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研究 > 流通经济理论正文
对流通基础性问题的再认识
来源:2017年6月22日 国际商报 发布时间:2017-6-22 点击数:


    流通的概念

    “流通”,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概念,其内涵在亚洲基本相同,均指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的社会性转移。在日本,指有关物理的或社会的“物品移动”的经济。其范围以商业、运输、通信活动为主体[1]。流通产业包括流通专门产业(批发、零售、物流等)、流通关联产业(金融、保险、广告、传媒等)和流通周边产业(餐饮、住宿等)。在韩国,狭义的流通包括批发业、零售业、运输业、装卸业、包装业等,广义的流通除上述产业以外,还包括信息业、金融业、保险业等。在我国台湾地区,称为“通路”,指产品从生产出来到消费者使用的中间销售过程。欧美等发达国家所用的“分销”概念,与“流通”相近但又有分别,是指市场营销学中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商品所有权的过程,即产品通过一定渠道销售给消费者,主要包括佣金代理、批发、零售、特许经营和无店铺销售等形式。

    在我国,“流通”古已有之。汉代桓宽《盐铁论·通有》记载:“山居泽处,蓬蒿墝埆,财物流通,有以均之”,指财物的流转。《辞海》对“流通”的解释为:“流转通行,不停滞;特指商品、货币流转”。对于“流通”的经济学含义,国内理论界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总的可以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流通。

    狭义的流通包括四种:一是过程说。有学者认为流通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供给者或发生地)向消费领域(需求者或使用地)的转移过程。孙冶方最早提出“流通一般”的概念,认为“流通是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所经过的全部过程。由不断进行着的亿万次交换所构成的流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客观经济过程”[2]。二是环节说。有学者认为流通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并在经济运行中与生产、分配、消费产生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的辨证关系。三是商品说。传统商业经济学认为流通仅是指商品的流通,包括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但不包括技术等其他要素的流通。四是空间说。多数学者认为流通指在国内,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不包含国际贸易的部分[3]。

    广义的流通主要是大流通说。李岚清同志指出,所谓社会化大流通,就是围绕市场消费需求所进行的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陈文玲认为,现代流通是全要素、全过程、全开放、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主体上,包含参与流通活动的出让方与受让方,以及帮助实现商品流转的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等;在客体上,包含有形要素与无形要素;在环节上,涵盖消费到生产、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在空间上,包括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是面向全球市场的流通。
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商品流通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越来越不能仅仅将其作为商品交换一个独立的概念、过程或环节而存在,更应是一个广义的大流通概念。因此,从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笔者认为当前的流通概念是,面向国内市场,以具体的商品或服务为对象,涵盖消费到生产、生产至消费的循环过程,包含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通。

    流通的功能

    关于流通功能的分类,国外不少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邵(A.W.Shaw)最早分析了流通功能,提出流通具有承担风险、运输商品、金融服务、销售、集散五项功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韦尔达(LD.H.Weld)提出流通的七项功能,即采购、保管、承担风险、金融服务、商品调整(分类、分等、分割、包装等)、销售、运输。西北大学教授克拉克(F.E.Clark)把流通功能分为三大类:一是所有权转移功能,包括销售和购买;二是实物转移功能,包括运输与保管;三是辅助功能,包括金融服务、承担风险、市场信息及标准化。日本学者大多是从生产和消费的分离出发来分析流通功能。久保村、荒川等认为流通具有供需结合功能(包括市场评价、商品调整、信息传递、交易)、物品转移功能(包括运输、保管)、辅助功能(包括金融服务、流通风险分担)。西村林把流通功能分为:流通主体、场所、时间、数量、品质的同一功能,金融服务功能、风险分担功能、市场信心功能[4]。

    我国学者对于流通功能的认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流通的基本功能。这是对流通功能的普遍认识,有学者认为流通具有连接供求、媒介交换、时空调节、调剂余缺、利益实现等方面的基本功能。也有学者认为,流通具有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功能及辅助流通功能。二是流通的扩展功能。李岚清同志对流通的经济功能作出了全面论述。他提出在配置市场资源方面,“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血脉和神经”;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流通是决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及效益的引导性力量”;在引导生产方面,“流通是生产要素集结、聚合、聚变的载体”。有学者认为流通产业具有影响国民经济整个产业链、提升经济总量、扩大就业等功能。胡平提出了商业文化的概念,认为商品作为载体,可以通过流通实现传播文化的功能。

    笔者认为,流通的功能是宏观的、综合的、系统的,对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归纳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经济功能,流通在配置资源、扩大消费、引导生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发挥先导作用;社会功能,流通在增加就业、保障民生、促进公平分配等方面发挥先导作用;文化功能,流通在提供文化消费渠道,传播先进文化、创造新型文化方面发挥先导作用;生态功能,流通能够引领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方面发挥先导作用。

