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研究 > 市场分类正文
基于长效消费机制的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评价
来源:2015年18期   商业经济研究 发布时间:2015-7-24 点击数:

  内容摘要:本文从长效消费机制出发,构建我国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的评价模型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对扩大消费的作用整体上不断提升,同时由于国内外一系列不稳定因素及宏观经济因素影响,这种作用呈现了反复波动态势。

  关键词:长效消费机制  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  评价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消费水平显著提升,市场消费规模空前。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达到18023元,比2000年增长了2.6倍。在消费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消费品市场体系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是消费品市场体系的重要成分,它的发展是我国商务工作的一大重心。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不断发展变革,在流通组织、网点布置、人才引进、体制机制等方面不断拉开框架,对推动消费增长带来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国内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仍存在结构不尽合理、效率较低、城乡分异明显等问题,成为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完善提升的重要瓶颈。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新常态,“三期叠加”特征显著,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的发展应充分考虑新常态下的多种新特征。在新常态下,国内居民对消费的安全性、消费的便捷性、消费的实惠性、消费的超前性、消费的绿色性等诸多方面仍有更深层次需求,而这些需求都对构建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提出了新型要求。那么。现阶段我国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是否能适应未来消费新需求的需要呢?本文将对此进行较系统的探讨。

  基于长效消费机制的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基本框架

  为了充分满足新型的消费要求,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的构建应该以健全长效消费机制为依据。结合前人的研究经验,笔者认为基于长效消费机制的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包括以下几点:相对集中、结构合理的商贸流通组织体系;城乡协同、合理竞争的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内容完善、权威的商贸流通法律体系;监管充分、部门联动的商贸流通监管体系;规划完备、政策支持的商贸流通政策体系;低碳循环的绿色商贸流通体系;融合信息的消费热点流通体系。

  基于长效消费机制的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设计及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六个层次:一是商贸流通产业提升,二是商贸流通市场发展,三是商贸流通监管完善,四是商贸流通环境改善,五是绿色低碳流通发展,六是商贸流通信息化提升。不同层次分别设定了相关的衡量指标.

  (二)指标定义说明

  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该指标反映了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数值越大,则表明商贸流通体系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越高,对消费的影响也越大。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采用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

  商贸流通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该指标反映了商贸流通业的投资水平,是商贸流通业规模的另一个反映。商贸流通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即采用批发和零售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表示。

  商贸流通业的就业贡献率:该指标反映了商贸流通业对就业的贡献程度,增进就业则是促进居民收入提高,扩大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该指标采用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员数占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表示。
 
  消费品人均零售额:该指标反映了商贸流通服务体系的综合服务强度,直接体现了居民的消费水准。指标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总人数的比值表示。

  商贸流通业的库存率:该指标反映了商贸流通业产值对存货降低的转化率,数值越低,则表明流通转化效率越高,意味着商贸流通体系的运行情况较好。商贸流通业的库存率指标采用期末库存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

  商贸流通市场的集中程度:采用零售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表示。
 
  商贸流通市场成交额的增速:采用亿元以上市场成交额增速表示。
 
  产品质量抽查的合格率:采用国家监督抽查合格产品比重表示。

  消费者网络购物的满意程度:采用中国互联网监测信息中心发布数据表示。
 
  消费者申诉案件的数量:采用国家工商管理系统受理消费者产品或服务质量问题的申诉数表示。

  商贸流通环境改善层面的三个指标分别采用批发和零售业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比重、消费性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消费者信息指数表示。

  绿色低碳流通发展层面的三个指标分别采用全社会物流费用占生产总值比重、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发布的绿色食品销售额、电子商务交易额表示。
 
  商贸流通信息化提升的三个指标分别采用网销额占零售总额比重、连锁零售企业销售额占零售企业销售额比重、快递市场的销售额表示。

  (三)评价结果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根据所选数据进行评价。以我国整体层面数据为样本,年度为2003-2013年。其中以上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商务部网站、卫生市场统计公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报告等。

