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顾客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体制改革正文
中国流通体制改革铸就现代流通业
来源:2008年12月17日商务部网 发布时间:2008-12-30 点击数: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不断进行流通体制改革,在行政管理体制、所有制结构、商品购销政策、企业经营机制、对外开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激活了流通主体,繁荣了流通市场,增强了流通业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吸纳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便民利民效果显著,流通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获得了宝贵的发展经验。

  一、中国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1、确立了流通领域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

  我国流通体制改革最伟大的成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改革中确立了流通领域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1978年前,流通领域运行主要依靠计划指令运行,政府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市场调节作用微弱。通过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摒弃了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传统计划体制模式,确立了流通领域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把经营决策权下放给企业、农户等流通市场主体。减少国家计划管理的产品,减少到现在只对少量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产品实行战略储备,取消了对产品的计划分配。逐步减少国家定价的商品数量,最终取消了国家定价,通过市场供求决定商品价格。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较好的环节中去,流通业在引导生产、拉动消费、稳定物价、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

  2、促进了市场流通规模持续快速扩大

  1978年以前,我国总体上处于短缺经济状态,“买难”问题严重,197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有1558.6亿元,进行流通体制改革以来,逐步突破了流通体制对市场的制约,促进了我国市场流通规模持续快速地扩大,到2007年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达到89210亿元,是1978年的57倍;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是1978年206.4亿美元的105倍。

  3、优化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

  中国流通体制改革促进了流通市场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从1978年的67.7%降到2007年的43.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降到2007年的36.3%。

  同时,城乡居民消费种类越来越丰富,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八十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九十年代的“手机、空调、电脑”到现在的“住房、汽车、金银珠宝首饰”。2007年末全国私人汽车保有量3534万辆,增长20.8%。城市固定电话用户24859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168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4729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69部/百人。互联网上网人数2.1亿人,宽带上网人数1.63亿人。

  4、形成了多元化流通市场主体格局

  1978年前,我国流通业内经济成分单一,国有商业(含“一大二公”式的集体经济)几乎覆盖了流通领域的所有方面,通过流通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使我国流通市场主体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显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中,按法人企业统计,国有企业仅仅占了14%,集体企业6%,私营企业占到了44%,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国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合计占到了5%,在流通领域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

  5、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2006年底中国农村消费品市场达到41805个,占全国消费品市场总量的比重为62.4%,中国农村市场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快速发展,2007年中国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已经达到28799亿元,是1978年1053.4亿元的27.3倍。

  商务部成立以来,进一步加快了中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商务部从2005年起在全国逐步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到现在已有230259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村级店,29310个乡级店,495个配送中心,初步形成了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

  为培育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构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商务部从2006年起在全国实施“双百市场工程”,自2006年以来共安排8亿元资金,累计核准了309家试点单位的703个项目为“双百市场工程”建设项目,包括145家批发市场的426个项目和164家流通企业的277个项目。纳入“双百市场工程”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2007年交易额超过4000亿元,占全国亿元以上农产品市场交易总额的三分之一,累计带动2300多万农户增收,带动新增就业110万人。

  6、现代流通方式加快推广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业加速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得到了加快推广应用,连锁经营方式发展迅速,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行业调查,2007年“中国连锁百强”销售规模已经突破一万亿元人民币,达到10022亿元,同比增长21%,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的增幅。门店总数达到105191个,同比增长58%,剔除个别企业超常规发展因素,调整后门店增长17%。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特许经营已经由高速增长进入稳步持续发展新阶段。截至2007年底,中国的特许体系数量超过2800个,比上年增长7.7%。总店铺数近26万,其中加盟店铺占88%,约23万个。特许企业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超过350万个。

  电子商务也快速发展,为进一步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商务部2007年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子商务规范发展的意见》,旨在规范电子商务行为,优化网络交易环境,从2007年数据来看,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延续了良好发展势头,交易额高速增长。根据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1月统计数据,2007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近17000亿元。

