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头条 | 动态 | 深度报道 | 行业 | 政策 | 会议展览 | 市场招商 | 行情 | 市场开发 | 市场管理 | 融资 | 规划 | 市场数据 | 法规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资讯 > 行业资讯正文
专家提出"新粤商危机"说 文化危机最致命
来源:2010年06月23日 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0-6-23 点击数:


   “在广东转型升级和金融危机冲击的双重压力下,整个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广东企业家曾经拥有的四大优势,正逐渐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隐藏的三重危机。”在第五届中国企业文化论坛召开之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企业管理与决策科学研究所所长林平凡特别撰文《经济转型期粤商战略谋划与文化创新取向》,指出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中成长起来的粤商群体、也就是我们提到的“新粤商”面临的重重困境,以及战略谋划与文化创新的障碍。

  长久以来,各界对粤商在过去30多年间取得的成就及新粤商的特点“赞得多”而“弹得少”。但南都记者采访发现,林平凡的“新粤商危机”说,在一些广东省内专家学者中却颇有共鸣。

  困局

  摆脱产业链低端最重要

  环渤海湾地区、长三角地区不断向国际产业链高端挺进,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粤商沿用以前商业模式以保持竞争优势的做法已受到严峻挑战。

  林平凡从国内外形势分析了粤商发展的重重困境。他指出:

  后金融危机时期,是广东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未来一段时期,广东将实施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的产业升级战略,目的是为了推动珠三角低水平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粤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以腾出珠三角有限而宝贵的土地等资源发展更先进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要避免转移后的产业集群出现产业空心化,就要更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及时补充更高级的产业形态,粤商就必须摆脱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困局,积极、主动培育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以全新技术和运营模式为支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随着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到来,全球经济版图以及国际产业分工和竞争的格局发生明显的变化,其结果将对珠三角地区形成冲击并使企业的发展出现新的困境。

  就国内而言,以往以珠三角企业借助港澳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发展经济的模式,给全国提供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经验和示范。但这种模式一经沿海各地和各个区域复制,珠三角的经济优势地位逐步失去,要保持这一地位,就必须通过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去增强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近年来,与珠三角形成竞争关系的环渤海湾地区、长三角地区不断向国际产业链高端挺进,其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粤商沿用以前商业模式以保持竞争优势的做法已经受到严峻挑战,这使得广东经济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但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而且使人们有理由对以往积淀下来的粤商传统文化精神产生怀疑。

  林平凡进一步指出,国内以京津产业互补为核心的环渤海湾地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以成渝一体化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以东盟10+3为契机的北部湾地区都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尤其是长三角地区,新一轮发展模式已经取得成效,并对全国经济资源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其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实现了高端产业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大量集聚,形成了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新一轮更高层次的产业大发展。

  随着这些区域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传统商派的重振和新商派的集聚,对粤商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挑战。浙商、苏商和鲁商等商派既有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又有新崛起商派所独具的大胆探索和积极创新的精神,相比之下,粤商精神在文化挑战和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

  危机

  文化危机最致命

  在广东转型升级和金融危机冲击的双重压力下,粤商曾经的四大优势,正逐渐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隐藏的三重危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经济迅猛发展,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大商帮中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新粤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的看来得益于四大优势:一是先行优势,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二是地缘优势,毗邻港澳;三是人文优势,广东历代以来就有重商的精神;四是人脉优势,大批粤籍华侨和港澳同胞的引导和投入。

  林平凡指出,这四大优势所形成的能力和动力在改革开放之后不断集聚和释放,造就了广东经济的高速发展,培育了一批以广东为发展平台、孕育于岭南文化怀抱的新粤商。但必须认识到,优势释放的过程,也是优势消解的过程。在广东转型升级和金融危机冲击的双重压力下,整个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粤商曾经的四大优势,正逐渐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隐藏的三重危机。

  第一重危机:伤及皮毛,也就是外部环境导致的危机。

  过去的先行优势变成先行危机。这一危机对企业而言,相对宏观,但却是无处不在的,正如被污染的空气对于人体一样,时时处处在影响着企业,但却不容易感知。

  先行优势,就是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但同时也意味着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广东担负着“先行先试”的任务。这一任务对广东发展的压力尤其大,而且其发展压力必然要传导到粤商身上。抛开大的不可持续的发展危机不谈,单单从国内来看,珠三角虽得风气之先,但中国经济的重心已经悄然北移,环渤海、长三角都在成为经济热点地区。一些曾经成长于广东,与本地洗脚上田共同开创产业的外来商家和企业,已经开始向北拓展了,甚至有将总部北移的想法。这确实意味着广东发展的宏观环境相对没有那么好了,粤商在本土所搭建起来、曾经坚实的产业大厦正在经受全球化风雨的考验。

  第二重危机:伤及皮肉,是由地缘优势转变成的地缘危机。

  由于广东毗邻港澳,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容易吸引外资进来,也容易面临国际市场。但这两点对广东企业而言,现在都已经演变成危机了。一是外资进来,可以带动本土经济发展,对本土的企业也有带动作用,但外资也有挤压作用,压制了民间资本的投资;二是广东靠近国际市场,这是一大优势,但这也意味着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容易波及广东企业

