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专家观点正文
加快流通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平衡
中国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观点综述
来源:杭州商贸 (2007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07-11-20 点击数:


   在2006年10月份召开的“中国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上,经济学家、教授围绕流通产业的地位作用、流通业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商贸流通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流通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等进行了研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对流通产业的地位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黄国雄教授首先引述了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工作委员会研究报告的一段话:“从全局来看,流通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已经完全具备了基础产业的全部特征”,他认为“这是2005—2006年度最具震撼力的思想结晶,是对过去近30年来中国流通业的最高总结”。流通产业具有基础产业的6大特征。

    (1)社会化。能否为全社会提供公用的产品和服务,这是衡量是否是基础产业的根本标志。流通业通过商业活动为全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社会中的每个人都离不开流通业。(2)贡献率。基础产业首先表现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流通产业是创造价值的。有理论表明,贡献率超过6%便成为支柱产业。美国已经实现了流通产业作为基础产业。(3)就业率。据统计,我国流通产业就业人数仅次于农业。(4)相关性。是指一个产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制约和影响的程度,是衡量基础产业的重要标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部门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流通。(5)不可替代性。只有交换才能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才能促进社会的分工和发展,只有交换才能解决人们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6)不仅关系商品价值,还能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关于流通理论的创新,不在于谁提出来?是不是创新?重要的是流通产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涌现出一批新生力量。黄国雄教授从流通理论创新、流通发展趋势和怎么对待开放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大家共同认为:现代商贸流通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

    流通业创新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商务部研究院赵萍博士阐述了自己对“流通产业集群”的理解,即“以流通产业为龙头的相似相关产业在一定区域内的大量集聚,并在流通产业集群信息的引导下,企业之间形成完整的内部分工体系,为区域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和引导。“其作用是:(1)相关性和辐射作用。她通过研究发现,流通产业集群与宏观经济相关性弱,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强。比如浙江的义乌和绍兴就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的产业链。(2)积聚与扩散效应。流通产业集群可以带来规模经济,节约社会成本。从经济效应来看,可以带来社会分工的深化,企业联系的加强,区域资源利用率提高。从社会效应来看,可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商品服务,其本身就是社会性、全民性的经济活动,涉及区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3)资源整合能力。据调查的280多个城市中,有160个城市都有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但是现在的更多是产业集聚,只是空间上的集中而没有紧密的内部分工。产业集群并不是要塑造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而是要塑造产业和市场中的制高点。(4)促进区域从竞争走向合作。目前重复建设严重,在长三角地区,上海与浙江的产业同构率为76%,上海和江苏的为82%,江苏与浙江的为97%。如果流通产业集群发展得好,形成好的统一标准,产业同构问题就可以得到缓解。(5)品牌塑造作用。比如上海,曾经出现过很多知名品牌,如罗蒙西服,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他们都有一个“上海制造”的共同帽子。当时人们提到上海制造,就对其产品产生依赖感。这就是区域品牌对单个经营主体的促进作用。(6)横向与纵向合作。在流通产业集群中,不同企业之间是竞争、合作、共生的关系。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弱,与大企业分层协作,有利于寻得生存的空间。

    哈尔滨商业大学副校长王德章教授通过建立对应的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流通业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结论是(1)现代流通业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日益加强。流通业增加值每增加1%,可带动GDP增长1.232%(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其先导作用突出),会拉动消费相应增长1.027%。(2)现代流通业已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现在制造业对就业贡献率第一,流通业位于第二。但是流通业对就业贡献率的加速度快。流通业增加值每增加1%,会使就业人数增长0.35%。因此,在扶持大企业集团的同时,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其为扩大就业多做贡献。(3)流通业已成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城市综合竞争力主要是生产力、流通力和文化竞争力的乘数;大流通企业集团和新型业态已成为区域经济的亮点。一个地区的购物中心、超市等经营的规模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和经营水平,他们的商业活动,推动着品牌产品的传播,对区域消费时尚和消费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商贸流通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湖南商学院柳思维教授等提出:(一)商贸业是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的非替代性产业:(1)商贸流通业加快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2)商贸流通业天然具有调节区域产业结构的作用;(3)强大的商贸业和专用化市场可大大降低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本;(4)依靠商贸业和市场可以代替政府解决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难题。(二)商贸业可以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1)买方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与销路约束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2)商贸业具有跨越行政区域开拓市场的巨大能量;(3)商贸业与市场能有效增加一个区域的经济能量,形成良性循环;(4)依靠商贸业和市场可以使一个区域形成“商贸带动经济增长模式”。例如浙江义乌以商兴市。(三)现代商贸流通业是加快区域工业化发展的先导产业:(1)商贸流通业为工业化提供动力与导向;(2)商贸流通业促进工业规模扩大和结构改善;(3)从工业再生产过程的首尾两端促进工业产业良性循环;(4)刺激工业技术创新,提高工业产业竞争力。(四)商贸流通业是加快区域城市化发展的支柱产业:(1)商贸流通业是城市活力的基础,没有商贸业的繁荣,城市是“孤城”与“死城”(2)商贸业是城市化进程中吸纳大量农村劳动者就业的主渠道;(3)商贸流通业是增强城市功能与构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4)商业文化影响城市文化的发展;(5)城市群、城市圈都离不开商圈。(五)商贸流通业是实现区域全面小康目标的关键产业。(1)全面小康与消费需求的上升,消费需求最终依靠商贸流通实现;(2)现代商贸业可以促进区域市场体系的完善,以适应全面小康的要求;(3)现代商贸业可以优化供给结构,全面提升消费质量;(4)商贸流通业可以激活刺激最终消费需求,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六)商贸流通业是构建和谐区域的标志性产业:(1)商贸流通业状况直接决定区域市场环境;(2)市场环境直接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程度;(3)商贸流通业状况反映一个区域的对外开放程序与投资环境;(4)商贸流通业不仅影响区域内经济和谐,也影响区际间经济发展的和谐度。

