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徐从才正文
徐从才:加入WTO后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来源:《南京经济学院学报》 200006 发布时间:2006-4-3 点击数:


【译 者】ovation/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内容提要】从GATS和中国与其他WTO成员国双边协议承诺的有关内容分析,中国流通业将面临着入世之初的严峻挑战。这种挑战是全方位的,同时也是双向的。冲击最大的领域同样也是改革与发展最具潜质的领域。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中国流通业的改革与发展问题。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流通业的发展来看,其战略重点在于推进流通产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
【英文摘要】The Chinese circulation industry will be faced with rigorouschallenges i n the initial stages after China's entrance into WTO according to analyses on GATS and related contents promised in the bilateral agreement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member states of WTO respectively.This kind of challenges are of complete bearings,and are also of two-way at the same time.The fie lds to be impacted the most heavily are the fields having the most potenti alities i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s well.So we should consider the pr oblem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irculation industry from the strategic angle.The strategic focal point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 f the Chinese circulation industry at the present and in the coming period are to push on its system 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techno logical innovation.

【关 键 词】WTO/流通产业/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WTO/circulation industry/system i

    中图分类号 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457 (2000) 06-0001-07
    中国即将加入WTO,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GATS)和中美以及中国与其他WTO成员国双边协议承诺的有关商业开放的内容,中国流通业将面临着入世最初阶段的严峻挑战。

    从外贸体制来看,加入WTO以后,国有专业外贸公司的垄断地位将基本上被打破,外贸经营权的获得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各种所有制的贸易公司在资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都可以从事对外贸易。打破贸易权的垄断,是内外两个市场消除壁垒的需要,同时也为国内各行各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拓宽了通道。在垄断性的贸易体制下,国内生产企业对外部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信号反应灵敏度较低,中介成本较高,其国际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种贸易体制的束缚。曾经作为政府行为的国有外贸体制,不仅与世界市场的通行贸易规则不相符,而且其营运成本之高,已越来越成为国家财政的负担,以至不得不以大规模的出口退税和人民币的变相贬值来维持其生存。打破贸易垄断,就是从根本上摆脱政府行为的重商主义体制。通过多元化的竞争性贸易体制,我们才有可能进行制造业和贸易业、金融业和进出口业、内贸和外贸的重组,形成真正的中国跨国企业集团。与此相关的是,外贸体制和规则的国际化和透明化都将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从内贸体制来说,传统的商业界限在WTO规则下将被冲破,各种分销业和辅助分销业的市场准入将全面开放。所谓分销业,是指流通领域的主要环节,包括进出口经营、批发、零售、修配服务和运输;辅助分销业则包括租赁、快递、储运、货场、广告、技检分析和包装。流通领域各个环节全方位开放,将对中国流通业带来全新的经营方式和理念。

    世界贸易组织旨在推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它对我国的最大冲击在贸易和金融领域,而对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最具有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也正是这两个领域。贸易体制和金融体制的国际化,不仅包括政策观念的更新,而且还包括整个国家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更新和提升。因此,在此过程中,改革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而且它们的共同动力都是开放(包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两个方面)。本文拟就中国加入WTO后流通业的改革和发展战略问题作一些分析。
    流通市场化与市场制度化:流通业面对“入世”挑战的制度创新

    中国加入WTO,就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如果我们简单地罗列出WTO的基本规则和机制,就可以直接找出我们在流通市场化和市场制度化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缺陷和差距。如无歧视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贸易自由化原则、透明度原则、市场准入原则等,实际上都是为充分的市场竞争创造有利的环境。在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种所有制之间展开充分竞争,是我们改革战略的根本目标之一。但是多年来一直被“诸侯经济”和部门利益所阻碍,流于字面多于行动。没有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优化配置,也不可能形成市场的均衡价格信号,或者出现市场信号的扭曲和滞后,从而也难以实施有效到位的宏观调控。这些显而易见的道理,必须经过强制性的规则执行,才能成为正常的市场行为。

