  1. 应急快速反应机制。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从供应链的应急(紧急转运)策略角度或将应急物流系统看作一个类似供应链的协同系统来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例如供应链应急领域有:Philip(1999) [3]对比了紧急运输与订单分割两种方式对物流总成本所产生的影响,Hong-Min et al,.(2000) [4]分析供应链在紧急状态下对物流影响的引力问题,提出通过结合信息共享(EPOS)、供应商控制供应链库存(EXCLE)以及越库运输(ET)三种战略可以大大改善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效果等;救灾物流领域有,Linet&Ediz (2004)[4]对救灾过程中的救灾物流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包括救灾物资存储仓库、配送中心、国家运输网络、搜寻和营救小组、协调和调度指挥中心)和多阶段多目标的救灾物资配送问题的研究, 刘北林和马婷(2007)[5]提出构建虚拟应急供应链的构想,这种虚拟供应链的管理分为平时、警戒与战时三个状态。


  2. 系统优化策略。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应急物资储备、派发点的选址规划问题,如对地震救灾中搜寻和施救时间最小化的救灾设施选址和构建研究[6];救灾物流储存布局的优化研究[7]等;二是对应急物流的路径规划问题,如直接把应急物流看作对网络最短路径的求解问题[8];或提出应急物流在有容量限制下可归为网络流算法问题,即在给定限制期情况下,用赋权图最小风险路径的选取算法将问题转化为最短路问题的变权迭代[9];还有学者提出了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应急预案进行选择的指标体系和方法[10]。可见,所谓应急物流的优化问题,其实只是改变了约束条件的通用物流问题。

 3. 协同、合作策略。一般情况下,对于应急物流强烈的时间约束,可以通过基于快速反应的纵向协调来达到任务目标。而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纵向合作的协调策略[11],供应链绩效直接反应了这种协调能力的高低,这种协调能力表现为五种特性:合作绩效系统;信息共享;同步决策;激励机制和集成运作[12]。由于不同属性的供应链可以相互依存及协调,因此,可以将供应链建设为兼容网络的结构形式[13]。也有国外有学者通过深入的调查和访谈,对实施合作策略可能给物流商带来的机会进行了分析[14],经过综合和梳理,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增强核心竞争力:如降低空载率、提高设施利用率等;减少非核心活动费用:如培训,合用燃料设施等;降低采购费用:如交通工具,电脑,燃料等;专业化运作并扩大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时间,运输频率等方面的可靠性;提升竞标能力;保持市场份额。


  对于供应链之间横向合作研究,国内外文献都非常有限,但已有学者对航运和空运业供应链之间的合作采用案例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这些案例显示了通过横向合作节约成本的潜力,特别是在不同行业的联合采购中,这种合作的优势已经逐渐显现出来。


  二、应急物流合作及其分析框架


  综合分析以上对文献可以看出:虽然应急物流必须面对更为复杂的环境因素和处理大量的特殊情况,其目标与供应链系统的商业目标也有所差异,但从其构成要素和优化方法来看,却仍然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因此,救援组织在救灾活动中与既有的社会、企业组织进行合作,利用现有的物流体系是有充分基础的。由于突发性,当自然灾害发生时,救助活动势必在短时间内面临大量的组织、物资筹措、调运、分派等工作。目前,政府救援一般是通过调动一些常备的公共资源系统,如政府机关、军队、武警等的组织和设施来完成应急物流任务。但当灾害的规模和面积较大时,这些公共资源就会显得捉襟见肘,疲于应付,而对民间慈善组织来说情况就更加为甚了。因此,不同属性的救援方都有动机利用即有的社会资源,特别是受灾地区的企业网络与资源来完成救灾行动。


  为此笔者从管理学和经济学视角,提出了基于即有商务供应链组织的应急合作的理论及其研究框架:


