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研究 > 原创基地正文
浅析我国旅游业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来源:《商业经济文荟》2005年6期 发布时间:2006-4-23 点击数:



    摘  要:本文回顾了我国旅游业就业发展轨迹,并就中国与亚太地区国家和地区旅游就业情况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显示,我国旅游业对于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有鉴于此,笔者提出了我国发展旅游业以促进就业的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旅游就业;促进作用;对策

    旅游业被称之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它是产业关联性很强的、对国民经济有强大辐射和波及作用的、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部门发展的产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它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具备显著的外汇创收能力与产值贡献能力,同时具备突出的就业带动效应 。

  一、中国大陆地区旅游就业增长的轨迹分析

     建国后很长时期,我国旅游业作为外事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带有浓厚的事业性质色彩。1978年后,我国旅游业在性质上才逐渐由政治性向经济性转变。1991年,国家才将旅游业的性质明确为产业,并列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的重点。受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轨迹是先以发展国际旅游为主,再以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并重。《中国旅游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年鉴》,2000年以前一直以统计国际旅游业的各项发展指标为主。

    1983-1999年中国(仅指大陆地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国际旅游收入情况与国际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的情况如表1所示。

1  19831999年中国国际旅游收入与国际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情况    单位:亿美元、亿人民币、万人

年份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收入[1](亿USD)

9.41

11.31

12.50

15.31

18.62

22.47

18.60

22.18

28.45

39.47

46.83

73.23

87.33

102.00

120.74

126.02

140.99

收入[2] (亿RMB)

18.64

31.68

40.00

56.95

69.25

83.58

69.95

106.00

151.35

217.47

269.75

631.23

729.19

847.66

999.74

1043.42

1167.40

收入[3] (亿RMB)

82.55

106.00

146.38

197.67

213.77

403.08

397.63

426.81

489.68

515.20

584.59

就业[4] (万人)

7.68

9.84

16.84

27.65

35.68

43.90

51.74

61.97

70.83

79.59

87.67

97.40

111.58

119.67

135.94

183.00

196.16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旅游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2.为历年国际旅游收入(当年价美元)

[2].系作者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www.safe.gov.cn)公布的历年汇率价格将当年价美元国际旅游收入换算成相应的国际旅游收入(当年价人民币)

[3].系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换算的历年旅游收入(1990年人民币价格)

[4].就业人数是国际旅游业从业人数:指接待入境旅游者的旅游涉外饭店、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等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直接就业人数。其中,1985年以前仅仅统计旅游局所辖单位职工人数,不包括其它单位如主要涉外饭店、旅行社等单位职工人数。1987年涉外饭店和旅行社职工人数系不完全统计,统计包括全国896家主要涉外饭店和516个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一、二类旅行社的职工人数。2、由于国家外汇管理体制变化,1994年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统计方法也做了相应的改革,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办法,使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统计,统计数据与往年不能简单对比。


中历年当年价人民币国际旅游收入以及国际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的数据绘图见图1。


    据表1图1    1983~1999年中国国际旅游收入与国际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情况

    我国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国际旅游直接就业人数数据统计区间为1983~1999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从2000起开始只统计年末从业人员 。2000~2003年旅游年末从业人员依次为564.2万人、597.7万人、612.6万人、648.7万人。2003年受“非典”事件的影响,我国的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收入都受到一定影响,但是旅游总就业人数并没有减少反而出现了持续增长势头。

    二、中国旅游就业发展在亚太地区中的地位

    亚太地区 的旅游业在世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国际旅游者到达人次和国际旅游收入近年来接近全世界市场份额的1/5水平,见表2。

表2  亚太地区国际旅游者到达人次及国际旅游收入   单位:百万人次,百万美元%

 

国际旅游者到达人次

国际旅游收入

年份

1995

2000

2001

2002

1995

2000

2001

2002

亚太地区

85.6

115.3

121

130.6

77,309

86,768

87,183

89,304

全世界

551.7

696.1

692.9

714.6

405,250

477,011

463,477

472,510

亚太占全世界份额

15.5

16. 6

17.5

18.3

19.1

18.2

18.8

18.9


资料来源:世界旅游组织(WTO)网站公布数据。

 

    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公布的近年亚太地区旅游产业 直接就业和旅游经济 就业(包括旅游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数据,详见表3,可以为我们了解亚太地区及其中国旅游就业情况提供一定的参考 。

