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危机管理正文
流通领域危机管理与优化策略
来源:2014年10期 《 商业时代》 发布时间:2014-4-30 点击数: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流通领域实现了重大变革与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流通领域的体制、产业安全等问题一直被理论和实证研究所关注。本文基于当前我国流通领域的演进特点与发展现状,并结合入世以来的现实环境,概括了我国市场流通体系的地位、作用及现存问题。从危机管理角度提出商贸流通领域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对于实现流通资源优化配置、完善监管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流通领域 产业安全 危机管理

  我国流通体系的发展与演进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流通领域的发展演进过程,我国商品流通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计划型转向相对自主的市场型的转变过程,尤其是入世以来内外贸融合程度也不断加深,具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一)传统封闭式计划流通体系阶段

  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均由国家统购统销,商品流通和资源配置具有严格的“分配型”特征。国有垄断批发企业在商品流通中行使着行政分配职能,这一阶段的商品流通更多的呈现出分配为主的封闭式特征。

  (二)新型市场流通体系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改革初期集贸市场的恢复为起点,商品交易市场得以兴起并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得到迅猛发展。这一阶段商品交易市场的兴建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标志着商品流通主体的变革,市场体系成为流通领域的核心。随着商品交易市场数量的不断扩张,步入21世纪以来涌现的假冒伪劣、食品安全、偷税逃税等问题也不断得以规范和调整。不可否认,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极大的活跃了我国的商品流通渠道。此外,对国有商业的改革重组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问题。从计划流通体制向市场流通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国有商业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不仅影响着流通主体的产生,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和国有资本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转变方向。

  (三)开放条件下的市场流通体系

  自中国加入WTO且签订《服务贸易总协定》以来,流通业进入对外开放时期。这一阶段,我国市场流通体系将会受到国外商业资本进入的冲击,首先表现为经营规模庞大、资本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对我国流通领域市场主体的直接冲击。外资商业资本的大量注入伴随着零售业态结构的多元化变迁,流通领域的发展依旧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全面对外开放条件下,外资对我国流通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力,同时也对增强流通主体竞争力、完善流通功能、健全流通法制规范等产生了较大推动作用。

  上述三个阶段简要的概括了我国流通领域的探索与发展,每一阶段都伴随着一定的改革与创新,同时也涌现出一系列问题。如何促进我国市场流通体系的健康发展,加强对危机的优化管理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

  流通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流通领域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领域,它承接着近四亿的消费群体、成千上万种类的商品以及2400多万个经营企业,是一个环节层次多、渠道丰富的系统。流通业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内贸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当前世界面临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对我国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理论界对于流通领域的地位问题,经历了从“无流通论”到“流通基础论”继而到“流通战略论”的认识过程,目前流通产业的基础论和先导论在理论界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洪涛(2011)根据我国流通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为13%左右的现象,认为流通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新兴的基础产业。刘国光(2011)也认为流通业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基于我国经济由供给约束向市场需求约束的转变、国家综合国力等多个角度论述了流通产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根据我国当前经济系统的发展状况,正确认识流通业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合理地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完善市场监管。将流通产业定义为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对于促进流通业与整个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有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流通领域所出现的一系列诸如农产品买卖难、流通环节加价、应急调控不足等问题,对流通领域的地位有了新的审视。

  与此同时,我国流通业在促进消费和引导生产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流通业作为经济系统运行发展的关键环节,其发展和壮大将会成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促进价值实现。基于流通业发展与消费关系的视角,宋则(2009)认为流通产业的发展不仅能促进即期消费、开发潜在消费,同时还有利于节能降耗、扩大就业。因而其政策含义是推动流通业的发展能显著促进消费市场的扩张、消费规模的扩大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为我国促消费、扩内需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从生产的角度,王俊(2011)等学者通过运用制造业和流通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流通规模的扩大能显著提升制造业TFP,即流通业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

  虽然流通领域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着积极效应,但是当前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流通产业发展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剖析与解决也是我国流通领域的危机管理与优化的核心所在。

  流通领域现存的问题

  (一)流通产业安全问题

  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产业的安全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谓产业安全,是指一国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国际竞争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保持民族产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始终保持着本国资本对本国产业主体的控制,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的产业地位和产业竞争优势。具体到我国的流通领域,流通产业安全即为流通业在开放条件下保持有序竞争、健康发展,总体上和地域上均不受外国资本潜在控制威胁的状态。

  近年来有学者根据外资流通业在我国超速扩张的经验分析,认为跨国流通企业凭借其强大的经营规模和综合实力凸显出强大的竞争优势,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抢占国内市场、获取超额利润等。在经验上,外资流通企业的快速扩张已经造成本土流通企业经营困难,国内制造企业严重依赖外资流通企业,传统制造企业边缘化,政府应急控制能力弱化等问题。综上所述,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流通产业安全问题应该充分引起重视和关注,政府相关部门需要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对现有外资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

