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研究 > 市场分类正文
中国商业革命进程中的业态创新
来源:www.scea.org.cn 发布时间:2005-7-22 点击数:

 

中国商业的发展特征应该从两个时间阶段去把握,即1979年之前与1979年之后。两个时间段所表现出的特征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中国商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1979年之前的中国商业基本上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定部门经济的运作,其明显的特征是统一采购,统一销售。商品的流通(如价格、流向、网点等)受政府的完全控制及行政区域的严格限制。从1979年以后的20多年来,中国的商业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出现了相应的重大改革。其发展过程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1.旧商业体制向新商业体制的转化阶段(1979-1991年)

197812月,中国正式开始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商业领域首先向建立“三多一少”的商业体制迈进,其目的是改变原来的政府统一管理模式。所谓“三多一少”是: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少流通环节。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商业领域的非国有化比例有了明显的增加,经营方式也越来越灵活,同时,多环节的批发体制被彻底打破,企业可以自由选择批发或零售渠道。不能自由进入商业的限制也被彻底取消。

2.新商业体制成型阶段(1991-至今)

19919月上海联华超市商业公司在一个居民区开出了中国第一家正规的超级市场(所谓正规是因为此超市的运营基本上采用了国际上的标准做法,其实在这之前好几年,上海曾经出现过类似超市的商店,但不久就因经营不下去而关门,在北京、广东也出现过类似的商店。)在8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内供应近3000种日用品和副食品,从此拉开了中国商业革命的序幕。超级市场成了中国发展最快,也最受顾客欢迎的新型零售业态。

超级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连锁经营的展开,促进了中国零售业态的多元化发展,推动了商业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形式的创新,对我国的商业革命起到了催化作用。

二.我国商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

 

19919月联华超市公司在上海市曲阳路上开出的中国第一家正规的超级市场可以说拉开了中国商业革命的序幕。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因此,流通领域的竞争几乎不存在,由于没有竞争使商业的业态创新与变化也没能出现,业态基本上以传统的百货店与日用杂货店为主,流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没有真正体现出来。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化,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如果商业体制不再做出相应的变革,势必影响到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也必然对经济高速发展产生不利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化,经济的发展,商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善,人们的消费需求从量和质上都开始出现了新的要求。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GDP增长率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同时都保持着很高的水平,并且两者几乎显现出同步调的高增长率。正是上述市场环境的根本性变化成了中国商业革命的最直接诱因。见表1

中国商业革命的特征体现在零售业态的创新上,而商业革命的内容或实质主要表现为商业企业的经营组织化与效率化以及投资的自由化。

超级市场作为一种崭新的业态,诞生一开始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它的诞生意味着正式向长期稳坐老大位置的传统百货商店发起了挑战。可以说,超级市场的出现从此使中国流通领域的竞争机制开始形成。反过来,随着竞争的不断激化,又促使业态的创新加快了步伐。GMS(综合超市),便利店,大卖场,会员制仓储式超市,购物中心,销品茂等等各种业态在十年不到的时间里相继在中国涌现,这就使中国的商业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及一体化的进程保持着同步调的发展。

业态的创新如果只是流于形式,而不是在整个内容上的彻底变革,则其生命力与竞争力将非常有限。超级市场等新型业态之所以在中国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此种新型业态与传统业态相比,在提高效率,满足顾客需求方面创立起了很大的竞争优势,而能提高效率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连锁经营技术的广泛采用。因此,也可以说,提高商业企业组织化与效率化水平的连锁经营是商业革命的主要内容。超市的发展通过连锁经营的“引擎”,再加上信息技术(最具代表性的是POS系统的导入)的“翅膀”,使其发展速度如虎添翼。

上海可以说是中国商业革命的发祥地,上海的商业发展过程基本上可以代表全国的发展轨迹。自19991年成立第一家超市起,上海的超市就以超常规的速度急速发展,每年新增超市都在百家以上。1993年超市已经达到了300家,1994年上海新建超市133家,超市总数达到了500家。1995年超级市场达到了704家。1996年新建各类连锁超市、便利店302家,使上海市的连锁网点达到了2300多家。

