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零售业研究正文
中国零售业发展中变与不变的战略选择
来源:《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3期 发布时间:2015-3-11 点击数:


  内容摘要:市场无定势、经营无模式、管理有原则、特色出效益;千变万化是市场的特点,机会是在变化中出现;零售企业是在变与不变中选择;不变的是职责、是诚信,是商业原则,是以人为本,是服务精神;变是调整、变是创新,变是市场的需要,变是战略的选择,变是发展;坚持不变和以变应变,这是领导艺术,也是企业领导者的职责;没有不变的市场、没有不变的价格。
  关键词:零售业   突破   变与不变   战略选择
  中国零售业发展背景
  中国商业的改革开放是从零售业开始,是以放开搞活市场为主线,以市场化为目标,通过对外开放,借鉴国际经验和资本的推动,在变化中发展、在变化中创新,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中实现质的飞跃。
  (一)中国零售业发展的突破与转变
  中国零售业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和突破自我的过程。改革开放加快了连锁化进程,涌现出一批立志改革、创新发展、走自己的路的连锁企业或商业集团,构成中国零售业的主体,发挥引导市场、主导市场、规范市场的骨干作用,首先实现了五个突破,改变传统的运行模式。第一,突破传统零售理论,弃以流水、毛利率作为零售业绩的衡量标准,树立以人为本、以商为业、以和为上、以诚兴业的观念,确立零售业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应有地位。第二,突破垄断式、封闭式、行政式的流通体制和运营模式,初步建立自由、畅通、竞争、有序的现代零售市场格局。第三,突破“三无一统”(商品无档次、购物无环境、经营无特色、国合商业一统城乡市场)供给型的市场模式,建立以横向流通为主体,多业态、多形式、多元化的零售市场。第四,突破传统的百货经营模式,实现从传统百货到现代百货的转变,重新定位、重新崛起,继续发挥在城市中的窗口作用,在商品市场多业态中发挥主导作用。第五,突破单一业态的经营模式,一个多业态并存、共同发展的、多样化的终端市场已初步形成,并在不断变化创新发展。
  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零售业实现了自身的十大转变。一是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一个市场繁荣、物价稳定、购销两旺、商品丰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二是从国合商业二元结构向到多种经济形式转变,深化国有商业改革,促进民营商业迅速发展,引进外资商业,一个各种经济形式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多形式、多元化商品市场格局逐步走向成熟;三是从单一业态到多业态发展,先进业态不断引进,业态结构逐步完善,并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在组合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业态体系和业种系列;四是从不完善的商品市场到多层次商品市场体系发展,一个多档次、多结构、多形式充满生机的零售市场已经形成;五是从单纯的商品经营到综合性经营发展,从只重视商品向商品和服务并重,从单纯的物质消费向物质、精神消费并重,从满足生活基本要求向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必要条件;六是从统购统销单一的购销形式到多样化的经营形式发展,大力发展代销、代理、经销、工商联营、引厂进店、出租柜台、拍卖等多种形式;七是从重视城市市场到城乡市场并重,实施“万村千乡农家店”、“双百市场工程”,着力构建城乡互动、双向畅通的商品流通体系;八是从原始的手工交易形式到科技商业发展,IT技术广泛应用于购、销、调、存的各个环节,逐步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管理;九是从无序竞争逐步走到规范交易,零售业的法规、制度和运行规则陆续出台、逐步完善,一个规范、有序的零售市场正在形成;十是从追求数量到重视质量,食品安全、卖场安全、促销安全已经引起普遍关注,构建安全、和谐的消费环境已成为零售经营者的努力方向。
  (二)对外开放背景下中国零售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零售业面对市场开放,各强势跨国集团纷纷进入中国,外国企业带来新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营销手段,促进中国零售业学习、模仿与借鉴,加速了连锁化和市场化进程,推动了城市商业的改造和升级,零售业态的创新与发展,使市场商品更加丰富多彩,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和多层次的供给体系已基本形成。但也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冲击、激烈的生存竞争,一方面必须看到:国门开放是一项既定的国策,长期发展的战略,学习外资经验,实现国际化经营,是中国企业长期的任务。