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最新动态 | 流通研究 | 下载共享 | 咨询培训 | 专家专栏 | 读书 | 流通企业 | 论坛 | 博客 | 书城| 城乡商业 | 开店指导
中国流通研究
English 繁體中文
关于我们
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合作导航
|零售百强 |业态研究 |并购上市 |网点规划 |商业数据 |供求信息 |商铺招租 |展会发布 |专家在线 |会员服务

  没有公告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顾客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现在的位置: 开商网 >> 中国流通研究网 >> 流通理论研究 >> 制造业与库存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我国制造业的低端产业举证及其困境摆脱         
我国制造业的低端产业举证及其困境摆脱
副标题:
作者:邹昭晞 来源:《改革》2010年8期 人气: 时间:2011-5-6 15:09:32 进入论坛

【内容提要】 在全球制造网络中,“中国制造”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及其逐步形成的规模与配套能力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低端领域在中国制造业纳入全球分工网络发挥重要作用,作出显著贡献。然而,中国制造业低端领域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与挑战。中国应坚定不移地继续保持包括低端产业在内的制造业发展优势,从“低端产业”和“高端产业”两方面对低端领域产业进行定位,在低端产业创造和提高附加价值,建立与完善“生态经济结构”,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
    制造业低端领域指在全球制造网络垂直分工中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水平分工中产业链的劳动密集加工阶段。综合“Hoffmann经验定理”中的“消费品”和“资本品”的分类、国家统计局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各级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归类,将国家统计局制造业细分产业目录中的产业分为“低端产业”、“高端产业”和“基础产业”三类。在此,对中国制造业低端领域在全球制造网络中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剖析,并提出走出困境的思路。

    一、低端领域在中国制造业纳入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作用与贡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在全球制造网络中“中国制造”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及其逐步形成的规模与配套能力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够在全球制造网络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归功于中国利用外部资源将中国区位优势(劳动力和市场两大基本要素)与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相结合的整体性战略布局的探索与实践。

    (一)中国制造业低端产业被率先纳入全球分工体系

    表1显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产品的分类情况。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到,1995年以前中国出口商品数额最大的是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化学品所占比例不足30%,且加工贸易的附加价值很低,加工贸易附加价值率((出口—进口)/进口)不足30%。这一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被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是从传统劳动密集的低端产业开始的。

    早在20世纪50年代,关于跨国公司技术投入“要素比例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影响就已引起经济学家的关注。Eckaus的《发展中国家的要素比例问题》指出,大规模的低就业和失业或许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如果跨国公司把资本密集型技术引入这些国家,就可能带来大量非熟练劳动失业问题[1]。由此看来,中国制造业劳动密集的低端产业被率先纳入全球垂直分工体系符合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普遍规律,更是基于非熟练劳动力十分丰富的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二)伴随着中国出口产品的升级,高端产业显现出劳动密集加工阶段特征

    F3Uc48.jpg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化学品所占比例逐年加大。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到,这一比例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的21.80%增加至2008年的55.64%(其中,机电产品比重从1980年的9.36%增加至2008年的49.78%);加工贸易附加价值率((出口—进口)/进口)也从改革开放初期(1985年)的-22.41%增加至2008年的78.42%。这种变化反映出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在带动产业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后,也被逐步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成为出口的主力军,进而带动出口产品结构优化。

    这一路径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在全球产业链F3Uc49.jpg的水平分工中,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增值过程被分解为更长更细的链条,生产活动也变得日益简单和容易操作,一些高端产业也具备了劳动密集型的特征。表2的数据说明了这一现象。将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细分产业单位固定资产从业人数进行比较可以看到,高端产业中的仪器仪表、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器材、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设备等机电产业单位固定资产从业人数与低端产业中的纺织、塑料、农副食品加工、食品等差距不大,但大大高于饮料、造纸及制品等低端产业。

    综上所述,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低端领域在中国制造业纳入全球分工网络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显著贡献。印度的国情与中国相似,人口众多,“肌肉密集型”劳动力充裕,但是在参与全球分工的产业结构定位上,印度却是从高端以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和金融为主的服务业外包入手。中印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中的路径差异,使得中国产业发展相对于印度具有几大优势:坚实的产业基础、稳定的社会基础、蓬勃发展的内需市场、要素优势等[2]。