    流通的地位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非常重视流通的发展。日本在20世纪60~80年代开展了两次“流通革命”,实施“贸易立国”战略,促进流通发展,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增强了综合国力。

    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流通地位的认识也有所不同。

    第一阶段是流通“附属”论。在计划经济时期,流通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虽然也有“流通是连接生产与生产、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的观点,但流通“无用论”、“依附论”占据主导地位。江**同志曾经指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烙印很深,这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阶段是流通“平台”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流通作为生产与消费中间环节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流通与工业、农业等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一时期,人们逐步认识到流通是市场主体获取商品、要素和信息的渠道与平台,也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载体和物质基础。

    第三阶段是流通“先导”论。进入新世纪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逐步由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市场约束,流通在引导生产和消费,促进“调结构、转方式”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因此,许多领导、学者提出流通是先导性产业,认为“流通是现代经济的火车头”,“流通地位从末端产业提升为先导产业”,“流通是决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及效益的引导性力量”。也有一些观点认为,流通是基础性产业、支柱性产业和战略性产业。

    笔者认为,流通产业同时具备先导性、基础性、支柱性和战略性,“四性”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流通的地位,“四性”之间相互关联,各有侧重。但是,流通的基础性不如农业,支柱性不如工业,战略性不如科技,因此,流通先导性最符合实际。流通先导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从经济方面看,现代流通是形成准确、灵敏的价格信号的前提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从而能够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提高,引领消费模式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从社会方面看,流通满足消费需求,它释放的信息能够使人们建立信心、稳定预期、憧憬未来,有利于社会和谐安定;流通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从文化方面看,诚信、文明的商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是文化传播、传承的重要载体,提供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渠道;从生态方面看,发展绿色、循环、低碳流通,能够引领绿色、循环、低碳生产,引导绿色、健康、理性消费。

    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流通效率效益偏低、成本偏高,与发达国家先进的流通产业以及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建议从国家战略高度加快流通产业发展,实施“流通先导”战略,推动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

    流通的发展方向

    在流通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发生了四次革命:第一次是百货公司的诞生,百货公司规模大,经营商品类别多,综合性强,突破了传统的经营方式,改变了杂货店一统天下的局面;第二次是超级市场的产生,开架售货,一次性集中结算,商品价格低廉,调动了消费者购物热情;第三次是连锁经营方式的产生,经营场所由点到网,统一采购、集中配送,大大提高了流通的组织化程度;第四次是电子商务的出现,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在流通产业运用,实现了实体店与虚拟店的结合。

    对于我国现代流通的发展方向,有几种意见:一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学者建议,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二是1993年李岚清同志在全国商品流通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大市场,发展大流通,搞活大贸易;三是2002年吴仪同志在全国流通现代化工作会议上号召,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四是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五是2007年国务院研究室提出,流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国际化、信息化、社会化和多维化。

    笔者认为,上述关于流通发展方向的观点都是正确的,目前仍具有现实意义。针对当前我国流通产业存在的问题、发展潜力,以及经济社会所处的时代,未来流通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数字流通、绿色流通、集约流通和开放流通。

    数字流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将是推动流通创新,带动流通现代化,提高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降低流通成本的重要手段。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将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与流通产业将深度融合,流通产业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流通业态、研发设计、流程优化再造和渠道模式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5]。

    绿色流通。发展低碳、循环流通,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以循环经济为目标,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流通体系逐步完善,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流通产业和发展方式逐步形成。循环流通得到长足发展,以旧换新、收旧售新、旧货流通、废旧商品回收等流通网络逐步健全。低碳流通意识增强,流通领域节能减排技术进步、标准规范。绿色流通在促进绿色生产、引导绿色消费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

    集约流通。整合商品、信息、链条、网络等各种优势资源,实现产业融合延伸、集约化生产经营,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效益的客观要求。运用科技手段对各种市场信息资源进行聚合、裂变,以需求为导向,以需定产,实现集约化生产和集约化流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流通模式,核心链主要通过对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整合优化业务流程,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流通企业向上下游延伸业务,生产与流通进一步融合。

    开放流通。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流通的开放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利用,城乡、区域流通协调发展,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彻底打破,竞争有序。企业诚信经营,零供关系和谐,供应链相对稳定,合作互利共赢。流通环境良好,流通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完善,市场秩序规范。

【注释】
    [1]乔艳昭.日本流通业问题现状及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2]孙冶方.流通概论[J],财贸经济,1981(1).[3]张连刚.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4]丁俊发.重新认识流通(上)[J].中国流通经济,2003(1)[5]欣闻.健全我国流通体系,推进流通现代化发展[J].中华合作时报,2012.9.14.

 

作者:周强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便利店行业成为零售创新独特 零售业数字化:已起步,正优
    热门资讯
    陈民伟:物流人才发展面临的 袁绍岐: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