 

1  中国的GDP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

                                                 单位:百万元

年份

 

GDP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增长率(%

 

增长率(%

1978

3624.1

13.2

1558.6

8.8

1979

4038.2

11.4

1800.0

15.5

1980

4517.8

11.9

2140.0

18.9

1981

4862.4

7.6

2350.0

9.8

1982

5294.7

8.9

2570.0

9.4

1983

5934.5

12.1

2849.4

10.9

1984

7171.0

20.8

3376.4

18.5

1985

8964.4

25.0

4305.0

27.5

1986

10202.2

13.8

4950.0

14.9

1987

11962.5

17.3

5820.0

17.6

1988

14928.3

24.8

7440.0

27.8

1989

16909.2

13.3

8101.4

8.9

1990

18547.9

9.7

8300.0

2.5

1991

21617.8

16.6

9415.6

13.4

1992

26638.1

23.2

10993.7

16.8

1993

34634.4

30.0

12462.1

13.4

1994

46759.4

35.0

16264.7

30.5

1995

58478.1

25.1

20620.0

26.8

1996

67884.6

16.1

24774.1

20.1

1997

74462.6

9.7

27298.9

10.2

1998

79395.7

6.6

29152.5

6.8

[]表中金额以当年价格表示。

资料来源:《1999中国统计年鉴》与《1999中国市场统计年鉴》

超市的诞生与发展,也带动了便利店的发展,传统的粮油店,杂货店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脱胎换骨改造成便利店。超市与便利店这两种业态在中国零售业中成了最耀眼的两颗明星。根据上海商业信息中心的《上海商业网》的统计资料,1999年与1995年相比,四年内连锁商店的销售额增长了18.75倍,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25%。其中大型连锁商店(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销售额1999年已超过了629亿元,占连锁商店销售额的比重已达到了42%。见表2

200011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表了1999年中国最大零售企业50强的排名。从排名来看,最大的新闻是稳坐中国零售第一把交椅几十年的上海第一百货商店被上海联华超市公司所取代。在中国,超市的发展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终于超过了百货商店。截止1999年底,我国已有连锁企业1500家,各种形式的门店2.6万个,销售额达1500亿元.

  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可以说与世界零售业的发展动向大致上是一致的。据欧盟《零售与消费者世界》(Retail & Consumer World)杂志发表的资料,1999年世界50强最大零售企业中,只有采用了连锁经营技术的超市及大卖场之类的业态才生机勃勃。其中发展最快的是法国的家乐福。家乐福通过兼并运作,一下子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的沃尔玛。另外引人注目的是:美国的HOME DEPOT作为世界最大的家居日用品连锁专业店从1998年的第16位急剧上升到第6位;美国的BEST BUY作为世界最大的家电连锁专业店,美国的GAP作为世界最大的服装连锁专业店都首次进入了50强。

 

2   中国连锁商业的发展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销售额(亿元)

80

300

420

1000

1500

企业

400

700

1000

1100

1800

门店数

600

10000

15000

21000

26000

资料来源:上海商业信息中心: “‘入世’将加快商业企业转变”,《http//www.commerce.sh.cn(上海商业网)》。

三.我国零售业态发展进程

业态在我国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大致可以被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发展特点。目前我国正在加快业态创新的进程,出现了新型零售业态不断被引入、传统零售业态向新型零售业态转型和主导零售业态以连锁经营为立业之本等显著的特点。

我国业态的发展时而缓慢,甚至停滞;时而爆发,甚至制造神话。按照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业态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1979年改革开放