    二、中国制造业低端领域面临继续发展的困难与挑战

    然而,在全球制造网络中中国制造业低端领域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与挑战。

    (一)传统产业升级理论与各级政府“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

    吴敬琏(2006)的一项研究针对一些学者“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时代”的观点提出针锋相对的批驳意见,并深刻分析了“Hoffmann经验定理”的历史局限性。但在现实中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换代”确实是很多地方政府明确的导向。制造业低端领域集聚发展很成功的一些地区(如广东、浙江等地)的企业都不得不面对产业结构升级“腾笼换鸟”的要求和压力[3]。类似的问题也反映在城市中传统“老字号”的发展上,近年来一些城市“老字号”产品经营困难,“老字号”的出路成为日益被关注的问题[4]。

    (二)资源环境的压力

    全球生产网络使中国占全球将近1/4的劳动力资源实现了国际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中国充分获取了世界分工的益处。然而,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制造”对资源与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与“高端产业”的细分产业相比较,制造业“低端产业”中有一部分细分产业单位工业增加值“三废”排放的确很高,如造纸、纺织、饮料、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等。但也有一部分“低端产业”单位工业增加值“三废”排放比较低,如文教体育用品、烟草制品、纺织服装鞋帽、塑料制品、印刷记录媒介、皮革毛皮羽毛绒、家具、工艺品、废弃资源材料回收等,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低于“基础产业”,也低于一部分“高端产业”,详见表3和表4。
  F3Uc50.jpg  
    
F3Uc51.jpg    此外,中国制造业“低端领域”在产业的梯度转移中,存在“污染转移”问题,单位工业增加值的“三废”排放呈现明显的递增态势。

    (三)周边发展中国家竞争的威胁

    近年来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受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提升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弱化。印度、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孟加拉等亚洲新兴市场悄然崛起,“中国制造”正在受到周边国家竞争的威胁[5]。表5显示了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雇员工资水平的比较。可以看到,印度、蒙古制造业人均工资水平始终低于中国;泰国2005年以前这一数值高于中国,2005年以后低于中国;而越南、孟加拉国始终大大低于中国。

    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弱化,一些跨国公司开始将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基地转移到成本更低廉的地区。表6显示了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化。可以看到,2008年与2000年相比,印度、越南、泰国吸引外资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059.11%、524.52%、201.31%,均明显高于中国这一数值(166.02%)。

    印度、越南、泰国三国近年来吸引外资发展制造业各有侧重。印度把制造业重点放在信息产业。2004年,印度政府成立了“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出台《印度制造业国家战略》白皮书,并仿照中国经验,设立了300多个经济特区。孟买、新德里等大中城市的IT、消费电子产品制造、技术开发企业不断发展,堪与美国硅谷媲美。现在,印度政府接连出台各种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国际消费家电巨头投资建厂,展开与中国的竞争(凌锋,2010)。投资越南的外资企业主要集中于制鞋业,纺织业、塑料制品等,摩托车、自行车、食品、饲料、电线电缆等行业也是外商看好的行业。此外,像造纸这样的行业,在中国大陆几乎没有机会,而在木材资源丰富的越南却大有前景。泰国已经发展成为亚洲地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白色家电生产国,预计2010年泰国国内家电市场规模将达到830亿~851亿泰铢(凌锋,2010)。

   
    (四)发达国家对制造业主导地位的竞争与挑战

    正如Olga Memedovic和Lelio apadre所说,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退步后,近20年制造业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问。表7显示了中国周边国家与主要发达国家2000年和2006年制造业增加值的变化。可以看到,除了周边国家(如印度、越南、泰国、孟加拉国等)2000年制造业增加值比2000年有很大幅度的增长以外,几个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澳大利亚)2006年制造业增加值比2006年均有较大的增长。且这些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加值总量较大,如美国2006年制造业增加值为17000亿美元,是中国这一数值(8931亿美元)近2倍,其他发达国家2006年制造业增加值也比中国周边国家高出许多,反映出在全球制造网络中,发达国家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除了制造业规模较大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产品附加价值远远高于目前还仅停留在加工贸易阶段的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表8显示了2005~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出口单位价值指数和出口数量指数。可以看到,中国香港出口单位价值指数2005~2007年均低于2000年,而出口数量指数2005~2007年均大大高于2000年,说明主要通过中国香港出口的中国出口商品总量虽然增长很快,但价格始终偏低;大多数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意大利、荷兰、新西兰、加拿大、新西兰、法国、美国等2005~2007年出口单位价值指数都高于2000年,而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2005~2007年出口数量指数都低于相应的出口单位价值指数,反映出这些国家出口商品价格在不断提升,且提升的速度大于其商品出口总量的增长。
    F3Uc52.jpg
    F3Uc52.jpg
    F3Uc53.jpg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在“低端产业”创造和提高附加价值,这是对传统产业升级理论的拓展与创新。

    魏后凯等的一项研究发现,以服装、食品、印刷出版等细分产业为代表的都市工业的兴起,使制造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国际大都市中的地位又趋于上升[7]。

