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省区市场 | 城市市场 | 区域市场 | 网点规划 | 景气指数 | 知名市场 | 世界商业 | 主题商城 | 商业街 | 商业特色 | 广交会 | 供销社
您当前位置:首页> 区域流通 > 长三角正文
长三角一体化:探讨中前行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04年01月12日 发布时间:2006-6-22 点击数: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不断走向融合的过程中,专家学者们有关一体化的战略地位、一体化的思路等问题的探讨与思考,使人们对这一地区的一体化现状有了更现实的认识;而这些探讨本身,也使人们对在探索中前行的长三角一体化更寄予无限期望

   在过去的一年中,“长三角”是经济界、学界乃至新闻界最热门的关键词:上海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姚锡棠研究员估计,近两年来各地各界召开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研讨会议超过100次之多。
 
  而2004年伊始,1月10日召开的第九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暨第四届沪港澳关系论坛又为这股热情再添上了一把火———沪港澳台的百多位学人,把这次论坛的主题确定为“区域经济:中国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前景”,在岁末又一次把人们的关注引向这一方兴未艾的焦点。
 
  一体化地位:是不是国家战略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不断走向融合的过程中,专家学者们有关一体化的战略地位、一体化的思路等问题的探讨与思考,使人们对这一地区的一体化现状有了更现实的认识;而这些探讨本身,也使人们对在探索中前行的长三角一体化更寄予无限期望。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其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发展处处长郭占恒认为,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他告诉记者,这么说的原因有二。其一,党中央要求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发展。2002年11月,江**同志在十六大上海代表团的讨论会上提出,“上海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地区之间的经济与技术合作,特别是要探索同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其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成为2003年全国“两会”的重要议题,许多代表、委员们呼吁这一地区要打破行政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推进一体化发展。

   而上海社科院信息所的王贻志教授则认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地位尚需进一步明确。他在发言中指出,“长三角地区合作机制研究”课题组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建立长三角政府协调机制的前提,是需要有一揽子的制度安排,需要将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或大都市带建设等其它的提法)确立为国家战略,由中央政府确定基本原则和大致框架。”

   尽管专家们的意见存在分歧,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长三角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意义非凡。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今后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郭占恒指出,对全国而言,超越行政区划范围的现代化才更具有导向意义;长三角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市场化进程、对外开放度和政府管理水平都比较高,完全有条件成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的“实验区”。

   此外,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面对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本转移的新趋势,长三角要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成为世界第6大城市群,就必须加快区域整合与一体化发展。

   一体化现状:没有实质性推进
 
  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的张锋教授说,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互动发展一直呈良好的态势,尤其是在2003年,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由务虚转向务实。张锋将之概括为五大方面:接轨上海形成共识,基础设施突飞猛进,区域合作“换档提速”,产业整合速度加快,机制变革加快启动。应该说,从上世纪80年代的“国务院上海经济规划办公室”,到90年代后期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直到后来启动的“二省一市省市长联席会议制度”,经过20年的尝试,长三角各地在地方政府协调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不过,上海社科院信息所的王贻志教授提醒说,在区域合作方面取得进展的领域,其共同特点是市场机制已经比较成熟,相关各方矛盾不大,合作协调相对比较容易。他表示,应该意识到长三角地区建立完善的合作体系还需要经历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因此,在目前协商建立合作制度的探索中不宜追求治理体系的完备,而应针对区域发展影响大、但又容易达成多边协议的一些领域,通过协商形成有效的合作制度,再逐步扩大合作范围。他说,欧盟实际上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欧洲的一体化就始于上世纪50年代六个欧洲国家在钢铁和煤炭业进行的产业合作。这样的过程容易使参与方真正体验到合作的利益,从而容易全面有效地推进区域合作。
 
   王贻志指出,目前长三角区域内的地方政府都有进一步提升区域合作发展的水平,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愿望,这实际上是推进建立长三角区域合作制度很有利的时机。但从“对区域内利益矛盾甚至已存在利益冲突的问题进行协调”这层意义看,长三角地区政府协调机制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甚至还不存在协调机制所必须的制度框架,而长三角区域合作目前的核心问题,就在于缺乏这种合作制度的框架。
 
   王贻志说,沪苏浙三地政府分别在不同时期对区域合作有过不同程度的主动表示,在缺乏制度安排的情况下,这种意愿往往没能通过实质性的磋商而得到实现。正因为此,长三角一体化目前处于没有实质性推进的状态。
 
