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流通经济理论正文
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演变路径与特质分析
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17期 发布时间:2011-8-5 点击数: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动态的历史研究法,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三种不同类型的演变路径。以期通过总结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特质与形成条件,为北京的发展建设提供建议。
  关键词:国际商贸中心 路径 特质 演变
  
  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发展路径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其演进过程记录了人类从草莽未辟的蒙昧状态到文明开化的发展历程。其中,有些城市以独有的禀赋获得了历史的垂青,逐渐成为世界商业与贸易聚集的中心,即国际商贸中心城市

  国际商贸城市的形成始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首先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葡萄牙的里斯本等西欧城市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领先的航海技术而一跃成为欧洲的商贸中心。16-18世纪,西欧各国海上霸权的更替以及第一科技革命在英国的爆发,使伦敦崛起并发展成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商贸中心。19-20世纪,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随着技术的更新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而产生巨大变革。这期间,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历经衰与荣的沧桑变化,从伦敦的一枝独秀,到伦敦、纽约的双城记,再到纽约、伦敦、东京、巴黎、香港、新加坡、悉尼、迪拜等的百舸争流,其发展足迹从欧洲到美洲,再由欧美走向亚洲。

  从世界城市史看,国际性商贸中心的发展演变途径可以归纳为三种:原发型、承接型、复合型。原发型城市是指城市本身是创新的发源地,自身具备发展前进的动力,能够主动吸引外来投资、也能对外输出资本。伦敦与纽约是典型的原发型城市。前者不仅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也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成为全球最早崛起的工业城市;后者则是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也是率先进行城市产业调整的代表者。承接型城市也可称为跟进型城市,即通过开放,承接或引入它国的技术、制度、资本、信息,以实现自身的成长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类城市以东京、香港、新加坡、迪拜等为代表。复合型城市则是介于原发和承接之间的演变类型,它在国际化过程中既采取类似承接型城市的跟进模式又保留了自身特色,在城市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巴黎可归为复合型城市

  原发型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因为培养了自己的原发动力,在其向外输出商品、资本、技术的同时,也具备了对外输出风险的能力,因此在原发型城市的发展繁荣过程中,其自身承担的风险较小。一旦原发型城市发生经济危机,风险可向外界传播,由承接型城市共同承担。比如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从纽约华尔街上的雷曼兄弟破产开始,几乎所有开放型经济的国家都面临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难题。这意味着世界各国要共同为美国的次贷危“买单”,无论是纽约还是美国,其自身所承担的风险因此而大幅减少。反之,由承接模式演变而来的国际商贸中心,如新加坡、香港、迪拜等,它们采取跟进策略,减免了制度、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成本,但却承担了较高的输入风险,而且其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或危机也很难对外输出,需要自身消化解决。比如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9年的迪拜债务危机都只是区域性或地域性的问题,没有波及全球。这再次说明承接型的国际商贸城市因输入型的成长模式而面临较高的风险,既要承担外界经济体转嫁的风险,还要单独解决自身经济增长中的风险。综上所述,原发型城市往往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或衰退的领导者,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影响力,而承接型城市则承担了“荣辱与共”的责任。
  
  历经数个世纪的洗礼,能始终保持竞争力的原发型城市屈指可数,有的会由于持续创新力不足而衰落下去,如阿姆斯特丹。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亚太地区借助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力量,在二战后孕育了一批承接型城市。由于成长时日尚短,单个承接型商贸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尚不足与原发型城市媲美,其生命力的强弱也有待历史的验证,但必须承认,它们是世界商业繁荣的必要参与者,其群体优势不容小觑。若借用金字塔结构比拟国际商贸城市群的话,伦敦、纽约等原发型城市可视为“塔尖”,是消费者、商业企业乃至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而东京、香港等众多承接型城市构成了“塔身”,将来自顶尖城市的商业信息、商业资本逐级向本区域传输。以巴黎为代表的复合型城市则是这座“金字塔”上的另类,不仅与“塔尖”城市一样引人瞩目,而且它的存在使城市类型多样化,构建了世界商贸城市演进中的新典范。就巴黎而言,它虽未曾在技术、制度创新等方面占得先机,却能顺应潮流,主动进行城市改造与产业变迁,并始终注重维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围绕文化传承开展特色服务业,形成了与前两类城市完全不同的商业特色——将早在殖民时代铸就的商业时尚引领者的地位保持至今,以拥有文化底蕴的时尚、浪漫之都著称于世。巴黎还是前文所述的国际都市中唯一没有出海口的城市,由于缺少国际贸易赖以繁荣的口岸,它也未曾取得过制造业中心、金融中心等地位,但无论在欧洲大陆还是在全球,巴黎都是可与伦敦、纽约相匹敌的世界城市,拥有多数承接型城市所不具备的国际号召力。
  