    从国家角度观察,意大利制造业产业结构受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注。意大利制造业中细分产业结构从1970年开始至今40年基本保持稳定格局,其中,食品和饮料、机械设备包括办公机械比重稳中有升,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专用金属产品比重稳中有降。40年来,“低端产业”(如纺织、服装皮革鞋、食品饮料、木制品、纸制品、印刷出版、家具、橡胶塑料等)比重占到近40%(中国2006年这一数值为30.8%);“高端产业”(如金属制品、机械、电子、医药、交通设备)的比重占到45%左右(中国2006年这一数值为49.4%);而对资源环境负面影响较大的“基础产业”(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化工与产品、非金属矿产品)比重只占15%多(中国2006年这一数值为18.8%)。就是这种“低端产业”比重较大的产业结构,使意大利这样一个人口不足6000万的国家,2009年经济总量达到世界排名第七。

    虽然在发达国家中意大利制造业产业结构是比较特殊的现象,但是,主要发达国家在一些“低端产业”中也占有较高的比重,如食品饮料、印刷出版等细分产业。表9显示了几个主要发达国家1990年、2000年、2007年食品饮料占制造业的比重,以及2007年食品出口占本国出口产品的比重。可以看到,40年来,食品饮料在这些发达国家制造业始终保持在10%以上的比重,其中澳大利亚达到20%以上,均明显高于中国这一比重(8.8%)。而且这些国家(除日本以外)的食品出口比重也很大,表9右半部显示了2007年这些国家食品出口的比重,均高于中国这一数值(2.7%),西班牙、澳大利亚、荷兰更高一些,分别为13.5%、12.7%、12.5%,反映出在全球制造业分工网络中,发达国家在食品加工产业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印刷出版产业,荷兰、英国、西班牙、日本各自占本国制造业的比重也较大,2007年,这三个数值分别为8.2%、8.8%、6%,大大高于2006年中国这一数值(0.8%)[8]。

    进一步考察“低端产业”整体的比重,从表10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到,在“低端产业”中,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2007年工业增加值占本国制造业的比重均高于中国2006年这一数值。
    
    F3Uc54.jpg
    由此可见,一方面,在全球分工网络中发达国家在制造业低端产业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制造业出口产品价格大大高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这反映出发达国家及其国际大都市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意在“低端产业”的产业链高端创造和提高附加价值,这是对传统产业升级理论的拓展与创新。

    而在“高端产业”,尽管中国目前“高端产业”占自身制造业的比重已经不小,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的这一比重与其基本持平,见表10;但是表11的数据显示,在“高端产业”中中国目前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F3Uc58.jpg

    表11中显示的是1997年和2007年中国制造业“高端产业”中几个主要细分产业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雇员人数)与20世纪90年代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可以看到,同时期的数值中国制造业尚未达到发达国家的1/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了,2007年中国制造业“高端产业”中主要细分产业劳动生产率比1997年提高3~6倍,但与10年前发达国家这一指标的数值相比仍然具有显著的差距。如果与近期发达国家这一指标的数值相比,差距将更大。

    综上所述,在全球制造网络中,发达国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低端产业”创造和提高附加价值,在“高端产业”产业链高端保持着技术领先优势,这对于无论是“低端产业”还是“高端产业”都还停留在低端领域的中国制造业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三、中国制造业低端领域出路

    在各种困难与挑战面前,中国制造业低端领域的出路何在?

    (一)坚定不移继续保持制造业的发展优势

    从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世界工厂”是中国将占世界1/4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与跨国公司的渠道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相结合的必要的载体,是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在中印比较中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从前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尽管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制造业比重下降.但制造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引擎”,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制造业仍然是支撑各国综合国力的基础产业。在全球制造网络中,发达国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低端产业也仍然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坚定不移继续保持包括低端产业在内的制造业发展优势,这不仅是基于中国基本国情的需要,也是借鉴国外经验,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低端领域产业定位

