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研究 > 专业市场正文
专业市场转型路径探讨
来源:2013年12月18日  经济研究导刊  2013年25期 发布时间:2013-12-18 点击数:

    摘 要:专业市场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专业市场已经不适应当前新的商业模式,需要转型升级。以郑州市专业市场外迁为例,通过对郑州市专业市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外迁的对策进行剖析,探讨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路径,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市场外迁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91-03

  专业市场是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项伟大的市场制度创新,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企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各种现代流通形式的迅速发展,专业市场存在的基础被弱化。另一方面大量专业市场分布在城市中心,浪费了土地资源,增加交通压力,商流与物流矛盾突出,不利于专业市场自身发展。因此专业市场需要进行功能升级和转型,根据专业市场发展的情况看,专业市场外迁是进行功能升级的有效途径。

  一、郑州市专业市场外迁意义

  专业市场的外迁和提升是加快旧城区改造,促进新城区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统筹推进新老城区发展,提升老城区综合承载力、解决中心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推进新城区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的调整和扩大,新城区建设急需流通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专业市场是流通业的主要业态,专业市场的外迁不仅搞活了新城区的流通业,同时也有力地支撑了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专业市场外迁至市场集聚区,发挥经济“极化效应”和“滴涓效应”,繁荣新城区商品流通,带动集聚区周边经济快速发展,促进集聚区产业集聚辐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郑州商贸物流质量与能级。同时,方便新城区居民生活,拉动消费,助推经济快速发展;通过外迁可提升专业市场档次,明确市场定位,突出市场特色,营造良好商业文化氛围,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一体化运营,对服务中原经济区及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有着集聚和辐射作用。

  (二)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

  一方面,郑州市区位优势明显,专业市场发展迅速,影响力和辐射力巨大,吸引了大量的货物流、车流和客流,严重考验着市区的交通能力。另一方面,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型车辆频繁进进出出,由于市场内停车位置不足,专业市场的规模又受城市框架的限制,市场很难扩建,功能难以提升,各种车辆被迫只能暂时停靠马路上或者路边,造成专业市场附近交通十分堵塞。中心城区的专业市场外迁以后,能够有效地缓解市区的交通压力,保障道路畅通和行车安全。

  (三)完善提升中心城区城市功能

  首先,中心城区专业市场大多位于商业氛围浓厚的闹市区,随着其发展壮大,商品集散量剧增,交通拥堵造成商户、消费者、周边居民出入不便,社区环境、治安恶化,对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其次,中心城区的专业市场缺乏长期的规划,现有的简易仓库、交易大棚等基础设施落后,与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水平极度不协调,由此带来的汽车尾气、噪声污染和垃圾问题严重影响市容市貌,不符合郑州都市区宜居、健康的要求。第三,中心城区市场外迁后,还可以缓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匮乏的局面,更好更方便地为市民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多样化服务。
 
  (四)促进专业市场自身发展

  就市场自身组织形式、发展水平而言,中心城区专业市场受交通条件、用地条件和周边环境的制约,规模无法扩大,集中集约程度、现代化程度还不够高,大多呈粗放性经营状态,总体现代化水平不高,无法应对消费需求结构升级、产业组织变迁和现代流通方式的冲击。实施外迁集聚发展以后,专业市场应具有交易集散、信息、展览展示、物流配送、加工包装、综合服务等多项功能,将全面提高市场的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满足其功能再造、经营转型和制度创新的需要,从而增强其生存、发展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二、郑州市专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郑州市专业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对活跃城市经济、方便群众生活、增加税收、扩大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专业市场逐渐显现诸多问题,专业市场产生大量的客流、车流、物流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城区内的专业市场发展空间受限,专业市场布局比较混乱,与现代化城市建设不相匹配等等。因此,专业市场外迁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既可以实现郑州交通畅通工程,又能够整合市场资源进行集聚,提高专业市场竞争力。

  (一)郑州市专业市场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市专业市场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巩固提高三个阶段。尤其是“十一五”以来郑州市商品批发交易额不断增加而且增长速度很快,2011年的交易额达到了2005年的3.1倍。郑州市城区内专业市场200余家,占地面积2.4万亩,建筑面积1 066万平方米,总投资164亿元,商户总数7.45万户,从业人员19.2万人,年交易额1 154亿元,综合税收50亿元。