    我们一直强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是在实践中仍有很大的难度。90年代以来,我国立法机构制定了大量经济法规。但是各地执法不严、法令多变、政大于法的现象仍相当普遍。借助于WTO机制,就可能把市场经济的法制化大大推向前进。WTO的贸易政策审议机制、争端解决机制、补贴纪律、服务贸易自由化、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等,不仅对于保证国际经济交往和市场融合是必要的,而且也基本上有利于保证国内市场的正常发育和完整统一。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市场经济框架内,如果不能建立起完整有力的审议、仲裁、产权保护机制,不仅无法使外资企业获得良好的投资环境,而且无法建立起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经济秩序。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依靠优惠政策和地区特殊待遇来吸引外资的做法将失去效力;但是依靠法制和市场秩序,可能对国际投资来源特别是跨国公司具有很大吸引力。对于国内各种所有制的企业,也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从中国流通改革的全局来看,市场化进程任重道远。首先,价格市场化的形成机制还不健全,经常出现“价格扭曲”和“比价复归”现象,价格市场化的管理机制还不规范,面对放开后市场价格恶性竞争的局面,政府尚无有效措施进行管理,有时不得不实行一些带有过渡性的措施(如倡导实行“行业自律价”等)。其次,剩下的几个品种的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因为剩下的几个品种的流通体制,有的是改革尚未直正触及的,有的是改革浅尝辄止的,有的是改革退而失守的(粮食、棉花、生猪等为例)。再次,在产权约束机制尚未健全的条件下推进流通主体市场化改革尚有许多障碍,如果从流通深化角度来看,资金流通市场化和劳动力流通市场化才刚刚破题。

    流通市场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利益调整过程,要通过市场制度化建设来建立新型的利益结构。市场的制度化包括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内容,即市场内在的竞争秩序,市场外在的社会环境秩序和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要求相一致的人的道德秩序。

    市场内在竞争秩序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交易界区的规定,即经济运行的产权制度及结构;二是交易条件的保证,即价格的形成机制。两者之间,前者是基础性的,也就是说,交易界区的规定是交易条件是以形成的前提。

    市场外在的社会环境秩序也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与市场内在竞争秩序中的产权制度相对应的法律制度体系,这种法律制度的核心作用是保证财产权关系得以实施;二是与市场内在竞争秩序中的交易条件相对应的政府干预措施体系,这种干预措施的作用一方面是克服价格机制本身作用的局限性(比如市场失灵区),另一方面是为价格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道德秩序则是上述两者赖以成立的精神文化基础,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人格精神力量,其核心是机会平等基础之上的相互尊重和信任。与传统计划经济并存的道德秩序带有浓厚的小农文化印记:恬于安静的封闭意识、因循守旧的无风险意识、自给自足的离散性意识。固定职业造成隔离,强化了社会的封闭和离散,过于庞杂的社会福利制度又滋长了城市居民的无风险意识和对政府的依赖意识。打破传统的道德秩序、建立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任重道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政府、企业、居民个人,追求物质利益并不可怕,因为一切经济关系的实质都是利益关系。问题在于,各个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其行为是不是建立在法制、规则和秩序的基础上。没有法制、法规和秩序,追求利益必然导致混乱和不稳定;没有法制、规则和秩序,追求权力更会导致社会动乱。
    中国加入WTO在即,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在流通市场化和市场制度化建设中加快步伐。

    (1)通过立法,拆除各部门、各地区的贸易壁垒,进一步推进商品市场和区域市场开放,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实行真正的内外无歧视政策。(2)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对国有商业(外贸、内贸、物资、粮食等)进行战略性改组和改造,提高流通企业的竞争力。(3)改革流通管理体制,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商品流通管理机构。我国目前的商品流通管理机构,基本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尽管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等问题没有能够彻底解决,应该按照国际惯例,理顺我国商品流通领域的行政管理体制。(4)加快我国流通开放的立法步伐。根据GATS的要求,我国应尽快制定流通业发展规划和商业网点的设置规划,制定开业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在过渡期内实行灵活的市场准入政策和渐进式的国民待遇原则,这些都需要通过各级人大和政府以立法形式予以确认。

