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头条 | 动态 | 深度报道 | 行业 | 政策 | 会议展览 | 市场招商 | 行情 | 市场开发 | 市场管理 | 融资 | 规划 | 市场数据 | 法规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资讯 > 行业资讯正文
国内七家百货商店接连卷入“关店风波”
难道真的要跟百货说再见?
来源:2014年5月23日 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4-5-26 点击数:


    最近一段时间,百货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六成百货营收利润负增长”的消息还未让百货业缓过神来,又有不少百货纷纷陷入“关店”风波。

    新光百货南海店,摩登百货增城新塘店,百盛济南泉城路店和百盛江苏常州新北店,尚泰百货沈阳万象城店,宝莱百货青岛李沧店和即墨店……南方日报记者翻阅近期相关报道发现,目前至少有7家百货陷入“关店风波”,其中部分已经确定关店,也有部分则表示即将关店。

    与此同时,“万达的新项目将不再设百货”、“青岛太古百货免费招租没人接 一元转让经营权”等消息,更引发业界哗然——百货何以没落到如此程度?传统百货真的过时了吗?接下来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关店潮”?

    现象
    多家百货低调关店

    上周,两家广州本土百货公司传出分店关店的消息。新光百货广州总部的相关负责人回应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新光百货南海店和业主方南海新天地在经营理念、发展方向等方面存在分歧,经双方慎重考虑,达成了友好解除合作关系的协议,新光百货南海店定于今年5月31日18时正式结业。

    此前,广州民营百货摩登百货也对外公告称,由于新塘店经营状况不如预期,董事会同意公司关闭新塘店。据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新塘店内已有部分品牌撤场,关店流程会按计划进行,具体结业时间还未最终确认。关店后,摩登百货门店数将降至7家。

    记者了解到,陷入关店风波的并非只有广州本地百货,其关店原因也是各有“苦衷”。

    曾经被喻为“外资第一店”的马来西亚金狮集团旗下的百盛百货在中国的两家门店在较早前传出“关店”消息。据当地媒体报道,“五一”小长假,济南泉城路百盛商场却让前来“淘宝”的市民大跌眼镜。百盛商场内八成商户已撤柜,服务台称5日将关店。随后贴出的公告则显示,由于集团发展战略调整,决定自2014年5月5日起正式闭店,停止经营。随后,百盛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确认了常州新北百盛的关店消息,该店于5月20日正式闭店,5月21日起终止经营。

    对于百盛两家门店的关闭,有分析人士表示并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水土不服”来形容。或许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商业模式的问题,只是简单地将以往成功模式在中国复制,甘做“二房东”,而未及时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而作出调整,可能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而在东北,定位高端的沈阳万象城中的尚泰百货也贴出了清仓标语,商场贴出的公告也表示商场将于6月末停业。相关数据显示,沈阳每平方公里可见一个商业综合体,已出现严重过剩状态。沈阳购物中心的空置率高达24.3%,高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第一名。

    而在本周,位于山东青岛的宝莱百货李沧店也传出停业消息,大商集团旗下的新玛特即将进驻,同样停业的还有宝莱百货即墨店。

    从上述百货关店的原因分析中不难看出,租约到期、经营业绩不佳甚至经营理念冲突等都是百货关店的理由和原因,但业内人士表示,在电商冲击和购物中心大跃进的背景下,百货业何去何从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虽然现在百货观点只是分散的个案,但是在消费低迷的大环境下以及百货业所面临的诸多冲击和挑战面前,是否会演变为一场“关店潮”?

    探讨
    以平常心看待百货关店

    广东流通业商会执行会长黄文杰坦言,百货的危机从2009年就开始显出苗头,但当时很多零售企业很乐观,依然高歌猛进地开店。他们在急于抢地盘的同时,很多百货在资源配套上并没有跟上,更为重要的是,百货业态缺乏创新,同质化问题日趋严重。

    “同业竞争不可怕,同质化竞争才最要命,导致店铺培育难度倍增。”黄文杰认为,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未来一两年内,百货关停调整的动作还会继续。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粤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先庆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百货的关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百货业的业态的衰落和老化,以及竞争越来越激烈。但业界应该以平常心来看待百货关店。至于“关店潮”的说法,他认为有点危言耸听了。

    “其实在传统零售业的转型期,开店关店是一个正常现象。百货周围的商圈发生变化了,不再适合原来的定位了,或者企业发现选址并不如自己的预期等,百货在出现问题时及时做出关店的做法是对的。但你不能说,一个或两个门店的关闭就意味着整个百货公司不行了。”

    第一商业网总裁黄华军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在短时间内,百货的“关店潮”并不会出现,“百货肯定还是有自己的生存空间的,你看,西方社会到现在还有百货。不过,我认为将来百货是精品型体验型的百货。”

    建议
    根据问题找出路

    黄华军进一步分析,“百货关店有企业自身原因,也跟大环境有关。这段时间如此密集的关店,首先原因是业绩不佳。当然,也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对于百货来说,要找到自身的问题和原因,才能找到出路。”