任何外资企业或国际零售集团都不可能代替中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作用,中国市场是中国人的市场,是一个多业种、多业态、多层次的市场,中国市场的主体永远是中国企业,这是民族消费特点、中国国情、国家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任何一个国际零售集团,只有1-2个业态的专长和优势,只能经营一部分商品,满足某一地区、某一消费者的需要,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市场,更不会形成对中国市场的垄断和控制。零售市场的态势主要表现为:重点对峙、制衡互补,争夺中小,稳住农村。重点城市、重点地段、重点业态、成为中外企业对峙的焦点,通过相互制衡,实现有序竞争,达到互补互融互赢的目的。而争夺的重点目前主要表现在中小城市,特别是二三线城市,正处于发展和崛起阶段,存在着许多市场空间和空白,需要充实和提高,有较大发展空间,成为中外零售集团必争之城。而广大农村点多面广,分散经营,落差较大,外资难以立足、难以经营,也无法经营,这就成为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重点。农村市场作为中国商品市场基础,不仅仅是农村销售网点问题,它的取向应以农民为主体,实现自我经营、自我服务。而关键在于疏通农产品、工业品(包括农业投资品)流通渠道,搭建沟通平台,实现城乡市场互促互动互补的一体化的流通体系。重视农村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巨大空间,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中国零售业必须占领的战略阵地。
  另一方面必须看到中国零售业也遇到巨大挑战,面临着转变战略的选择: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初步形成的买方市场将逐步走向成熟,将成为常态化的市场态势,总体上说供过于求的现象将长期存在,竞争将更为激烈。要以新的观念、新的视野、新的经营形式,探索买方市场条件下的卖方市场、寻找过剩现象中的短缺产品,在变革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发生变化。按照WTO的要求,2004年后,市场将全面开放,外商进入中国流通领域将呈现以下趋势;由区域性试点开放向全国范围内开放转变;由单一业态引进向多业态进入的转变:由一线、二线城市向三线、四线城市发展;由东部发达地区逐步向西部延伸;由单一的零售业终端向流通多领域发展,建立配送体系和采购中心;由外资企业磨合期向战略扩张期发展;由引进型经营向本土化战略转移;重视利用本国人力和商品资源;从单一的注入式的合资向多种形式的收购、并购、独资经营发展,更加重视商业资本的运营。中国零售业将面临着更大压力、更多挑战。
  市场竞争形势发生变化。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市场结构调整,竞争将更加激烈、更加复杂,并呈现以下五个趋势: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扩大竞争范围,提高竞争层次,优化竞争手段;由单一价格竞争发展到立体式、全方位竞争;由低价竞争向以提高效益的低成本竞争转化;由品种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化;由企业单一竞争向集团化、连锁经营群体竞争转化。这就要求零售企业不仅要提高整体素质,而且要改变竞争观念,增强竞争意识,树立以人才为核心、以服务为内容、以特色经营为手段的全方位竞争战略。
  科技环境发生变化,对流通现代化提出新的要求。科学技术进步,不仅加快产品更新换代进程,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促使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出现,而且促进科学技术在流通过程的广泛应用,赋予流通现代化新的内容。要求零售企业借助于各种新的技术设施,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制定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物流配送、信用结算、上门服务等营销战略。
  中国国情下的零售业发展战略—资产重组
  拼规模不是中国零售业的最佳选择,中国零售业的规模化必须从自身的条件和国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重在资产重组。重组是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只有重组才能做强做大。中国商业既存在着资金严重不足,又存在着大量商业资本闲置;既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国有资产,又是各自为政的分散经营;既存在着大量的民营资本,又无法进行有效利用。这些都说明走资本重组道路发展连锁商业在中国既有条件,也有必要。重组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资本的运营、要素的整合、人才的配备和机制的转换,是企业升级换代的重要途径。
  (一)重组是资产运营
  重组是优质资产整合、运作和增值,是以做大为条件,达到做强的目的;重组是对不良资产的剥离,卸掉企业历史上遗留的沉重包袱,使所有企业都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平等、自由、充分、有序的竞争,这一点对于传统的国有企业有特殊的意义,重组不是拼盘子、搞凑合,简单的1 + 1 =2,单纯地“求规模”、“做老大”,而是通过资产重组采取多种形式,合资参股转让,拍卖出租、承包代理,能并则并,能撤则撤,能卖就卖,多种形式,多种出路,有利于国有资产在流通领域实现战略性转移。