    专业化与规模经营:流通业应对“入世”挑战的组织创新

    中国参加WTO,面对众多国外公司抢滩中国市场,如何提高我国流通业的竞争力,加快组织创新迫在眉睫。流通组织创新的目标是,在社会化的基础上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最大限度地提高流通效率。

    1.在社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推进流通组织分工专业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流通领域的各个环节的分工是一种行政性分工,这种行政性分工从根本上排除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一种低效率分工。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工是一种社会化分工,它要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区域之间的束缚,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一次汰劣存优的“筛选式”分工。

    首先,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分工原则,搞好各种流通形态的分工整合。所谓业态是指流通经营形态分工,是根据“如何销售”作为分工标准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流通业在长期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符合买方市场条件以及他们国家消费需求特征的比较成熟的业态形式,如超级市场、会员制商店、便利店、仓储式商店、快餐店等。同时,为了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降低经营成本、取得更好的规模经济效益,也探索出了以这些零售业态为基础的规模化的连锁经营的商业组织形式,如超市连锁、快餐店连锁等等。这些新型的零售业态和规模化的连锁经营形式,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成功,不少连锁企业还发展成为雄厚的跨国经营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的流通业态,并不是为照搬,而是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创新。创新的要义在于找出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同一市场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生产规模、生产结构、消费规模、消费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下流通业态分工的基本规律,从而使同一时间同一区域内流通业态分工得到高度整合,流通效益大幅度提高。我认为,流通业态分工整合的基本要求是三个方面:一是商品品种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是否一致,二是商品价格是否为同一商圈的消费者所接受,三是服务理念、服务质量、服务规范是否与消费需求一致。根据上述原则,在流通业态的分工整合上,既要防止拒不接受新型业态、歧视新型业态的问题,又要根据中国实际,大力扩大新型业态,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实行“跳跃式发展”。

    其次,在流通社会化基础上,推进物流专业化。从国外物流业的发展来看,其经历了专业—综合—专业化的分工轨迹。

    在60年代,传统的物流方式表现为仓储、采购、生产计划、生产库存、物料搬运、最终产品库存、订单加工、运输等等环节各自独立,分散进行,这些企业之间很少发生联系。80年代,上述许多功能逐步集中为物资管理和实物分拨两大部分。到了90年代,上述两大部分综合为物流活动。这一时期欧美等国家把供应链管理和第三方物流作为发展重点。所谓供应链,简单地讲,就是企业生产、分配产品以及提供服务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它包括物料来源、产品生产、运输管理、仓库管理,甚至需求管理,通过这些功能的集合,提供产品和服务给最终消费者。每一种供应链中,包括供应商、生产加工中心、配送中心和运输商以及零售商,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互利关系。供应链不仅仅是物品在供应链参加者之间的移动,也包括信息和资金的流动。有效的供应链设计、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分享、库存调节、生产协调等,可以导致低库存水平和更有效的运输,改进订单执行以及改善其他各种重要的商业功能。从上述意义上说,供应链管理是作为企业的一种战略功能,也广泛地视为有利于企业竞争和公司盈利的一种资源。从美国情况来看,不同产品的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5%~50%。典型调查显示,在供应链管理好的企业中,相应的成本只相当于一般企业的50%左右。

    第三方物流公司是世界上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新概念,这里所指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是独立的、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公司。它的功能是设计、执行以及管理客户供应链中的物流需要。现代第三方物流公司与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相比,其特点在于依据信息和知识,以最低成本,提供与之无差别的服务。

    美国1992年全社会物流成本是1650亿美元,其中第三方物流占2%;至1998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达到6060亿美元,其中第三方物流占7%;预计到2002年,全社会物流成本将达到6820亿美元,其中第三方物流占12.5%,年平均增长20%以上。

