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专家观点正文
林至颖:产业创新需要恰当的策略设计
来源:2014年4月 《中国商界》 发布时间:2014-4-29 点击数:


    文/林至颖(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学术委员、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物流与供应链学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商来模式研究工作室特聘研究员、粤港产业创新设计中心外部董事、香港菁英会成员、原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顾问)

    工业经济将被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意经济而不单是互联网经济所取代。
 
    今天中国在全球之中虽然是“制造巨人”,但同时是“创新侏儒”。中国的产量是很庞大,但中国制造商往往为了取得快速的回报而在生产上选择跟风和模仿,这种思维渐渐变得约定俗成,创新的意图和竞争力因而日渐瘫痪。十一五规划呼吁中国由制造型经济体系迈向创新型经济体系,国内渐形成了一致的呼声,提倡自主创新和建立原创品牌,以及提升对相关人材的培训,目的让传统的代工型制造企业得以升级转型,迈向价格链的高端。从过去超过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看待现代化和创新几乎等同科技上的创新。为了追上西方的步伐,中国一直都想借着科技寻求现代化,不断建设一些高新科技园区。此外,中国投放于科技研发的财政预算还位居全球第二,而且还每年递增,迭创新高。
 
    然而投放在研发高新科技的资源并从中产生更多的专利,并不会自动带来持续的经济利益。尽管这些公司已经投放了可观的资源,但当中只有很少是高效的创新者,并且一般来说专利都未能带引多少利润。科技必须适当地运用在商业上、在购买力之内、配合设计和妥善管理的创新价值链,使科技转化成为可用、有用和理想的产品和服务。不然,科技只是投资而不是利润。相反,如果巧妙地把创意和设计应用在现有成熟或就算是平庸的科技上,都可以令一个产品或服务十分成功。

    当下眼看着欧美的创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国内发展创意工业的意向很快变成了一股席卷全国的热潮——“效率上海”希望将自己重新定位为“创意上海”;北京建议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广东打造了“105(国道)设计大道”等等。在京津区域、长三角到珠三角,越来越多由省到县级政府推出优惠的税务和土地政策,推动建设了不少创意文化园和实验区。大家都相信创意文化产业能成为带动域市、地区或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其他内陆的省份也在计划当中。
 
    虽然越来越多省政府想透过建设创意文化产业园来推动产业的发展,但他们能否整合园区内的创意文化力量与及其周边的制造产业,或他们能否在租户之间带动协同作用,对刺激经济发展引起爆炸性的作用等,都属未知之数。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园区所招来的设计、调研和市场推广企业作为租户,往往在业务性质和项目上不甚相关,加上园区的营运商缺乏具体策略和方法去帮助租户利用这种贴邻的优势,启动一些合作项目来使园区变成一个促进商业配对、培养创新概念、孵化投资商机、振兴企业合作的平台,反而被误会它不过是另一个房地产项目而已,所产生的效应最终不如所宣称的大。中国制造业界所采用的创新方法,大多数都没有系统,并因为要追上西方经济,都处于过渡期。政府虽然推出了很多政策和指引要求地区政府提升制造业的创新意向和能力,但仍然有很多内在的限制。即使有了新的政策、有了创意产业园和设计园,旧有惯性的管治思维还未能跟上变更的节拍,这是当中最大的障碍。现代化了的组织和制度不一定会消除旧有的处事习惯,因而阻碍了现代化的过渡。
 
    中国在过往成功的秘诀是采用西方已经成功的例子,以其跟随、模仿者的策略省减了研发新产品、服务的成本。但是,当市场充斥着的都是建构西方生活文化的西方消费品时,我们应关注的中国原有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反而渐被淡化或甚至被遗忘。中国很多类产品的制造企业其实很早就掌握了生产过程的学问和技术与及对相关市场的深入了解。他们缺乏的是透过运用已有知识来设计原创产品的创新能力。在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体系里,个人和机构都要更频密地更新自己的竞争力,因为他们面对的困难已急速转变。在各式各样的经济活动里,成功的秘诀并不在于有专门(但僵化了)的知识,反而是要学得快与忘记得快(特别是当旧有的知识阻碍吸纳新知识)。
 
    中国现有的创意产业,如果要在刺激经济增长上有爆炸力的效果,就一定要关键性地从产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分析国内外的人口结构、教育与技术水平,参考GDP里的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分布,我们会发现中国的经济发展若要惠及整个国家,就不能只跟随已发展国家,单单依靠推动第三产业、或一个快速增长并多元化的金融和股票市场。忽略考虑中国仍然是以制造为主导的经济模式,以致忘记给庞大的制造业劳动力维持就业机会,只会扩大沿海地区和内陆之间的城乡收入差距,令这个本来已经受关注的贫富悬殊问题更严重。十二五规划正确地呼吁制造业在更新之余不要停止生产,并要发展现代化服务业,让它支持制造业界进行研发原创产品、服务、设计和品牌等。现时需要的是一种以设计推动的战略,既能配合增强生产力的国家政策,又能平均财富分布、增加个人收入和消费能力,从而达到人人富裕、而不偏离而是能把握中国仍然以制造为主的经济模式。更理想的是如果这种创新模式和实践方法能利用本地和地区性的优势,令地区的产业不是竞争而是互补协作,并为劳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为工业提供商业机会。这种创新的方法应该从调研本地和周边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开始,发掘今天中国用户现有和渐趋明显的需要,并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承之中寻求启发,给这些需要提供创新方案。这些方案必须是可供中小企或更大规模的企业,以消费者看为可用、有用和渴求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体现之。我所建议的,是设计和规划一个促进这种战略创新的整合平台,这个想法需要商界和国家的支持,我将在未来分享这方面的想法。
 
    传统来说,“设计”跟“艺术”同属一个范畴,并被认为主要是改进外观的手段。中国的设计界需要赶上国际的潮流,在商业的范畴上重新看待“设计”为创造和增加价值的养略性和触键性武器。事实上国际上有关“设计”的论述都越来越倾向于将它看为一种专业的商业活动,当中涵盖了学术、技术和知识,像日常工商业活动中的工程、会计或其他的专门学科一样。只要将设计思维从上而下应用到企业的管理和执行上,我们就可以跳出只懂改进产品和服务的狭隘思想,从而在整个商业运作上寻求创新,包括财务融资(营商模式和商业伙伴)上、生产过程(促成营运和核心工序)上、产品(质量、系统、和服务)上与及销售(渠道、品牌、和用户经验)上。
 
    在中国普遍未受到关注的策略设计,其实正是通往创新之路。它不单运用现有可辨识的方法,或只着眼于透过设计新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现存的市场和需要,还透过调研用户和生活型态以及认知未来的趋势来设计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创造那未被发现甚至是全新的市场。策略设计还可以有效地给企业塑造一种以设计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以对设计的关注评估整个企业的运作,以此来界定它的核心价值和品牌形象,令公司鹤立鸡群,和顾客产生联系。其实,这种企业文化的改造可能是很多中国巨型制造商要面对的首要任务。这样,中国才可以成为创新的国家。


 

作者:林至颖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