  (一)应急合作研究框架


  首先,假设在自然灾害条件下的救援行动,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应急物流方案分别为:独立模式(在政府监管下,由各救援组织独立完成应急物流任务);公共模式(救援活动由政府控制,投资建立常备应急供应链系统,灾害发生时由各救援组织共用);合作模式(在政府的监管、引导下,通过政府机构或民间救援组织与核心企业缔结合作协议,以利用企业供应链系统的既有社会资源)。针对这三种模式,可以从合作的结构、合作间的相互关系及合作力度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这些维度的因素会对合作策略的模式选择及运作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其中,合作的结构包括合作方,方向(横向、纵向)、合作者间的相互关系(竞争、非竞争)、进入与退出及合作伙伴数量;合作对象特性包括:属性、职能范围、协调能力和所属区域;合作力度包括属性(暂时还是永久),职能范围和行动参与度。

 
  分析可知,如果这些救援组织能够与受灾当地的商业供应链建立起合作关系,利用他们的物流网络和信息系统,可以在低成本、高效率的前提下完成救灾物资的紧急调运任务。同时,根据交易成本是“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的定义[15],只要所采取的某种组织形式,其交易成本优于其它,那么这种组织就是有效的。商用供应链组织与救援组织虽然社会属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合作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横向或纵向合作,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如果商业供应链组织成员的灾害自救和救援组织的单独实施救援行动的成本高于合作模式,那么二者的合作即为有效的。 笔者将应急物流合作理论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合作动因研究,另一方面为影响因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二)合作动因分析


  从参与者视角,可以从交易费用角度用一个函数来表示组织间的合作意愿。Beimborn(2007)[16]基于银行业的采购过程研究,提出了一个用于分析合作意愿的模型框架(如图2所示),该模型描述了一个在合作收益与交易费用(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进行权衡决策的过程,可以基于这个框架,给出应急物流中各参与方采取合作策略的条件函数。


  救援活动的不同作业环节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供应链系统的协调度和紧密度会直接影响运作的绩效。我们把运作过程中由于合作,使用即有商用供应链物流系统而造成的救援环节脱节而产生的损失定义为摩擦成本TCIF,这个成本的大小由供应链系统整合、协调的能力决定;合作中救援组织为适应供应链物流体系(如学习、培训等)产生的费用定义为适应成本TCAD,它由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与应急物流体系的拟合程度决定;我们将发生谈判成本的时段定义为周期t*,成本记为TCN,其大小取决于模型影响因素中的后四个:运作环节的成本、组织间关系、相互信任程度和合作规模。


  (三)影响因素分析


  虽然应急物流的合作策略可能为各参与方带来福利的改善,但这种策略的实现和实际的运营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会由于各种因素最终造成合作行为的中断或运作效率的下降。Cruijssen,et al,.(2007)[17]在对物流供应商的横向合作进行分析后,对可能阻碍合作的因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与之类似,应急物流合作中也存在如下障碍:供应链组织与救援组织核心价值的匹配度差异;合作方的可靠度与合作的满意度;储备物资的储存与商业供应链利益的矛盾;救援活动中不同职能活动的分担;由于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合作双方的远见与耐心的矛盾; 合作中一般较大一方会占有更多利益,这就会造成利益②分配的矛盾;合作投资费用的分摊。可将形成以上障碍的因素分为五类,运用不同理论进行分析解决:


  1.战略因素。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救援合作关系的本质上可以看作是救援组织将自己的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具有该项业务核心能力的战略伙伴。因此,合作各方应首先明确自身定位,并意识到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可能带来信息的不对称。由委托代理理论可知,当信息存在不对称情况时,交易双方就会脱离古典经济学中“完全理性”的假设,而采取阻碍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非理性”行为。应用到应急物流领域,虽然合作策略可以为合作方带来种种好处,但信息的不对称也会形成阻碍合作实现的重要原因。