  (二)重组是经营要素的整合
  人才、理念、信息、服务、营销和IT技术的应用,是构成现代企业经营的基本要素。而各企业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配套,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通过重组,使经营要素达到有机的整合,优势互补,形成群体效应,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水平。经营要素整合的多样性,决定了连锁商业发展的多样性。
  (三)重组是人才的配套
  一个企业像一台机器,既有主机又需要配件,既有发动机也有螺丝钉,离了谁都可能影响正常运转。连锁商业是多环节构成的,“购销调存加”样样俱全,环环扣紧。从管理层到操作层,从经理到导购员,需要多种多样的专业人才,配套成龙,有机组合,才能有效运转。不同企业都有不同特点的专业人才,要通过重组,大胆使用,合理安排,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以实现集团(公司)人尽其才的整体效应。
  (四)重组是运行机制的转换
  特别是国有商业企业虽经多次改革,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在不断磨合中完成。传统的体制,传统的关系,传统的观念,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改革的深化。只有通过资产的重新组合,注入新鲜血液,改变所有制结构。转变隶属关系,才能有效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运行机制的创新。
  (五)重组要重视业态的调整
  业态是企业的经营形式的选择,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方式。通过重组要达到突出优势业态,保证主体业态继承和发扬,并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新型业态。首先,业态的选择是企业的行为,重组中的业态选择首先要突出企业中的优势业态,充分发挥业态特长,实现优势互补;其次,业态的选择是市场需要,不是政府行为,在重组中要坚持重点突出优势业态,它是企业生存的基础,重组的核心;再次,一个连锁企业或零售集团最好集中力量发展1至2个重点业态,不要面面俱到,什么业态都经营,这样才能抓住重点,发挥特色,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最后,业态是根据消费需求变化而采取的一种经营方式和销售形式,同样需要在市场变化中调整、发展中创新,根据市场需要而科学定位。
  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21世纪商业竞争取决于技术、信息和服务三大要素;21世纪是素质商业而不是数量商业;21世纪的竞争是以人才为核心,以服务为内容,以企业的形象为条件的全方位、立体式、国际化的竞争。竞争的胜负,最终取决于企业素质所焕发出来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对现代科技和信息的应用能力,以及服务质量所产生的市场凝聚力。这才是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这才是企业稳步发展最根本的保证。
  服务立市。商业为服务而产生,为服务而发展,服务是商业企业的永恒主题,服务是商业的神圣职责。服务是企业的生存条件,也是它的社会效益的体现。在商品雷同化、同质化和品牌普及化的条件下,服务就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和重点。要制定企业服务发展战略,从纵向(售前、售中和售后)拓深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从横向开拓服务领域,扩大服务项目,实现从商品经营向功能性经营转变。

  诚信兴市。以诚待客、以信聚客、诚信兴市,诚信兴业。“市无信不旺,商无信不发”,信是企业的形象,信是凝聚力。信誉、信用、信任是大型商业的优势,是消费者购买高价值、高服务、高技术商品的首选之地。要重视企业的形象和无形资产的积累,要建立和完善货款支付、信用消费的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质量检验和退换货制度,实现购物零风险、供货零风险和信贷零风险,达到诚信兴市的目的。
  科技建市。这是流通现代化对企业的要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可以出效率,可以出效益,可以使企业的面貌产生根本性的变化。要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运用于流通的各个环节。商品技术含量的提高,销售过程IT技术的运用,经营者知识能量的增强,商品知识的扩展就可以达到技术建市、以质取胜,极大提高企业市场的竞争力。
  信息活市。信息就是商机,信息就是价值,信息就是资源。在市场信息千变万化的时代,信息的捕捉、搜集、运用、反馈是企业应变能力的表现,是决定企业生存的条件。商品流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存在着空间的延续性和时间的连续性,需要及时衔接和沟通。这些都必须借助于现代的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以及信息沟通和运用,才能把企业搞活,把市场搞活,把流通过程搞活,以最小投入、最短流程、最快时间,取得最大效益。