 

表3  1998~2002年亚太地区旅游产业就业与旅游经济就业         单位:千人

 

旅游产业就业①

旅游经济就业②

/

年份

1998

2000

2002

1998

2000

2002

19982002

中国(大陆地区)

14,852

15,009

14,093

49,931

51,266

53,099

3.48

中国香港

75

85

70

257

278

229

3.31

中国澳门

59

66

60

151

159

153

2.53

中国台湾

178

187

171

602

615

534

3.22

印度

11,241

11,239

10,989

23,098

23,713

23,533

1.69

澳大利亚

502

521

506

1,173

1,170

1,200

2.31

日本

2,712

2,605

2,673

6,759

6,472

6,550

2.48

韩国

638

601

576

2,106

1,947

1,857

3.23

泰国

1,534

1,562

1,383

3,228

3,159

2,887

2.06

新加坡

64

57

46

196

164

143

2.98

马来西亚

277

400

362

721

1,012

1,031

2.57

越南

589

578

524

1,907

2,141

1,971

3.56

孟加拉国

721

782

735

1,757

1,994

1,950

2.55

文莱

4

6

5

12

16

15

2.83

玻利尼西亚

217

275

216

531

657

550

2.44

斐济

33

47

37

81

107

88

2.41

印度尼西亚

3,440

3,098

2,811

8,874

8,242

7,667

2.64

伊朗

666

667

657

1,710

2,237

2,061

2.99

基里巴斯

1

1

1

4

4

4

4.00

老挝

63

81

64

136

172

143

2.16

缅甸

288

254

260

573

511

519

2.00

尼泊尔

294

306

263

632

673

622

2.27

新西兰

127

136

128

296

300

292

2.26

巴基斯坦

878

881

757

2,025

2,015

1,818

2.32

巴布亚新几内亚

65

76

74

189

214

223

2.92

菲律宾

1,059

986

897

2,998

2,972

2,776

2.98

所罗门群岛

3

5

4

13

16

13

3.56

斯里兰卡

189

179

199

535

605

571

2.92

汤加

1

2

1

4

5

4

3.50

瓦努阿图

6

8

7

17

20

19

2.67

大洋洲其它国家

52

56

58

126

134

139

2.40

亚太地区总计④

40,823

40,752

38,627

110,641

113,030

112,606

2.79

 

注:③笔者取相应年份旅游经济就业/旅游产业就业结果的简单平均值。④基于数据四舍五入的计算,为WTTC公布的原始数据。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公布的Country Reports, 2003原始数据整理和计算。
 
    表3显示:从整体就业规模看,亚太地区的旅游经济就业一般约为旅游产业就业的2倍以上规模,即亚太地区旅游间接就业水平一般要大于旅游直接就业水平,显示旅游业间接就业的带动效应很大;从中国旅游就业总量看,中国大陆地区旅游产业就业和旅游经济就业分别占亚太地区36%、46%左右的水平,显示出中国在亚太地区旅游就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就业增长速度看,除文莱、斐济、马来西亚等新兴的旅游地外,亚太地区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产业就业呈现负增长趋势。亚太地区的旅游经济就业大体保持缓慢增长态势,但是相当部分国家也出现了负增长。与新加坡、泰国、韩国、中国香港这些旅游经济相对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旅游就业整体饱和后出现的负增长情况相比,中国大陆在旅游产业就业方面的负增长态势相对缓慢,且中国大陆的旅游经济就业依然处于持续增长态势。

    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中没有对旅游业单独进行统计,旅游业GDP的测算一直是一件较为困难的问题。所谓“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几”的说法,把两个不存在部分与整体关系的数硬扯在一起算百分比,虽可达到夸大旅游业比重以促使人们关注旅游业的效果,但却是不科学的提法,容易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误导。不应该用此比重说明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而应代之以旅游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指标(李江帆,1999)。由于无从获得长时间序列的旅游GDP和旅游直接就业估算数据,客观上制约了我们通过计算就业产值弹性来研究旅游业增加值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笔者根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估算的亚太地区2000-2002年的旅游业GDP和各国(地区)的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简单计算了旅游业创造单位GDP所容纳的就业人数,见表4,数据显示中国旅游业创造单位GDP所容纳的就业人数高于其它所有亚太国家和地区。这说明中国旅游业的就业功能大于产值功能,但另外一个层面也说明中国的旅游业绝对劳动生产率水平低、效益低下 。


