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零售业研究正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可靠性评估文献综述
来源:2015年 第二期 合作经济与科技 发布时间:2015-3-24 点击数:


     统计数据可靠性的高低决定着统计数据的可信程度,而包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在内的统计指标的数据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以此为依据的国家机关决策的科学性和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所以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各国的统计机构都十分重视统计数据质量可靠性的评估与管理。

   目前,我国针对统计数据方面的研究较多,但专门针对统计数据可靠性的研究却较少,专门针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可靠性的研究就更少了。国涓(2001)针对统计信息失真进行了博弈分析;丁志盈(2004)认为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影响了整体统计数据质量;张志华等(2007)认为局部的可靠性数据往往具有波动性,利用顺序约束模型研究早期可靠性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朱海平(2008)认为我国统计资料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与统计本身有关;方大春(2009)认为统计数据的不可靠如统计数据不全面、不准确和造假等现象,主要是统计制度的设计未能构成纳什均衡造成的,而数据可靠性是决定国家政策制度制定成功与否的关键;朱爱群(2001)认为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产生原有其实质的根源;夏品俭(2003)提出应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进行理论评价;徐淑荣(2003)则从统计环境的角度对统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进行阐述;杨清(2000)从误差的角度探讨统计数据的质量问题;余芳东(2002)认为统计理论越来越重视数据质量的管理研究,分析了外国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经验,提出改进我国数据质量管理的建议。

   一、国外统计数据可靠性研究综述

   国外最早对统计数据质量监理调查模型的是Hansen、W.H.Hurwitz,于1946年提出了无回答问题(1946),并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完整的调查误差模型。1980年联合国统计局在《统计组织手册》中超越了统计数据准确性,对统计资料提出了八项要求。Richard Y.Wang(1998)提出了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方法(TQDM),开创了对数据质量进行全面评估的先河。Yang W.Lee等(2002)提出了包括评估模型、测量问卷和分析技术的信息质量评估方法(AIMQ),填补了信息质量全面评估和改进方法上的空白。Leo L.Pipino等(2002)将主观和客观数据质量评估方法相结合,通过把数据质量的主观评估结果与客观评估结果标记,以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为坐标轴的图上来反映数据质量。Carlo Batini等(2008)综合了原有数据质量研究方法,提出了全面数据质量(CDQ)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它相比其他方法更加全面、灵活、简单。Carlo Batini和Cinzia Cappiello等(2009)对TDQM、AIMQ、CDQ等13种数据质量评估与管理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与比较。

   除了专家、学者的研究以外,各国际组织也制定了各自的数据质量评估与管理体系。其中,为提高成员国的统计数据质量,IMF于1996年和1997年分别制定了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和数据公布通用准则(GDDS),二者强调的是数据公布过程规范性和透明度。为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2001年IMF颁布了《数据质量评估框架》(DQAF),为各成员国提供了定性评估数据质量的方法。ESS建立了《ESS质量保证框架》(QAF),它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将统计活动质量划分为统计机构环境质量、统计过程质量、统计产品质量三个部分,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1、4、5个质量维度。OECD于2003年首次公布了《OECD统计活动质量框架和指南》(QFGOSA),它将统计活动分解为七个阶段,针对每一阶段提出了具体的质量要求和成本效率状况。

   二、国内统计数据可靠性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统计数据可靠性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探讨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统计数据可靠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统计数据的方面的相关研究,弥补了统计数据质量研究过程中的不足。
   在数据可靠性方面,不少专家、学者从异常值诊断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研究。其中,朱文杰(2007)从异常值诊断的角度介绍了投影寻踪法,并以GDP增长——消费增长的二维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刘孝新等(1997)介绍了事后预测及反常结果判断法。卢二坡和黄炳艺(2010)介绍了基于稳健MM估计的异常值诊断法对我国GDP统计数据进行了质量评估。许永洪和曾五一(2009)引入了Hamilton-Costa方法来估计CPI的偏差。杨海山(2001)对实际经济问题中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建立了确定性加随机性的组合模型,并运用误差控制法和估计区间判断法来判断统计数据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刘洪和黄燕(2007)运用趋势模拟评估法对我国GDP数据质量进行了评估。

   国内学者对统计数据可靠性的评估包括数据准确性、可比性、可获取性等方面。沙方芳(2007)从有关统计数据公布的国际准则出发,从数据可获取性、及时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科学地反映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状况。许涤龙和叶少波(2011)从理论的角度介绍了包括用户满意度调查法的四种多维评估方法的评估过程,并研究了各自的优缺点。张芳(2004)、周光洪(2009)、叶少波(2011)在建立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或GDP指标进行了多维数据质量评估。王华、金勇进(2009)从统计数据准确性的评估方法入手,对总量或个体指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进行评估,从而更有效的建立统计数据可靠性测度方法。
 
     在统计数据可靠性评估方法的研究方面,杨海山(2001)利用误差控制法和估计区间判断法对统计数据质量进行评估;朱胜等(2006)从相关指标之间的变动趋势出发,选取相关统计指标对GDP统计数据质量进行甄别;成邦文等(2001)从研究统计数据的分布规律入手,提出对异常数据进行识别和定量检查的方法,比如对数正态分布检查法;博德印(2000)提出通过比较分析法、探索性数据分析等,构建系统规范的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可靠性研究综述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我国特有的统计指标,是我国贸易统计的核心指标,对其数据质量进行研究,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对我国贸易统计核算体系的研究

   对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楼伟为和张莉(1998)、何海龙和杨阳(1999)、秦镇林(2000)、陈立财(2011)等人从理论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基本单位数不明确、数据收集困难、统计方法不规范等。较具代表性的对策建议包括:陈立财提出了完善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和抽样调查方法,强化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估,何海龙和杨阳(1999)提出了组合式统计调查模式。此外,赵戎骅(1999)通过抽查核实,并与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对浦东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其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

   虽然以上研究提出了很多改进的建议,但是大多只是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或核实,并没有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研究。李庭辉和许涤龙的研究则填补了这一空白,构建了自回归动态滞后模型,从匹配性的角度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了数据质量评估,研究发现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误差在允许的5%范围内。不过,这一研究主要评估的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以上这些学者均从不同角度对外国统计数据可靠性进行了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但不同程度上都具有局限性,而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可靠性方面的研究更是相对匮乏。

作者:王亚敏 朱胜 谷峰  编辑:等zhouting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中国会展业步入新常态 红星美凯龙电商转型遇难题 星
    热门资讯
    中国会展业步入新常态 批发市场承接战进入下半场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