    根据对“低端领域”的界定,低端领域产业定位要从“低端产业”和“高端产业”两方面入手。

    制造业低端产业相当一部分是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如表2中皮革毛皮羽毛绒、纺织服装鞋帽、文教体育用品、工艺品、家具制造、木材加工木竹藤棕草制品、塑料制品、印刷记录媒介①等细分产业,这些产业能够吸纳中国大量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就业,不少都市工业中的“老字号”产品也属于这类产业。而这些细分产业恰恰是对资源环境负面影响较小的产业(见表3、表4)。对于这类低端产业,应该作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而不应该是“腾笼换鸟”撤退的对象。低端产业中的造纸及制品、纺织、饮料、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等细分产业“三废”排放较高(见表3、表4),且这些产业劳动密集程度相对较低(见表2),对于这类低端产业应该酌情考虑:饮料、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等产业运营过程需要贴近消费市场,需要保证国内和本地市场需求,但应以满足本国市场为限。对于纺织业,则可以考虑依据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数量上逐步缩小其比例,而着眼于科技创新提高产品品质、档次,以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事实上中国纺织业占制造业的比重已经从1980年的15.2%缩小至2006年的5.4%[9]。造纸及制品在制造业中比重较小(2006年中国这一数值为2%),且主要发达国家40年来这一比重比较稳定,可以考虑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限,同时也要将产业发展重心放在科技创新提高产品品质、档次上。

    高端产业是中国制造业近年来发展最快的部分,1980年中国高端产业占制造业比重只有38%,而到2006年,这一比重已经达到49.4%[10]。表4和表5显示,高端产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小,且科技含量较高,相当一部分高端产业单位固定资产吸纳就业人数不亚于低端产业(见表2)。如前所述,在“高端产业”中国目前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这类细分产业毫无疑问地要作为中国制造业重点发展的产业,并在发展中沿着竞争力优选路径推进。

    (三)低端领域产业创新

    不论是低端产业,还是高端产业,创新永远是产业发展的引擎。
    在低端产业,意大利的经验值得借鉴。低端产业需要“腾笼换鸟”的不该是产业本身,而是产业内部的低端产品要逐步让位于承载着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中国不少“老字号”产品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如北京某鞋业努力将北京的文化底蕴融入产品价值之中,一双布鞋可以卖到几百元。而北京郊区农民为其配套纳鞋底,手工费可以挣到20~30元/双。在低端产业创造和提高附加价值,是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新的路径和方向。也正是由于中国制造业低端产业目前附加价值较低,所以,在这一路径和方向上发展空间和潜力相当可观。

    对于中国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高端产业,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相继走过的道路值得借鉴。它们通过“OEM”到“ODM”再到“OBM”的演进历程,在自主创新和利用外部技术资源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因而成功地实现了从“非核心技术创新经济体”向“核心技术创新体”的转变②。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将三种创新途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性创新结合起来,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推进,应该成为中国制造业高端产业的发展方向。

    (四)建立与完善“生态经济结构”

    这里所说的“生态经济结构”不是环保的概念,而是指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应遵循大自然的生态规律,大小企业共生、集聚和分散共存,“高端”与“低端”同在,不可能简化为一种形态。

    表12显示的是2008年中国各地区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表13显示的是2008年按细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可以看到:

    第一,各地区平均工资水平差距较大,最高的上海这一数值(532.92)是最低的江西这一数值(215.26)的2.48倍。从整体上看,东部地区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是东部地区如海南(224.76)、福建(249.45)、河北(256.91)、山东(257.61)、广西(264.08)、浙江(288.30)等地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2.25)。在几大区域经济圈(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北部湾、成渝、黄三角等)内各地区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如环渤海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的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北京和天津;泛珠三角地区广西、海南、贵州、江西的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广东;长三角地区浙江的工资水平低于上海、江苏;等等。

    第二,制造业细分产业之间平均劳动报酬差距也较大,最高的烟草加工这一数值(734.50)是最低的木材加工及木竹藤制品这一数值(191.54)的3.83倍。
    由此,“生态经济结构”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国家层面,制造业低端领域逐步由东部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形成国家层面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结构。

    二是区域经济圈层面,制造业低端领域在各区域经济圈内梯度转移,形成区域经济圈内部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结构。

    三是地区和城市层面,制造业高端、低端产业在各地区和各城市内统筹安排,相互支撑,形成各地区内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结构。各地区可根据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确定本地区制造业生态经济结构的水平和层次。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国际大都市的经验,建立现代都市工业和电子、汽车、光机电、医药等高科技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结构,而对于中西部的一些制造业刚刚起步的地区和城市,则适合先从低端入手。

    四是国际层面,制造业低端领域向周边发展中国

   
F3Uc59.jpg    此外,在建立各个层面错落有致的“生态经济结构”的同时,要推进新能源和环保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尽量避免和减少在制造业梯度转移中带来的“污染转移”。

    (五)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面对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竞争与挑战,进一步提高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是根本的出路。运用美国战略管理学家Michael Porter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的四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进行分析[11],对于周边国家和发达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可从不同的角度入手。

