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省区市场 | 城市市场 | 区域市场 | 网点规划 | 景气指数 | 知名市场 | 世界商业 | 主题商城 | 商业街 | 商业特色 | 广交会 | 供销社
您当前位置:首页> 区域流通 > 武汉正文
武汉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来源:2008年06月24日 商务部网站 发布时间:2008-6-25 点击数:


  服务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生活服务业则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武汉现已具备支撑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区位、市场、政策环境、人力资源等优势。紧密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武汉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这一主题,认真调查研究、积极规划发展、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活服务业,促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加快实现我市城市发展目标和商务工作目标的重大课题和重要途径。

  一、武汉服务业发展现状

    武汉因其特有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决定,历来是我国中部重要的商贸服务业中心。“十五”以来,武汉服务业健康成长,已成为推动武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商贸零售、餐饮住宿等为代表的武汉生活服务业则保持快速增长,在全市服务业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也处于优势地位。

  1、武汉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GDP总量过半,经济增长贡献突出。2007年,武汉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72.35亿元,同比增长14.2%。服务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为50.1%,高出上年0.7个百分点,高出第二产业4.3个百分点。2007年1-9月,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4.9%,高出第二产业11.5个百分点。

  投资比重加大,行业发展前景可观。2007年,武汉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687.15亿元,其中服务业完成投资1223.59亿元,同比增长32.7%,占比高达72.5%。分行业看,2007年1-9月,行业投资增幅较高的行业均为需求潜力较大行业,如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同比增长为1.39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增长1.22倍。

  经营状况良好,税收贡献稳步提升。2007年1-9月,武汉市服务业共实现营业税48.45亿元,占全市营业税总额的82.6%,税额同比增幅达20%,高于全市1.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完成税收所占份额较大的是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三行业共占全市营业税总额的73.7%。运行质量较好、税收同比增幅较高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及房地产业,同比增幅分别为30.7%、27.6%、21.4%。

  服务经济主导,中心城区转型明显。2007年1-9月,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75.84亿元,占同期GDP比重54.1%,高于全市4.0个百分点,区级经济向服务业转型的趋向明显。7城区中除汉阳、青山两区外,其他5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同期GDP比重均在60%以上。其中,江汉区借助中央商务区、旧城区成片改造等优势领跑全市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同期GDP比重最高,达84.2%,江岸区以房地产、金融保险、技术服务、文化产业等行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同期GDP比重为73.6%,桥口区、武昌区、洪山区则分别以个体私营经济、教育、信息技术等服务业为重点发展领域,服务业增加值占同期GDP比重分别为68.6%、67.4%和63.1%。

  “两通”主体稳固,新兴行业增速加快。2007年,以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物流仓储和邮政业为代表的“两通”行业发展速度虽低于服务业同期增速,但依然占据服务业主体,三行业共实现增加值620.1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3.7%、6.3%、9.9%,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39.4%。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金融、房地产为代表的资金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势头好,2007年1-9月,四行业增速分别为25.6%、17.5%、15.2%、14.4%,均高于服务业同期增速。

  2、武汉生活服务业发展现状 

  比较优势在全国位居前列。近十几年来,武汉商贸零售、餐饮住宿业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幅,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呈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和活力。2007年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8.30亿元,增长17.4%。亿元,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排序居第7位,仅次于上海(3848亿元)、北京(3800亿元)、广州(2595亿元)、深圳(1915.03亿元)、重庆(1661.23亿元)、天津(1603.74亿元)。餐饮住宿业实现零售额201.17亿元,在全国居第7位,仅次于上海、广州、北京、天津、成都、深圳。