  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特质
  
  (一)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是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形成的标志

  公认的国际城市领先者:伦敦、纽约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世界金融中心。事实证明,金融产业的发达程度与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密切相关。

  从历史看,伦敦、纽约是在不同的时期成长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而回眸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1870-1914年的古典金本位时期;1915-1945年的前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45-1975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75年后以全球浮动汇率制为特征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金融全球化为背景的货币区域化和美元化时期。在这五个时期,相继涌现了以发达金融产业为代表的国际城市,如19世纪上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英镑地位如日中天,伦敦成为当时的国际金融中心。随着古典金本位制度的解体,国际金融进入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的秩序中,美元逐步成为国际结算和支付货币,纽约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1975年后,以全球浮动汇率制为特征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随着日本经济的强势发展,日元的国际地位与日俱增,东京也随之发展为继伦敦、纽约之后新的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日本经济的泡沫破灭,大量的外资逃离东京,为香港发展金融产业带来了机遇,借此时机,香港一跃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同期,迪拜也逐步摆脱石油经济,成长为中东地区的金融中心。 根据对国际城市的考察与国际货币体系的研究,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形成、变迁皆与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及该国的货币地位息息相关。伦敦、纽约、东京三个城市的金融网络不仅支撑起欧、美、亚之间的经济发展联系,也是确立它们国际商贸中心地位的基础。在欧洲大陆,二战后,德国的经济也曾取得了与日本相当的成就,但是法兰克福却没有成长为与伦敦、纽约比肩的国际性城市,这与德国马克最终没有在美元与英镑的国际联系中突围不无关系。

 (二)世界产业结构变迁中引领主导产业发展是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共性

  15-17世纪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初期,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商业与贸易,商业资本成为资本的主要存在形式,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商业资本的集聚成为了当时欧洲的商贸、金融中心。18-19世纪,伦敦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产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替代,成为世界市场的主角,新的金融中心。与阿姆斯特丹相比,伦敦主导世界经济的手段已发生深刻的变化——商业资本让位于产业资本。借此英国打造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并把其工业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制造业开始替代商业成为19世纪商贸中心城市发展的先导产业。

  在二战后的工业化时代,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时代,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传统制造业的衰退与现代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由此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纽约、东京等城市依靠服务业的繁荣,成为20世纪新兴的国际商贸中心。

  纵观近5个世纪以来,商贸中心城市形成与发展中主导产业的变化可用表1总结。从表1可见,当代的国际商贸中心都是以金融为主的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这也契合了第一项特质——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是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形成的标志。
  
  建设发展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条件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凡是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城市,不是位于海上、陆上的交通枢纽,就是扼守国际贸易通道的咽喉。这一点往往不可再生,也不能被它国复制。特别是出海口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商品输出与输入的通道,而且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港口物流为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没有港口的巴黎,在其最新规划中,准备沿塞纳河建造一条从英吉利海峡的勒阿弗尔市直达市中心仅需要一个小时的高速铁路,把巴黎延伸至英吉利海峡,与海洋直接连通。

  (二)合理的政府规划

  早期的城市规划重点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聚集目的。而城市规划的后期是功能区的分化,以便适应城市多元化产业的发展需求。进入21世纪,国际商贸中心规划的内容以整个城市在国际经济链条中的定位为核心,将视野从关注自身发展转向关注城市在世界经济体系的定位,因此规划的合理性与前瞻性将会影响城市的发展走向。

