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头条 | 动态 | 深度报道 | 行业 | 政策 | 会议展览 | 市场招商 | 行情 | 市场开发 | 市场管理 | 融资 | 规划 | 市场数据 | 法规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资讯 > 行业资讯正文
“粤商”企业文化创新研究
来源: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08-5-29 点击数:


   摘  要:“粤商”企业文化建设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的竞争环境,“粤商”很有必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为此,应对岭南文化和粤商家族企业文化去粗取精,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将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内部管理创新相结合,全方位创新“粤商”企业文化,塑造“粤商企业形象。
    关键词:“粤商”;企业文化;创新

    一、“粤商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广东民营经济已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四成,从业人数1 656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1/3[1]。伴随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粤商”以自己独特的文化、经济、市场、经营、人才、管理、品牌等优势,推动了广东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

    广东建设“文化大省”、构筑“和谐广东”起到了重要作用。

    “粤商”企业文化的发展与“粤商”企业的发展有着相似的轨迹,它们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1989年,这是一个打破民营企业禁区、个体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私营经济开始得到认可、民营企业文化初步形成的阶段;第二阶段是1989年~1991年,这是一个强调清理整顿的阶段,企业文化受到暂时遏制;第三阶段是1992年~1996年,民营企业在波动中重新抬头,企业文化重获新生并逐步发展;第四阶段是1997年~2000年,民营经济得到持续、健康的大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进入新世纪,在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目标的带动下,广东企业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曙光。2001年7月,广东省工商联在深圳龙岗召开了大型“粤商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就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作了深层次的交流和探讨。之后,珠江三角洲等地一批富有远见卓识的民营企业,逐步有意识地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先进、制度化并具有个性的企业文化体系,尤其是香江集团、恒大集团、志高集团、广州好迪、广州立白集团、海印集团、汕头大印象集团、中山中顺集团、恒鑫集团、恒心集团、海景集团、正域集团等知名企业,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企业文化的策划、宣传和组织工作,并通过企业家倡导、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方式,不断引领着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广东省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典范。2003年,广东省工商联开始实施“三个一”工程(一个协会、一个论坛、一本文集),弘扬健康向上、以人为本、奋斗不息的企业精神,创新了“粤商”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了“粤商”企业的整体素质。2003年12月25日,广东民营企业文化协会成立,3年来,该协会以其强大的阵容、巨大的号召力和踏实的工作作风,为“粤商”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型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民营企业在活跃广东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其企业文化也成为广东省文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粤商企业文化建设也存在种种误区和薄弱环节,并制约其更大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没有长远发展计划,急功近利。大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还没有走出原始积累阶段,企业文化建设还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造成了其价值链的缺失,不利于企业的长治久安。

    二是文化道德明显不足。企业竞争无序化、恶性化,出现了道德上的二元性,即语言上的重义轻利和行动上的重利轻义。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之间缺乏团结协作、有序竞争的精神

    三是企业在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方面有严重不足。如不重视处理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劳动合同难以到位、劳动待遇不合理、特殊劳动保护措施不到位、劳动保险难落实等,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主和企业员工的关系。

    四是家族管理模式使得职业经理人才难以引入企业,从而阻碍了“粤商企业的做大做强。

    五是缺乏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相当部分“粤商”意识到了经济全球化、入世带来的竞争压力,力图通过借助外力增强自身实力,但也有许多企业存在小富即安思想,满足于眼前的经济效益和已有的国内市场,危机意识、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淡薄。

    六是形象、品牌建设存在误区。如“粤商”很少有品牌规划,主要靠量多价低获得微薄的利润,无法获得品牌的“暴利”,大量“粤商”做的贴牌加工生意就是很好的证明。另外,创立品牌的同时却又往往忽视了产品的技术改造、质量提升,结果最终被市场所抛弃。

    二、“粤商企业文化创新的障碍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的竞争环境,解决“粤商”企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企业文化创新已迫在眉睫。“粤商”企业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粤商”中“家族主义”的企业文化模式的影响,也离不开广东岭南文化的影响。因此,要认清“粤商”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企业文化创新,必须对岭南文化的内在缺陷和“粤商企业家族文化模式的弊端进行分析。

    (一)当代岭南文化的内在缺陷及其对“粤商”的影响

    岭南文化以其商、新、实、活、变等特征,深刻影响了古往今来的广东人,塑造了广东人的性格气质,铸就了“粤商”的商业精神[2],但同时又有其自身的弱点与不足。而这些弱点与不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粤商”做强做大。