1840年鸦片战争前,我国东南沿海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地区就已经出现经营日用手工业品的杂货店;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一些杂货店兼营洋货,逐渐主营洋货,这是我国百货商店的雏形;20世纪初,在广州、上海产生了百货商店;建国后,百货商店得到很大发展。[3][4]总而言之,改革开放以前,传统的杂货店和中小型百货店在我国一统天下,业态结构相对凝固化,缺乏充分的市场竞争。

2)第二阶段:1979年改革开放——9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出,消费者的需求得到了急速的膨胀,这就促进了我国的大型百货店在数量上及规模上不断壮大,迎来了百货商店的黄金时期。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单体规模扩张,忽视了业态本身的边际调整与创新,行业内恶性竞争加剧,到1995年一些大型百货店的销售额、利润增速开始趋缓,个别企业开始出现负增长,标志着传统百货店业态进入成熟期。在这一阶段,中国业态变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新型业态开始导入,并逐步衍生、发展,日益成为传统业态的巨大威胁,其中最突出的是超级市场迅速发展,并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力和威慑力。

3)第三阶段:90年代中期以后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我国业态的变化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业态举步维艰,如1996-1997年,许多大型百货店效益开始滑坡,1998-1999年,大批传统百货店纷纷倒闭;另一方面,新的业态“百花齐放”,连锁超市独领风骚。3[6]在外资零售业的影响下,超级市场、大卖场、专卖店、购物中心等新的业态相互角逐,并不断蚕食传统百货店的原有领地,其中连锁超市发展最为迅速,已成为我国零售业中发展最快的业态。

2.我国业态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我国业态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推动和传统百货店业态的衰退,使得我国的业态开始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并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业态创新的地区差异

由于我国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客观差异的影响,沿海发达地区新型的业态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新型的业态发展较慢;在大中城市新型的业态正逐步替代传统的业态,在偏远乡村传统的业态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新型的业态正刚刚处于导入期的前夜。

2)主流业态以连锁经营为基础

标准超市、便利店、大型综合超市和大卖场正成为主流业态,而这些主流业态都是以连锁经营为特征的。1999年在上海和广东均首次出现连锁超市超越传统百货业的现象。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不久的将来,这种赶超现象会快速蔓延,到时,连锁超市尤其是大型综合超市将会全面赶超传统的业态,成为中国零售业的第一主力业态,随着外资零售业的大规模进入,我国将提前进入早熟的后超级市场时代。

3)传统业态向新型业态演化

    随着我国的零售市场开放力度逐步加大,我国食品零售业的传统的业态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店、大众副食品店、杂货店,大部分将被食品超市所替代;小型副食品店、个体食品店将为便利店替代;农贸市场、菜场逐渐被标准生鲜食品超市和大型综合超市替代。传统百货店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正在调整经营方略,进行业态的调整与转型,业态分化的现象将日益显露。

4)业态的创新源泉来自于竞争

一方面,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以新型业态为突破口,力求取得先发优势,1996年底已开业的合资商业企业的分析来看,新型业态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二。自从1992年我国零售业的正式对外开放以来,世界50家最大的零售商已经有70%进入我国,它们在我国分别建立了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店、会员制批发俱乐部、便利店、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使得在西方发达国家经历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型业态,在短短的几年中在我国几乎全部得以顺利发展。另一方面,本土零售商在内外部竞争压力下积极模仿和实践,建立了我国本土新兴的零售业态,它们在与外资展开竞争中不断引发了业态在我国的本土化创新。

四.业态创新的驱动因素与支持因素

1.驱动因素的具体分析

驱动因素是推动业态创新的动因,决定着业态的创新方向。权变理论告诉我们,事物主体的变异不仅与其自身行为有关,而且与其所处的环境关系更大,其核心是主体依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市场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业态的创新。驱动因素主要包括科技推力、需求拉力和竞争引力等三个方面。