  人才强市。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商业经营,不仅仅需要懂得买卖的人才,而且要有一批有理论、懂管理、会经营、敢冒险、能竞争,掌握现代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掌握市场规律,审时度势,适应市场的变化,才能运用和掌握科学管理办法,才能推进先进的流通方式,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而有利的机会。
  连锁扩市。运用连锁经营这种现代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向纵横发展,逐步做强做大。发挥连锁经营优势,以低于社会平均成本的市场价格,提高其市场的竞争力,逐步扩大经营范围,以更多的份额占领市场。
  中国零售业变与不变的战略选择
  以不变应万变,坚持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底线,还要以变应变,谋求创新发展,才能永葆中国零售市场长盛不衰。
  “市场无定势,经营无模式。管理有准则,特色出效益”。这是笔者对零售市场多年观察的总结。市场是在不断变化,不断运动中发展,变是绝对的,经常的,无条件的,谁也无法掌握其变数。而不变即是相对的、暂时的和有条件的。这就决定了零售经营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任何一种经营模式,都是特定的经营理念在特定环境下的理性选择,家乐福不同于沃尔玛、物美不同于百联,即使是同一家电专卖店,国美、苏宁、大中、永乐商品可能是同质化的,但却都存在着差异化的经营。所以,可以说经营模式不能生搬硬套,不能克隆、翻版。但是,零售业的管理是有原则的,从人到物,从资金到商品的管理,不可随意性,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规则和规矩的,这是市场运行规律、国际惯例和特定条件下制度的使然。而经营特色才能产生超乎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效益,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企业的模式,特色就是错位经营,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之本。零售业中的变与不变是哲学中的辩证关系在经营中的应用,在变化中趋于稳定,形成自己的独特模式,而在稳定中孕育着变化,不断创新、不断调整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变是绝对的,变是趋势、变是适应、变是活力,变在创造着企业的魅力和特色,而不变则是相对的,包括企业的理念文化、人员机构、制度规章都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以不变应万变,才能稳中求进、不断发展。因此怎样处理好经营中的变与不变的关系,就成为零售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变的是经济形势,不变的是零售业的社会责任
  由于主客观的原因,经济是在变化中发展,包括市场的供求态势、价格水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及购买力的流向,无一不在变动之中得到发展的,很难把握。但零售商业的社会责任是不能改变的,商业是为服务而产生、为服务而发展的,服务是商业的社会职责和神圣任务,是其生存的基础和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商业服务的内涵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都发生深刻的变化,它不仅是一种买卖方式,而是在营造一个生活环境,直接关系到群众的消费方式和生活质量。因此营造和谐社会,提供宽松、舒适、有序的购物环境,多方面满足不同阶层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推进民生工程,这就成为零售业永远的社会责任。
  (二)变是经营方式,不变的是企业的诚信
  经营方式包括购销形式和营销方式,是多种多样,不同商品、不同的经营对象和消费群体,不同的供求态势,决定了经营形式的多样性、多变性和特色性,有的商品可以采取经销,有的可以代销,有的直销,有的可以工商联销,不强求一致,要灵活多样、灵活多变。但作为供销关系的双方,诚信是不会变的。诚信是维系购销关系的基础,诚信经商是基本职业道德。特别是在大市场、大流通条件下,交易多为大批量、远距离、多元化,其成败不仅取决于具体的经营形式,而取决于企业的信任、信用和信誉,这样方能建立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也才能在多变的市场中巩固老朋友、结交新伙伴,锁定忠诚的顾客群体,获得稳步发展的条件。市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商无信不发,诚信的核心是真诚服务、真心待客、真货实价,不欺诈、不欺骗、不经营假冒伪劣产品,遵守合同、尊重承诺、遵纪守法。
  (三)变的是价格,不变的是价值观念
