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流通经济理论正文
新时期流通产业的战略地位探索
来源:《商业时代》2013年第27期 发布时间:2013-10-18 点击数:


  内容摘要:新时期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型产业,具有引导市场、活跃经济的重要作用,影响着整体产业链的运行、国家经济安全以及国家经济总量的提升。本文对于我国流通产业的战略地位、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进而提出了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流通理论研究、流通产业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结构发展、法律体系建设、流通政策保障等提出了具体策略。

  关键词:新时期 流通产业 战略地位 发展现状 发展对策

  科学系统地探索新时期流通产业的地位,对于现行的国民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我国在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未能解决流通产业的战略地位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重视生产环节,轻视流通环节,过于追求以GDP为标准的经济增长模式,集中力量发展了重工业和大型制造业,而基础型产业,低产值的流通产业,一直未被重视。新时期开始,流通产业一直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在当今社会,国内外环境变化异常迅速,在国际贸易组织的规范下,全球经济浪潮迅速推向世界各个角落,我国市场各个领域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放。因此,我国在近几年也逐步扩大批发零售行业的发展速度,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新时期我国流通产业的重要作用,将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到新的要求上来。

  我国流通产业战略地位分析

  流通产业是以商品流通为核心经营活动的营利性事业,是实现商品从生产环节进入消费环节的交换活动智能的行业体系,主要包括批发业、零售业等交易流通业、物流业、流通服务业等,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现代流通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型、先导型以及战略型支柱产业,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持续进化,逐步演变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减弱需求约束、实现商品顺利流通的载体。2012年8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对流通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主要任务、支持政策以及保障措施都作出了明确规范,并提出我国将积极创新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解决流通产业的现存不足,全面提升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

  (一)我国流通产业的战略定位

  流通是经济发展的血脉和神经系统,流通产业具有引导市场、刺激经济、促进国家竞争力、保障民生的重要作用。新时期的时代发展特征赋予了流通产业新的内涵及意义,需要对其基础定位进行不时的矫正与调整,确定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高社会对于流通业的认识程度。流通产业的战略性特征主要体现为流通产业与其他经济因素的关联程度、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改善国内市场格局等方面。

  首先,流通业连通着社会生活的诸多重要部门,充当着商品、货币、信息等多重经济因素的载体,决定着市场整体运行的节奏与成效。其次,流通业的发展与外资引进有重要关联,而由于现今流通业经营方式的转变,零散的渠道已经逐步集中,实现对生产企业的控制,而外资的不断注入使流通业对国家整体经济安全的影响力增加,任何细微的波动都可能导致风险的全行业乃至跨行业传递,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障碍。再次,流通业的迅猛发展节约了企业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水平、拉动了内需,降低了商品库存的积压率,并增加就业岗位、创造了就业机会,部分地解决了当前人力资源的过剩难题。流通产业的战略性特征决定了其市场经济系统战略型地位的确立,新时期我国对于流通业的发展提出了细致的战略规划

  (二)我国流通产业的战略目标

  我国现阶段的流通产业经过多年的累积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流通竞争力日益增强,产业目标明确。2020年,我国流通业的基准目标是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流通产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笔者认为,现代流通体系的建立意味着流通成本的降低以及效率的显著提升、信息技术的高度贯穿、流通竞争力的国际效应以及流通产业法治环境的升级。我国有必要依托当前的主干流通网络,构建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商贸中心,营造城乡一体化的销售网络,创新供应链管理环节,加强电子商务应用发展,提升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增强国内市场的对外贸易影响,推动内外贸易的一体化,进一步推动流通领域的改革进程。

  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流通产业取得显著进展,相关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交易规模不断扩张,新的行业形态接连出现,目前虽然流通行业仍然处于发展的粗放型增长阶段,但整体体系雏形已经形成,流通体系日臻完善。

  (一)流通产业规模不断扩张

  根据国际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360525.9亿元,201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122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1%,仅上海地区批发和零售业就实现增加值3040.99亿元,比2010年增长12.6%;2012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77.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同比增长9.8%。我国流通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流通企业的扩张、从业人员的增加以及流通规模的增长带动了流通竞争力的强劲提升。

  (二)流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流通硬件设施的配套升级促进了整体行业的稳步运行,交通、通讯以及技术设施的更新有力地推动了流通效率的提高。2012年,全国铁路货运累计完成货运总发送量390438万吨,货运总周转量29187.09万吨,此外,2012年推出并实行了面向全国的货运业务网上受理的重大改革措施,迄今为止基本实现货运电子商务化,呈现出“车向网上开,货从网上来”的“货畅其流”的局面。2012年,公路运输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为322.1亿吨和59992亿吨,同比增长14.2%和16.8%,而水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为45.6亿吨和80655亿吨,同比增长7.0%和6.9%。由此可见,我国的流通能力正随着货运方式、信息技术手段的革新不断加强。