    1.当代岭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文化,它着重于指向当下的实效、功利,而并不关注文化自身的价值生命和超越意义,缺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3]。创业之初,务实、敢为天下先的“粤商”具有不畏艰险、努力拼搏的精神。但是,过分的逐利倾向与实用主义使“粤商”目光短浅、贪图小利,单纯追求短期的利润最大化,不愿意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自己的生存、发展,不愿意钻研技术开发产品,主要靠购买专利生产产品,从而造成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相当部分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先进的设备,但他们宁愿为别人加工“贴牌”产品,也不愿意精心打造自己的品牌。不少“粤商”认为,现在给知名品牌加工,收益很不错,且可以旱涝保收,因此何必再去冒风险开发品牌?很明显,这种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和根本利益的急功近利观念很难使企业做大做强。现代经济的发展己经进入品牌战略时代,没有品牌的企业很难长久,而蕴涵在企业品牌之中的企业文化是支撑品牌的武器,是打造企业竞争力强有力的因素。

    2.当代岭南文化过分强调变通而忽视规范,也使企业难以做强做大。由于工商活动的普及性和渗透力,传统的岭南社会“商与官近,至以官商并称”,具有反规范性的文化心理社会基础。到了现代,善于应变、喜新急功的“粤商”更善于变通,提出了著名的“灯论”,即“绿灯来了跑步走,红灯来了绕着走,没有灯来也要摸着走”。这种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在可走与不可走的临界状态我要抢着走,在不能走时我要创造条件变着法子走,其中体现的正是“粤商”灵活善变的性格特质。这种变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由于制度安排滞后所导致的尴尬。但是,随着市场的完善,善于变通的思维方式的隐患也越来越明显,它会使长期处于这种变通状态的人们对任何制度———包括原有的或新建立的制度———失去信心和兴趣,整个社会的刚性约束大为减弱,建立在公共管理制度基础上的道德认可也随之淡薄,最终制约社会的长远进步。

    3.与重商的传统相适应,“粤商”的政治意识相对较弱,敏于行而拙于思,也影响了企业的做强做大。自古远离皇朝的地理环境使“粤商”养成不尚空谈(政策敏感性差)的风尚,这种风尚在市场经济早期是有利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仅仅靠某一个特别的想法,或者发明了某种产品和技术,或者找到一个市场的机会,或者依靠胆子大就能获取暴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表现为综合素质的竞争,这就要求“粤商”由一个随机性的机会主义的创造者变成一个战略性规划的创造者;不但需要有“近见”,更需要有“远见”;需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敏于行,还要勤于思,要能站在长远的、全行业的、全国以至全球的角度,根据内外资源的变化,确定企业的战略方向和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

    可见,“粤商”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文化的前瞻性,“粤商”应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审视自己的长远发展,在保持岭南文化求新、求变、务实的同时,把“粤商”发展的先发优势及时转化为竞争优势,使“粤商”企业成为有竞争力产品的代名词,也使广东成为民营经济新企业文化的输出地。

    (二)“粤商企业家族文化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绝大部分“粤商”企业采取的都是家族式管理模式。从管理和控制角度看,这种治理模式由于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称性,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制度安排,但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模式更注重的是资本的“纯洁度“(即企业主对企业资本的掌控),而不是首先考虑资本经营扩张的要求。如太阳神、巨人、爱多、乐百氏等,即使在发展的巅峰,仍没有想到过利用证券市场的力量,抢占发展的制高点,最终不是被收购,便是垮了下去[4]。具体来说,家族企业文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制约着“粤商企业的升级换代:

    1.家族式的管理造成“粤商”企业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粤商”企业家族制居多,鲜有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主同时掌握着企业的经营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实行的是“人治”管理。在企业创业初期这一制度基本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工作日益复杂,专业化技术分工趋势明显,这种企业主权力至上的管理体制必然会导致企业主排斥现代管理理念,进而严重阻碍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过渡和转换。

    2.用人惟亲的机制造成“粤商”难以留住人才。中国人对家庭的高度认同,大大淡化了对社会和组织的认同,导致一种低信任度的社会关系。这种文化传统在广东也较为盛行,直接影响着“粤商”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用人思想,企业高级管理职位几乎均为家族成员所占据,外部管理人才很难进入。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用人机制的局限性开始显露出来,企业内部很难给家族之外的人才成长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

    3.情缘地缘文化造成“粤商”难以进一步扩大规模。根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调查结果,“粤商”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是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在家族内融资[5]。此外,与浙江的民营企业相比,“粤商”企业还有很强的“环境依赖性”或者说“地域依赖性”,他们很难脱离“乡土”这个地域空间以及这个空间所包含的各种环境性因素,如劳动成本低,自然资源廉价,可以享受地方政府各项优惠政策,比较容易建立各种政策外的非正式关系等等。但是,没有专业化和跨地区经营,“粤商”企业永远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大企业之林。