    他分析,以往购物中心都将超市加百货作为标准配置,这几乎已经成为惯例。但是不少购物中心在经营多年后发现,传统百货的租金并不理想,因此有不少购物中心决定压缩百货的面积,甚至关闭百货,腾出地方在吸纳其他租金贡献率高或者人流带动作用更明显的业态。

    其二,也有百货关店的根源是业态定位与选址不匹配。“比如五号停机坪的天河城百货,其原来是做正价店,业绩不好,而现在改成奥特莱斯就好起来了。再假设,如果番禺的天河城不是奥特莱斯,而是开成天河城百货的正价店,估计也做不好。”

    其三,也有的是因为百货主力店因对购物中心的掌控力问题而与业主产生冲突。南海新天地的星光百货就是一个例子。“因为一个购物中心不是靠一家百货就能旺起来的,它必须有其他功能配套。在掌控这一方面,百货能否和开发商和业主达成一致就很重要。在这方面,中怡广百店和广百新一城等就掌控得好,因此就形成了良好的局面。”

    黄华军还表示,电商对百货的冲击也是一个大环境的问题,不少百货都沦为了“试衣间”。此外,购物卡的销售下滑也给百货业绩带来一定影响。

    探路
    百货购物中心化

    对于具体的如何出路的问题,黄华军表示,百货公司的购物中心化也是近来的趋势之一。“百货一定要跟购物中心甲方理念一致,才会有很好的合作。否则,不妨尝试整个租下来,由一家百货公司去操盘。这个是台湾的模式,我们说的百货公司的购物中心化,做成像购物中心一样的百货公司。”

    事实上,对于百货的“二房东”模式,业界已经开始反思。协信地产控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王裕强在2014商业地产运营价值发展论坛上表示,中国的百货公司没有买手,只要把场地租给人家,连营业员都是人家的,坐收租金都是可以的,也丧失了经营的能力。中国的购物中心在转嫁风险的同时,把商业经营权拱手相让,使百货公司经营者不再重视商品的经营,沦为“二房东”,从而导致百货业的整体经营核心技术丧失,商业功能的退化,没有意义的百货公司。

    黄华军也建议百货公司不妨大胆进取,从原来的“二房东”角色走出来。他指出,在购物中心大跃进导致的招租难的大局势下,不少开发商是愿意放手的。因为在这方面,百货公司的优势很明显,首先是把很多的场地消化掉,还能快速招一些品牌进来,此外还能够统一调配资源,比如统一收银,统一对外宣传等,可以聚集一些人气。位于天河的天河城百货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也有很多购物中心比较聪明,自己搞百货,只是没有对外宣传自己有一个百货,而是操作是按百货公司的操作手法来做。比如,我们看到的顺联广场、容桂天佑城等。”

    尝试
    收购国外老牌百货

    多数国内老牌百货经营多年后会出现一些思维僵化和同质化的问题,因此有专家建议国内百货可以通过收购国外老牌百货的方式,来引入新鲜的思维和特色品牌等。

    黄文杰就告诉本报记者,“不久前,南京有个百货公司跑到英国去收购了一个百货公司。通过收购国外老牌的百货,也是高端百货一种突破的思路。”

    他分析,嫁接这种国外,尤其是欧洲的老牌百货之后,其实也可以整合这种不同区域的一些品牌。“我们现在很多的百货过往采取的是买手制,派几个人跑到欧洲去采购,去挑选,这种采购可能还是多少有一些主观性、片面性。所以这种往欧洲的买手制,采购回来卖,往往没有特别成功的一个案例出来。而那种已经是欧洲的老牌百货,他本身根植于欧洲,他知道哪些品牌它的历史、目前的状况、在商场的地位、发展趋势都非常了解。所以可以做好全面的判断,然后把这些品牌通过资本纽带,把这些资源输送到本土百货,为国内百货的经营理念增添活力和优势。”

    黄文杰所提到的就是中国三胞集团所属的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场,其不久前在英国伦敦成功收购了英国百年老店——弗雷泽百货商店集团。这是迄今为止,中国零售企业在海外金额最大的一笔并购。

    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举对南京新百来说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买了它(弗雷泽百货商店集团)以后,新百作为一个传统的百货,新百学了它,它有自有品牌,只有40%左右是联营(品牌)。我们中国的百货商场百分之百都是联营(品牌),很难再去竞争了。这对新百非常有利。”

    他还表示,零售并不会消亡的。但是线下零售的方式要改变。“所以我们也是要适应互联网思维,如何去转变零售的方式。同时弗雷泽的电商占它百分之三十几的销售,这也是我们正要去学的。”

    记者还了解到,日前金鹰国际商贸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对外透露,企业已经控股了美国SKINMINT公司,通过该公司双方将合作买手制经营,首批已有三个美国品牌入驻,今后金鹰系会通过买手制和代理制引入更多国际品牌,以自营方式运作。

    引入国外老牌百货或者特色品牌已经成为了百货业突围的先锋举动。这或许代表着未来的一个方向。至于其所面临的风险,正如一位企业负责人所讲,这是市场变化的需要,转型势在必行。不试过,怎知不行?


 

作者:于冬雪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消费新政放开管制 拉动9000亿 新零售成长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热门资讯
    十万外国人广州“淘金” 国际 长沙市专业市场布局规划(20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