  事实上,金融危机已经使广东深受影响。2009年,广东进出口总额下降10.8%,出口下降11.5%。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外向型企业开始转向国内市场。但毕竟是两个市场,许多企业的产品不适合国内市场,有些没有销售渠道,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显然,粤商曾经从中受益的三来一补、定单生产的坐商模式在地缘危机中已经很不适应。

  第三重危机:深入骨髓,即文化危机,这是最致命的危机。

  首先,重商精神是粤商的优秀品质,但重商往往会“轻文”,使广东企业缺少人文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粤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时代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和商业精神,但从根本上来看,仍受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混合影响,并在混合过程中未能整理出粤商的文化线路,因此,人文素质并不高。岭南文化的重商精神可以使许多人洗脚上田,经营者借助经济发展初期的特殊环境,摇身一变就能成为富豪;但脚洗净了,心可能还没洗净,缺乏对人文精神的敬仰;企业家能够集聚和配置那么多资源,如果不能好好利用,回报社会,也是一种为富不仁。

  其次,粤商具有务实和实干精神,但务实和实干往往会更关注眼前,缺少开阔的视野和长远的战略设计,这就导致许多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难以实现更大的跨越。

  第三,粤商具有开拓进取精神,但随着物质欲望的侵袭,有逐渐消解的趋势。“如果没有意识到以上这三重危机,那就是四重危机———没有意识到危机才是最大的危机。”林平凡对粤商如何继续保持在强派林立的商海中的强势地位,不失忧虑。

  广东商学院粤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先庆

  粤商不转变 经济难转型

  广东商学院粤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先庆教授指出,目前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核心的问题是企业和人,即粤商。粤商不转变,一切转变都无法落到实处;而粤商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思维方式的转型。

  王先庆认为,粤商传统思维普遍适应于广东工业化初期和中期,而普遍不适应于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代。如果不加大转变力度,粤商在全国的区域经济中,将逐步丧失竞争力。而这一点,是广东学术界和政策研究中最忽略的一个问题。

  传统的粤商思维方式和特征,可以归纳为“八重八轻”:重制造经济,轻服务经济;重出口加工,轻内需市场;重战术操作,轻战略布局;重短期利益,轻长期利益;重经验务实,轻理性分析;重实体资本,轻虚拟资本;重单打独斗,轻团结合作;重产品订单,轻品牌培育。“总体而言,这是一种典型的小工业时代的工厂性思维和产品性思维,缺少一种大工业时代的大商人、大企业家式的复合性思维。”

  王先庆认为,现行粤商的主流思维模式,适合于加工制造业主导时代的实体经济,却不适合于现代服务业主导时代的虚实结合型经济。这就是粤商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与浙商相比,显得疲倦、杂乱和滞后的最主要原因。

  如果粤商们再不客观、冷静地反思自身存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不足,还沾沾自喜于过去30年的辉煌———事实上,那个粤商集体轻松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企业的分工和进化已经进入一个新时期,不少企业面临生存考验,如果停留在过去的荣耀和思维模式下,必将被淘汰。

  广东省现代物流研究院副院长、暨南大学教授陈海权

  企业散小低 缺乏紧迫感

  广东省现代物流研究院副院长、暨南大学教授陈海权指出了制约新粤商发展的三大内部因素:

  第一,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与其他地区相比,广东机会较为均等、市场分配相对均衡,从而形成了各自为政、重短视行为的经营文化,企业缺乏主动研究规划未来的发展。大部分粤商对市场的观察力强,反应快,注重个人资产的增值或者短期利益;相比之下,北方企业家看得比较远,别人不敢去做的事情他敢去做。

  第二,缺乏紧迫感和经营构想能力。广东产业规模虽然大,但在企业层面呈现的“散、小、低”问题突出。由于市场集中度偏低,市场结构呈现过度竞争。市场缺乏强有力的竞争者、主导者,大、中、小型企业基本都能在市场中找到生存的空间,因而缺乏“靠大”、“联大”、“做大”、“做强”的压力和动力。另外,广东本土企业对国际竞争对手和国内外市场的研究不深、了解不透,应对措施不够。在面对竞争的新形势下,广东本土企业更缺乏主动开拓新市场或者寻求国内外合作伙伴的意识。

  第三,缺乏资源调整能力和创新能力。广东民营经济发展活跃,总体竞争力比较强,但产业资源分散,单个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够雄厚。同时,许多企业经营目标狭窄,只满足于地区性经营,容易产生偏安一隅的思想,没有做大做强的欲望。但随着中国“入世”和上海、北京、江苏、山东等外省市大型企业的强势进入,这种局面很快被打破,已经危及到不少广东本土民营企业的生存。显然,广东民营企业规模小,扩张能力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会逐渐处于劣势。

 

作者:佚名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消费新政放开管制 拉动9000亿 新零售成长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热门资讯
    十万外国人广州“淘金” 国际 长沙市专业市场布局规划(20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