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专家库正文
马非:流通国际化发展历史趋势研究
来源:http://www.ectime.com.cn 发布时间:2006-2-27 点击数:


  内容摘要:本文对世界范围内的流通国际化进行历史纵向分析,并把我国的现状放在历史纵轴和世界横轴组成的坐标系中考察,由此分析出我国的流通国际化目前正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趋势。面对流通国际化趋势,我国流通企业应有国际化思维,促进流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关键词:流通国际化历史 流通国际化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市场日益融合,贸易门槛不断降低,商品流通呈现出全方位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应该说流通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流通国际化并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就出现的,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受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等上层建筑因素的制约。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流通国际化尚缺乏系统研究,对其定义、特征以及其对国内流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认识模糊。要全面正确认识流通国际化,就要从分析流通国际化的发展历史入手,理清世界范围内流通国际化发展的来龙去脉。同时,在由历史纵轴和世界横轴构成的坐标系中,认清中国流通国际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从而在正确定位的基础上制定出正确的发展策略。
  
  流通国际化的历史阶段性发展综述
  
  工业革命和流通国际化的最初发展
  现代意义的流通国际化是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发展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其政治制度确立之初,实行的就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体制下的企业机制天然就是市场化的,其经营界限没有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内贸和外贸之分,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要素、销售产品。

  由于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等的限制,资本主义企业在发展之初,也和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企业一样,经营范围主要限定在国内,还没有能力从事跨国生产和销售。

  19世纪中叶,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转向机器大生产。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运输条件的改善,使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国外输出商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以此为起点,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式进入流通国际化阶段。正如马克思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所描述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

  流通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市场的扩大,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企业规模扩大和技术进步,使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国际化流通重点也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流通国际化的范围和程度得到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二战后流通国际化局面
  二战后,冷战导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政治对抗和两个独立发展的平行市场,在流通国际化方面出现两大阵营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资本主义各国流通国际化发展迅速 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各国为战后经济重建和振兴,在金融和投资方面分别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通称世界银行);货物贸易方面成立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三个方面相互协调,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流通自由化和国际化构建了组织机构和运行规则。例如,按照GATT的关税减让表,GATT主持进行了8轮多边贸易谈判,各缔约方的关税及非关税水平大幅度下降,大大促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全球化和流通国际化的水平,使各国或地区的要素配置效率、商品流通效率和国民福利水平都得到空前提高。以亚洲为例,二战后,不论是日本还是“四小龙”,都是以流通国际化为先导发挥制造优势,在短时间内创造经济奇迹。

  社会主义各国流通国际化发展滞后 “冷战”使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也不愿加入到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流通国际化进程中。除了政治原因外,计划经济体制和忽视流通的政策也极大阻碍了生产和流通的国际化发展。以中国为例,新中国的流通理论和政策上受原苏联影响很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承认流通的地位和作用,但斯大林却把交换和流通排斥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之外,他所说的交换是社会集团内基于技术分工的产品交换,完全不同于马克思的基于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回到了萨伊的“三分法”时代。理论错误在实践中的表现就是斯大林将生产资料排除于商品之外,以直接的物资调拨和实物配给代替要素商品的交换和流通,并否认价值规律对生产的调节作用,以完全的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生产和交换。

  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完全照搬了苏联“无流通论”思想。虽然后来理论界对这种名为计划经济实为自然经济的流通思想进行了批判,但政策惯性以及以后的“文革”使中国仍然处于严重轻视流通的状态中。“无流通论”的本质是计划管制,在无视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人为限制要素的市场配置和产品的自由流动,直接后果就是不仅在国内限制商品流通,实行高度集中的以计划分配为主的实物经济,造成产销分离、条块分割、效率低下的落后流通体制。在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和流通中,也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实行对外商品流通即外贸的行政性垄断经营,造成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内贸和外贸的人为分离局面,无法实现流通国际化经营。

  冷战结束后流通国际化加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冷战结束后,流通国际化呈现全面加速发展的趋势。这种发展趋势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由冷战后体制的变革、科技的进步、产业的转移等多种因素推动的。

