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专家观点正文
消费券刺激需求仅是“锦上添花”
来源:2009年10月21日 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2009-10-22 点击数:


  关于各地消费券发放的具体指导意见近日出炉。财政部发文明确,地方政府可根据需要发放购物券、职业技能培训券、困难群体粮油或食品兑换券等消费券,同时这些消费券应重点向困难群体倾斜,并纳入各级政府预算管理,严禁兑换现金和抵扣工资。

  在以内需提振经济的政策指向下,杭州、成都等各大城市之前已纷纷推出各类消费券。然而,消费券发行针对性不强、资金来源不明等问题的存在,让业界对以此举提振消费的最终效果充满质疑。财政部此次发文或是因此而来,以期通过相对规范的措施,来厘清目前消费券发放中的种种乱象。

  事实上,自消费券推出以来,地方政府表现出了高涨的热情,不仅参与城市众多,而且发放规模也呈“你追我赶”之势,“南京2000万元、镇江8000万元、宁波1亿元……”各地“慷慨”发券的行为频频见诸报端。而作为领头羊的杭州市,甚至提出从市领导的工资、福利中切出10%,以“消费券”形式发放的设想。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百姓对消费券的冷落。有业内人士预计,杭州旅游消费券回收率在20%左右,其余八成会“沉淀”在民间。

  那么消费者为何不买账呢?有媒体报道,政府部门对消费券的具体使用监管不严,持券人在使用消费券时遭遇发行者不认账或变向涨价的尴尬时有发生。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有位老先生用消费券在指定的便利店购买了一袋食盐后,与超市价格对比才发现,便利店的食盐价格要比超市贵20%,自己根本没有从中得到优惠。

  可见,现实执行中“重发行、轻执行”的态度,使得消费券发放更像是一场秀。而隐藏在消费券背后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各地政府对于消费券发放的资金来源三缄其口。而从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普遍吃紧的客观情况看,财政资金很难全面承担消费券的资金来源。没有切实资金来源的消费券,自然就无法得到使用者的长期认可。财政部此次明确将消费券纳入各级政府预算管理、强调重点向困难群体倾斜,是对此前制度空白的有力弥补。

  笔者认为,如果消费券发放中的这些乱象能够得到整治,其拉动消费的作用或将得到一定发挥。但应当看到的是,消费券仅是提振消费的“催化剂”,而不是“万能钥匙”,不应该对其政策效果抱有太大期望。早在1999年,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阴影、刺激内需,向15岁以下65岁以上居民以及弱势群体发放每人2万日元的消费券,总值高达6000多亿日元。但日本财政部的调查发现,最终的市场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消费券仅有三成被用于消费,而六成以上则被转化成了储蓄。也就是说,日本民众在用消费券购买了大量生活必需品后,直接把省下的钞票存入了银行。最终,当年日本因消费券推动的新增消费总额不过2025亿日元,仅占名义GDP的0.04%。

  笔者判断,国内消费券发放的最终走向,难以改写日本当年的结局。原因有二:其一,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人们的消费欲望不仅取决于当期收入的变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长期收入的变化。对于中低收入群体而言,后者所占的影响力反而会更高。基本消费券的发放实现向困难群体倾斜,其短期救急的性质并不能实质性地改变受助人群的消费心理。就如当年的日本一样,消费券不过是让人们用之购买本就计划中的物品,然后把省下的钱存在银行而已。其二,一旦消费券经费来源需要报经预算管制程序的审核,发行规模等相关问题将受制于立法机构的监管,那么消费券未来继续增发的希望将十分渺茫。

作者:马红漫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