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陈文玲正文
陈文玲:现代流通发展的理论内涵
来源:《商业时代》2004年第30期 发布时间:2007-8-4 点击数:


  国际化、社会化、信息化、多维化、物流主体化大流通的形成,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形成现代经济中实物经济与虚拟经济两个轮子的基本动因。把握当代流通发展的理论内涵,认识流通的概念、内涵发生的革命性变化,才能保证推进现代流通思路的清晰。
  
  现代流通是全要素流通
  
  进入流通的要素禀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流通中的要素禀赋以有形的、刚性的、有物质载体的形态为主,如以有形商品、有形货币、有形资本、有形资产的流通为主。现在更多无形的、柔性的、没有物质形态的、更高级的要素禀赋进入了流通,如无形商品、无形货币、无形资本、无形资产等进入流通。

  在商品流通中,原来以实物流转为主体的商流分流为商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等,分流为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在产权交易中,原来交易中固态的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分流为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可分割、可交易、可流动的以无形形态存在的无形资产。原来以产业资本为基本形态的资本循环与周转,分流为产业资本的流通、商业资本的流通、货币资本的流通、金融资本的流通,或分流为有形资本的流通、无形资本的流通或虚拟资本的流通。原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媒介——货币,分流为与金银保持一定比价的有形货币和代表信用关系的无形货币。原来以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度量的劳动力价值和使用价值,分流为可以以此度量的和难以以此度量的人力资本和创造价值,劳动力体力支付在被使用过程中占得比重越来越小,而脑力和智能的支付在被使用过程中发挥得效力越来越大。以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为例,目前国际大企业这二者比例已经达到1:2或者1:3。根据国际合作发展组织的测算,美国1995年1/3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在50%-60%。无形资产的比重在企业产权交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现代流通是全开放流通
  
  当代流通已经跨越了国界,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如果说过去流通受容量和密度、规模和速度的限制,不能实现真正的国际化,那么当代流通通过高科技、高智能和现代化的营销手段,把几乎所有国家的分工和交易都纳入国际化大流通的轨道。生产的社会化、需求与消费的社会化、服务的社会化、资本的社会化、信息的社会化,可以说进入流通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载体,都变得越来越社会化了,流通的社会化是所有进入流通的要素禀赋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资本的流通、货币的流通、劳动力的流通、商品的流通、产权的流通都已实现或正在实现国际化,特别是由生产的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发展成的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更引起了流通的量变和质变,如果说以前的流通主要局限于国际范围内的商品流通,那么社会化大流通的国际化发展,则把世界范围的全部流通物囊括在其中。世界经济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越来越呈现出整体化、融合化的特征,流通的国际化正是现代流通跨过拓展过程在空间范围的展现,人类世界发生着更加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化过程。

  信息进入流通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黏合剂,这是当代流通最显著的特征。流通的本质是开放,是运动,是不断地在流通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在当代流通中,既有实物形态的物质替换和流动,又有以无形为特征的能量释放和组合,还有信息的生产与传输,信息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使流通成了一个开放的非线性、非单一性、非均衡性的多维化、混沌化和网络化的崭新体系。从绝对意义上讲,流通是没有边界的,流通所能到达的边界是不确定的、是无形的,如果没有人为的交易障碍,如闭关锁国政策、禁运、经济制裁或关税壁垒等,如果流通的自然屏障已无法发挥作用,交通运输比较发达,如果高科技使商品自然属性的缺点得以克服,保鲜、冷藏、防震等技术完备,那么流通所能达到的边界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或企业的流通能力。
  
  现代流通是全过程流通
  
  工业化初、中期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相对独立的形态逐渐隐退,其边界亦愈模糊。由于进入流通的要素禀赋、特别是以无形为特征的流通物的迅速扩张,使流通的规模空前膨胀,以至使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日益融合,社会的分工和交易都被流通的“囊袋”所吞食。生产是流通中的生产,更多的产品无法在一个国度、一个工厂、一条生产线或一个工序完成;分工是流通中的分工,社会化的流通把各个“部件”配置在所能发挥效用的地方;交易是流通中的交易,所有有形的和无形的要素禀赋,其交换价值的实现必然伴随着自身的流动;消费是流通中的消费,消费的施动者就是流通中劳动力所有者、资本所有者或企业家等以人的形态存在于社会的有生命、有思想的生灵。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混沌状态的社会化大流通确实呈现出无规律的规律、不明晰的明晰,不仅流通一般与社会化大流通的边际界线很难划清,也很难确定互为交叉迭合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后工业经济等的边际界线。不仅实物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边际界线很难划清,也很难区别正在加速分流的各种流通中要素禀赋物的边际界线

  原来意义上的空间充斥着密布的信息网络,铺设着人们难以看到的“信息高速公路”,更多的交易活动借助因特网瞬间完成,空间成了流通无限膨胀的新领域。我们感受到的流通的现在也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现在,而成了若干体现流通过去的时间反演,现在得到的信息正好反映着过去,而将来得到的信息则刚好反映着现在,正如布罗代尔所说“如果说经济的一个特点是它超越其空间,是否可以说其它集合也同样如此?所有集合全都吞食空间,尽力扩张,画出一层又一层的屠能式圆圈。”社会化大流通这个“屠能式圆圈”,成了所有要素集合的集合,形成了一幅蔚为壮观、千姿百态的“流通景观”。
  
  现代流通是大发展流通
  
  传统的计划经济把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认为生产是起点,是起决定作用的,而消费则是终点,是受生产支配的。在这种体制下,各种要素禀赋都是凝固的,不流动的,刚性的,整个经济状态是短缺经济,必须拿短线产品来平衡社会关系。在这种体制下的流通是以生产为起点的分配过程。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流通刚好把经济运行的起点颠倒过来,消费需求是经济运行的起点,消费决定生产,决定整个经济运行的过程。市场有多少消费需求就生产多少商品,消费需求是社会再生产周而复始的起点。如何满足即期的消费需求,开发潜在的消费需求,创造崭新的消费需求,成了市场经济运行经久不竭的活力,也是现代流通周而复始的起点。围绕市场消费需求所进行的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就是社会化大流通的过程。现代流通之所以成为引导生产、引导消费、引导经济运行的先导性力量道理就在于此。

  市场经济越发达,流通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转轨快,实质上是由于流通生产力率先发展,在开拓国际市场中起到了先导或导向作用,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形式的不断调整,由此构成了国家持续增长的竞争力。只有充分认识并懂得现代流通,才能使整个经济运行的的方式根本转变,经济运行的质量迅速提高。(此文作者系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副司长)

 

作者:陈文玲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