  餐饮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餐饮业是武汉生活服务业的强势行业。2007年,全市餐饮住宿业实现零售额201.17亿元,同比增长13.6%,占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13.24%,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为13.2%。零售额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贡献率提高。2007年,全市餐饮从业人员约40万人,成为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行业。2007年,餐饮业现代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市有2000家餐饮企业建立了网络网页,314家开办了网上订餐。与此同时,一批大型餐饮连锁企业扩张势头强劲,一方面在北京、河南、河北、陕西、内蒙古等地和省内城市开设了众多连锁门店,另一方面正在向旅业、娱乐、休闲等其他生活服务业领域延伸,对武汉生活服务业的产业化进程将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大型企业主导全市生活服务业。2006年,武汉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2195.90亿元,占全市商品销售总额的61.0%。销售总额超2亿元的重点零售企业达29家,其销售额为379.78亿元。全市重点批发零售企业共57家,占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总数的10%左右,其销售额占全市销售总额80%以上。2007年,与生活服务密切相关的商贸、餐饮连锁业实现零售额486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32%。2007年,全市已建成各类社区便民服务网点129个;建成农家店304个,农家店在乡镇的覆盖率达88.2%,行政村覆盖率达18.5%。2007年,“农改超”中心城区已升级106家农贸市场,远城区升级6家农贸市场;新建生鲜市场(超市)52个。2006年,限额以上商贸餐饮连锁经营企业72户,拥有门店2394个,辐射全国13个省市,实现零售额311.44亿元,同比增长15.9%,占全市连锁业零售额80%以上比重,呈现强劲的活力和竞争力。近几年来,特别是武汉城市圈建设启动以来,武汉商贸餐饮连锁龙头企业开始加快向周边城市及省内扩展,2006年,已辐射到91个区县,拥有门店378个,对促进周边及省内城乡生活服务业发展、提升生活服务业水平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主要商圈街区功能提升作用显现。武汉现有解放大道武商摩尔群、江汉路、汉正街、徐东、街道口、中南路、钟家村、王家湾、光谷等大型商圈和繁华商业街区,在商贸生活服务企业和现代服务企业积极进驻下,新的区域商圈和商业街区正在不断发育涌现。随着商圈和商业街区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化,服务业的产业能级和集聚辐射功能不断提升,商流、资金流、人才流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二、武汉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武汉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够充分等问题。特别是建设“两型社会”的主体武汉城市圈,由于多数城市起点低、基础差,在服务业发展方面,与国内先进地区和海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从生活服务业方面看,由于我市新兴生活服务业尚处于起步发育阶段,因此也存在服务领域狭窄、产业化程度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1、服务业总量不大 占GDP比重偏低

  从第三产业增加值看,2006年武汉为1280.09亿元,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排序位居第11位。落后于北京(5405.10亿元)、上海(5205.35亿元)、广州(3503.52亿元)、深圳(2655.88亿元)、天津(1732.93亿元)、重庆(1557.59亿元)、杭州(1554.08亿元)、青岛(1345.46亿元)、成都(1343.60亿元)、南京(1318亿元)。

  从GDP比重看,目前世界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平均已达65%左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20%。从国际化大都市看,是“两个70%”: 即GDP的70%、就业人口的70%,都集中在现代服务业,占了绝对比重。从国内先进城市看,2007年北京市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27.8、70.9变化为1.1、27.5、71.4。其服务业比重超过71%,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率先在全国构建起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广州市2006年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4、39.9、57.7,其服务业比重已接近60%。

  武汉市2007年第一、二、第三产业构成比重分别为4.1、45.8和50.1,人均GDP达到4700美元,已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门坎,在国内虽位前列,但比世界服务业平均水平仍低10多个百分点。2005年武汉城市圈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2.8、43.4和43.8,第一产业比重明显过大,服务业比重仅相当于世界一般低收入国家水平。

  2、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武汉服务业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较快、比重较大。而生产型服务业、商务型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则发育缓慢。特别是具有比较优势、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信息软件、现代物流、旅游会展、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业等比重偏低发展不足,产业层次尚需进一步提高,内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当前,人类社会已发展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服务业尤其是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日益紧密。近年来,武汉在大力推动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在与现代制造业发展紧密关联的生产型、商务型等现代服务业的培育明显不足,服务产业化水平也较低。二三产业间的关联效应、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城市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效应远未凸现,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态势尚未形成。故此,不利于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加快实现我市二、三产业两轮驱动的产业格局目标。

