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专家观点正文
商贸流通业国际化,中国还要走多远?
来源:2010-11-25《中国市场》杂志 发布时间:2010-11-22 点击数:


    对世界经济贡献率位居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二,贸易总量世界第三。这是我国目前所取得的成就,显然我国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是贸易大国,然而仍不是贸易强国。这是10月31日,在北京工商大学主办的首届贸易强国论坛上专家的基本共识。“攘外必先安内”,在此背景下,众多专家纷纷提到我国流通产业在国际化起步阶段频遇尴尬。
 
    商贸业国际化刚刚起步

    内因决定外因,中国生产企业竞争力差,服务贸易量偏小,流通滞后等因素是我国走向贸易强国的障碍。要想成为贸易强国,内贸业应加快发展的步伐,我国的内贸业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国际化才刚刚起步。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表示,中国的流通组织国际化、现代化程度都不高,物流水平也普遍较弱,流通企业信息化投入远远不够。她指出,目前,中国的零售企业在国际化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偶尔通过并购涉足海外市场的,也是使用当地的团队,缺乏自己培养的海外管理人才。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还远。并且,从现代化水平来看,国际大企业对信息科技化的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为1%,国内流通企业仅为0.4%。中国流通业国际化刚刚起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所长任兴洲指出,目前商贸流通业主要以粗放的发展方式,跑马圈地,只注重数量扩张。经营管理缺乏细致化管理和经营,成本控制弱。全行业的平均盈利不足2%,毛利高,净利润低;营销方式仍以打折促销和简单的价格战为主,经营方式缺乏差异化的竞争;零供关系普遍存在着相互挤压,矛盾很大。信息化建设不足等方面存在问题。商贸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很多内贸企业缺乏真正的商业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王晓东表示,长期靠出租货架资源和收取高额进场费等低劣的流通方式搞无风险经营。外贸企业转身向内之后面临的首先不是广阔的国内市场,而是诸多内外贸对接的困境。商务部商贸服务改革司副司长王选庆说,内外贸市场的规则、机制、结算方式等诸多差异令内外贸企业难以对接,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服务贸易输出比重很小

   “沃尔玛、麦当劳、ZARA等只带着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的几个技术人员,没有任何货物,在中国生产然后销售,搞得门店在中国遍地开花。它们进行的是服务的输出。创造出了中国单店额最高纪录。”中国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王耀指出。

    相比之下,内贸企业在国际贸易输出时,重货物贸易而轻服务贸易。

   “我国的服务贸易不到中国贸易总量的3%。”王耀认为,我国的货物贸易已经很强了,不仅价格低,而且质量高。今年年初很多搬到东南亚的跨国公司又搬回中国,就是对比后发现中国制造的质量是最好的。一个国家服务业贸易的强度与本国服务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我国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41%,美国这一数字是80%。欧洲的其他国家这一比重也很高。

    王耀认为,服务贸易的基础是国内的服务业,而我国服务业发展还很不充分。只有把服务业发展起来才能够真正做到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
 
    规模优势仍不具备

    “中国为世界每一个人贡献一双鞋,两件衬衣,三米布。”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指出,但从世界范围看,我们80%产品和服务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进入世界500强90%是垄断企业

    的确,在我国整个的零售额中,占比最大的是汽车、石油等垄断行业,而不是日用消费品行业。我国流通产业仍不具备规模优势。以连锁企业为例,我国目前仍没有能与家乐福、沃尔玛等抗衡的大型超市。本土超市类企业数目多、规模普遍较小。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认为,传统商业在我国流通领域中所占比重较大。配送业务仍面临进展缓慢、设备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等状况。配送中心功能不健全,信息未得到充分地加工和利用,离信息化还有一定差距。

    赵萍表示,目前中国流通组织的规模和强度都十分不够。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排名首位的商业连锁企业苏宁电气集团的年销售额为1170亿元人民币,而沃尔玛同期销售额达4010亿美元,是苏宁的20余倍。“虽然中国的流通组织看似也不小,但跟真正的大企业相比,差距立显。”

    王晓东更是用一组数字加以说明。200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沃尔玛全球销售额的1/4,2009年,排在我国零售业前四位的苏宁、国美、上海百联、大连大商的销售总额仅是沃尔玛销售额的1/10。“我们引进沃尔玛的目的应是培养自己的沃尔玛。” 王晓东表示。
 
    自主品牌仍需培养

    “批发企业的配送体系缺失,供应链管理缺失。我国滞后的分销和流通体系无法支撑培养民族品牌。”商务部政策研究司处长吴国华指出,专利与品牌集体缺失可能需要国内企业苦练内功。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认为,现在很多认为我国是贸易弱国的说法中过于强调生产方面而不是流通方面。以广东为例,说危机的时候就是自主品牌创新不足等,很少重视流通中的不足。把所有的矛盾都归结于生产领域而不是流通领域,这样是难以建立起贸易强国的。

    王先庆认为,国家应该给予自主品牌的培养以更大的空间。他指出,原来支持生产的大量优惠政策应转变到流通领域上。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生产的强大而是贸易的强大,必须培养出强大的商人。贸易强国的相关立法必须保护商人在国内外的权益。为了给国内品牌以公平的生长空间,国家尽快出台外资流通业在我国全面扩张的相关政策。尽快用一定数量的外汇或财政投资继续收购或新建一大批覆盖国内外流通体系的基础设施,以便支持中国贸易强国的需要,从而实现从生产为中心向以商贸为中心发展。

    新时期批发商的地位是给市场经济下订单的人。通过批零关系的重塑来理顺流通业内部的关系,从而更好的解决生产和流通的关系,才能有助于工商矛盾,零供冲突的缓解。王晓东指出。

    当然,在自主品牌培育的过程中,应结合中国的实际。王先庆认为,外资商业模式不可全效仿。外资商业企业在华享受“超国民”待遇,货款、进场费一路“飞行加油”。但是,此通道费用模式能否被国内企业所效仿值得探讨。中国商业是小商业的王国,需要自我自发地转变,零售业需要走出一条规范化的道路。
 
    商贸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只有15-20所学校有贸经专业,”黄国雄指出,贸易教育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重外贸轻内贸、有外资无内资的院校较多。如果没有双向流通主体我们无法成为贸易强国。贸易教育的落后直接影响着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到我们竞争的发挥。

    我国贸易人才培养相对滞后,特别是创新型、复合型贸易人才短缺,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国贸易的转型与升级。阻碍了商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我们欣喜的发现,论坛上还来自30多所院校相关负责人共同签署了《创新型贸易人才培养北京宣言》。这似乎也预示着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推进中,商贸人才的培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们应当学会把对国际经济体系中的权力和影响力的渴望和追求,翻译和转述成对美好愿景的期许和对责任的承诺。使中国在国际社会和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形象,从咄咄逼人的挑战者变成维护秩序的利益攸关者和塑造新秩序的战略合作者。”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教授张群群的表述道出了目前商贸业国际化的尴尬和解决方式。

    我们看到了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代表的内贸企业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正成为辐射全世界的商贸圈。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由于问题和差距的存在,商贸流通业想要完成国际化的蜕变,仍就任重而路远。
 

作者:周南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