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流通经济理论正文
关于我国流通产业经济安全的思考
来源:2014年第13期 《商业时代》 发布时间:2014-5-29 点击数:


  内容摘要:在我国流通产业全面开放和外资大量进入的背景下,作为国家战略产业的流通产业的安全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文章在分析产业安全基本内涵的基础之上,提出正确认识流通产业安全问题,认清过度开放带来的冲击和问题,要理顺开放、发展和流通产业安全的辩证关系;从国家整体利益的出发来认识流通产业安全的重要性,强调政府应对外资流通产业制定严格的反垄断政策,积极扶持民族批发和零售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在企业层面通过建立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互动机制,提升流通产业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流通产业 经济安全 国际化 竞争力

  产业安全的产生及基本内涵

  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系中,由于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以及独立民族国家经济利益的广泛存在,发展中国家在强大的发达国家面前,往往存在巨大的潜在产业安全问题,当一些不利因素对一国的产业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现实或潜在负面冲击、威胁或损害等影响时,就会引起该国的产业安全问题。

  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用自己的资本控制本国产业发展的能力。一国产业抵御外来干扰或威胁并不断获得持续发展的状态,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本国产业的主导地位与竞争力,是一国产业综合素质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集中反映,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产业安全具有宏观战略性。产业安全关系到整个国计民生,关系到一个国家长远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因此,必须把产业安全战略纳入到国家宏观的发展战略中去。第二是产业安全具有层次性。一方面是指国民经济是由许多产业组成的,各产业在技术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容量、创新能力和政府支持政策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是指对于某一具体产业而言,在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就具有不同的安全程度。第三是产业安全具有关联性。研究产业安全问题,不能孤立地去分析,而是要采用系统的思维方式,一方面把产业安全与其外在环境因素(宏观经济形势、政治、文化和国际环境等)统一起来,在一个更大的、普遍联系的系统中去深入分析;另一方面分析某一产业安全问题,需要考察其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的机制,把所有相关产业都联系起来进行系统性分析。

  正确认识流通产业经济安全问题

  首先正确认识国际之间的经济竞争带来的产业安全问题。第一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不平衡,而且差距比较大,在追求各自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发展的历程中,发达国家的发展肯定会产生负的外部性效应。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发展会在某些方面建立在发展中国家利益损失的基础之上,一国的经济安全或产业安全问题就会发生。二是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形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我国要想加快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就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在经济方面,发达国家由于在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因此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落后,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且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比如我国自加入WTO以后,以沃尔玛、家乐福等一批国际一流的零售巨头企业进入我国市场,他们凭着规模化采购、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商业技术、成熟的经营业态、连锁化经营等优势蚕食我国零售市场。而我国在全国范围内的消费市场比较分散,在政府干预下形成的消费市场格局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国内零售企业规模较小,大的企业集团没有建立起来,和国外企业相比在资金、技术、规模等方面都处于竞争劣势地位。所以说我国流通产业目前发展受到一定威胁。

  其次是国内因素导致的流通产业部门衰落。我国原有的一些流通产业部门现在确实衰落了,其中原因很复杂,但主要原因在国内,而并非外资造成,也很难用跨国公司控制我国产业的阴谋来解释。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我国批发企业的衰落。这里说的批发企业的衰落,不是批发职能的衰落,而是批发主要职能分散到不同的企业:生产环节有大型制造商,销售有大型或区域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或大型零售商采购中心,储运有第三方物流。究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者自销扩大,零售商横向连锁,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外资批发进入。批发业几乎没有外资企业,这些行业的衰落与外资关系不大。二是我国原有的某些流通产业因赶不上新的需求结构变化而遭淘汰。三是从流通企业转型发展的背景看。从规模与效率角度,之前提的“三多一少”就是解决效率问题。城市商业规模变大,但是盈利能力不行。从城市与农村角度,城乡一体应该是常态,不该是危机时才谈城乡一体化的问题。从业态与技术角度,连锁的核心是物流,物流的基础是配送,而我国目前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我国的配送环节薄弱,制约了流通的发展。从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角度,我们长期忽视流通的社会作用,应该认识到搞活流通是增加就业和收入的重要途径。我国流通产业发展观念上的滞后主要是国内的原因。

  正确认识流通产业过度开放面临的冲击和问题

  2002年以来,我国零售业基本实现全面对外开放。外国零售企业在我国已经从进入期转向全面、快速的扩张期,无论实际开店数量还是计划开店数量都大大超过我国流通企业,并且单店规模也远大于我国企业,从目前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外资进入我国流通产业后带来了一定威胁。

  首先是外国流通企业带来的冲击和压力。第一是外资零售企业在信息化优势、规模化优势、价格优势等方面对国内企业的冲击,发达国家的零售企业集团特别重视科技进步、商业技术创新和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充分整合流通产业的战略资源来提高效益,充分发挥流通产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关联性的作用。第二是主导业态模式选择的冲击。外资零售企业避开我国百货店的传统竞争模式,选择了超级市场,以发挥他们的竞争优势。在超级市场的发展模式上,采取了大型综合超市,其市场目标就是首先发展超级市场的主导模式,以抢占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制高点。