    表4    旅游业创造单位GDP容纳的就业人数         单位:人/百万美元


 

中国

中国香港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新西兰

印度尼西亚

日本

韩国

60

3

15

14

14

25

51

15

54

马来西亚

尼泊尔

巴基斯坦

澳大利亚

菲律宾

新加坡

巴布亚新几内亚

斐济

伊朗

26

18

11

19

33

11

21

8

27

老挝

马尔代夫

孟加拉国

斯里兰卡

泰国

越南

大洋洲其它地区

整个亚太地区

11

15

17

5

49

55

29

29

 
 
注: 旅游业创造单位GDP容纳的就业人数=旅游业的直接就业人数/旅游业GDP。表中笔者取2000-2002年三年的简单平均值结果。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公布的Country Reports, 2003原始数据计算。
 
   三、中国旅游就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旅游业就业具有现实性、规模大和潜力足的特点。“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旅游战略的制定和新的发展突破口的选择上,应该进一步提高旅游业作为扩大就业主渠道之一的地位 ,确立发展旅游与扩大就业并重、旅游增长与就业增长同步的战略目标,按照“统筹发展、协调持续”的思路,促使旅游业的功能从以往“推动经济增长”向“稳定推动经济增长和突出扩大社会就业”转型。
 
   (一)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坚持旅游业产品创新,保证旅游就业稳定增长
 
    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旅游业GDP和就业稳定增长的前提,它能够保证与旅游相关的各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使旅游业更好地获得相关行业的支持和推动。近年来诸如战争、恐怖袭击、口蹄疫、非典型肺炎、海啸等突发事件导致的世界经济的不稳定而给旅游经济和就业直接带来的重创,警示我国需要更加重视社会政治的安定团结,注重良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以及突发事件预警防范体系的建立。
 
    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我国国内旅游的兴旺的物质保证,而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又是我国旅游就业增长的重要渠道和途径。我国国内旅游就业的潜力还有待挖掘,国内旅游正在成为我国居民的一种日常生活需求,中国的国内旅游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市场,可以进一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使中低档次的旅游景点产生效益,吸收更多人员就业。
 
   旅游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规模的扩大是增加旅游就业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我国各具特色的观光、度假、休闲、美食、科考、探险、体育、健身、生态旅游和商务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会展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使得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也促使了旅游就业不断向更大范围延伸和辐射。因此,我国需要在把握旅游市场需求变动趋势并结合我国旅游资源特色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旅游产品创新、不断开发新型旅游产品以壮大旅游产业规模,以刺激旅游消费市场来拉动旅游就业市场,保证旅游就业规模稳定增长和持续优化。
 
   (二)多渠道开拓旅游就业空间,采取有效措施释放旅游就业的容量
 
   发挥旅游就业在吸纳特殊群体的就业方面的优势,有助于缓解我国就业压力。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城镇新增劳动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劳动力、迫于竞争压力而不断被分流的劳动力,构成了我国现阶段乃至相当长时期内的就业压力。由于旅游业一直被视为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门槛产业,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因此亚太国家和地区即使是OECD发达国家的政策制订者都倾向于用发展旅游业作为解决失业和不充分就业的途径。尤其对处于劳动力市场底层的弱势群体,如失业青年人、长期失业者、低技能的部分少数民族以及一些妇女、城镇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旅游业在就业和再就业方面具有很好的包容性。2002年,在1685.7万旅游就业人口当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1055.2万人,转移下岗职工大约65万人 。
 
  实施灵活旅游就业机制,构建弹性化的劳动力市场结构。由于季节、工作时间和一天中不同时段旅游需求的多样性,使得旅游业就业弹性很大,表现出就业阶段性、流动性较强的特征。与此同时,全球化竞争使得各个行业对于通过降低成本和增强商业运转效率以提高生产力更为关注。即使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业,也在致力于通过使用信息技术、采取标准化生产服务、服务外包等方式进行裁员以提高生产力。这种转变的动力不仅仅是全球化,科技进步和工作组织变革,也在于旅游的新的发展方向,如细分的市场需求、弹性化的供应和分配。旅游业的劳动力市场不再是拥有稳定工作的同质市场,根据旅游业的以上特点,应鼓励正规就业形式与临时性、季节性、非全日制等非正规就业形式相结合的多样化的灵活就业方式,对于不同技能、年龄、性别的人员,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尽可能地使就业者发挥自身优势。
 