  二、中国流通体制改革的四个主要阶段

  1、以“三多一少”为主要特征的改革阶段(从1978年至1983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其后围绕“三多一少”政策(即“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多种流通渠道和减少流通环节”)开始了流通体制改革。在所有制结构上由单一向多元发展,在商品购销体制上减少了统购、派购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计划商品的品种数量,对国营商业企业先后实行了扩权让利、经营责任制、经营承包责任制和利改税等政策,1980年允许三级站在本省范围内或毗邻省区直接向产地二级站进货,减少流通环节、促进商品流通方面。1983年2月,出台了《关于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在打破封闭式、分配式的旧批发体制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流通体制阶段(从1984年到1991年)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流通领域加快了商品购销体制、批发体制、企业内部体制的改革步伐。1984年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从1985年起大幅度缩减了国家统一分配的物资目录,计划外商品的价格逐步放开,取消粮食、食油、棉花统购制度,改为合同定购制度。取消生猪派购,大多数城市放开了蔬菜市场。除成品石油仍实行计划供应外,其他工业品逐步敞开供应。从1985年开始加快步伐打破僵化的三级固定批发体制,批发体制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实现了从国营批发企业以行政手段层层分配、调拨商品的旧运行机制向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开放经营的新运行机制的逐步过渡。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流通体制阶段(从1992年到2000年)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4年1月,国务院做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完善外贸宏观管理。1996年4月1日,我国对4000多种商品进口关税进行大幅度削减,关税总水平降至23%。在内贸开放方面,从1992年7月起,国务院同意先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6个城市和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各试办1~2个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的商业零售企业,项目由地方政府报国务院审批。1995年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把商业零售、商业批发和物资供销列入“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允许有限度地吸收外商投资。1998年国务院决定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经国家批准,可进行国内商业开放试点。

  从1992年到2000年,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又取得新进展,市场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大,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逐步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活了流通市场主体,流通业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流通市场更加活跃。

  4、内外贸一体化阶段(从2001年至今)

  内外贸分割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流通行政管理制度安排,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内外贸一体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迫切要求。2003年3月,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组建商务部,主管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标志着内外贸一体化进程的正式开始,内外贸分割的局面从机构设置和形式上宣告结束。在商务部成立后,省、市、自治区地方政府也根据各自情况逐步进行了机构和职能调整,在机构职能内外贸一体化方面取得很大进展。2004年商务部公布《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办法》,实行外贸经营主体备案登记制,取消对外贸经营权的审批,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进一步促进了经营主体多元化,国内流通企业可以直接经营对外经贸业务,直接进入国际商品市场、国际服务市场开展经贸活动。专业外经贸企业也可以从事国内市场上的经贸业务。

  我国流通体制内外贸一体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利于实现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流通市场体系。

  三、中国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流通体制改革能够取得巨大进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目标,既没有照搬计划经济体制时的政策和做法,也没有机械移植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模式和形式,做到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以“三个有利于”为衡量标准,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从流通体制改革的历程看,无论是行政管理体制、所有制结构、商品购销政策、企业经营机制等各方面都采取渐进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式,遵循了以确立和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目标的改革路径,把改革和开放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改革开放前我国流通体制过度计划指令、单一、封闭、僵化的状况,基本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方式的、开放的流通格局,发挥了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市场机制的作用,为我国实现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打下了坚实基础。

  2、改革流通管理机构与转变流通管理职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体制能够不断取得突破,流通产业能够快速发展,其中一条宝贵经验就是本着优化管理机构与职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路,我国政府不断适时进行流通管理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1988年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在流通相关管理机构改革上取得了进展。如,撤消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的国家计委;撤消国家物资局,组建物资部,撤消隶属于原国家经委的国家计量局和国家标准局以及原国家经委质量局,设立国家技术监督局。2003年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大背景之下,继续推进流通体制改革,组建商务部,在内外贸一体化上从管理机构改革到实际职能转变上都取得质的飞跃。2007年十七大提出“大部制”改革思路,将进一步推进流通管理机构改革,转变流通管理职能。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我国政府多次进行流通管理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从“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到2004年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建设“有限政府”、法治政府,从组织和职能上使我国流通管理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是我国包括流通体制在内各种经济体制改革能够不断深化的关键和成功经验。

  3、制定和维护流通市场规则

  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放开了价格管制,由市场供求形成价格;放松市场准入限制,允许私营、个体企业进入流通领域;实行对外开放,2004年底全面放开商品流通业,允许外资企业进入我国批发、零售等所有商品流通领域。在多种市场主体参与的流通领域,我国流通体制改革获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不断根据形势需要建设流通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市场规则。改革开放以来制定《经济合同法》、《广告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反垄断法》、《对外贸易法》等多项法律和《商品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直销管理条例》等多种条例,还有拍卖、典当、汽车、酒类等各种行业的规章制度,同时加强了流通各行业的标准体系建设,如《农贸市场管理技术规范》、《农副产品销售现场危害管理技术规范》、《餐饮企业经营规范》《商贸企业信用管理技术规范》等,市场规则的建设使流通主体有法可依。依法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促进了我国流通业的快速发展。