    第三方物流公司在美国方兴未艾的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美国公司普遍加强了对本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投资和管理,与之相比,物流非一般企业所长,企业又搞生产,又搞物流,遇到很大困难,于是,一批又一批生产企业开始把物流业务转给外部专门从事该项业务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担,由此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据统计,1977年—1981年,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物流成本高达16.8%,到1997年,物流成本大幅度下降到10.9%。这种成本的下降,显著地提高了美国产品的竞争力,是美国经济再度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阶段我们提倡实现物流专业化,其含义有两点,一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打破家家搞运输、户户办仓库、管理部门林立但职能分工不清的格局,实现在全社会范围内的物流分工经营和集中统一管理;二是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从而提高物流效率。

    再次,在市场化过程中推进劳动者刚性分工与柔性分工相结合,并注重通过劳动者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建立以高素质劳动者柔性分工为基础的劳动替代资本、技术的模式,推进我国流通产业高素质增长。

    2.通过兼并和连锁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

    我国目前流通领域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小、散、乱、差”,即数量众多而规模和实力弱小的企业各自为战,财力、物力、人力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群体优势,无序竞争造成市场秩序混乱,企业经济效益差。因此,从流通运行的角度看,商品流通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的关键,是提高流通企业的组织化水平。

    首先,通过推进企业兼并,组建商业流通“航空母舰”。从广义上讲,企业兼并就是两个以上企业的合并行为,因此广义概念上的企业兼并还应包括合并。狭义概念上的企业兼并应包括收购。企业兼并实质是企业产权转让的一种形式,也可视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它是资产重组、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主要途径。

    企业兼并的基本类型有:(1)横向兼并,它是指处在同行业、同一产业、同一类市场上的企业之间的兼并;(2)纵向兼并,这是指处在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不同类市场但却关系密切的产销双方,或不同生产阶段上的合作关系企业之间的兼并;(3)混合兼并,主要是指互相不存在竞争关系,有的甚至没有市场联系的企业之间的兼并。目前我国国有商业企业的兼并宜提倡同类企业的“同类兼并”和具有某种产销联系的“前向兼并”、“后向兼并”,以组建新型产销关系条件下的流通企业“航空母舰”。

    其次,通过发展连锁和配送,发挥流通网络的群体优势。连锁经营通常指在一个中心店的指挥和控制下,由若干采取统一经营策略、统一商号、统一货源、统一服务标准的商店组成零售店群体。连锁经营是现代零售业的重要组织形式,其基本特征在于,把现代化大生产的原理和意识运用于零售商业,在商品、服务、广告、店名、店貌管理方面实行标准化,在采购、配送、销售、信息处理方面实现专业化,确保商业的规模化群体经营优势,以“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确保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

    发达国家采取连锁经营的组织形式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一点也引起了我国的注意和兴趣。近些年来,中国的连锁经营得到了迅速发展,相当一批连锁店率先在沿海大城市站住了脚。但另一方面,目前的连锁商店,除少数外,大多只是“形似”而非“神似”。主要表现是,规模经济不足,统一化、标准化不到位,供货、配送硬件支持系统不够完善有力,从而使其内在优势即周转量大、周转速度快、成本低、价格低的市场竞争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小门小店”、“小进小出”、“慢进慢出”的现象比较普遍,失去了“明显低价位”对消费群体的吸引力,从而失去了连锁经营的本意。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体制上的,例如受到条条块块的局限,有客观环境上的,例如仅仅着眼于“解困”而不得不“找出路”,在原有的商业格局中简单“拼凑”、“收编”、“换招牌”。

