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陈文玲正文
陈文玲:论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及市场定位
来源:www.sdci.com.cn 发布时间:2005-9-7 点击数:


    
    1.文化产业的特殊性

    与一般物质生产的产业比较,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从产品看表现在六个方面:(1)文化产业的产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这是更高层次的需求,一般说来,人们的消费能力越强,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得越多。而其他产业的产品,则主要是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2)文化产业产品的生产者,必须是文化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劳动者必须是具有创作才能的个人。生产文化产品中劳动的支付,完全是脑力的支付。而生产物质产品的产业,既有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也有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还有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在一些产业中,三者兼而有之。(3)文化产业是通过创造供给来培育和创造消费需求的。在文化产品未被生产出来之前,市场对此的需求是难以判断的,投资文化产品是要承担市场高风险的。创造文化产品,创作者或是靠涌动的创作激情,或是靠对市场需求的理性预期,不可能有明确的消费对象。而物质生产产业,则可以有明确的消费对象,有明确的消费数量,有明确的消费质量要求,完全可以按定单进行生产。(4)文化产业的生产极具创造性和个性。文化产品的产生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研究和发明的过程。每一件文化产品之间都具有不可重复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文化产品都极具个性。而物质生产的产业,其生产的产品大多具有同一性、标准性、可替代性,产品大都有明显的生命周期。(5)文化产业的产品创造的是无形资产,积累的是品牌效应。同一产品被拷贝的次数越多,其产生的产值就越高。美国的卡通产业产值与汽车产值相当,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个作家、一个演员,其名气越大,市场需求就越大。而物质生产产业,一方面要生产有形物质,创造有形资产,另一方面要积累无形资产,不可能创造出脱离物质生产过程的无形资产。品牌也是有形商品质量和信誉的长期积累。(6)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有共生性和融合性。任何一个产业形态,都融入不同的文化内涵,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汽车文化等,无一不反映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文化服务作为一种体现社会契约或经济契约关系的服务活动,与货物交易相比,其特殊性也包括六方面:(1)不可储存和运输,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同时发生。(2)服务的易逝性,在服务能力不能得完全使用时,就会发生机会损失,如电影院里的空座等。(3)服务的无形性,购买产品时,顾客可以在买前观察、触摸或测试,而购买服务时,顾客则依赖对服务供给者的认知程度或即时感受。(4)服务的需求决定性,服务不可能计划生产、是开放系统,受传递中需求变化的全面影响。(5)服务的异质性,服务是观点、概念与感知,服务中顾客与提供服务品供给方的交互性决定了服务的个性化,关注个性化也为服务的变异性创造了机会。(6)服务的即时性,服务生产和消费同时发生,普遍地需要在同时同地完成服务交易,服务提供者与服务消费者如果不在同一场所同时进入服务程序,则服务交易就难以完成。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注意到其独特性,必须将这个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的新兴产业,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积极培育和推动其发展。

    2.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市场定位
 
 
有资料显示,1998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33%,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只占就业人员的0.4%。而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吸纳劳动力的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澳大利亚高达10%,加拿大占6%,芬兰占5%。近两年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但与我国巨大的文化消费需求相比,文化产业发展还比较缓慢,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差距还相当大。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要准确确定文化产业的市场定位:

     第一,文化产业应定位为,通过文化产品的创造和传播,把先进文化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任何时代的文化发展,都反映着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文化作品代表先进文化,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反之就会成为障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一般说来,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消费水平和社会经济体制,既决定着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总量和结构,又决定着其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文化产业的产业规模、发展水平、运营机制、管理方式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宣传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精神时尚,才能使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根据目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潜在需求,有关部门初步测算,我国文化市场潜在的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占2000年GDP的3%左右,实际消费的文化产品只有近千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不足三分之一。预计在未来几年中,我国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将快于对有形商品的需求,按照近五年的社会商品零售额平均年增长幅度,对文化产品需求的增长幅度,至少不会低于这个水平,也就是说,如果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年均增幅达到10%。那么到2005年,我国文化产业的潜在消费能力将达5000亿元。如果文化产业的产品能符合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可供消费者选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就能不断激发购买的欲望,实现有效需求,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将是相当大的。加快创造代表先进文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拉动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把人们的精神需求转变为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原动力。

     第二,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从提高“五化”入手。一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对非公益性文化领域,要进一步打破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增加竞争主体,加快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二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化程度。结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积极引进文化资本,引进先进经营管理和服务的理念,引进先进制作技术,提高文化产业的技术含量、知识含量和附加值。顺应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把我国的文化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三是提高文化产业的产业化程度。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文化产业不创造经济价值,只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因此扼制了文化形成产业并得到发展。要通过合理划分文化产业中的竞争性行业和公益性行业,实行不同的运营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培育实行产业化经营的市场主体,推动赢利性业务走向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社会化程度。建立开放性的创新发展机制。进一步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加快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相互支撑,尽快形成社会化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五是提高文化产业的组织化程度。鼓励文化产业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协作,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如文化娱乐、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信息咨询、文化旅游等产业。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直至跨国经营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第三,推动文化产业的科技进步,造就大批有创造力的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有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化的文化人力资本和高科技的制作传播手段,是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要改进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建立规范的人才有偿转让和自由流动机制。允许和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创办文化企业,或占有企业股份,参与利润分配,使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有了优秀人才,才能创造名牌文化产品,才能发挥高新技术的先导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要加快改革落后的文化产业体制和运行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体制和机制,创造有利于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运营模式改造传统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

    第四,建立有利于刺激文化消费的市场环境。一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培养消费者良好的文化品位,不断提高其消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水准。二要建立有利于文化消费的市场拉动机制。尊重价值规律,既可以让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营者按投入产出的原则计算成本、确定价格,也可以让经营者按照市场供求规律制定价格。形成竞争机制,促进文化产品通过市场选择优胜劣汰。三要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发文化原创精神。当前特别要打击那些宣扬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商品和服务,打击非法出版、侵犯知识产权和走私倒卖文物的活动。在文化设施建设、作家、艺术家权利保障、繁荣文艺创作等重要方面,都要尽快建立健全法律,依法办事,以形成制度化、法律化的市场秩序。

作者:陈文玲  编辑:janncylily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