1)科技推力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从两个方面影响着业态的创新,一方面科技推动着新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使生产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商业,就必须做出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变革。超级市场、折扣店、仓储式大卖场、网上商店的诞生就是迎合了生产方式变化的需要。可以预见,零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方式的出现将进一步推动业态的创新。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业态本身的效率提高提供了物质支持基础,从而使业态的创新有了明确的方向。像自动售货机、网上商店等无店铺业态的出现就是科技推力作用的最好例证。

2)需求拉力

需求是创新产品源源不断推出市场的源泉,也是生产的目的。商业的存在是社会大分工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一个进步,说是社会的进步,就是因为它能提高社会整体效率,有利于通过满足需求而促进生产。因此,商业的经营形态必须适应人的需求的变化,以使商业的桥梁作用真正体现出来。从业态概念的诞生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因为业态概念正是围绕着消费者展开的。可以这么说,除非人的需求一成不变,否则业态就有不断演变的必要。从现实来看,新的业态的出现无不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超市、便利店的诞生满足了人们追求快捷、省时的生活方式的需要,购物中心、销品茂的诞生适应了人们追求休闲、娱乐等“离物”型综合消费的倾向。

3)竞争引力

竞争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促媒,竞争的存在促使零售企业从根本上去考虑如何进一步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从而使业态发生了演变。我国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前,即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没有竞争,企业也就没有业态创新的意愿,这就是为什么在长时间内只有传统百货商店业态的原因。

另外,业态的国际转移会带来业态的创新,而带来创新的真正原因是竞争的作用。商业后进国家的业态创新往往是商业先进国家的业态国际转移所带来的,我国便利店、大卖场、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的发展就说明了这一点。

2.支持因素的具体分析

支持因素提法在前人的研究中并不多,但是支持因素已经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技术因素对业态创新的支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业态创新始终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从业态创新的内容来看,商品结构的调整、销售方式与服务方式的变化等都需要有先进的技术予以支撑才能得以实现,离开了技术的支撑,创新将只是一个空中楼阁。连锁经营技术、物流配送技术、通讯处理技术等都是业态创新的物质基础。

现代业态中运用到的高新技术主要集中在以下七个方面:计算机及其网络应用技术,如POS系统、MIS系统;信息、通讯和情报处理技术;物流系统分控技术、传输技术和数码技术,形成高效率的现代配送技术组合;自动传感技术,如商场监控、摄像、报警系统,普遍采用了现代最新科技成果;超市及配送中心食品保鲜、杀菌、干燥、脱水和冷冻技术;商品包装技术,现代商品不仅需要牢固安全,同时也要求美感轻便,因而在造型、装饰到材料加工工艺选择方面,都要求最新技术成果;产品设计、开发技术,现在产品的开发设计不仅是工业企业的专利所要重视的,而且也是体现业态差别化的重要环节之一。4

2)技术因素缩短了业态的创新周期

超级市场、便利店、折扣店、大卖场等业态的大发展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离不开信息革命带来的高新技术的支持。从业态创新的周期来看,二次大战后呈不断缩短的趋势,这和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是直接相关的,可以预见,随着技术革命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业态创新的速度也会进一步加快。短时间内出现更多的新型业态将不会令人感到惊讶。

商业革命的最终结果,关键是看一个高效、畅通的商业系统是否建立起来,与此同时,商业对经济发展的明显推进作用是否体现出来。中国的商业革命还处于一个发展的过渡阶段正在向纵深发展。其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中国商业体制改革与市场化的进程,其中商业业态的创新将在中国商业革命的进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张广生、陈启杰、陈信康:《走向新世纪的上海市场: 商品服务市场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6月,第200页。

[2] 高山平:“连锁业呼唤规模经营”,《文汇报》2000121日第9版。

 

 

3 陈中浩主编,商业新视野,第21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4

 

4 陈中浩:〈商业新视野〉,第18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4

作者:陈信康教授 博导  编辑:redana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美团外卖代理商成其扩张炮灰 南京新百突破零售业“围城”
    热门资讯
    破解农产品流通痼疾 电商来帮 外资零售中国集体再上线 “麦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