    应当看到,连锁经营与中国传统的分散化、小型化、慢节奏商业体系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不可能从原有或现有传统思维方式的简单延伸中产生,而是意味着观念的转变和商业的革命。因此,中国要建立成效显著、不失本意的连锁经营体系,使之成为坚实可靠的经济增长点,就必须走出现有资源“人、财、物”简单重组的误区,实行“改造式”、“高起点”资源重组的新的发展思路。其重点是,从流通产业政策上突出强调和大力扶持规模化经营,通过体制改革,改变行行业业在本系统“大办”连锁店,实际上谁也办不大、办不象的传统局面,以资产股份化为纽带,以有实力的商业企业为核心,实行跨行业、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发展战略,以便从根本上解决资金问题、规模问题、标准化问题、管理问题、货源问题、配送问题、效益问题、成本—价格问题、经营效率问题等等。从城市居民家庭的整体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来看,中国已经初步具备支持连锁经营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只要紧紧抓住“规模化、标准化、低成本、快节奏”的精神实质,中国连锁经营有希望步入名副其实、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新阶段,并成为流通领域的增长点。

    构建电子商务主导模式:流通业面对“入世”挑战的技术创新

    20世纪以来,以电子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工作与行为方式不断发生着深刻变化,电报和电话的使用是人们感受信息技术的最早方式,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则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种基于互联网、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电子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为依托的全新商务模式——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便应运而生。与传统商务模式相比,电子商务模式有如下特点:

    (1)虚拟交易。通过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互联网络进行的贸易,买卖双方可以在网上提供信息并搜寻对方,通过信息的推拉互动,签订电子合同,完成交易并进行电子支付。整个交易都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无需当面进行。

    (2)直接交易。电子交易大大简化了商品流通环节,提高了交易效率。电子交易利用电脑网络快捷、便利的通讯手段,在更广阔的时空里实现了商品流通信息的咨询、交换,以至直接开展网上贸易。在这里,Internet用一条前所未有的纽带把全世界的商品供需双方联系在一起,客户在不与商家碰面的情况下即可完成意向洽谈、看样订货、实际购买和支付货款的交易全过程。电子交易模式的出现,取代了商品流通中大量的中间行为,商品代理制、分销商、层层叠叠的批发,以及展览会、展销会等都有可能随着电子交易这种新型销售方式的崛起而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3)实时交易。电子商业时代的交易是当场交易,即实时交易,服务的特征为不间断的全天候型。电子商业的实时交易运作的神速,可以称为“商业的魔术”。电子商业的电子商店是一个全天候永不关闭的展览厅,可供访问者随时参观和接受反馈意见。

    (4)便利交易。电子商业在时空上缩短了距离,可以免去交通工具和节省时间。在电子商业时代,电子通讯将完全代替交通,这是电子商业的一大特点。很多商业活动可以在网上完成,不必到商店办理。有一个统计数据表明,日本一家制造企业按传统的方式实现销售100万美元的目标,要花费一个人100公里的交通费和10个小时的时间;如果利用网上完成,则可以节省这部分的费用和时间。对于家庭购物更是方便,有人作过一个测试,一个普通的三口人家庭,要购买其生活所需品,每个月花费在购物上的时间是15~20个小时,如加上交通时间,那就更长了。在网上购物,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自己所需的产品,节省了大量的购物时间。

    (5)透明交易。买卖双方从交易的洽谈、签约到货款的支付、交货通知等整个交易过程都在网络上进行。通畅、快捷的信息传输可以保证各种信息之间互相核对,可以防止伪造信息的流通。例如,在典型的许可证EDI系统中,由于加强了发证单位和验证单位的通信、核对,所以假的许可证就不易漏网。海关EDI也能帮助杜绝边境的假出口、兜圈子、骗退税等行径。

    (6)高效交易。由于互联网络将贸易中的商业报文标准化,使商业报文能在世界各地瞬间完成传递与计算机自动处理,将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过程无需人员干预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传统贸易方式中,用信件、电话和传真传统信息,必须有人的参与,每个环节都要花不少时间。有时由于人员合作和工作时间的问题,会延误传输时间,失去最佳商机。电子交易克服了传统贸易方式费用高、易出错、处理速度慢等缺点,极大地缩短了交易时间,使整个交易非常快捷与方便。