  2.能力因素。在应急物流合作领域,这是一种事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种信息不对称容易形成逆向选择,导致合作无法进行。为了防止逆向选择的出现,可以运用类似斯宾塞的劳动力市场模型,采用博弈论方法等进行分析,以建立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


  3.分配因素。该问题的产生原因是由于救援合作在事前很难确定具体的可能节约的成本数量以及可能带来的收益。因为合作过程中只有实施运作一方掌握真实数据,所以造成事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问题的出现。针对这一点,在委托-代理理论框架内,也可以根据应急物流合作隐藏信息的特点,通过最优合同模型求解,以建立起相应激励机制。


  4.社会心理因素。如不均等的谈判地位会对合作产生消极影响。虽然本文所涉及的应急物流合作即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横向合作,也非单纯的纵向合作,双方没有诸如市场份额争夺之类商业意义上的竞争及彼此间本质的利益冲突,但是由于双方社会地位及影响力存在差异,因此合作中仍会存在“市场势力”差异的问题。不均等的谈判地位所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合作方的“感受公平”影响其运作绩效,这类问题属于行为经济学的范畴。这类因素还包括:不信任感、害怕成为一方的附庸、文化差异、期待过高、合作期磨合等。

5.技术因素。如运作标准的差异,管理及运作理念的差异,绩效评价标准的差异等。

 
  三、应用研究范例


  (一)农产品供应链组织及其特征


  近年来,现代农产品供应链的建设在全国各大农产品生产基地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形式是围绕核心企业(通常为大型食品加工或批发企业),由众多农产品生产流通各环节参与者在共同的供应链目标前提下,依据供应链合同,协同地完成农产品种植、加工、调运、库存及销售的计划和运作,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其每个成员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主体,具有自主判断和行为能力以及与其它主体之间的交互能力,并且有相互依赖性和对环境的依赖、适应能力。另外,每个成员还能根据其它成员的行为以及环境变化不断修正自身的行为规则,以便与整个供应链网络和环境相适应,即具有学习的能力。其典型特征有:


  1.协同性:成员之间不一定存在隶属关系,但他们基于共同的经营效益最大化目标形成一种联盟关系,并采取共同协作的方式进行运作。


  2.网络性:农产品供应链往往涉及从产品的种养殖到最终消费的整个过程,并由不同类型的参与者共同形成一个网状结构,涉及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多个方面。


  3.开放性:由于系统管理的要求,其组织成员的信息、设备等资源对其联盟伙伴是开放的,而整个供应链系统是基于共同利益的驱动,也使组织本身是开放的。


  在结构方面,农产品供应链与一般制造业供应链不同,其重心主要集中在供应商和终端配送阶段,是典型的“哑铃型”结构[18]。这种结构加上我国由于受传统和制度的双重影响而极度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型,使农产品供应链涉及面更广,结构更复杂:它一头连接着广大作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家,一头延伸到集中于城市的居民,还涵盖了大量承担农产品集散、运输功能的流通业者。这虽然在一方面会增加供应链管理协调难度,但同时也使得更大广大的农产品从业者可以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建设、推广中受益。


  (二)救援合作分析


  1.协同动机。协同合作可以界定为:“两个(或以上)的不同组织,通过集中彼此资源实现共享以获得更大收益”[19]。大多数自然灾害(如旱涝灾害,地震、海啸等)发生时,往往都会给受灾地区的农业带来巨大的破坏,具体受害者亦即该地区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成员。所以,对于救援减灾,作为受灾者的当地成员会比非灾区人员更加迫切、更加期望,对于亲自投身参与应急物流的救灾过程也更加积极,具有参与救援行动的动机和能力。同时,救援组织从成本和效率角度考虑,也具有采取合作策略以利用社会系统的动机。因此,在这种基于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进行合作的应急物流模式之下,一方面救援组织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完成救援任务;另一方面商用供应链也可以更快捷的完成灾后重建,恢复生产。可见,合作双方均可能通过这种横向协同,获得各自的期望收益,从而形成合作关系的动力。


