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头条 | 动态 | 深度报道 | 行业 | 政策 | 会议展览 | 市场招商 | 行情 | 市场开发 | 市场管理 | 融资 | 规划 | 市场数据 | 法规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资讯 > 会议展览正文
展馆盈利之路怎么走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05-9-1 点击数:

    2005年底,全国可供办展的展馆面积将达300万平方米,超过目前世界上展览业最发达的德国,但几乎所有新建展馆,从一落成就陷入“吃不饱”的半饥饿状态——

  展源短缺之渴

 

  从展览会召开到结束,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围绕着展馆,展馆因此被视为会展业链条中起承转合的一个关键节点。一个优良的展馆本身可以成为展会品牌的构成要素,增加展会的吸引力,保证展会的最终效果。但是,正如香港海岸展览有限公司陈金钹所说,一旦展览业不景气,展馆是最痛苦的,“因为别的要素都是活的”。

 

  而眼下,作为展会最重要的硬件要素,许多展馆的确有点“痛苦”。许多老的展馆,因为设施落后,基本条件较差,因此难免门前冷落;而新建的展馆,则大多从一落成就陷入“吃不饱”的半饥饿状态。

 

  什么叫“吃不饱”,或者说,怎么样才算“吃得饱”?陈金钹说,按国际上一般的标准,展馆的平均使用率达到25%就可以收支平衡了,也就是说每年收入能够支付运营费、工资、展馆折旧以及贷款利息等;如果达到40%以上,经营状况就算不错的,而目前内地展馆使用率一般不足30%,大多在10%20%之间,甚至有一些不足10%的,如果没有财政补贴,经营之难可想而知。

 

  之所以“吃不饱”,是因为会展业的增长速度赶不上展馆建设的速度。

 

  近年来,由于看重展览业在提升经济发展和城市知名度方面的重要作用,许多地方纷纷提出发展展览经济的规划,目前已经有30多个城市提出“创办会展名城”的目标,会展中心的建设也随之成为城市建设中的热点项目,全国展览面积以20%的速度连年增长。到2005年底,全国可供办展的展馆面积将达300万平方米,超过目前世界上展览业最发达的德国240万平方米的展馆面积。

 

  利润匮乏之痛

 

  各城市忙于上马展馆的热潮还没退却,展馆遭遇的寒流已经初现端倪。中工美展览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潘莉萍说,展馆目前确实有些供过于求。由于他们举办的“国际礼品和家庭用品展”已经成为行业内较具知名度的品牌展,因此总有许多展馆想方设法和他们合作。但从自身影响的覆盖面和参展企业便利的角度考虑,至少到目前,“除了深圳,我们很少考虑二线城市。”许多品牌展商也表示出类似的偏好。

 

  同时,在大参展商的导向下,许多海内外的中小展商往往也跟着到北京、上海这些展馆资源紧缺的城市扎堆,导致二三线城市与一线城市在展览资源上差距越来越大。

 

  “二三线城市远不能在综合条件上与北京、上海比较,展会应体现地方产业优势。”香港展览会议协会主席朱裕伦说,各地展览业的发展,应当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充分考虑当地的产业结构、市场特点和区位因素。而我国一些城市规划的制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没有考虑到当地和周边城市展览市场的需求,结果,展馆落成之日,就是亏损开始之时。

 

  而许多展馆建设之初,在设计上更多地顾及作为标志性建筑的美学特征,而忽略了作为展馆应有的实用性,这也加大了投入使用后运营的成本和招展的难度。

 

  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徐敏处长分析,培养一个成熟的展会一般需要35年,“比农民种地收获期还要长”,而展馆建设的速度则快得多。因此,希望展馆一开张就宾客盈门,显然是不现实的。

 

  盈利模式之辩

 

  展馆本身到底能不能盈利呢?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展馆本身通过经营运作可以赚钱,同时办展又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但国际上成熟展馆的盈利模式都各有侧重。新加坡新展集团商务发展主任张保罗介绍,目前新加坡展馆主要有两种盈利模式:一种是政府投资的公益模式,不希望办展本身赚钱,而是通过会展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一种是民间投资的房地产模式,会展本身作为房地产的一部分实现盈利。

 

  这两种模式基本代表了国际上建设展馆的两种取向———或作为公益项目,或作为盈利项目。张保罗说,看到中国这几年各地建的会展中心大多兼有既代表政府推动会展经济发展,又冀望靠会展收回投资的双重目的,这种最接近理想的状态,“大概可以算是第三种模式吧”。

 

  而这种“鱼与熊掌兼得”的第三种模式,在现实的运营中似乎注定要处处碰壁。尤其是许多城市起初建设会展中心的时候,是作为城市的形象工程或标志性建筑的,不计成本投入,面积动辄10万、20万平方米,投资动辄数亿、十数亿元,而对建成后的使用和运营缺乏是否具备经济性的考量。

 

  “其实,以会展中心为中心辐射开去的一定范围都可以受益。等会展中心做旺后,可以像切蛋糕一样,把周围升值的土地一块块分切出去,保证土地升值的回报。”朱裕伦通过这个比喻,提醒地方政府不能片面地要求场馆的回报。另外,他认为,展馆建设应该是政府的一项公益工程,除了土地升值的回报,其辐射效应也是无形收益,应该算总账。如果盲目追求展馆自负盈亏,很容易导致展馆什么展都招的恶性竞争,导致一多就滥、“优汰劣胜”的恶性循环。

 

  徐敏赞同靠展馆投资直接获得回报的想法不太现实。他提议应该将展馆投资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考虑对商业、服务业拉动。毕竟,如果运营得当,会展18的拉动效益还是相当乐观的。

 

 

 

作者:佚名  编辑:goblin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消费新政放开管制 拉动9000亿 新零售成长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热门资讯
    十万外国人广州“淘金” 国际 长沙市专业市场布局规划(20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