  社会主义国家市场化改革提供了体制基础 冷战结束后,主要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推行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选择同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的市场经济体制。由于有了一致的体制基础、利益动机和价值取向,原来平行运行的两个市场自然而然出现了接轨和融合。所以,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冷战后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成为建立统一的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制度的全球化是流通国际化全面展开、深入发展的根本前提。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提供了统一的运行规则 流通国际化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必要的体制基础,还需要统一的运行规则对其进行管理和协调。在WTO成立之前,主要是由GATT承担此职能。随着流通国际化深入发展,流通客体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由传统的货物、资本发展到包括信息、技术等在内的服务贸易,呈现实体商品流通和虚拟商品流通交织融合的局面。无论从组织结构还是从协调职能上看,GATT面对庞杂纷繁的流通国际化局面都显示出先天不足。GATT第八轮乌拉圭回合谈判促成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标志着二战后建立的多边贸易体制登上新台阶。因为之前对GATT是法还是合同,长期以来莫衷一是,现在各国都承认WTO具有“世界贸易法”地位,使经济全球化和流通国际化进入到全球法制化时代。

  WTO协调的范围由货物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等,并使农产品和纺织品重新回到贸易自由化的轨道,适应了随着流通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流通范围不断扩大的要求。WTO制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不仅成为各成员国跨国贸易的基础和争端解决的依据,而且对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轨国家的流通市场化、法制化建设也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国家的流通国际竞争力明显落后,而进行国内流通市场化、法制化建设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前提。体现市场经济原则和法制精神的WTO原则和机制,可引导并促使这些国家消除制度障碍,更有效地融入世界市场。以中国为例,保护私人财产、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内外贸易一体化改革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建立市场经济国家,适应加入WTO要求而采取的举措。

  信息技术革命提供了动力和技术支撑 开始于20世纪40-50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在20世纪70年代后,进入到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其中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革命在以下几个方面直接或间接推动了流通国际化的深入发展:第一,各类电子产品作为信息技术的有形载体,加入到流通国际化行列,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跨国研发、投资、生产和销售产业链条的形成,电子类中间产品和产成品的国际流通规模日益扩大。第二,软件类产品作为信息技术无形载体,其研发、生产已经成为国际朝阳产业,其国际化流通随着有形产品国际化流通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扩大。由于软件产品属于知识产品,其流通的无形性和复制、扩散的低成本性,使软件产品的跨国流通可通过网络或走私盗版的方式,免费或极低成本地进行。这一方面增加了软件产品的跨国流通规模,但也冲击了正常的国际化流通秩序,为流通国际化形势下各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协调提出了挑战。第三,以计算机和网络、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构成的互联网,成为革命性的流通新媒介,基于互联网进行的电子商务,打破了原来意义的时间、空间限制,极大促进了流通国际化的进程。电子商务可缩短信息传递时间、拓展空间范围、减少交易成本,不仅使商业型跨国公司拥有反映更加准确灵敏的信息网络,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更具竞争力的全球采购网络和销售网络,而且也使生产型跨国公司拥有了直接参与国际化流通的能力,通过网上采购和网上销售,摆脱中间商控制。美国汽车制造商构造的网上采购平台就是一例。另外,电子商务也为众多中小型企业参与流通国际化提供了平台,使其参与国际化竞争的梦想成为现实。2004年,雅典奥运会组委会通过互联网看到中国南方某小型旗帜生产企业的产品具有成本和质量优势,在实地考察后决定由其生产部分奥运彩旗。所以电子商务使具有生产优势的中小型企业的产品,也具有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和国际流通能力,使中小企业成为流通国际化的新生力量。
  
  我国流通国际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把我国的流通国际化放在世界流通国际化发展的历史中进行考察,不难看出,我国的流通国际化是以改革开放为起点,以正式加入WTO为转折的。对我国流通国际化程度进行横向国际比较也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流通国际化程度较低,竞争力较弱。这与转轨经济流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相符,但同时内含巨大发展潜力。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流通国际化更成为中国流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入WTO后,我国进一步加入生产国际化分工体系。目前财富杂志排名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强在中国投资生产,很多还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生产的国际化必然使中国成为世界商品、资本、信息等流通中心。我国国内分销业和辅助分销业的市场准入已按承诺在过渡期后全面对外企开放,国内流通产业的国际化竞争正式全面开始。入世后中国与其他贸易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降低,使我国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进一步融合,商品、服务等因此增加了国际流通的动力和数量。我国的生产和流通企业也将按WTO有关投资、服务贸易协议,机会均等地到国外投资,设立分销机构,主动参与国际流通环节竞争,利用国外资源,开拓国际市场。海尔、中化、天客隆等企业在这方面已走在前列。最重要的是,加入WTO后,我国流通体制和运行规则开始正式纳入世界通行的体制框架和规范要求中,为我国流通国际化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

  综上所述,对我国而言,21世纪是流通的世纪,更是流通国际化的世纪。面对流通国际化这一必然趋势,我国企业应有国际化思维,制定策略提高流通国际竞争力,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作者:马非  编辑:janncylily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重磅:“华南商界名家百人系 王先庆:电商能否拯救专业市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