  通过SPSS软件,对21个变量进行公因子提取,最终得到前三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3.11%、18.34%、10.05%,高于90%的比例,说明前三个因子可以充分解释所有变量信息。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得到新的因子载荷矩阵,由此可对三个因子进行定义:

  因子F1:在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商贸流通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商贸流通业的库存率、消费品人均零售额、商贸流通市场的集中程度、商贸流通市场化程度、“万村千乡”商店的数量、商贸流通业财政收入、消费性贷款的比重、消费者信心指数这些变量具有较高载荷,因此可定义为商贸流通宏观环境因子。

  因子F2:在商贸流通业的就业贡献率、物流额占生产总值比重、绿色食品的销售额、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网络购物的比重、连锁经营企业销售额比重、快递市场的营业收入这些变量具有较高载荷,因此可定义为商贸流通方式创新因子。

  因子F3:在其他变量上具有较高载荷,因此可定义为商贸流通政策监管因子。

  根据方差贡献率,构建因子综合得分模型如下:

  F = 0.63 F1 + 0.18 F2 + 0.10 F3

  将SPSS得到的因子得分矩阵代入上式,可得到2003-2013年我国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的综合评价得分,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我国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的得分总体上波动较大,但时间序列整体上得分值在提高。从2005-2008年得分呈现上升趋势,但2008-2013年呈现了明显的震荡波动态势。其中,2008年和2011年两年分别达到波峰。

  我国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对长效消费机制影响的解释

  根据评价结果,笔者认为,我国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对扩大消费的作用整体上不断提升,但受到一系列不稳定因素及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这种作用呈现了反复的波动态势。本文就我国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对长效消费机制影响做出以下解释:

  (一)整体提升的解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商贸流通体系在消费者需求层次上也不断优化,特别是对外开放的实施促进国外先进商贸流通主体进驻国内市场,为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3年以来,网络销售、电子商务、大数据等新型业态或交易方式不断出现,加快丰富了消费购物体验。因此,我国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的得分总体呈上升态势。

  (二)局部震荡的解释

  2003年全国爆发了“非典”危机,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为此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提升。2003年以来价格水平持续上升,也打击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因此2003-2005年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得分值为负,且存在明显波动。

  2005年起国家实施万村千乡、家电下乡等战略,促进城镇商贸流通资源不断向农村释放,也推动农村商贸流通体系不断改革,进而促进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新常态“三期叠加”特征不断凸显,这些因素都导致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对长效消费机制的影响波动不定。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长效消费机制,构建了我国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的评价模型,并实证检验了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对长效消费机制的影响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我国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对扩大消费的作用整体上不断提升,但受到国内外一系列不稳定因素及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对扩大消费的作用呈现了反复的波动态势。
 
  为了稳定这种作用,我国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必须予以一定的宏观调控。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业新政策出台落实,特别是对农村消费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增强消费品物流投入,以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三是完善消费品商贸流通的信息体系,全面促进商贸流通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为扩大消费和提升消费层次提供新型科技支撑;四是创新商贸流通业的业态体系,全面更新传统商贸流通业态,为消费市场提供更加丰富的新型业态选择,激发商贸流通市场活力;五是进一步健全商贸流通市场的监管体系,为消费品市场的安全消费和秩序稳定提供充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冯玉成,李义福.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与对策探讨[J].商业时代,2011(35)

  2. Emran, S.M., Zhaoyang, H.  Access to Markets and Rural Poverty: Evidence from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China[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13 (2)

  3.刘根荣,种.促进消费视角下城乡流通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2(9)

  4. Ben Belton & David Little.The Development of Aquaculture in Central Thailand: Domestic Demand versus Export-Led Production[J]. 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 2008, 8 (1)
 
  5.Giles, J., Yoo, K.Precautionary behavior, migrant networks, and household consumption decisions: an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household panel data from rural China[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7(3)

作者:佚名  编辑:朱冬文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美团外卖代理商成其扩张炮灰 南京新百突破零售业“围城”
    热门资讯
    破解农产品流通痼疾 电商来帮 外资零售中国集体再上线 “麦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