  其次是零售业过度开放带来的问题。我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一定要在我国法律范围内,如果零售业过度开放,首先是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零售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它可以通过采购渠道的布置控制市场命脉,并通过全球范围内构建市场体系,决定制造业的生产、价格等经济行为。同时零售业掌控大量现金,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所以说零售业在我国经济中起着控制市场、决定生产、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作用。如果外资企业控制了我国零售业的龙头企业,在该行业里处于相对垄断地位,这些外资企业不仅可以利用垄断定价侵蚀国民的利益,而且可以通过控制这些企业的研发活动,控制行业的关键技术,妨碍国家实施相应的产业政策,进而威胁经济安全。巴西、智利、阿根廷、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不到十年时间整个流通业就开放了,本国的流通企业基本上全部垮台,流通领域完全被外国流通企业控制。如果零售业过度开放,会使我国零售业、流通领域、经济运行乃至政治安全承受巨大的动荡和冲击。

  应对我国流通产业经济安全的对策

  首先正确认识开放、发展与流通产业安全的辨证关系。看待此问题,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观点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正确分析,摆脱当前认识的误区。首先产业安全并不意味着现有产业不受任何外资带来的冲击,外资利用对国内流通产业冲击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看外资有没有达到威胁我国产业安全的程度。如果我国流通领域引进外资所占市场份额还不足以影响国民经济的命脉,还是应该通过开放来带动国内流通产业的发展,本土流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又可以有效防范国家的产业安全。所以我们尽可能尝试我国流通产业开放对经济安全影响度的测量,构建流通产业开放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的测评指标,来定量分析影响度,比如衡量是否对零售市场形成主导权的指标,即外资零售企业市场占有率;衡量是否对居民正常生活形成威胁的指标,即外资零售的顾客满意度指数。通过准确的测评之后才定性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度是否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前提是一定要明确在动态发展中我国界定产业安全的合理界线。但是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流通领域的外资在最具成长性的主流业态的超速扩张,已经产生了一些不良后果。我国自主渠道资源命脉遭到损坏,本土制造业被边缘化,内在流通业的就业遭遇挤出效应等为我国的经济安全埋下了隐患。还应该认识到流通产业过度开放可怕的不是外资对流通本身的损害,而是其通过逆向选择(即市场势力)来控制制造业。

  其次是我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应对策略。一是宏观层面即国家层面,我国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流通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重视国内流通产业国际竞争实力的提升,重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流通产业结构的优化。为流通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必要的制度、技术、环境、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针对外资流通业快速扩张制定积极的反垄断政策,比如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粮食、石油等)流通,外资的进入要有深度和详细的界定,对于流通领域重点行业的并购重组问题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来处理。在推进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加快商业企业改革重组过程中,要处理好开放与共赢的关系,既要努力扩大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加快结构调整和重组改革,不断提升我国流通产业的规模和水平;又要在开放中保持自主和理性,要树立合作共赢的意识,在对外合作中保持自主态势。

  二是在微观层面即企业层面,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化经营。企业追求规模经济和达到高于国内市场平均利润率的目标时,就应该坚持“走出去”的战略。第一步应该采取先易后难的国际化战略,国际化初期应该重点瞄准市场转轨的国家,先在亚、非、南美等地取得稳步发展积聚力量,然后再进军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市场。第二步是经营方式和业态的选择上,应该注重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资源融合,有鉴别的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经营模式,并在动态的环境中逐步进行调整适合外部市场竞争的环境。总之国际化推动我国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有利于带动我国商品的出口,巩固和扩大我国商品在国外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同时国际化也是零售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国际化能够开辟新的生存空间,能更快、更直接地培育和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再次是建立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互动机制,全面提升我国流通产业竞争力。第一是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大力推进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品市场开发、商品流通;从公共部门的创新活动到私人部门的创新活动,以及二者之间的创新合作等,政府都应该建立起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体系,以激励微观行为流通主体进行持续有效的技术创新,节约资源,降低流通成本,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二是提升流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是维护产业安全工作的根本,流通产业国际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中国流通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等形式,积极参与国外市场的竞争,但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流通技术创新与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互动进行的。技术创新促使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流通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积极的集成效应,逐步提升产业的竞争实力,可为流通产业走出去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证研究表明,产业的国际竞争实力提升能有效维护国家的产业安全。

  参考文献:
  1.黄国雄,王强.现代零售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徐从才.流通经济学:过程、组织、 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洪涛.中国流通产业改革30年—实践与理论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5.李悦.产业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刘根荣.流通产业竞争力理论体系研究.中国经济问题,2007(5)
  7.周勇.中国零售业改革开放三十年.上海商学院学报(财经版),2008(6)
  8.赵娴.流通先导作用辨析.中国流通经济,2007(10)

 

作者:李春播 白海琦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东莞整肃风暴重创五星级酒店 5000亿元专业市场“动手术”
    热门资讯
    东莞整肃风暴重创五星级酒店 5000亿元专业市场“动手术”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