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省区市场 | 城市市场 | 区域市场 | 网点规划 | 景气指数 | 知名市场 | 世界商业 | 主题商城 | 商业街 | 商业特色 | 广交会 | 供销社
您当前位置:首页> 区域流通 > 武汉正文
面向中部崛起的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5-9-8 点击数:

 

城市圈又叫城市经济圈,是以一个或数个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通过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和吸引,与其周围的农村地区共同构成的在地域空间上接近、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紧密联系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它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城市群落,在经济形态上表现为紧密联系的城市产业分工,是城市发展的新阶段。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加快和城市分工、交流、合作、竞争诸关系的日益强化,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在全球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只有大城市和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才具备全球分工交流所需要的完善的基础设施,也只有大城市和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才能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竞争。区域经济的竞争已经由简单的企业和单一城市经济实力的竞争发展成为由产业集聚经济带支撑的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在全国的战略大格局中,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面积近8500平方公里,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八,是华中地区的交通信息中心、商贸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产品制造中心。从湖北省来看,武汉和其周边的黄石、鄂州等9个城市总面积不到全省的三分之一,却提供了近60%的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全省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经济中心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经济圈。加紧建设和发展武汉城市圈,可以直接带动沪蓉(长江)线——京广线这两条主轴,实现东西、南北的交流与互动,有力的促进中部六省的发展。

但从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来看,当前在全国的区域竞争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个一级城市圈一马当先,以占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创造了近60%的经济总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增长极,济青、沈大、长株潭、成渝几个城市群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加紧建设。武汉城市群东有长三角,西有成渝,南有长株潭、北有郑州中原城市群,已经处于东西两个一级城市群和南北两个二级城市群的夹击之下,且周边传统辐射范围内的九江、信阳等城市正呈现“离心”的趋势。此外,从武汉城市圈的结构上分析,圈内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企业结构明显偏重,且国有大中型企业占的比重较大,其他所有制企业活力不够;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比较严重,区域分工不分明;区域内市场化程度不高,区域性统一大市场尚未建成,还存在诸多阻碍发展的机制问题。如不加快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和发展,增强武汉城市圈的带动力和凝聚力,不但会在全国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处于下风,丧失武汉中部地区经济龙头的地位,更直接影响到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

因此,武汉城市圈要想在21世纪的国际、国内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实现内发性的突破和创新,解决城市圈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破除阻碍发展的机制性障碍,加强城市协作,方能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乃至引领中部地区崛起。

树立圈域理念,解决城市圈发展的首要问题

没有正确、明晰的发展理念,很难想象能够实现大的发展。因此,发展武汉城市圈的首要问题就是树立圈域发展的理念。首先是城市圈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理念。区域一体化、区域集团化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必须克服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陈旧观念,树立 “互补、互动、互促、多赢”的观念,力争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同城效应”。其次是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理念。产业集群可以产生集聚效应,引导区域内外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从而节约企业成本,促进技术创新,有利于形成区域性行业规模和优势。具体就城市圈而言,就是立足城市特色,培育、壮大若干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区域性产业群,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和区域整体竞争力。最后是整合的理念。城市圈发展的核心是各成员城市的深度整合,包括观念的整合、制度的整合、生产要素的整合、文化的整合等等。只有将城市圈内各城市的优势资源加以整合,才能有效转化为经济实力的优势。

明确发展举措,解决城市圈发展的关键问题

武汉城市圈建设,关键在于强有力的措施推动。武汉作为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必须强化核心城市的功能建设,明确其经济、金融、贸易和技术创新中心的定位,围绕“1+8”城市圈层这一区域概念进行规划。应主动采取“蛙式跳跃”发展模式,跳出常规意义的大而全和顺次发展的思路,强化功能性“造血型”而非“抽血型”建设,抢占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制高点,为周边城市提供高水平的金融、贸易、物流、中介、科技服务,鼓励部分工业的转移,形成错位竞争、梯度分工、战略合作的格局。

交通等基础设施自古就是经济兴衰的生命线,必须加强以交通网为基础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目前,京珠、沪蓉等高速路省内部分已全线贯通,武汉通往周边城市的6条高速路也已经开始或准备动工,但城市圈内二级城市之间的路网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必须以陆路交通为重点,以公铁联运、水陆联运、空陆联运为方向,加强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构筑经济圈区域水、陆、空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同时着眼于未来城市圈发展要求,大力建设公用通信网、能源电力网,培育覆盖城市圈区域的大型物流企业和商业集团,解决信息、能源和物流网络的瓶颈制约问题。

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的一个基础条件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必须进一步培育、壮大区域一体化的要素市场。推进武汉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和区域商业银行的联合,提升金融资本市场的服务功能,培育区域一体化的金融市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资产优化重组,培育以武汉产权交易中心为枢纽的区域一体化的产权市场。利用武汉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推动城市圈区域内产学研一体化,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区域一体化的技术市场。整合各城市现有的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构筑区域性人力资源共享平台,培育区域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以延伸产业链为主线,发挥各城市优势和特色,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有针对性地培育光电子信息产业群、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产业群、钢铁及重化工产业群、生物工程及医药产业群、纺织服装产业群等一批区域特色产业群。

构建运行机制,解决城市圈发展的保障问题

长期以来,武汉与周边城市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和资本支持,缺乏全面的制度创新,思维比较保守。同时,政府又各自为政,分头突围,使中部失去了区域特色,无法形成区域合力,反而加剧了区域内部的无序竞争,抵消了各自努力的成果。因此,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协调运行机制是建设武汉城市圈的根本保障。

一是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对投资主体跨行政区的横向经济联合、投资或产业转移等经济活动,可以实施“利益分成”的制度安排,相关的地方政府按投资比例共同分享产值、销售收入和税收。还可以考虑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取消“财政边界”,形成统一财政和成熟的财政分成模式。籍此构建城市经济圈区域内的共同利益机制,促进各地政府积极鼓励本地企业参与区域合作与竞争,使各个城市利益的实现能真正建立在做大做强整个“武汉城市经济圈”这块大蛋糕的基础上,实现多赢互惠。二是构建权威协调机制。可以考虑突破现有的行政区管理体制界限,建立、完善武汉城市圈协调领导小组、9市市长联席会议等机构,统一领导、协调区域内的重大问题。三是构建以市场为主的政府协调和服务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合作的良性发展有赖于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的合力推动。但必须明确企业是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在城市圈区域经济合作中应仅限于提供公共服务、推动、帮助企业跨地区投资、重组、联合等服务性职能,而不能再沿用过去行政命令、包办代替的老办法。四是构建资源共享机制。依托城际间多网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各城市都可共享区域内的政务信息、产品供求信息、招商引资信息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积极推动城市圈区域内的产学研一体化,促进武汉科技和教育资源服务周边城市,实现科教资源共享。联合开发旅游资源,编制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城市圈内的各城市均在专业对接与合作的基础上,依托“中国光谷”、“中国药谷”等区域性产业品牌,实现品牌资源共享。五是构建公众参与机制。扩大武汉城市圈区域的公众参与面,提高公众参与度,建立与现代区域管治理念相适应的公众参与组织形式。如常设“大武汉城市经济圈论坛”、“大武汉城市企业论坛”等,充分发挥圈域内外学术研究机构以及工商界人士的智慧,激励公众积极参与研讨,为议事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未知  编辑:redana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互联网+:佛山打造中国会展新 探秘武汉地铁商铺 为何频唱“
    热门资讯
    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本月 超市纷纷离场 大型商业综合体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