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陈文玲正文
陈文玲: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
来源:《商业研究》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07-6-20 点击数:


   摘要: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是党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的战略举措。目前,我国农村的三农工作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时期,整个农村工作将要发生革命性、根本性的变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经济发展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于农村的流通工作重视程度确实是空前的。在党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这是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距的重大举措,也是针对中国国情做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关于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农村商品现代流通体系,一些理解和看法,分三个方面的题目进行探讨。
  
  一、我国的农村三农工作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
  
  目前,我国的农村三农工作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到了非常重要的转型时期,整个农村工作,将要发生革命性、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中央关于反哺阶段论的提出

  关于反哺阶段论是2006年中央的文件提出来的,胡**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目前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实际上,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因为我们国家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是二元经济。所谓二元经济,就是由于制度的安排,制度的设计,形成了城乡不同的制度的安排。比如人口的流动,农村是农村户口,城市是城市户口;比如资源分配,城市是城市,农村是农村。整个城乡二元经济是我们国家计划经济形成的最典型的一个经济特征。那么反哺阶段论的提出,是经过28年的改革开放进程,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已经有了显著性的提高。我国的经济总量目前已经上升到国际行列的第四位。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20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32位,上升到第3位。我国的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几亿美元,80年代的几十亿美元,90年代初的几百亿美元,上升到目前超过万亿美元,上升到世界第一位,表明了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迅速提高。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得到快速的发展,工业化的程度得到迅速的提升。因此,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已经有了相当的经济基础。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二)中央国务院的总体政策趋向

  中央国务院的总体政策趋向是六个字,即“多予、少取、放活”,这是对农村三农工作的一个基本的政策趋向,或者说是总的政策趋向。我们国家从2005年开始,免征农业税,取消了几千年以来的皇粮国税;到现在为止形成了对农村的三减免、三补贴。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实行两种补贴,实行农机具购置的补贴,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湿地的补贴。2006年年1号文件提出来,2006年粮食直接补贴的金额要占整个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直补比例大幅度上升,要把好处给农民。

  (三)投资重点的转移

  国家财政投资的重点,从过去主要以城市为主,转向今后主要以农村为主。特别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总理讲话中都提出来,今后国债资金用于基础设施部分的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固定资金投资的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公共财政的支出中,科教文卫社会事业发展的部分,主要用于农村。因此,这就意味着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财政转移支付的重点、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将从主要以城市为主,转向到以农村为主。

  (四)党和国家的工作布局

  连续几年,中央和国务院每一年度的工作总结,三农工作都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所谓“重中之重”就是指所有的工作中的最重要工作中的重点工作,不能比它更重要了。在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当时江**总书记曾经在会议上说:“中国的三农问题,这是我整天睡不好觉的一个主要问题。到底怎么解决三农问题,这是我觉得最操心的问题。”那么朱镕基总理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把三农问题放在所有工作的第一项。新一届政府,胡**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不管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还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农村工作的重视,对于农民生存环境的改善,对于农业的发展,都是每年的重点工作。

  (五)在制度设计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多年以来,我国的制度设计、制度安排,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安排。近年来,这种制度的安排朝着城乡一体化的制度设计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城乡一体化的制度设计,包括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制度设计,现在已经开始了,而且正在加大力度。主要包括:城乡的人员流动的这种制度安排,打破过去城乡二元的这种人口政策,促进劳动力的双向流动。按照农业部的统计,目前农民工进入城市的,已经达到了1.3亿。第二个,关于社会救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救助体系目前是城乡一体化的设计,包括城市的低保人群,农村的特困人口及五保老人的制度,是按城乡一体化的制度设计的。第三,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已经开始着手于城乡一体化的设计。比如医疗保障制度,过去医疗保障是局限于城市的职工,到2005年,覆盖人口达1.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0左右。现在的医疗保障,是要加快建立以农村合作医疗这样的制度为保障的农村的这种基本医疗保险,经过几年的发展,普遍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到2007年,政府提出要覆盖到80%的农村人口。城市的医疗保险,正在制定医疗体制改革的方案,实现从职工的医疗保险向全体市民的医疗保险过渡,即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最基本的医疗服务需求,真正解决农村农民因病致贫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城乡的一体化的制度设计,它是要分步实施的,比如说医疗保险,现在一些的发达地区,像江苏无锡,它现在已经把城乡一体化的这种社会保障、医疗保障都已经建立起来。一些中部、西部地区比较贫穷,有的农村10元钱都拿不起,现在应采取分步实施、有区别的对待。要把农村的最基本的医疗服务,看病难、看病贵、有病不看的问题解决,2007年要覆盖80%,有条件的地方,可能要覆盖100%。