    (7)优质交易。顾客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与厂家见面和交谈,与每个厂家都有实时的联系,建立对话关系,这是印刷品和电话广告没有办法做到的。顾客可以在网上听取厂家对商品的介绍,厂家也可以解答顾客的疑问,这样会有良好的顾客关系和销售成果。

    我国的电子商务系统处于初始阶段,而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尽管我国信息技术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电子商务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无论硬件和操作技术都尚处于初始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实际水平相差甚大。由于市场全球化正在迅速推进,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势头正在对我国形成越来越明显的压力。在当今世界,要维护国家利益,要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全力提升国际竞争力,而运用电子商务已成为强化竞争力的必备手段。不掌握这一手段,就会在竞争中处于极为被动的境地,并可能由此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当然,我们也必须正视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困难。发达国家是在网络非常发达、计算机普及率很高的情况下发展电子商务的,我们则是在网络欠发达、计算机普及率很低的情况下发展电子商务的。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已经面临或将要面临的问题远比发达国家多得多。为此,构建我国电子商务主导模式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在积极参与电子商务国际框架构建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总体框架。发达国家认为,互联网是已诞生的第一个全球性媒介,不能采用传统的各国独立的方式来发展。为此,他们不仅正在努力说服各国放弃独立发展电子商务的方式,而且积极谋求制订电子商务国际规则的主导权,以便将其在该领域的现有优势转化为永久优势。目前电子商务的国际谈判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之间,这样的国际磋商机制与互联网的基本原则是不相符的,不利于国际框架的形成。因此,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并逐步起到主导作用,努力建立一个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电子商务国际框架。同时,要认真研究借鉴国际经验,吸取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尽快出台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总体框架。坚持在国家总体框架下,实现政策的统一和组织的协调。

    2.重视发展电子商务应用技术,实现商务活动各环节技术功能的衔接与平衡。交易洽商、交易决定和履约是商务活动的三大阶段,包括信息交换、交易合同签订、货款支付结算、货物运送交付以及售后服务保证等若干环节。目前就一个区域来说,尚未形成与商务活动全过程电子化所需的综合技术载体,因而难以实现全过程的电子商务。
    近年内需要解决一系列关键技术,如网络导购技术、网上交互技术、网上支付技术、网上安全技术、商用服务器技术、商业智能技术、触摸输入技术Jave技术以及电子商务标准化技术等。交易前、交易中和履约各环节的技术手段和信息载体条件在功能上逐步衔接起来,更多的商务环节实现电子化,完整意义上的电子商务才能逐步形成和推广。

    3.大力发展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技术,来支撑和积极推进商品流通的现代化。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技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仓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包括商品检验、分析、保养、防护技术以及流通加工的相关技术和仓库货物的装卸、计量、储存、发货、进货的调度、监测、控制和业务管理等相关技术。运输技术包括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运输调度、运输安全、运输效率、运输包装、运输装卸等相关技术。这些技术对实现物流现代化十分重要,因为它属于物流基础技术。(2)流通加工技术。流通加工是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性生产,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为用户提供方便,提高物流效率与减少损耗,也有利于促进销售。如:钢材的开卷、剪板加工,商品混凝土加工,动力配煤、木材的加工,再生资源加工;肉类分割与小包装加工,蔬菜、水果小包装加工;日用工业品分检、配货、包装加工;饲料加工、粮食加工、油脂加工等等。这些技术属于流通中的传统技术,并与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紧密相关,但多年来没有很大的改变,所以是今后流通部门提高技术水平、扩大服务领域的重要方面,也是流通领域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用武之地。(3)标准化、计量与质量管理技术。商品流通中的标准化是指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围绕其经营活动制订、发布和实施有关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标准,以获得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最佳流通秩序和社会效率的活动过程。要十分重视流通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与执行,并逐步向国际标准看齐。

    电子商务作为21世纪的主导商务模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经济转型的又一次严峻挑战。在正确的发展思路指导下,借助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电子商务必将会有效地提升我国的流通功能,极大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作者:徐从才  编辑:janncylily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