  (二)郑州市专业市场布局特征

  1.区域发展不平衡,布局较分散。中心城区专业市场主要集中在管城区、二七区、金水区,但是整体布局较为分散,东、西、南、北、中及三环、二环和核心区到处都分布有专业市场。

  2.规模小、竞争力弱。郑州市中心城区的专业市场中,占地面积百亩以上的仅有19家,占地面积10亩以下的却有49家,营业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仅有13家,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市场仅有64家,商户数量在500户以上的市场仅有33家。大约100多家市场并没形成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经营方式同质化严重,同类市场经营品种差异化较小。

  3.经营效果参差不齐。郑州市中心城区专业市场单位占地面积交易额1 000万元以上的有39家,仅占全市11.8%,单位建筑面积交易额1万元以上的有51家,仅占全市15.4%。由于市场建设时间,经营品种,特别是管理水平不同,所经营效果也不同,例如郑州国际小商品城,以经营小商品为主,单位占地面积交易额高达1.2亿元/亩,单位建筑面积交易额达到3万元/平方米,同是经营小商品的合盛商贸城单位占地面积交易额仅为15.7万元/亩,单位建筑面积交易额仅为20元/平方米。


  4.专业市场内建筑容积率及投资力度高低悬殊。郑州市中心城区专业市场建筑容积率大于1的有71家,仅占全市21.5%。郑州中心城区“寸土寸金”,为了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消防、环保等法规许可下尽可能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否则,与城市发展不相协调。而中心城区专业市场内建筑密度和容积率高低悬殊。例如同样经营服装地理位置相近的外贸服装尾货市场占地面积3亩,建筑面积为7 000平方米;而俏佳人精品服装街占地面积3.6亩,建筑面积仅为1 500平方米。另外,各专业市场的投资力度差异大,有的专业市场至今还是简易大棚作为经营场所,与现代城市的发展极不协调。

  三、郑州市专业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郑州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专业市场逐渐显示出与市场经济和现代流通不相协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市场造成交通拥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专业市场的商品集散量急剧上升,产生大量的客流、物流、车流,加上专业市场内没有足够的停车位,车辆停靠在路旁,加重交通堵塞,给周边交通、城管等带来巨大的压力,增加政府管理成本,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同时也影响专业市场内的物流效率,增加商户的经营成本,还蕴藏着火灾等安全隐患和风险。对专业市场进行综合评定,有72%的市场都会给周边造成较大的交通压力,造成很多交通堵点。

  (二)专业市场规划缺失

  由于郑州市专业市场建设长期缺少统一规划,自发形成很多同类型市场,而且市场布局混乱,重复建设、盲从滥建现象严重。市区内仅纺织服装类专业市场就达到27家,其中在火车站一带就分布有17家,年交易额十亿元以上的市场仅有两家,大部分属于中小型交易市场。而且该类市场的经营模式大同小异,经营商品品种、款式也很接近,多数市场还属于摊位式运营、租赁式盈利的粗放式经营。专业市场同质化,导致无序竞争,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急需通过建立集聚区整合市场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专业市场布局散乱,集聚程度低

  虽然郑州市专业市场自然形成火车站集群区、京广路鞋业、食品集群区、电动车市场群、郑汴路家居建材集群区、东风路IT产品集群区等多个市场集群区,但是大部分市场散布在全市各地,已经形成的集群区也并没有实现集聚,使得郑州市的区位和交通运输优势难以发挥。如三环内共有21家五金机电类市场,其中仅有6家分布在火车站周围的铭功路上,大多数市场散落在郑州市区各个角落。
 
  (四)与市容不协调,影响城市形象

  一些专业市场为大棚式建筑或陈旧的老式建筑,与现代城市发展极不协调,影响郑州市市容市貌;低档次的“三现”交易跟文明城市建设不一致;同时,早期成立的市场多是沿街、沿路自发形成的市场缺乏纵深,市场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资源难以整合。

  (五)物流不畅,影响市场辐射范围

  由于大型货车白天被禁止入市,加上郑州市交通拥堵,导致位于中心城区内的专业市场进发货极不方便,使商品不能及时进出,严重影响市场辐射范围,增加商户运营成本及流失大量潜在客户、降低经济收益。