 (三)流通样态的多元化发展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的改变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化,现今行业的发展已经从传统模式逐渐演变,流通业如零售行业样态不再拘泥于百货业零售的单一模式,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形式,比如:连锁店、便利超市、仓储超市、专卖店、家居商城、厂家直销店、名品折扣村、专业服务店、网上商城等,新鲜商贸形式的涌现促进了流通产业的繁荣,虽然近年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行业呈现出发展低迷的趋势,但整体流通业的发展依然充满活力,比如网络购物逐渐成为居民日常购物的首选,淘宝、易趣、卓越亚马逊、京东商城、美团网团购网站的出现改变着百货业的发展方向,2011年,C2C网购交易规模为5863亿元,B2C网购交易规模为1803亿元,同年网购营收规模为872亿元,用户规模人数为1.87亿人次。

  (四)流通主体的类型增加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资准入资格的放宽和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化,我国流通行业主体的结构也随之改变,商贸流通业的垄断格局不时被打破,不再由国有企业独据鳌头,呈现出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自然人等共分份额的多样化局面。2011年,我国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累积12.5223个,从业人数901.1万人,流通主体变革以及从业人员的增加有利于市场活化程度的上升,尤其是大量小微企业的出现,引导流通业向专业化、特色化的路径发展,有利于拓展连锁经营网络,优化市场效能。

  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的流通产业虽然已有所成就,但仍存在诸多明显不足,首先,理论研究较为滞后,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组织结构以及流通渠道问题,当今的流通产业发展日渐繁荣,需要创新型的理论研究作为后盾;其次,产业定位不清晰,体制改革以及组织结构的现代化思路不明确,配套政策不足;再次,流通基础设施尚待发展,流通业主体分散,市场集中度低,流通竞争力不强;此外,我国流通领域的具体标准以及法律法规尚不完全,统计、监测制度亦不完善,政策保护力度不足。针对我国流通产业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流通理论研究,培养流通创新人才

  流通产业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我国是在21世纪之后,才开始进行流通产业理论研究的,因此,流通产业的理论研究应与当前多元的市场发展现状周期匹配,我国应当系统性地对流通业理论进行整合研究,调整研究方向、解决实践矛盾,将国家经济安全、外资准入、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流通竞争力等热点问题进行串联,加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对流通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甚至可以专门培养流通产业的创新型人才,对创新型研究人才进行一定程度的扶植,支持流通业相关学科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有利于流通业的持久运行。

  (二)明晰流通产业定位,巩固产业战略地位

  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与先导,影响着整个产业链的运营,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呈现多种经济成分、经营方式并行发展的态势,现代化商贸市场、物流中心、仓储中心、加工基地的陆续建立,新型技术、管理手段的采用使流通管理自动化的程度提升,组织机构的连锁网络体系逐渐形成,国际化程度也随之不断加深。明确流通产业的定位,巩固其战略地位尤为必需。我国应当以创新的思路引导流通体制改革的趋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的功能,加快经营方式的良性转变,推进新型流通组织的进化以及流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从产业的功能、价值、重要性上给予高度重视,明确流通业先导产业、基础产业的战略性地位。

  (三)完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流通业竞争力

  制定完善的流通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行业整体活性的调动,国家应当加强用地支持、技术开发支持的力度,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最大化的供给。我国流通业的市场分散,企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力与外资集团相差甚远,因此,组织结构的调整应当重视产销结合、物流体系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POS系统、条码技术等现代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着重于增强企业的流通竞争力。对于广大中小型流通企业的设立给予一定的政策扶助,重视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保护中小型企业的良好运作,提高流通效率,方便群众生活,保障基层流通业生态环境的健康。

  (四)健全流通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流通政策保障

  流通战略地位的加强需要对流通立法的层级进行提升,制定、修改相关的流通立法,推动《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小企业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完善,对新兴电子商务、物流形式以及实践中出现的多种新问题进行规制,消除行业壁垒以及地域性保护,制定统一的流通企业标准,对流通业相关法律进行普法宣传。建立全国统一的统计调查体系、评价体系以及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快统计数据的更新频率,科学规范地进行数据分析报告。此外,流通行业的发展亦需要多种流通政策的配合,土地政策、开发性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的合理搭配,有利于保障流通产业的稳健运行。

  结论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流通产业的发展,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需求,需要全力解决流通产业自身的结构问题,并且加快我国流通产业的政策创新,为流通产业的升级,推进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同时要大力培养流通型人才,巩固流通产业的战略位置,增强流通产业的基础建设,并配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保障,才能在新时期确保流通产业的安全有序。

  参考文献:
  1.王先庆,林至颖.珠三角流通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牛东来.流通业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模型及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李飞.中国流通业变革关键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4.马龙龙.流通产业经济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5.洪涛.中国流通产业改革30年—实践与理论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作者:佚名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六大运动品牌存货高达31亿 行 广州家具展迁址上海 上演跨城
    热门资讯
    武汉商业地产跨入战国时代 便利店掀起零售业革命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