  随着供求的变化,价格水平、定价策略、定价依据都要发生相应变化。都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没有一成不变的市场,没有不变的价格”,要制定灵活多变的价格策略。但是价格的多变性,不等于价格的随意性,任何一种价格策略的制度,都必须服从企业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在价值上作出的判断和评价,商业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是与社会融为一体的,它的一举一动都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因此,商业企业的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自身的发展。第一,商业价值是社会概念。零售业的评价标准是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它存在的前提,价值的基础,任何一种买卖行为,都应建立在实现商品本身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能满足社会、他人某种需要,提供有益的商品和服务,这是商业价值的第一取向。第二,商业价值是义利的概念,追求利润、实现资本增值是一切商业行为的最终目的,但要以义取利,生财有道,以利他为出发点实现利己的目的,任何不利他,甚至损人、欺人、骗人的行为,其获利都是非法或违法的。第三,商业价值是群体概念,是零售企业所有从业人员的集体行为,有机配合,集体贡献,任何一个人的不法行为、不当行为,都可能是对整体企业价值观念的损害或破坏。

  (四)变的是客流,不变的是以人为本精神
  客流是个变数,它包括着消费群体的构成、购买力流动和投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更新。即使是面向社会的商业也同样在变化,不过这种变化是微弱的、潜在的。业态不同客流变化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情况下,大型百货、专门店、专卖店要大于超市、便利店和仓储商场。这就是制定零售业以变应变战略的依据。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零售业的以人为本的精神或理念。商道即人道,商业即人业,零售业是为人的事业,面向广大消费者,一切为了消费者、为了消费者一切,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服务的观念是永远不能变的。有了这个理念,不仅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零售商业的特征,也是零售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致胜法宝。
  (五)变的是营销策略,不变的是企业文化
  没有一个永恒的营销常胜法宝,只有不断变化的营销战略和推销策略,才能适应动态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但构成营销的基本要素是不变的。它的组合重点、组合方式、实施的形式,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营销战略的成功在于会变、善变、多变、快变。但是,作为企业的文化是不能变的。零售业的文化是一种素质,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发展战略,它是企业营销的根据和出发点,是一个企业不同于另一个企业营销战略的核心。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商业文化是传统优秀商业理念的沉淀,也是现代文明建设的结晶,是企业内聚力、内生力所在,也是企业内在素质和外在的形象,包括是企业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管理水平的体现。商业文化建设是零售企业的基础建设,而它又反过来决定企业的发展,造就管理者、经营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并决定商业运行、企业活动的符合时代的特征和运行规律。
  (六)变的是人员流动,不变的是对全体从业人员的使用和培养
  用人是领导艺术,用人是一种发展。企业是一个群体,是一部机器是由多种环节、多个职能部门所构成的,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组合和配套、分工和合作。领导的任务是用人、育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有机配合,使这部机器得以高效运转。一流领导是大家“忙”,其自身不忙,运筹帷幄,重在用心、用谋、用人。二流领导是大家都忙,上下一起忙有实干精神,只是将才不是帅才。而三流领导是其自身忙大家不忙,事无大小一齐抓,缺乏水平、缺乏能力,是庸才。用人的前提是育人,加大企业商业教育的投入,将培育人才、营造学习型的企业作为企业制度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
  (七)变的是信息,不变的是科学管理
  信息是千变万化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是经济运行的基础,90%以上的信息量来自与商品交换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交易行为,集中地反映市场行情变化、价格浮动、交易动态和供求信息。因此,可以说当商业社会尚未成为社会主体形态的时候,信息社会不可能到来,只有以发达的商流为基础,才能提升、开拓、扩大社会信息含量,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类才能跨进信息社会的门坎。