  (六)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从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到朱总理2002年卸任,总共发行国债投资,带动社会投资3.25万亿,着手了几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个是电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一个是粮食流通体系,粮库的建设;还有一个就是灾后重建工作和一些重大的项目。我国经过近2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几年的发展,城市的面貌,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上完成。笔者认为,城市过渡超前,过渡规模,过渡奢华,拉大城市框架,拉大几十平方公里,甚至是几百平方公里,很多城市,连外国人来了看了,也说不亚于美国和欧洲,所以有人说,中国的城市像欧洲,中国的农村像非洲,可见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度滞后,过度落后。我国今后投资的重点就是要投向农村,特别是“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在未来五年实现村村通。实现所有行政村道路的硬化,柏油化,解决农村道路问题。

  (七)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也叫城乡服务均等化,从政策的导向要向着这个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际上是我国重大的战略布局。是真的从城乡两元结构的制度安排,两元的经济发展水平转向一体化设计的开始。
  
  二、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失衡及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失衡问题

  第一个失衡,是投资消费的结构失衡。主要和世界发达国家的投资和消费占经济增量的比较。到2005年底,消费占经济增量的比重下降到历史最低点55.3,而最近几年投资的比重都在40%以上。因此,我国的消费总体不足,消费需求对经济拉动的力量总体不足。消费率低,主要是表现在最终消费率低,消费占GDP比重低。其中重要的就是还有一大块市场,还没有真正启动起来,真正活跃起来,真正的发展起来,那就是农村市场。按照目前统计,农村人口占60%左右,城市人口占接近40%。城市的市场占80%多,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70%多,而农村的消费市场占20%多,这个比例正好相反。城市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3.22倍,也就是3.22:1。我国现在的基尼系数是0.457,是我们历史上最高的时期。因此,消费问题,主要还是农村消费问题。城市释放的消费量,是很大的。但是城市也有低消费群体,就是过去的工薪阶层,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等几个群体。但是高消费、奢侈性消费,更高层次的消费,还是集中在城市

  第二个失衡,就是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结构失衡。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发展,大城市再向超大城市发展。很多城市都比改革开放前扩大了一倍。而现在农村18亿亩土地,土地面积已经达到了历史最低点。因此,农村和城市发展结构失衡,最后的矛盾点还是集中在农村。

  第三个失衡,是一二三产业的失衡。主要表现在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低,农业的人口多,创造的产值低。不少农村,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农村已经是空心化了,大多是“38、61、69部队”,以妇女、儿童和老年为主体,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第一产业科技含量低,产业水平低,现代化水平低;第二产业虽然迅速发展,工业化的进程是大大的加快了,但服务业的水平也还是相对的低。第三次经济普查的数据,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增加值的40%,比发达国家低30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5-20个百分比,甚至比很多发展中国家还要低。

  第四个失衡,就是区域发展结构失衡。区域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东南沿海率先发展,国家经过几年的区域战略的调整,国家实际整个区域的布局应该从四条线来考虑。

  一条线应该是东中西,东北,这几个板块的战略布局。东部,东南沿海,实现两个率先。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需要东南沿海加快发展,率先发展,更高水平的发展。而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为了缩小西部与东部的差距,东部最发达地区——广州,和西部生活水平最低的贵州、西藏,相差13倍。因此,开发西部,制定了优惠政策。一是加快资源的转化,二是要保护整个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用消费品(轻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鞋帽、箱包、服装、纺织、玩具发展到世界上规模最大,已经大到了全世界每个人平均要用中国生产的3米布,要穿中国生产的两件衬衫,一双半鞋。但是,装备制造业严重落后于整个世界发展中心,在出口商品当中,除了鞋帽、箱包、服装、玩具、家具这几大类传统商品外,机电商品的出口量占整个出口的45%,但是机电商品的进口量占50%之多,比出口量高5个百分点。出口机电商品,包括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等,价格越来越低,而且有些商品的核心技术还要交专利税。我国出口的商品价格一路走低,就是因为缺少名牌、缺少最终的市场渠道,缺少国际营销的水平和能力,缺少国内企业的协调和配合,恶性竞争,相互竞价,这是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问题。振兴东北的提出就是要发挥东北在一五、二五乃至五五时期已经形成的装备制造业的优势,振兴装备制造业。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这样一条东中西互动,加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就使区域的战略布局基本形成。
 