    三、“粤商企业文化创新的对策思考

    针对“粤商”企业文化创新的不足,吸收岭南优秀文化和外来优秀文化,剔除岭南劣质文化和外来糟粕文化的影响,将“粤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企业制度创新和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民营企业的形象塑造、名牌产品创造与宣传、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上下功夫,使“粤商”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的社会化上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应成为“粤商企业文化创新的必由之路[6]。

    (一)弘扬优良传统,兼收并蓄,创建富有岭南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

    1.粤商企业应弘扬重商与务实的优势。岭南文化具有重商性和务实性,能快速有效地把新思想贯彻到生活和行动中,“粤商”企业具有以顾客为上帝、注重顾客需求的天资。“粤商企业应发挥这一优势和长处,保持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积极进取,多元交流,使岭南人具有更多的变通性和适应性。

    2.要树立人本观念,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社会时代特征。在工业化过程中,很多“粤商”企业走的是一条粗放型发展道路,给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这与科学发展观是背道而驰的,也难以达到长远发展的目的。作为群体意识体系的企业文化的创新,必须反映出这一历史阶段改革、探索、开拓、创新的一系列新观念。如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效率观念等。并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劳动者,要重视企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这是“粤商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体现的鲜明的时代特征。

    3.要完善“粤商”企业文化理论体系。这主要包括:以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为目的,在产品研发、质量标准、产品更新换代、发展战略、风险控制等方面加强研究;以发展为目的,研究全球化背景所要求的法律规则、贸易规范、管理标准等,尤其是要深入研究WTO规则及相关文件,研究目标投资国的法律、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为国际化投资作准备;要研究“粤商”发展的内在联系及制度需求,研究“粤商”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提出高质量的契合实际情况的立法建议、政策建议、专项报告并供相关部门做立法、决策参考;弘扬“粤商”企业的公众形象,进行品牌工程塑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特别要注意“粤商”信用系统的建设;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等等。

    (二)以名牌产品的创造与宣传为手段,进行“粤商企业文化创新

    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发展已由产品运营阶段、资本运营阶段进入到品牌运营阶段,因此,粤商企业文化建设要重视以名牌产品的创造与宣传来进行企业文化创新。长期以来,广东工业产品的总体水平不高,除了技术、工艺、装备和管理等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产品开发和设计投入不够。过去我们面对的是卖方市场,许多产品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企业自然不用重视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企业名牌的创造和企业形象的宣传。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只有从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文化的和艺术的角度对某种特定物质对象进行构思创造,使企业设计和生产出优质、美观、舒适和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物质文化产品,使消费者在消费物质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才能既树立起企业形象,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三)以企业制度创新推动“粤商企业文化创新

    建设崭新的企业文化必须充分体现市场经济要求。重新塑造的“粤商”企业文化必须体现七大意识和五大精神。七大意识是:现代意识、市场意识、人才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和经济文化一体化意识。五大精神是: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面向顾客的竞争精神、以人为本的团队精神和敢于承担责任的冒险精神[7]。为此,必须做到:(1)积极推行相应的管理模式,以促进内外环境的沟通,加强企业文化“软”管理与“硬”管理的结合。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不可能建成优秀的企业文化,内外沟通、纵横交错才会给企业文化提供丰富的内容。(2)强化现代管理以人为中心的意识。无论是物质层、制度层还是精神层文化,都要体现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的观念,做到重视人的因素,发挥人的主动精神,激励人的创造热情,挖掘人的潜在能力。(3)培养和造就一代优秀的岭南企业家。优秀的企业家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企业职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是企业文化的具体代表,是企业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充分发挥它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四)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推动粤商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文化,而是一种管理文化或一种软管理方式,它只有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8]。一般来讲,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使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企业文化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包括企业管理内容与管理目标的制约,因而企业文化的目标有多元性。既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价值观念,又要培养职工的精神境界;既要塑造企业形象,又要培养群体竞争精神,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中。第二,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的统一性。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要统一于企业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目标上来。在企业文化创新中,“粤商”要克服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相脱离的现象,努力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民营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实现增加值占广东GDP近四成[N].南方日报,2006-07-27.
    [2]梁绮惠.岭南文化与广东民营经济的发展[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5.
    [3]龚隽,余少波.危机与转型[M]//欧初,丁希凌,张磊.海洋文化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191.
    [4]韩平,汪令来.摈弃小富即安旧传统,进军资本市场求做强[N].羊城晚报,2003-02-17.
    [5]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广东社会与文化发展蓝皮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300.
    [6]杜新山.来自英伦的报告———有关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思考[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296.
    [7]李瑜青.企业文化与理念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50.
    [8]魏杰.中国企业文化创新[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163.

 

作者:黄华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消费新政放开管制 拉动9000亿 新零售成长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热门资讯
    十万外国人广州“淘金” 国际 长沙市专业市场布局规划(20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