  3、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武汉城市圈,最突出的特征是“一强多弱”,最突出的现实是服务业发展不平衡。由于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资源匹配性较差,经济关联度不高,武汉市服务业资源高度集中,周边城市的产业发育十分薄弱。城市与农村发展更是严重不平衡。服务业对周边第一、二产业促导作用尚不明显。   2006年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城市圈的比重高达62.9%,比其GDP在城市圈中的比重高出 6.7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城市圈的比重近60%,金融、科技、信息、教育等其他服务业的比重更高。2006年武汉市第三产业比重已达49.4 %,而周边地区的黄石为40.4%,最低的仙桃、潜江仅为33.5%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39.5%还低。这种情况说明,城市圈内服务业的区域布局极不合理,周边城市特别是乡镇和农村基础性的服务业明显薄弱,其他现代服务业在周边地区更是稀缺资源,城市圈服务业尚未形成协调一致、联动发展的态势。这种状况既影响到武汉及城市圈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也影响到各地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更影响到区域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和 “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

  4、武汉生活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服务领域狭窄,发展极不平衡。我市生活服务业长期靠商贸零售、餐饮业“一枝独秀”,其他生活服务业品种少,手段落后,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满足消费结构转型升级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新兴生活服务业,如休闲商业、拍卖租赁、家政服务、生活护理、保健卫生、社区综合服务等业种仍有待进一步发育。生活服务业无论从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待进一步开拓。

  分散粗放经营,产业化程度不高。近些年来,我市现有的美容美发、摄影彩扩、洗浴、休闲娱乐、家电维修、洗染、再生资源回收等生活服务行业虽有较快发展,个别业种也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连锁经营。但是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仍处于分散粗放经营状态,人员素质低、服务水准低、赢利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行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有待进一步培育,行业的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资源高度集中,空间布局不合理。我市生活服务业资源高度集中,主要体现在“三多三少”:一是城市多、乡村少;二是主城区多、远城区少;三是老社区多、新社区少。资源布局很不合理。特别是在武汉城市圈,问题显得更为突出。虽然,近年来武汉商贸龙头企业城市圈扩展步伐不断加快,但是在周边地区乡镇和农村仍较普遍存在网点少、水平低等问题,生活服务业难以满足当地城乡居民基本需求。优化服务资源配置,提高网点覆盖率,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推进武汉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看法

  当前,我市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时期,担负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加快发展服务业,形成较为完备的服务业体系,提供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丰富产品,并成为吸纳城乡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为此,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高度,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从我市现实情况看,服务业总体上尚存在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低,竞争力不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相适应,与建设“两型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等问题。从思想认识上看,尚存在对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的问题。只注重服务业的表层功能特征(诸如满足社会需求、活跃市场经济、提供公共福利等功能),忽视了其本身就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主导产业、需要从产业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发展这个行业。因此,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转变“重生产、轻流通、轻服务”的观念,把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作为振兴城市经济的重大长期战略来抓,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转变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把服务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个中心城市只有成为服务业中心,才能成为资源配置中心,才能发展成为真正具有辐射力的经济中心。武汉市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核心和龙头,战略地位十分突出。要实现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首先要以武汉为核心打造辐射城市圈的“产业战略高地”。武汉不仅要构建“先进制造业高地”,更要构建“现代服务业高地”。在培育发展服务业进程中,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升级,为整个区域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化提供高效平台。因此,要尽早着手制定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全市生活服务业发展规划,并把服务业的规划纳入“十一五”规划的体系之中,稳步推进,积极发挥武汉对周边地区的辐射、集聚、引导、带动作用,把武汉建成立足城市圈、辐射全省,影响中部的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和经济中心,以实现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战略目标。

  首先,应从战略的高度对全市服务业作出准确的功能定位,以及对应实现的城市功能,并确定服务业中拟重点发展的行业,在服务业总体规划框架下,从实际出发,突出关键领域,实施重点推进,制定重点行业的行业规划,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生活服务业规划应按“以人为本”和“便民、利民、为民”宗旨,适应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和新兴生活服务业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行业规划
 