  第二条线应该是“十一五”,规划提出来的,中国要化分不同的区域,形成四个功能区。一个是优先开发区;二是重点发展区域;三是限制开发区域;四是禁止开发区域。这个就不能按照中东西了,每一个省,或者说每一个市,都有不同的区化。

  第三条线是经济发展圈和经济发展带。经济发展圈和经济带已经纳入国家的战略规划中,主要有四个: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和海峡西岸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实际上就是一个省——福建。福建省委书记在去年中央经济会议上说:“福建虽然是一个省,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关系到我国台海战略的问题。因为台湾执政的基础是台湾的农民,台湾农民比较中国内陆和台湾,最大的参照系数就是福建,就是比较福建的农民,福建的农业,福建经济的发展。”因此,一个省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整个国家的问题。

  第四条线是还有几个大的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比如号称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长三角城市群,由16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还有中部的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城市圈,如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等等。经济发展的格局,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结构,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要多条脉络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从农村的流通问题来看,主要有十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农村的市场化程度低。我国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城市,产业批发占55%,销地批发占45%,但是销地批发主要集中在城镇。整个市场化,在中国主要体现在城市。当然城市和市场是一体的,但是现在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它就是有一个市场的一体化设计问题。而且农村市场,还是低端市场,初级市场,原始市场,或者叫原生态市场。我国现在的广大农村市场,都是现金市场,现货交易市场,现买现卖市场,没有远期的合约,远期的现货交易。鲜活商品的交易也处于原始状态。所以,市场化程度低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批发体系也不健全,它都是自然生成的。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它都是政府财政支持,或者税收减免,或者政府投入相当资金的这样的带有公共品性质的市场。我国现在所有的市场,它都是自发产生的,包括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当然,商务部从去年开始推行双百工程,在全国改造成一百家大型批发市场,把它变成标准化的批发市场。但是整个商品流通体系没有真正形成多层次、多元化,满足不同需求阶层的,能够引导产业化升级的市场体系。

  第二个问题,就是商品化程度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品的商品化率达到98%,水果、蔬菜商品化率90%,水产品、畜产品70%,粮食农产品40%。但是,真正通过市场交易、交换,有顺畅的市场渠道的农产品,实现商品价值的农产品的比重相对还是比较低的。

  第三个问题,国际化程度低。我国的农产品,还没有完全走向国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只是一小部分,我国的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农产品质量标准低,农产品的卫生、安全系数低。农产品加工的链条也比较少,而真正形成品牌的农产品有国际影响、国内认知度的也没有几个。现在日本又专门设立了针对中国蔬菜检测检疫标准,增加了200多项检验检疫条件。在国内,对农产品、制造业的标准有很大的误差。一般认为,国际标准是最高标准,但实际上,国际标准是进入国际市场的最低标准。你达到这个标准,其实这是最底线标准,只有达到这个最底线的标准,才能进入国际市场。只有国家标准高于国际标准,行业标准高于国家标准,企业标准高于行业标准,这样的标准体系才能保证产品畅通无阻。因此,国际化程度低主要还是差距化水平低,管理水平化低,技术水平低。

  第四个问题,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产业并没有形成组织化的优势,除了一些企业办的生产基地,比如说养殖基地、中草药种植基地,有它的企业化组织之外,所有农户都是处于自然状态。没有经济人,没有第三方服务,也没有组织。计划经济时期靠组织,靠党组织,靠村支部。现在村支书首先要自己致富,然后才能带动别人致富。那么,怎么样来组织农民实现组织化经营?怎样实现产业化经营?实现规模化经营?怎么样使它的商品能和市场连接起来,能和国际市场连接起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现在的农村,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是处在无组织状态。促进农业产业升级需要龙头企业。笔者认为起码要有五个大方面的总龙头。第一个龙头,应该是商品市场体制。第二是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应该是连接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而不是单纯的生产型企业。第三个龙头是直接和城市的大的连锁经营体系。连锁经营体系,就是与大的经营体系相连接的这种链条,调整结构,和销售、需求直接对接链条。第四个龙头是未来政府应该做的很大的一项工作,就是现代物流体系,物流平台。怎么能使物流体系把农民的产品纳入到一个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中。第五个龙头是引导农民生产、种植和发展的信息体系。真正扭转很多农民信息不畅、盲目、茫然的落后局面。  

   第五个问题,标准化程度低。标准化程度低,实际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些行业、有些领域、有些产品缺少统一的标准。缺少和国际标准对接的标准体系,缺少超越国际标准的标准体系。转变国外标准当成国际壁垒的观点,主动促进企业提升标准、实现标准,提升产品质量,这是进入国际市场最好的通行证。