  零售企业包括批发企业的科学管理,实质就是对信息搜集、反馈和应用的过程。是对人、财、物、产、供、销诸要素的组合和调整的过程,这可以直接创造效益、产生利润。科学管理的利润来自下面三个方面,一是机会利润,这是对信息直接应用而产生的,抓住商机、先入为主,获得超出业界的平均利润;二是整合产生的群体效应,产生1+1>2的规模效应;三是节约而产生的利润,科学管理可以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低耗而产生现实效果。因此,抓好科学管理就成为零售业发展的核心问题,紧抓不放、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八)变的是竞争对手,不变的是竞争意识
  竞争是一种常态,是市场经济出现的必然现象,它是指具有独立经济意识主体,为获得有利的销售条件而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抗衡和较量,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互相独立,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相互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马克思语)。不同的供求态势、不同的商品、不同的时空,竞争对手经常交换。零售企业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多方面、多方位、多变化的,竞争的策略也是在竞争中不断调整的。但是竞争的理念是不变的,要有竞争意识,要有压力、要有危机感,常备不懈,要应付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既有供货商的压力,也有消费者的选择,要更多地表现同一区域、同一业态同行们的较量。竞争从动力和压力的双向结合上,去激发企业在市场上不断进取,以不断提高经营的素质,优化功能结构和产品结构,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以适应竞争发展的客观需要。商业竞争的不确定性,包括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领域和竞争手段的不确定性,“是一个以当事人的盲目活动为基础的自然规律”(恩格斯语)。因此,竞争意识不能变,要有压迫感,又有危机感,要用竞争对付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效益、求发展。
  (九)变的合作伙伴,不变的是双赢战略
  零售企业经营的商品品类众多,少至几百几千种,多则几万、十几万种,面对大量的厂商、供应商、代理商和批发商,以及众多的合作者,随着产品更新换代的步骤加快,加上人事变更,合作伙伴也在不断调整、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之中。
  尽管合作伙伴在不断变化,但在交往中坚持双赢战略不能变。平等互利、等价交换这是市场经济存在的普遍规律,不平等就没有合作基础,无互利难以维持长久的合作关系,只有实施双赢战略,才能建立稳定而巩固的购销关系。特别是在供过于求的条件下,零售企业一定要重视供货商,要维护供货商应有的利益。乱收费、乱摊派、乱转嫁负担,长期拖欠货款,在损害供应商利益的同时,也在损害自身的利益,损害企业的公众形象。而中国厂商、供应商、代理商绝大多数都属于本小利微的中小企业,当其利益受到损害时,或长期收不回货款,导致资金周转不灵,重则倒闭,工人失业;轻则转嫁负担,或偷工减料、或变相提价,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这些都是社会问题,都会影响双方关系的稳定。
  只有实施双赢战略,平等互利,规范零商关系,共同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才能建立和谐的市场环境。
  (十)变的市场环境,不变的是不断创新的精神
  社会在前进,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包括政治、经济、自然条件、供求关系、竞争对手,这些都会给企业带来机会与风险、发展与挑战。特别是中国零售业不仅面临着日益发展的内资企业的挑战,而在外资进入侵占和瓜分着中国市场的背景下,挑战将越来越激烈,压力将越来越大。
  市场一体化带来的是机会,但带来更多的是压力,市场的淘汰率越来越高,置换率越来越大,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在缩短,谁能永葆青春,谁能“长生不老”,只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只有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只有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创新才有特色,才能顶住压力,战胜对手。中国零售业既要以不变应万变,更要以变应变,在经营理念、发展战略、营销策略、功能配备、业态、业种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能永葆零售业长盛不衰,也才能促使中国从商业大国走向商业强国。

 

 

作者:黄国雄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中国会展业步入新常态 红星美凯龙电商转型遇难题 星
    热门资讯
    批发市场承接战进入下半场 红星美凯龙电商转型遇难题 星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