  (三)完善的商业环境

  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主导产业是不断变化的,城市功能也是逐渐演变的,但国际商贸中心城市通行和不变的特点是拥有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完善的商业法律制度和宽松的市场管制。自由、市场化的商业环境已经成为全面提升城市乃至国家影响力的必备要素。国际商贸中心对于商家与消费者的吸引力也源于此。
  
  关于北京市的发展建议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经过多年的积累,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消费市场和重要的商贸流通交易中心,聚集了大批国际商业企业。截止2010年底,全球知名品牌中已有90%进入北京、国际知名的294家零售商中有41%已入驻北京。2009年,北京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世界第15大购物之都。

  (一)选择复合型城市发展路径,保持传统特色

  回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演变路径与特质,北京尚不具备原发型城市的发展条件;但若简单地选择承接型路线,对北京而言风险太大。实际上,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对外资全面开放后,无论北京还是其他内地城市都或多或少遇到了内资企业缺乏竞争力、消费者权益频频受损等问题。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若完全采用承接型商贸城市的发展路线,可能会把输入型风险向内地转嫁,从而扩大风险承受的地域范围,并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国内现有的商业问题。
 
  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北京,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规划中,应该学习巴黎走复合型的发展路线,既有商业发展上的跟进,又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与传统。即在国际化的同时,要充分对外展现千年积淀的城市历史,如提升京派老字号的品牌地位;打造北京特色街区;开发皇都旅游资源;发展以京剧为代表剧种的演艺事业等。

  (二)推进环渤海区域一体化发展,实现京津双城的分工合作

  目前,世界经济的中心由大西洋两岸转移到太平洋两岸。而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成就,造就了沿海三大经济引擎:以广深珠为核心的珠三角、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以京津冀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东临日、朝、韩,北临蒙古、俄罗斯,位居东北亚中心,既是中国北方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天然结合部,又是通向亚太地区和走向世界的出海口,处在“东来西往、南联北开”的有利位置。京津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各有所长,北京占据人才、技术、信息、文化上的优势,而天津拥有国际港口、雄厚的工业基础。推动京津城市一体化的发展,使二者优势互补是北京建设世界商贸城市的契机。通达四海的地理优势几乎是历史上所有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具备巨大经济辐射能力的基础条件。例如,英国的伦敦是世界著名的港口,形成了对三千万人口圈的辐射。法国的巴黎虽然没有出海口,但它与荷兰的鹿特丹共同构建了欧洲大陆的商贸中心,口岸通道的责任由鹿特丹完成。与巴黎相似,北京同样面临没有出海口的问题,若与天津实现了城市一体化发展,则该问题能迎刃而解。

  (三)放松商业管制,建设自由开放的商业环境

  2010年,北京市商业零售总额为6229.30亿元,已经达到并超过了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标准,但从商业发展的质量上看,北京与国际商贸中心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的问题在于同是中国生产的商品,国内价格高于国外;进口商品的价格高于其他国际城市。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众多,本文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对商业的管制过多,造成商业经营成本较高,由此推高了商品的售价。当代的国际商贸中心均是世界消费中心,品牌高地与价格低地是其共有特点。北京要铸就国际品牌的价格洼地,必须建设更加宽松、自由的商业环境,从而降低商业企业的交易成本。

  (四)政府合理规划,满足世界城市发展需求

  国际商贸中心的建设目标要求北京具备宜游、宜居、宜商的城市环境,这也是政府对于城市空间的合理规划。当前,北京面临着房价居高不下、交通拥堵等问题,而这些必将增加商务与旅游活动的成本,为商贸中心城市建设带来不利影响。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不可否认政府的规划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需要是个中原因之一。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能否立足于世界城市的要求,因势利导,运用合理的规划与市场化的手段解决问题是关键。
  
  参考文献:
  1.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M].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6
  3.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董晓峰,成刚.国外典型大都市圈规划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6(8)
  5.张贤,张志伟.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转型—国际经验与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8(8)

作者:米锦欣  编辑:哥不只是个传说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三座大山压顶 百货业谋求全渠 腾讯拉票京东 电商格局重塑
    热门资讯
    武汉商业地产跨入战国时代 便利店掀起零售业革命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