  第六个问题,信息化程度低。信息不畅,是最大的问题。信息流怎么能引导商流、物流,这是一个区别现代流通和传统流通的标志。传统的运输、仓储,它是分散的、分割的,加上信息的元素,信息流通的元素,流通过程成为一个连贯的过程,是一个预先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流程,它就是现代流通。因此,信息化的程度,实际上既是农村流通中的问题,也是整个流通中的问题。市场经济是通过交易和交换实现价值的经济,市场是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交易和交换,起点是消费需求,是客户价值,是订单。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是流通中的最大问题。所谓搜索信息的成本,也可以叫作交易成本,为搜集信息所付出的交易成本是最大成本。但是在信息社会,商流的过程,信息流的过程,资金流的过程,它是可以通过网络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可以把它的成本降到零,把效率提高到最高点。但物流的过程,它是不能被消灭的,只能被合理的设计、合理的规划,所以它需要把流通的问题,变成一个信息化引领的过程。因此,信息化的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整个能不能推进现代流通进程,形成新的流通体系这个重大问题。

  第七个问题,专业化程度低。所有的流通,包括农村的生产,农村的整个组织形势,缺少专业化的组织。比如说,专业化的技术推广组织,专业化的信息服务组织,专业化的协会等。

  第八个问题,社会化程度低。社会程度低,就是说整个农产品流通,还有配套服务没有形成社会化的物流和配套的服务体系,包括制造业。中国真正的社会化的物流体系,社会化的物流平台都没有形成。
 
  第九个问题,现代化程度低。

  第十个问题,工业化程度低。农业要实现工业化,农业才能成为大的农业。但是,农业还没有真正形成工业流程。
  
  三、推进农村的现代流通进程的构想
  
  整个农村流通是非常紧迫的一个大课题。这样的课题,不仅是关心商业经济,关心农村流通问题的人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层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各个层面所要关注的问题。因为很多城市问题,实际上是农村问题;很多社会问题,实际上是城乡二元问题;很多市场秩序问题,实际上是从源头,从农村就失去的问题。因此,要建立现代流通体系,推进现代流通进程,不仅要把农村作为重点,而且也要作为现代流通体系的重中之重。只有农村的市场问题、农村的流通问题解决了,它才能解决农民的征收问题,农业的发展问题,农村的繁荣问题。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实际上不在于城市的豪华,而在于城乡的均等化,农村和城市的购物环境是一样的。笔者认为,不解决农村问题,中国的和谐社会,那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要从建立九个方面的链条,然后形成八个方面的体系作为着力点,来推进农村的现代流通进程。

  第一,建立快速响应市场。对市场需求反映灵敏的链条,包括信息体系。建立对市场反映灵敏的需求链,要从建立快速反映市场的信息体系,要从建立快速反映市场的营销体系、管理体系开始。

  第二,形成更加配套的,可以延长的产业链。

  第三,建立能够共享的供应链体系。

  第四,建立时间充裕的资金链条。
 
  第五,建立更加配套的、更加专业的、具有更高含量的服务链条。

  第六,建立生态链条。农村生态环境,不光是农民自身的生存,而是直接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
 
  第七,建立安全链条,特别是食品安全链条。

  第八,建立信用链。要形成品牌,有信誉的品牌,有商誉的品牌,有价值量的品牌。

  第九,建立价值链条。从传统的粗放的经营,转向集约型经营;从一种流量的创造,转向财富存量的创造。这是一种生产方式的转变,也是一种创造财富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观念的转变。

  围绕这九个链条,最后要形成八个大的体系。一是商品市场体系;二是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到销售全过程统一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标准体系;三是整个流程都能实现快速检验检疫体系;四是农产品的认证、认购体系,包括农产品流通体系;五是全方位的质量体系;六是新型营销体系;七是能够更大程度共享资源的、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费用的现代物流体系;八是信息引导体系,能够引导农民产业结构升级、引导农民种植,能够按照市场需求和转变进行信息传输。笔者认为,实际上我国的农产品的流通问题,还没有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共同解决的重大问题。有些政策、建议、思路,还只停留在书面上。研究这个问题,必须把战略变成行动的纲领,变成可操作性的思路,变成工作的流程,变成市场体系的设计,变成农民生活方式、生存方式、交易方式转变的重大的一个契机。

 

作者:陈文玲  编辑:宋浩123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