    第一,对于周边发展中国家的进入与竞争,中国制造业目前主要的劣势是“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企业产权结构国有比重较大,因而缺少企业家愿意并有能力利用现代技术所提供的发展机会[12]。而在生产者受教育程度、内需市场、生产规模和日益提高的集成能力等方面中国仍然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继续保持和增强既有的、已经形成的优势,扭转劣势(例如在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法律与机构框架以及产权清晰的企业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造就日益强大的企业家队伍;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以“专业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逐步取代低成本的“初级生产要素”,从而弱化劳动力成本劣势等),是中国制造业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竞争、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第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是具有成长性较好的巨大的市场;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劣势是“生产要素”中的“专业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少;企业产权结构国有比重较大,因而缺少企业家愿意并有能力利用现代技术所提供的发展机会,某些产业缺少同业竞争等,而这些劣势恰恰是支撑企业创新的主要要素。那么,应对发达国家的竞争,除前面所提到应对周边发展中国家竞争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外,从企业战略角度,要借鉴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验,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积累起来的优势,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将三种创新途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性创新结合起来,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推进,实现从“非核心技术创新经济体”向“核心技术创新体”的转变;还要探索在全球分工网络中发展中大国新的创新之路(例如“吉利”并购“沃尔沃”后在中国建厂,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主动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等)。


    注释:
    ①塑料制品、印刷记录媒介劳动密集程度要低于前几个细分产业,但对资源环境负面影响也很小,所以将它们放在这一类中。

    ②世界经济论坛《2002~200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将国家划分为“核心创新国”和“非核心创新国”。该报告中不仅将日本20世纪80年代和2000年都被划在“核心创新国”之列,亚洲的后起之秀——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在2000年从20世纪80年代的“非核心创新国(或地区)”发展为“核心创新国(或地区)”。

    该标题为《改革》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全球分工网络中的中国制造业低端领域出路研究》。
 

 


【参考文献】
    [1]Eckaus, R.S., 'The factor proportions problem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45,1955, pp.539~565.
    [2]邹昭晞:《中国两种引资战略与产业结构升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5~14页
    [3]王瀛波:《“腾笼换鸟”促发展》,《浙江日报》2005年4月8日
    [4]韩浩月:《空享保护之名,老字号败走前门》,《新京报》2010年6月29日
    [5]洪锋:《工资与人民币升值影响制造业竞争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竞争制造业机会》,《国际财经时报》2010年7月6日
    [6][8][9][10]Olga Memedovic, Lelio apadre.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World Economy: Main Features and Trends.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Research and Statistics Branch Working Paper,24/2009.
    [7]魏后凯等:《国际大都市建设与北京工业发展研究报告》,2004年
    [1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65~164页
    [12]邹昭晞 刘英骥:《利用外资与科技创新能力比较:中国与印度》,《改革》2008年第6期,第103~110页^
 


 

分享到:
击更多邹昭晞的文章 文章录入:紫冰    责任编辑:wxj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 库存不构成危机 服装企业并购重组有难度
  • 森马寄望电商清库存:今年收入有望达2亿
  • 服装企业库存清理三重奏
  • 六大运动品牌总库存37亿元 李宁二折白菜价甩
  • 服装存货排雷评估:际华集团34亿居首
  • 家电行业深陷高库存困局
  • 家电行业深陷高库存困局
  • 1700家公司存货2.3万亿 去库存周期或处底部
  • 家电业景气度周期性下行 高库存状况或延续
  • 库存危机阻碍成长 管理要做好加减法
  • 出口回暖无望 小家电企业转型自救
  • 服装业库存调查:大品牌集体“跳楼价”清货
  • 普通文章[图文]传统百货业态还能撑多久
    推荐文章[组图]京沪便利店发展差别缘何如此之大
    普通文章上海商场年末促销提前 促销力度决定人气
    普通文章基于现代电子商务模式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普通文章我国零售业物流的发展现状与研究
    普通文章当前中小型连锁超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完
    普通文章基于竞争优势的百货业发展动态分析及趋
    普通文章中国出口产品屡遭“双反”调查的原因分
    推荐文章2012餐饮企业十大热点事件
    推荐文章肯德基速成鸡再曝安全隐患:花钱能买检
    推荐文章[组图]京沪便利店发展差别缘何如此之大
    推荐文章电商扩张 商场大量建设 传统百货业何去
    推荐文章“第九届珠三角流通学术峰会”会议通知
    推荐文章[组图]群雄割据中国零售版图
    推荐文章我国流通业面临黄金机遇期
    推荐文章[图文]国务院印发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

    传统百货业态还能撑

    京沪便利店发展差别

    农产品滞销问题难根

    汉庭更名:经济酒店

    超市和购物中心用社

    中国服装产业陷入低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来说两句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政治、黄色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机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