  四、国内专业市场外迁的经验与启示

  全国各地的专业市场在长期的建设、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形成了符合市场条件的交易模式和制度设计,深入比较、研究、挖掘市场建设规律对郑州市中心城区专业市场外迁具有借鉴和引导作用。

  (一)武汉、杭州专业市场外迁主要做法

  武汉、杭州市场外迁的主要特点是起步早、起点高、规模大、配套全。武汉市在市场外迁规划制定时就瞄准建设国家级现代化专业市场集聚区,在黄陂区规划50平方公里,建设商贸物流枢纽区。武汉市在加强承接市场集聚区公共设施和市场功能设施配套建设;杭州市从2007年开始分期分批启动市场外迁工作,重点规划建设四大市场交易园区,将市场外迁列入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国内最清洁城市”的战略目标上来,着力打造全国的标杆性市场,新建的市场基础配套设施也是由市政府出资建设。

  (二)专业市场外迁经验借鉴

  武汉、杭州市场外迁的做法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两市有以下共同经验可供郑州市中心城区市场外迁借鉴:
 
  1.明确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机制。明确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先进的软、硬件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公平的市场秩序培育和管理体制创新,达到吸引、聚集商户的目的,从而提高市场整体竞争力。明确工商、规划、国土资源、城管、环保、公安等部门的职权是搬迁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建立协调机制是及时解决问题、化解冲突的有效平台,落实责任人能促进具体任务的完成。

  2.积极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建立市场迁移地的利益协调机制。财政扶持政策一方面是现状市场的搬迁促进政策,另一方面是规划专业市场集聚区的吸引政策,从土地、财税、行业和相关产业等几个方面具体落实到市场投资方、经营商和属地政府。财政扶持政策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推动市场集聚区形成,促进现有市场搬迁,平衡市场迁出地、迁入地的利益协调等方面,能够促进准备条件的成熟和政策目标的实现,降低来自政府自身的阻力,有效降低政府风险,同时能很好体现政府导向。

  3.坚持集中布局、集聚发展的原则。打造全国性商贸物流中心城市的要求,重点研究功能分区、核心业态、项目策划和功能配套的关系,编制市场外迁规划,对专业市场进行全面整合,提高市场集中度,加快形成市场集聚区,进而拓宽市场发展空间,促其不断做大做强,培育在全国和一定区域内具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龙头市场。

  五、郑州市专业市场外迁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组织实施,整合资源优化布局

  根据市场实际的辐射范围、物流量大小与交通基础设施等要素进行科学论证、合理布局,对现有专业市场进行整合重组,对于新建、扩建、改建专业市场进行合理布局。
 
  (二)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有序推进扩大开放

  由政府相关部门集中力量对若干市场进行高标准建设和运作,将其培育成郑州市市场建设发展的“标杆市场”,使其成为郑州市市场中的“示范工程”。同时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投资专业市场建设,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专业市场的新建、改建与扩建,吸引外资来郑州投资专业市场建设。推进市场主体公司化经营。引进、消化、吸收经济发达国家专业市场先进的交易方式、市场管理模式和市场经营理念。

  (三)促进市场标准化建设,鼓励市场品牌化发展

  制定与本规划配套的专业市场技术标准,以标准指导郑州专业市场建设。鼓励和帮助专业市场自创品牌,并提高市场品牌的知名度。鼓励企业引进名牌商品,吸引名优品牌批发企业开设专营专卖,发展总经销、总代理、企业直销等方式,与专业市场建立品牌战略联盟。

  (四)延伸和提高市场服务能力,推动市场与产业互动

  实施现代化、专业化的市场运营和管理方法,提高完善郑州专业市场的服务质量和市场形象。在保证市场原有业务正常运行的同时还要适时地对现有市场业务进行拓展,对市场上下游业务进行适当地延伸来增加市场的效益。快速发展专业市场集聚区,带动专业市场建设,形成产业集聚与市场发展的互动效应。

  参考文献:
  [1] 刘乃全,任光辉.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J].上海经济研究,2011,(1).
  [2] 陆立军,王祖强.专业市场:地方型市场的演进[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3] 郑勇军.解读市场大省:浙江专业市场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姚永涵  编辑:吕小小小凤凤凤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美团外卖代理商成其扩张炮灰 南京新百突破零售业“围城”
    热门资讯
    破解农产品流通痼疾 电商来帮 外资零售中国集体再上线 “麦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