  2.合作动因。在应急物流中,与农产品供应链的合作意味着这种合作必须有助于提高应急物流采购、运输存储及派发等流程的相应绩效,也可以说交易成本应低于非合作状态。应急物流的展开与企业供应链的流程是一致的,即按照采购、存储、运输、派发的步骤进行。为了判断在每个步骤中形成横向合作的条件,下面对主要环节进行合作的净福利贡献进行分析。


   (1)采购。在应对灾害的救援行动资金运用中,救灾物资和装备的采购占有很大的比重(据估计救灾费用中约80%用于应急物流,其中采购约占65%,运输仓储派发占15%)[20],这就使采购成为控制应急物流成本的重要杠杆。自然灾害发生后,面向乡村的生产救助往往需要大量生活用品和农资农具。与救援组织相比,农产品供应链组织对其成员的实际需求更为了解,并且对这些物资的供应商具备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及专业知识,通过合作可以提高救援的采购能力。当多个救援组织同时与当地核心企业合作时,这种能力还能得到进一步强化。这样,合作的效用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一是规模采购导致谈判能力的提高,降低显性费用;二是利用供应链的组织效能,降低隐性费用。


  (2)仓储。仓储方面,至少可以有三个方面的协同效用:一是充分利用仓储设施、设备和仓储人员,以形成规模经济;二是可以利用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既有的仓储、运输网络产生救援的网络效应,缩短交货时间和运输距离;三是可以利用供应链组织既有的管理协调能力,降低库存,提高库存周转率,减少物流过程中的物资损耗。


  (3)运输。在运输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农产品供应链既有的干、支线运输网络和运输能力,实现合理化运输,降低单位运输成本,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救援时由于大量车辆的涌入而造成灾区的交通拥堵。如果农产品供应链中已建有智能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则还可以帮助救援组织及社会捐助人对物资流向进行实时监督和调配。

 
  (三)农产品供应链救援合作模型

  灾害发生时,作为农产品生产商的农户就成为救援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供应链中农产品的收购及初级加工点在灾害发生时就可直接转变为救援物资派发中心;在平时作为整个供应链领导者与协调者的核心企业,灾时就与救援组织合作,成为应急物流的指挥中心;一般位于都市或其周边的批发中心或农产品配送中心在灾时的职责则转化为救援物资的临时调运中心,与救援物资的捐助者及供应商直接相连。农产品供应链的运输体系在此过程中也可以直接转化为救援物资的运输体系。这样,就形成一种基于“平时生产,灾时救援”理念的双向供应链模型结构,这种供应链结构模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分为商用与应急两种运作状态:


  1. 商用状态:平时,农产品供应链负责将位于乡村部的大量生产者所提供的农产品通过其物流系统提供给位于都市部的众多消费者,供应链的组织、运作和协调由核心企业负责。


  2. 应急状态: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农产品供应链转换为应急状态,此时物流系统逆向运作。由位于都市部的大量捐助者或供应商提供的救援物资通过应急物流体系输送到灾区广大灾民手中。核心企业仍然负责这一过程的组织、运作和协调,救援组织负责募捐和监督。


  通常,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及其组织成员为了获得更高的“联盟剩余”,往往会通过各自努力及信息系统投资、网络优化等手段,使整个系统达到一种最优或次优的稳定状态。这种经过优化的系统在运作应急物流时,势必比重新构建一套全新系统,或由不具专业能力的救援组织运营,更具效率和经济性。由于某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海啸等)会造成通讯、交通系统的阻断和瘫痪,这也是供应链自身安全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21]。如果这种合作能够达成,从供应链自身的安全角度来说,也可以通过知识溢出、风险管理投资等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跟据应急物流的特点,采用管理学中的影响因素分析和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构建了应急物流合作理论的研究框架。并以农产品供应链为例,分析了商用供应链作为自然灾害救援背景下应急物流体系的应用前景和“平时生产,灾时救援”的双向供应链模型的可行性。经过这些探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救援组织与农产品供应链等商务组织虽然分属不同的社会属性及有着不同的组织目标,但是由于商务组织基于社会责任及风险管理的战略考虑与灾害救援组织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的目的存在一致性,因此,都具有动机在救援活动的运作层面进行广泛合作。