    (三)发挥旅游就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做好产业内外衔接,促进相关产业就业
  
     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一个产业群的核心地位,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消费互补性和产业影响力,旅游服务的提供必须依赖产业内外衔接配合和相互促进。旅游业本身不仅创造了与旅游活动直接相关的大量就业机会,而且还刺激了为旅游业提供服务的间接和引致相关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如交通、商业、娱乐、通讯、建筑、农业等。李江帆等(2001)曾利用投入产出法对广东省旅游业 的就业效应进行的分析,得出旅游业1个就业岗位,可推动三大产业6.17人就业,其中与狭义旅游业相关的3.12人,与交通业相关的1.07人,与邮电通讯相关的0.043人,与饮食业相关的0 .51人,与商业相关的0.38人,与农业相关的0.37人,与工业相关的0. 67人。
 
    工农业产业改造能够有效推动旅游就业扩展。如乡村旅游业的开展,可以使农村劳动力在旅游旺季时进行旅游经营活动,平时从事农耕生产,这种“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生产方式,既增加了农村收入,也促进了农村就业。工业旅游的开展在国外十分普及,对我国一些工业城镇以及老工业基地的富余劳动力就业也有积极地促进作用。还有为工农业提供服务的会展旅游以及商务旅旅游等各类旅游产品形式,都可以优化丰富旅游产业结构从而完善就业结构,促使旅游业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就业协调发展统一起来。
 
(四)完善相应政策法规,以体制创新来推动旅游就业
 
    就业是一项综合性、复杂的、动态的现象,与其它社会经济现象如生产过程、收入分配、教育、生活条件、福利和人口统计紧密相联系。完善旅游就业体系不仅包括全职就业、全年就业,也包括暂时性就业、季节性就业、交替性就业等其它就业方式。当前我国很多人只着眼于全职就业、全年就业的落后择业观一方面也折射出我国养老保险、公费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后。引导人们观念的转变,需要尽快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为灵活就业的劳动关系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推动非正规旅游就业发展。
 
    职业培训与教育发展是促进旅游就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产业主要依赖于人的因素(附加上其它因素如天然资源,设施和资本)确保产品和服务的传递质量。旅游服务者是旅游产品中的一部分,是文化环境中的表演者,是产业有效运转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旅游就业人员不应被视为提供简单服务的劳动力,而应当是旅游业重要的资产之一。旅游业的竞争实质是文化竞争,人力资源的观点应该成为旅游业的核心观点。高质量技能的劳动力将确保旅游业更加具有竞争力的创新活动,促使就业持续繁荣。我国农村转移出来进入旅游就业的劳动力以及一些下岗工人 ,存在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的问题,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他们主要从事公共卫生、绿化、花草养护、中低档餐饮服务等技术和知识含量不高的工作。对这些拥有简单技能的普通劳动者,要加强岗前和在岗培训,传授给他们良好服务理念和旅游相关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需求。
 
    激活民间投资,积极吸引外资发展旅游业。国家在政策上要倾斜和扶持一些能够提供大量旅游就业机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旅游项目及中小型旅游企业,在资金投入、税费减免、小额信贷、社保补贴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努力营造理解、尊重、鼓励和扶持弱势群体参与旅游就业的社会氛围与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江帆,李美云.旅游产业与旅游增加值的测算[J].旅游学刊,1999 ,(5).
2、李江帆,李冠霖,江 波.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分析——以广东为例[J]. 旅游学刊,2001,(3).
3、厉新建.中国旅游就业效应分析与制度创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
4、Sectoral Working Paper No. 204.Employment and Human Resources in the Tourist Industry in Asia and the Pacific[R].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Geneva.
5、Dirk Belau.Tourism employment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2003[J]. Tripartite Regional Meeting on Employment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Bangkok, 15 – 17 September 2003.

 

作者:毕斗斗 华南理工大学  编辑:jiuyu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美团外卖代理商成其扩张炮灰 南京新百突破零售业“围城”
    热门资讯
    破解农产品流通痼疾 电商来帮 外资零售中国集体再上线 “麦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