  其二,应将产业规划与武汉城市圈发展规划和城市规划相结合,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要求,在空间上对服务业的发展进行布局。合理引导服务业集中发展和分级推进发展,如在武汉商业中心区打造商务中心,在城市副中心规划特色各异的商圈街区,使都市核心区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域;如在远城区、圈内城市、农村乡镇等区域逐级推进、合理配置服务资源,提高网点覆盖率,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其三,应强调在保持第二、第三产业并重与协调发展的同时,力争现代服务业领先增长,加快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创新,依托高层次服务业集聚发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完善,构筑“高增值、强辐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增强武汉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形成服务业、工业、农业联动发展、共同增长的全新格局。

  其四,应重点加快发展金融、现代物流、要素市场、服务贸易等体现城市集散功能、具有区位与口岸优势的生产型服务业;加快发展会展、房地产、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商务型服务业,以及研究开发、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传媒等具有人力资源优势的知识型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休闲商业、都市型旅游、家政服务、生活护理、保健卫生、社区综合服务等具有广就业功能的生活型服务业。同时,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海内外大企业集团总部或地区总部入驻武汉,提升武汉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服务和辐射功能。

  四、推进武汉生活服务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1、明确生活服务业发展目标

  围绕“以人为本、普惠公平”和“服务民生、促进和谐”宗旨,适应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和新兴生活服务业发展方向,按照统筹协调、分类指导,改造提升传统生活服务业和加快发展新兴生活服务业并举的原则,加快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从实际出发,以合理规划布局,拓宽行业层面、突出关键领域,实施重点推进,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辐射功能,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生活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力求“十一五”期间全市生活服务业整体行业有突破性发展,力争全市生活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吸纳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一、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效应进一步提高。

  2、积极发展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

  商贸流通业是我市生活服务业的主导力量,为此要从多方面推进商贸流通业现代化,以带动全市生活服务业发展。一是大力推动流通创新,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的服务方式改造提升商贸零售业和传统生活服务业,实现升级换代。二是积极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兴流通方式,提升流通业现代化水平。三是积极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和民间资本向周边地区流通领域拓展,改善区域间流通业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推动服务业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圈市场一体化进程。四是进一步修订优化我市商业网点规划,合理布局主城区、远城区、新建社区群和乡镇零售商业网点。五是规范发展直销、邮购、网购以及电话、电视购物等新兴购物方式,形成各具特色、服务细分的零售市场格局。
 
  3、做强做大餐饮业

  一是积极培育大型餐饮龙头企业,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餐饮业,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融资,发展名店,培育名师、创新名菜,创新营销方式,大力打造中部食都,引领全市餐饮行业快速发展。二是重点发展大众化餐饮业,切实抓好“放心早餐工程”,培育壮大小吃餐饮连锁企业,规范建设特色小吃市场和街区。三是积极引导餐饮企业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推进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规模化;提升餐饮业的现代化服务水平。四是积极引导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加快开拓城市圈、全省、全国市场,不断壮大规模提升辐射能力。五是积极引导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向旅业、娱乐、休闲等其他生活服务业领域延伸,发挥示范作用,以推动武汉生活服务业的产业化进程。

  4、推动生活服务业升级换代

  一是大力推动饮餐、理发、洗染、洗浴、修理等传统生活服务业种统一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水准、提高管理水平。二是继续做好“老字号”、“新字号”的认定、保护、推广和促进发展工作,壮大地方自有品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家政服务网络,建设家政服务平台试点,培育专业家政服务公司,开拓家政服务品种,充分发掘家政服务巨大的潜在需求。四是拓展新兴服务领域,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娱乐、典当租赁、体育健身、教育培训、医疗保健、金融邮电、婚庆礼仪、物业服务等新兴生活服务行业,培育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推动新业态、新技术、新流程和新的服务方式进入各类生活服务业,加快传统生活服务业升级换代,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需要。
 
  5、构建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一是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宗旨,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体系为重点,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二是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导,积极鼓励企业以连锁经营方式深入社区开设超市、便利店、餐饮店、洗衣店等各类便民利民网点并逐步增添其他便民服务功能。三是加快推进标准化菜市场建设,促进农贸市场改造升级,着力解决居民就近购买放心菜、放心肉等问题。基本实现“困有所帮、难有所助、需有所应”的社区服务新局面。