    我国流通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王德章教授认为,流通业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个别业态盲目超前发展,总体发展滞后影响先导作用的发挥,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较大。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缺乏统筹城市经济与流通业发展的意识和法规;对流通业的先导作用重视不够;企业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他建议:(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宏观调控力度。(2)通过规划等措施统筹流通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3)培育和扶持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大批发市场的发展。(4)加强现代流通业在促进东、中、西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5)积极发展以连锁经营为基础的现代物流配送。

    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徐息和副司长认为:流通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转折期,还存在一些矛盾:(1)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村流通组织不发达。(2)诚信体系亟待完善。(3)连锁批发、零售商和供应商及关联产业之间的公平交易准则没有建立。(4)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彻底有效解决。(5)流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还不够显著。(6)如何兼顾大型流通企业与中小流通企业的流通发展力。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解决,但现在理论研究中焦点分散。认为不仅要从制度、法律、管理等方面探讨,更要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在深度广度上有所突破。相比于工业制造业领域,商业领域的理论研究相对比较弱势。

    南京财大高觉民教授提出流通经济学与区域经济结合,藤田昌久和克鲁格曼的合作产生了新的经济理论,如空间经济学、聚集经济学等。他认为,中国商业发展处于严重的不均衡格局。表现(1)流通企业规模小、辐射力弱,征服力不够。(2)中国各地的同质发展。如搞物流业,大家一起搞,规模无差异。(3)行政区划导致不均衡。改变行政和区域的规划,经济的发展要整体研究。(4)诚信问题。伦理道德的滑坡,导致了商业经营的链条不长。他提出:区域发展与流通先导。流通先导是市场经济演绎的最终结果。如果超市搞企业链条,吸纳大量就业,吸纳资源,都展现出流通的先导地位。解决不均衡问题:设计格局空间:一级空间要流通融合;二级空间城乡要合理化,城市圈,城市群统一均衡态势;三级空间,城市商业街、CBD辐射远,新农村商业建设上,采取合作制、新商业雇主制。

    西安交大经济与金融学院冉净斐博士认为:过度竞争已经存在于我国的流通领域,诱因是产品同质性和行业的可自由进入性。如何解决流通领域的过度竞争问题,是采用产业政策规制还是让市场机制自由的发挥作用?从过度竞争到有效竞争是市场自发形成过程。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他认为流通企业的规模差别可以阻碍过度竞争。

    山东商经学会会长靳兰香研究员认为,外资的进入是一把双刃剑。目前我国的民族零售业发展状态还可以,但外资独资化的趋势凸显,目前外资的优势还没有彻底的显现出来,日后的挑战可能更大。她建议:(1)政府要建立政策体系,要保护民族零售业。(2)向流通大企业、企业集团的方向发展。向企业连锁化方向发展。(3)寻求战略联盟。(4)配合企业制度和管理创新。(5)注重信息化建设。(6)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

    广东商学院王先庆教授对广东流通业滞后于制造业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流通业和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意义重大。度量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调程序,可从四个方面考虑:流通总量和制造业总量的比值;流通现代化程序和工业现代化程度的比值;产品销售率、最终消费率、存货的比例;产品销售费用和制造费用的比例。广东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相对经济总量、制造业的规模等而言,流通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整体经济和谐发展的严重障碍。他指出,探求流通业和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找到流通业发展滞后的深层次原因,研究解决流通业滞后的原因是当前流通研究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零售商跨国扩张的影响

    北京工商大学徐振宇讲师对零售商跨国扩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一)零售商跨国扩张对零售业“生态”有影响;对制造业有影响;对制造商内部的纵向关系有影响;对国际分工格局有影响;还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从全球范围内来看,零售商的跨国扩张有可能带来多方赢的结局。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刘世磊分析了国内零售企业加速扩张的问题,认为与已较集中的发达国家零售业相比较,中国零售市场集中度有待提高。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胡葳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环渤海地区流通业发展做出综合评价,指出问题:(1)商品市场发展规划缺少统筹安排。(2)聚集交通远远大于辐射交通,流通产业没有发挥应有作用。(3)外资引力相对薄弱。并提出了建议:(1)建立区域内高层领导工作交流协调机制。(2)加强区域流通资源的战略整合。(3)建立区域大市场发展信息交流平台。(4)建立区域内统一协调的市场法规政策体系。(5)建立政府与行业组织间的新型合作关系。

 

作者:佚名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