  4、激活城乡流通市场主体

  我国流通市场能够逐渐繁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国流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打破了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格局,激活了流通市场主体,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市场主体参与,现在形成了国有商业、集体商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私营商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共同竞争、共同发展局面。在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90年代初实行“四放开”(经营放开、价格放开、用工放开、分配放开)促使企业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发展。2006年开始实行“减债脱困”(财政补一块,资产公司让一块,企业还一块)解决国有流通企业410亿元历史债务,为2000多家国有流通企业创造了改制和发展的条件,增强了流通企业活力,重塑了流通业的微观基础。在农村,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农民家中自有粮食、蔬菜、水果等可交换的农产品增加,使众多的农民成为了农产品市场流通的重要主体。同时,为了促进农产品流通,我国加大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支持力度,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的能力,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流通行业协会异军突起,丰富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体类型,活跃了城乡经济。

  四、当前我国流通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流通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流通业的现状还有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发展的方面,主要是以下几个问题。

  1、流通管理职能仍然比较分散

  经过多次机构改革和职能整合,我国流通管理体制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现在还存在流通管理职能仍然比较分散,不能完全适应大市场、大流通发展的需要,流通秩序管理、农村市场建设、商业网点规划、物流发展等涉及发改、工商、财政、商务、质监、农业、建设、交通等多个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多头管理和职能交叉现象,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流通管理体制改革,整合流通管理职能。

  2、流通领域法律、行政法规和标准体系还不够健全

  我国流通领域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还不够完整,例如至今仍未出台城市商业网点规范方面的法律条例,一些重要的食品流通标准至今尚未制定,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科学的流通标准体系,食品流通检测体系仍不健全,与市场准入制度需要相匹配的食品检测体系还没有完全确立,食品安全问题还时有发生。

  3、流通行业协会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流通行业协会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它体现的是社会分工的深化,流通行业协会发挥着对外维护和增进流通行业整体利益、对内促进行业发展、实行行业自律和联系政府和企业的中介作用。从2007年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试点的调查来看,我国流通行业协会在政会分开之后,大部分流通行业协会在各自行业内的影响力和作用不大,凝聚力、号召力不强,自律水平不高。

  4、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由于社会基本信用数据的开放制度、重要行业内部建立共享的信用信息平台、公平信用信息服务有关的法律和法规还不健全,我国流通领域失信现象不仅普遍,而且相当严重,商业交易中大量的欺诈行骗、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屡禁不止,不仅国内市场存在大量的信用缺失现象,在中国产品出口市场上也存在假冒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信用秩序混乱已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不仅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

  五、继续深化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切入点

  要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关键就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流通体制改革积累的基本经验,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进一步理顺流通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加强流通领域立法和执法工作,搞好商业信用体系建设,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提高我国流通企业国际竞争力,激活城乡流通市场主体,大力发展中国现代流通业。

  1、继续深化流通管理机构改革和转变职能,推进内外贸一体化

  按照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贸易的要求,继续深化流通管理机构改革,积极整合流通管理资源,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生产与流通有机结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新型流通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抓好流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行业规划、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加强政策和信息引导,搞好宏观调控和服务。理顺“条条”、“块块”政府机构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打破和铲除各种形式的地区封锁、市场割裂、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垄断行为,形成统一、公平与充分竞争的市场流通秩序,保障各种经济要素和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通。

  2、加强流通领域立法和执法工作

  需要从流通主体的市场准入、交易行为、交易规范、交易标准等方面来加强流通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设,加快国家级和省市级的流通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重点是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关系、发展新型营销方式、加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等领域的立法,同时要加强流通执法的力度。

  3、培育规范化的流通中介组织

  在流通领域同业商协会的改革上,要打破内外贸分割局面,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平台,使其按照市场化原则完善服务功能,切实履行服务、沟通、协调、自律等职能,发挥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4、搞好商业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商业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兴商”创建活动,树立“诚信兴商”的经营理念。可优先推进食品、药品、成品油、商品批发和零售、餐饮服务、美发美容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商品、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商业信用档案体系,建立商业信用公告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

  5、继续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国有流通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资产重组,鼓励国内外各种资本参与流通企业改革和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激励约束机制。

  6、因地制宜和与时俱进地推广现代流通方式

  推进流通方式创新,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贸工农一体化、代理制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推广先进流通技术,加强流通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培育建设,鼓励城市连锁和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经营企业到农村开设网点,创新农资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

作者:沈云昌  编辑:黄丽丽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红星收购吉盛伟邦 家居流通业 中国成亚洲最大零售经济体 本
    热门资讯
    武汉商业地产跨入战国时代 便利店掀起零售业革命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