  (二)流通成本上升压力较大

  随着网络平台与互联网技术在流通领域中的渗透,当前流通渠道中的“扁平化”趋势显著。在流通环节减少的同时,物流领域的流通成本不降反增。流通成本上升,表明实体经济中综合成本的基本结构发生了趋势性变化,流通中人工成本、能源成本、减排成本刚性上升势头难以扭转。随着我国商品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张,成本上升也是不可避免的。流通领域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加之流通环节中加价现象显著,无疑增加了单位流通成本。其中恶意囤积货物、串联涨价等行为也反映出我国市场流通系统中,人为提升流通成本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存在的,反映了市场监管和物价调控方面的不足。这些非理性因素的存在成为制约我国市场流通体系良性发展的长期因素。

  (三)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严峻

  近年来,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舆论热点,有毒有害商品、假冒伪劣以及“三无”产品充斥在流通各环节,将流通监管问题推上风口浪尖。食品安全问题事关民生与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而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又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食品流通领域缺乏必要的质量安全准入机制,加工环节不规范以及缺乏食品质量监管体系等原因,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市场监管问题亟待解决,也是我国流通领域危机管理工作的重点。

  此外,流通秩序紊乱、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以及流通领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也相对较为突出,严重影响着流通领域的健康有序发展。合理整顿流通秩序、规范流通主体的行为也是我国促进流通方式转变和完善流通体系的题中之义。

  流通领域的危机管理与优化策略

  首先,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中国流通业参与国际分工已不可避免。作为流通产业中的企业,应该树立全球竞争观念,通过采取国际化经营策略,构筑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全球性网络;及时实现管理手段和技术的更新,参与到全球竞争中去,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政府部门则应发挥政策的计划和引导作用,一方面应鼓励企业引进发展势头良好的新型业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另一方面合理利用规则保护本土企业免于遭受外来资本的冲击,同时应通过市场化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行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流通企业集团,推动国有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其次,发展现代流通业,降低流通成本,关系到流通业本身的转型、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更关系到我国经济流程的整体转型。针对流通领域物流成本上升、中间环节加价等推动物价上涨的问题,政府部门应着力减轻流通产业税收负担,完善流通网络规划和加大流通业用地支持力度。自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下发以来,降低流通费用综合性实施方案,如降低流通领域偏高的收费标准等旨在降低流通环节费用的政策陆续出台,对于有效缓解成本上升压力有重要作用。根据商品流通的横向扁平化特点,需要树立“大流通思维”,创新流通管理机制,以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节省流通时间。

  再次,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由乱到治的过程,最重要的力量来自于政府监管。具体而言,在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时,政府应加强对生产源头的监督,在注重保持中小生产者和经营者利益的基础上实施适当的行业准入;强化食品标签的标准化制度,明确食品标准的制定机构和授权机制,保证各标准之间有效、统一、协调运转。此外,政府还应该致力于加强相关立法和执法力度,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责,相互协调配合;加强流通领域法制建设,健全规范流通行为的法规,完善以流通基本法律制度为基础的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行为法律制度、市场秩序法律制度、市场监测调控与管理法律制度、信用法律制度,为流通领域的公平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最后,从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出发,应大力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促进现代流通体系、商品市场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商业信用体系以及流通法律体系的完善。只有政府和企业针对当前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战略调整,明确自身职责,针对自身长远战略做好危机管理,才能整体提高流通产业的社会效益,促进流通领域健康有序的发展。

  结论

  发达的流通业是市场经济的支撑,构建发达的市场流通体系有利于完善我国市场体系建设,也是从制度层面构建完善的市场机制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流通产业发展要结合国情、认清形势,统筹规划、注重创新。本文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应正确认识我国流通业面临的严峻形势,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优化策略,正是政府部门和企业危机管理的核心,也有利于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平.商品流通领域亟待立法规范[J].商业时代,2006(10)
  2.罗宇航.流通领域内国有商业资本控制力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
  3.唐国标,汪海涛.强化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J].江南论坛,2013(3)
  4.王晓东.完善我国市场流通体系的宏观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1(3)
  5.王雪峰,宋则.我国流通领域重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进展[J].商业时代,2013(21)
  6.赵洪斌.从国际经验看中国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演进和对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4)

 

作者:蒋沁燕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东莞整肃风暴重创五星级酒店 5000亿元专业市场“动手术”
    热门资讯
    东莞整肃风暴重创五星级酒店 王先庆谈2014首届中国(广州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