   一体化思路:机构VS市场
 
   如何解决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利益协调问题?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学者认为,要解决产业同构、无序竞争等,最好办法是建立一个跨区域的管理机构,根据资源秉赋和地区比较优势制定产业规划。王贻志就是赞同这一观点的代表,他主张在区域性基础设施方面,采用由中央组建专业性的区域管理协调机构这一方式。这样做的优点是交易成本相对较小,短期内见效较快,可操作性强。

    而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教授沈玉芳则认为,这一办法是行不通的。原因主要在于,我们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转轨,政府对企业的约束性越来越小,也不应具有过多的约束力;其次,产业配置主要是企业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沈玉芳坚持,区域一体化问题的解决,主要还是靠市场。在经济日趋国际化、市场化的条件下,产业布局不应强调一统性的刚性规划,而是要提倡竞争及竞争中的合作,比如跨地区的产业群落培育和建设等。

    沈玉芳说,对一体化的理解要树立市场的概念。“一体化”主要指金融、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一体化,而不是产业布局规划的一体化;一体化过程中政府主要是创造市场环境和竞争条件,特别是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使一体化具有健全的体制和机制的保障。

    正因为此,沈玉芳认为要从正面解读“杭州湾新一轮开发规划”、“江苏沿江开发”等一系列地区发展的态势。他说,就总体而言这是一种好的势头,反映了长三角地区想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气势和实力,反映了长三角蓬勃向上的发展局面。江浙两省争相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规划开发战略并不影响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

   由于近几年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长三角各地区的区位条件均质化程度越来越高,如宁波在长三角中原来处于边缘,一个跨海大桥使之一步跨入了核心区域,可以说长三角各城市在制造业方面区位的优劣已并不明显。沈玉芳认为,从这一意义上说,目前江浙两省的规划开发举措,可以看作是对以前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补缺和纠正。总之,在一体化中应强调“在竞争中合作”,从区域整体考虑,可以在竞争的基础上找到合作的空间。

   一体化战略:推进几大重点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颢瀚教授说,长三角各省市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进入“十五”以来,上海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江苏提出城市化战略,三省市又都提出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或先进制造业基地。他指出,从提升长三角整体综合竞争力角度看,应提出带有整体性的、有利于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思路,并突出以下几方面重点。

   首先是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推进战略。张颢瀚指出,与长三角普遍存在的产业园区紧密相连,产业集群具有区域的集中性,产业的主导性,产品的关联性和专业的配套性,具有形成外部规模优势、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创新能力、产生区域环境文化氛围等优点。上海浦东、江苏的无锡、昆山、吴江,以及浙江的义乌、永嘉等地已形成了高科技产业、IT产业、日用、五金等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并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今后应进一步提高其层次,使之产生更强的国际效应。

  张颢瀚特别说明,对区域产业的组织有不同的途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多以地域产业群落理论为依据,把企业作为资源与产业组织的主体,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产业的群落。他说,这种方式的实质是用竞争优势代替资源优势,要提高长三角的区域竞争力,就必须采用这一思路,这是长三角地区推进产业集群的关键所在。

   张颢瀚说,长三角一体化的重点战略还包括高科技与金融资本带动战略,二、三并重与一、二互动战略,城市化与工业化双轮驱动战略,四项文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共同推进战略,最后落点就是提升长三角整体竞争力战略。他指出,世界经济的竞争同时表现为区域与区域、城市群与城市群为主导的竞争,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应当作为长三角参与国际竞争的区域与国家战略来推进,这也符合长三角一体化的目标
 
  张颢瀚在发言中说,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涉及诸多要素,根据长三角的特点,这些竞争力可以概括为地理区位、经济实力、开放程度、科教力量、居民素质、发展环境、政府作用与综合形象等方面。长三角虽然具有国内最好的区位优势,但是还要通过三省市在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与协调建设上进一步提升。其发展环境和综合形象虽然在国内各区域中较好,但与国际发达地区相比还远远不足。而发展环境和综合形象的提升,又得依赖政府的作用。因此,长三角地区的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相互间的协调与合作。
   

作者:未知  编辑:jiuyu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互联网+:佛山打造中国会展新 探秘武汉地铁商铺 为何频唱“
    热门资讯
    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本月 超市纷纷离场 大型商业综合体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