  2. 由于应急物流流程与商务供应链的结构存在一定契合度(本文中为针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所以供应链物流系统与应急物流系统可能存在兼容性。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即有的供应链物流系统只需稍加改造,就可以直接成为应急物流系统。同时,这种改造还会给其在以后的商务应用中带来正效益。


 3. 商务供应链组织通过直接参与灾害救援可以提高企业美誉度,赢得组织成员信任,并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大大提升供应链的价值。


  4. 救援组织通过利用即有的商用供应链物流体系,可以更加高效、低成本地完成救援活动,获得其“老板”即社会捐助者和“客户”即受援者的信任,大大提升救援组织的声誉。


  5. 这种救援合作虽然存在诸多障碍,但根据这些因素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和技术性差异,并不存在本质的利益冲突,因此,这些障碍并不是不能克服的。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 转变灾害救援思路,发动群众,群策群力;
  2. 将防灾减灾纳入推进产业建设的政策体系中;
  3. 建立灾害救助的评价体系,为提高救援活动绩效提供量化依据;
  4. 建立更有效的防灾减灾的应急物流体系,并将之与政府政策导向,税收优惠等经济措施联系起来,为应急物流与商用供应链建立有效联系;
  5. 可以将商用供应链组织纳入政府应急体制,采取补贴与培训相结合的手段,帮助其设立灾害预警、灾害救援等功能;
  6. 引导和帮助非政府人道组织与商用供应链组织建立联系,使双方能在防灾减灾、扶贫救助等更广阔的领域进行合作。


  注释:


  ① 灾害救援活动中的净收益可由社会效益和成本效益两部分构成。
  ②虽然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与利他的救援行为看上去是如此不和谐,但经济人非看社会总福利,而是在自利原则下进行决策的前提这里依然适用。

击更多刘胜春 李岩峰的文章 文章录入:刁昊    责任编辑:wxj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 电子商务环境下逆向物流发展策略分析
  • 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研究综述
  • 三方困局期待快递代收模式创新
  •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策略研究
  • 新时期我国物流贸易对策研究
  • 社会化物流与自建物流 孰强孰弱?
  • 快递业整顿 淘宝或成重灾区
  • 基于价值链重构的物流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与实
  • 物流业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评价与提升路径分
  • 圆通快递空运被禁 货运布局受重创
  • 我国零售业物流的发展现状与研究
  • 基于风险的供应链弹性设计
  • 普通文章[图文]传统百货业态还能撑多久
    推荐文章[组图]京沪便利店发展差别缘何如此之大
    普通文章上海商场年末促销提前 促销力度决定人气
    普通文章当前中小型连锁超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完
    普通文章中国出口产品屡遭“双反”调查的原因分
    普通文章试论会展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普通文章中国酒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普通文章连锁经营业态选择及其竞争策略探讨
    推荐文章2012餐饮企业十大热点事件
    推荐文章肯德基速成鸡再曝安全隐患:花钱能买检
    推荐文章[组图]京沪便利店发展差别缘何如此之大
    推荐文章电商扩张 商场大量建设 传统百货业何去
    推荐文章“第九届珠三角流通学术峰会”会议通知
    推荐文章[组图]群雄割据中国零售版图
    推荐文章我国流通业面临黄金机遇期
    推荐文章[图文]国务院印发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

    传统百货业态还能撑

    京沪便利店发展差别

    农产品滞销问题难根

    汉庭更名:经济酒店

    超市和购物中心用社

    中国服装产业陷入低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来说两句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政治、黄色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机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