  6、创新生活服务业态

  积极借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成熟模式,引导大型商贸企业和社会资本在远城区、新兴社区群开设集约化的“地区型生活中心”、“社区型生活中心”、“近邻型生活中心”、“现代生活广场”等新兴业态。力求在各类生活服务中心内超市、餐饮、菜场、银行、邮政、诊所、药店、健身、休闲、婚庆礼仪、洗浴、洗染、美容、理发、家政、书店、修理铺、服装店、鞋店、礼品店、鲜花店、彩扩店、音像制品店、再生资源回收站、公共厕所以及社区活动中心等居民生活所需的服务项目门类齐全、应有尽有、配套完善。力求基本实现远城区、新兴社区群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服务质量得到大的提高。力求以创新业态加快全市商贸流通服务业现代化进程。

  7、推进农村生活服务业建设
  一是逐级推进现代生活服务业和服务方式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大中型连锁企业经营网点深入县、乡、村,推动大型超市进县市、中型超市进乡镇、小型超市下乡村,构建县(市、区)、乡(镇)和行政村三级布局合理、设施达标、功能完善的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形成为农民日常生活服务的零售终端网络,切实解决农民购买日用消费品不方便、不安全、不实惠等“买难”问题。三是适应农村居民服务消费需求不断提高的要求,积极推动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完善金融、电信、医药、文化等其他农村居民民生性服务业。

  8、规划完善商旅互动的商业特色街区
  一是规划建设商业特色街区,把特色街区作为商旅结合的重要载体。对现有和在建特色街区如江汉路步行街、沿江大道酒吧风情街、吉庆街汉味风情街、户部巷汉味小吃街、光谷步行街、多福路、建二路等,按营造良好的文化氯围、绿化氛围、亮化氛围和美化氛围进行改造,进一步提升休闲旅游聚集效应。二是把景区商贸服务业发展纳入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规划建设主城区三镇江滩、黄鹤楼、汉阳古琴台、龙王庙、东湖等主要景区的休闲商业服务带,规划完善远城区都市农业休闲旅游景区服务业,为游客提供完备的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促进旅游与商贸互动发展。三是鼓励引导“老字号”、“新字号”企业和特色产品在特色街区开店设点,支持传统产业和地产品发展。四是加强宣传力度。把特色景点、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商贸服务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加强对外宣传,提升武汉“山水园林城市”的旅游服务业形象。  

  9、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的行业活动
  要充分发挥各类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和专业公司作用,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商业文化活动,推动生活服务业蓬勃发展。除继续办好“食博会”、“吃穿用大联展”等会展活动外,还要有计划地引导组织开展具有武汉特色、行业特色、品牌特色、服务特色、产品特色的评比、竞赛、交流、展示及庙会等活动,如“名店名师名品评选”、“店面形象评选”、 “美容美发职业技能大赛”、“服务礼仪大赛”、“风味小吃美食节”、“家庭厨艺大赛”等,以提高职业技艺、推动服务创新、展示品牌形象、扩大行业交流、丰富群众休闲生活、提升商业文化品位,宣传武汉城市形象。

  10、规范行业管理加强职业培训
  一是依法加强关系民生的重点商品、重点行业的安全管理,加大市场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商业欺诈行为,完善典当、拍卖、旧货、租赁等特殊行业监管机制,规范生活服务业经营秩序;继续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推进商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信经商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切实实施有关生活服务业的行业规划、行业标准、行业政策、行业规约、行业与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推动行业自律建设,形成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服务标准化,实现生活服务业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创新和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展生活服务业相关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引导企业抓好在岗职工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加强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乡新成长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切实提高其就业和创业能力,逐步形成多层次的技能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体系,力求生活服务业成为吸纳城乡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作者:武汉市商…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互联网+:佛山打造中国会展新 探秘武汉地铁商铺 为何频唱“
    热门资讯
    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本月 超市纷纷离场 大型商业综合体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